图书介绍

一本就能看懂中医 中药篇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一本就能看懂中医 中药篇
  • 常学辉主编 著
  • 出版社: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57649265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245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257页
  • 主题词:中药学-普及读物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一本就能看懂中医 中药篇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走近中药学4

中药的概念4

中药的来源5

植物药6

动物药6

矿物药7

中药具有哪些特点8

本草、本草学、中草药、民族药及中成药的概念9

中药学的发展10

原始时代10

氏族社会初期11

氏族社会后期12

夏商周时期14

西周时期15

秦汉时期16

两晋南北朝时期17

隋唐时期18

宋金元时期19

明代20

清代21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24

道地药材与司岁备药24

司岁备药25

先春而发者,秉甲木之性而升25

秉夏火之气,能燥湿化土26

秉秋金之气,可凉润平木27

秉冬寒之气,能清热制水28

空间或地域对药物的影响29

遵循四时规律,确定用药原则31

道地药材32

中药的采集36

植物类药材的采集37

全草类37

叶类38

花类39

果实和种子类40

根和根茎类41

树皮和根皮类42

动物类药物的采收43

矿物类药物的采收44

如何保存中药材45

影响中药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生物因素45

埋藏贮存法46

酒精贮存法、低温贮存法47

中药的命名48

中药的炮制54

炮制目的54

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物,区分等级54

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55

干燥药材,利于贮藏56

矫味、矫臭,便于服用57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58

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59

改变药物的性能,扩大应用范围60

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61

炮制方法62

修治62

水制63

火制65

水火共制68

其他制法70

中药药性理论74

概述74

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74

中药的作用75

中药的性能与性状76

中药的四气77

四气的含义77

寒凉之气78

温热之气79

中药的特殊之气:平性80

药物寒热与治疗原则的关系81

中药的五味83

五味的含义83

滋味说84

五味的确定85

辛86

辛热之别87

甘88

甘温、甘寒之别89

酸90

苦91

咸92

性(气)味合参93

中药的升降浮沉94

升降浮沉的含义94

升降浮沉的表现症候95

升浮96

沉降97

升降与沉浮的区别98

升降浮沉与药物的性味、质地的关系99

升降浮沉与炮制的关系100

升降浮沉与配伍的关系101

升降浮沉的用药原则102

药性归经103

何为归经103

归经理论的形成104

归经理论的重要意义105

药性归经的依据(一)106

药性归经的依据(二)107

药性归经的依据(三)108

药性归经的依据(四)109

中药的毒性与品性110

引起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111

中药的应用114

中药的配伍114

配伍的概念114

中药的七情115

单行116

相须117

相使118

相畏119

相恶120

相反121

相杀122

配伍原则及临床意义123

中药的用药禁忌124

配伍禁忌:十八反125

配伍禁忌:十九畏126

证候禁忌127

妊娠禁忌128

服药时的饮食禁忌130

服用中药的四时宜忌132

用药正当,不可过用134

中药的方剂140

中药的剂量140

剂量的含义140

确定剂量大小的依据141

中药的用法145

煎药器具、煎药用水145

煎煮火候及时间146

煎药的次数及水量147

入药方法(特殊煎法)148

中药的服法152

服药时间153

服药多少、服药冷热155

方剂的组织法则156

君、臣、佐、使156

中药方剂的分类158

七方158

大方、小方159

缓方、急方160

奇方、偶方、复方161

十二剂162

宣可决壅、通可行滞163

补可扶弱、泻可去闭164

滑可去著、涩可固脱165

轻可去实、重可镇怯166

燥可去湿、湿可润燥167

寒能胜热、热可制寒168

方药的剂型和种类169

汤剂170

丸剂171

散剂172

膏剂173

丹剂174

药酒、花露175

中药学分论178

解表药178

辛温解表药179

辛凉解表药183

清热药185

清热泻火药186

清热燥湿药187

清热凉血药188

清热解毒药189

清虚热药190

泻下药191

攻下药192

润下药193

峻下逐水药194

祛风湿药196

祛风湿散寒药197

祛风湿清热药198

祛风湿强筋骨药199

化湿药200

利水渗湿药201

利水消肿药202

利尿通淋药204

利湿退黄药205

温里药207

理气药209

消食药211

驱虫药213

止血药214

凉血止血药215

化瘀止血药217

收敛止血药218

温经止血药219

活血化瘀药220

活血止痛药221

活血调经药223

活血疗伤药224

破血消症药225

化痰止咳平喘药226

温化寒痰药227

清化热痰药229

止咳平喘药231

安神药232

重镇安神药233

养心安神药234

平肝息风药236

平抑肝阳药237

息风止痉药238

开窍药239

补虚药240

补气药241

补阳药242

补血药243

补阴药244

收涩药24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