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寻求新道德 科学的伦理学之建构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寻求新道德 科学的伦理学之建构
  • 王海明,孙英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华夏出版社
  • ISBN:7508003896
  • 出版时间:1994
  • 标注页数:435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62页
  • 主题词:伦理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寻求新道德 科学的伦理学之建构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卷 利他主义——儒、墨、康德、基督教伦理观之比较3

第一章 无私利他夸大论——利他主义行为观3

第一节 无私利人:“仁”、“兼”、“爱”、“责任”之定义3

一 仁3

自序5

二 兼5

三 爱6

导言7

四 责任7

第二节 无私利人的心理动因9

一 爱人9

二 报恩心10

三 同情心11

四 道德感情13

第三节 无私利人的功利动因16

第四节 无私利人的经济原因19

第五节 无私利人的事实证明20

第六节 无私利人的原动力21

第二章 无私利他绝对化——利他主义道德观29

第一节 道德本质29

一 儒家的“实现人之所以为人者”29

二 基督教的“做完全人”30

三 康德的“道德自律”31

第二节 道德原则34

第三章 儒、墨、康德、基督教伦理观之同异43

第一节 利他主义——儒、墨、康德、基督教伦理观之同43

第二节 爱的动因与爱的差等——儒、墨、康德、基督教伦理观之异44

一 儒家——无私利人的真实的情感动因与爱有差等44

二 墨家——无私利人的功利动因与爱无差等46

三 基督教——无私利人的虚幻的情感动因与爱无差等48

四 康德——无私利人的理智动因与爱有差等48

五 合论——儒、墨、康德、基督教伦理观差异之比较50

六 结论51

第四章 合理利己主义——爱尔维修、霍尔巴赫、费尔巴哈,车尔尼雪夫斯基、梁启超伦理观之比较54

第二卷 利己主义55

第一节 原因目的等同论——合理利己主义行为观55

一 伦理行为目的55

二 伦理行为手段63

第二节 为己利他绝对化——合理利己主义道德观65

一 道德本质65

二 道德原则66

第三节 结论69

一 伦理行为目的72

第一节 结果目的等同论——个人主义行为观72

第五章 个人主义——杨朱、庄子、尼采、海德格尔、萨特伦理观之比较72

二 伦理行为手段77

第二节 单纯利己绝对化——个人主义道德观82

二 道德原则84

第三节 结论89

第四节 利己主义——合理利己主义与个人主义之比较89

第三卷 己他两利主义——弗洛伊德主义与达尔文主义伦理观之比较95

第六章 伦理行为规律的发现——己他两利主义行为观95

第一节 伦理行为类;型——爱恋本能与破坏本能95

一 本能95

二 爱恋本能与破坏本能97

第二节 弗洛伊德主义论伦理行为原动力规律102

一 爱恋与破坏以及爱己与爱人之关系 ——自爱利已是一切伦理行为之原动力102

二 本我自我超我——躯体欲望是人的一切行为之 原动力105

三 性冲动——性欲是人的一生行为之最大原动力107

1 无意识定义110

四 无意识——无意识躯体欲望是人的一切行为之原动力110

2 无意识分类111

3 无意识是精神生活的主流111

4 无意识与意识同样是引发行为的直接原因112

5 无意识原始本能欲望是引发一切行为的原动力113

五 结论114

第三节 达尔文主义论伦理行为原动力规律115

一 合目的性115

1 合目的性是生物的固有属性115

2 合目的性是完全利己的118

3 合目的性是基因的属性119

4 基因的合目的性是人的行为的目的性之起源121

二 亲缘选择论与社会本能论122

5 结论122

第四节 弗洛伊德主义论伦理行为目的规律127

第五节 达尔文主义论伦理行为目的规律130

第七章 利他利己多元化——己他两利主义道德观137

第一节 道德本质137

第二节 道德原则140

第三节 结论144

第四卷 科学的伦理学149

导论149

第八章 价值149

第一节 主体与客体149

第二节 价值定义151

第三节 价值本质153

第五节 价值类型160

第六节 价值与应该162

第七节 价值与事实163

第九章 评价171

第一节 评价与事实意识171

第二节 评价与描述172

第三节 评价的真假对错173

第四节 评价真假对错的论证177

第十章 伦理学180

第一节 伦理学的定义与对象180

第二节 伦理学的任务与目的186

第三节 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与基本流派188

一 伦理学的基本问题188

二 伦理学的基本流派190

第一篇 道德客体:伦理行为之事实199

第十一章 行为199

上卷 理论伦理学199

第一节 行为起源200

一 反应200

二 合目的反应与非合目的反应200

三 反射205

四 合目的反射与目的反射206

第二节 行为界说207

第三节 行为构成209

一 目的与手段209

二 动机与效果209

三 行为原动力211

1 感情定义212

2 情绪与情感212

3 基本感情与非基本感情213

4 感情的功能214

第四节 行为类型216

第十二章 伦理行为221

第一节 伦理行为性质221

一 伦理行为定义221

二 伦理行为结构225

三 伦理行为类型226

第二节 伦理行为原动力规律230

一 伦理行为之社会原动力230

1 爱与恨230

2 目的利人之原因233

(1)爱人之心233

(2)完善自我品德之心237

(3)结论241

3 目的害人之原因241

4 目的利己之原因244

5 目的害己之原因245

6 结论246

二 伦理行为之自然原动力247

1 伦理行为之生物原动力247

2 伦理行为之生理原动力251

三 总结252

第三节 伦理行为目的规律253

一 伦理行为目的之社会律253

1 利他目的必多于害他目的253

2 利己目的必多于害己目的257

3 利己目的必多于利他目的262

4 结论264

二 伦理行为目的之自然律265

三 总结268

第四节 伦理行为手段规律269

第五节 伦理行为总规律271

第十三章 道德本质277

第一节 社会结构277

第二篇 道德主体:社会的道德属性277

一 经济活动和科教事业以及人身自由安全活动278

二 政治与德治278

三 法与道德281

四 政治和法的流行定义282

五 原始社会存在政治与法283

六 未来社会不存在政治和法的谬论之辨析285

七 政治和法的科学定义287

八 政治概念的历史演变288

九 关于德治与道德的定义290

第二节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及其优劣标准291

第三节 结论299

一 道德的价值结构301

第十四章 道德划分301

第一节 道德结构301

二 道德的非价值结构304

第二节 道德类型306

一 道与德(外在道德与内在道德)306

二 共同道德与特定道德309

三 绝对道德与相对道德309

四 道德原则与道德规则312

第十五章 道德规律315

第一节 变化律315

第二节 推行律317

第三节 效用律320

第四节 进步律321

第一节 功利原则323

第三篇 道德价值:伦理行为之应该323

第十六章 道德原则323

第二节 善原则328

第三节 公平原则334

一 公平总原则334

二 公平类型336

三 权利与义务338

四 公平的根本原则343

五 个人公平的根本原则344

六 社会公平的根本原则345

七 罗尔斯的论据347

八 诺齐克的反驳348

第四节 道德六原则352

一 全部伦理行为之道德价值352

二 道德六大原则355

第五节 道德诸原则之关系及其基本性质360

第六节 理论伦理学要义——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错误之总评364

下卷 实践伦理学373

第四篇 道德评价:道德的实现途径373

第十七章 道德评价373

第一节 道德评价的定义和分类373

第二节 道德评价的起源和作用373

一 良心与名誉的起源375

二 良心与名誉的作用376

三 结论379

第三节 道德评价的标准和依据379

一 评价标准379

二 动机与效果381

四 对行为者品德进行道德评价的依据383

三 对行为本身进行道德评价的依据383

五 综观道德评价依据384

六 效果论385

七 动机论387

八 动机效果统一论390

第四节 道德评价的真假与对错391

第五篇 品德:道德的实现398

第十八章 品德398

第一节 品德定义398

第二节 品德结构399

一 道德认识400

二 道德感情401

三 道德意志403

四 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之关系405

一 德富律408

第三节 品德规律408

二 德福律411

1 福是德的动因411

2 德福必然大体一致414

三 德识律416

四 德道律419

第四节 品德培养420

一 品德培养目标420

二 品德培养内容423

三 品德培养方法423

1 品德培养的基本方法423

2 品德培养的具体方法424

(1) 道德教育方法424

(2) 道德修养方法42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