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计算机网络布线手册 第2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计算机网络布线手册 第2版
  • (美)瓦卡(Vacca,J.)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7115118426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782页
  • 文件大小:141MB
  • 文件页数:814页
  • 主题词:计算机网络-布线-技术手册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计算机网络布线手册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电缆和硬件的类型2

1.1 铜缆、光纤或是无线介质:选择一种2

目录2

第一篇 布线技术概述2

1.2.1 非屏蔽双绞线布线3

1.2 铜缆介质3

1.2.2 屏蔽双绞线4

1.2.3 STP与UTP的比较5

1.2.4 同轴电缆7

1.3.1 光纤组件9

1.3 光纤介质9

1.3.2 合适的光缆10

1.3.3 光发送器14

1.4 铜缆和光缆15

1.3.5 光缆接头15

1.3.4 光接收器的技术规范15

1.4.1 光纤的优点:以太网16

1.4.3 解决办法17

1.4.2 挑战17

1.5.1 无线LAN究竟是什么18

1.5 无线介质18

1.4.4 ATM/FDDI18

1.4.5 WAN主干网18

1.5.2 无线技术21

1.5.3 关键技术规范26

1.5.4 基于系统的无线LAN工业标准28

1.5.6 灵活性、成长性29

1.5.5 无线LAN系统的规章29

1.6 小结30

2.1 局域网32

第2章 网络类型32

2.2 广域网34

2.3.1 远程办公的要素35

2.3 虚拟域网35

2.3.3 连通性要素36

2.3.2 VAN的范例36

2.3.4 电缆调制解调器技术37

2.4 因特网38

2.4.2 因特网使用39

2.4.1 第一波:公众互联网39

2.5.2 一个好的安装40

2.5.1 一个经济的、适时的解决方案40

2.5 内联网40

2.5.3 内联网的结构设计:按照商业计划进行的综合信息设计41

2.5.4 开始创建一个WWW内部网站43

2.5.5 内联网的基础设施46

2.6.1 确定48

2.6 外联网48

2.6.2 外联网的开发49

2.6.4 工业标准51

2.6.3 系统维护51

2.7 虚拟专用网52

2.7.1 内联网VPN53

2.7.2 远程接入VPN55

2.7.3 基于IP隧道的VPN58

2.7.4 构建一个基于因特网的VPN:10点计划60

2.8 小结69

3.1.1 国际的标准化组织70

3.1 网络布线标准组织70

第3章 标准70

3.1.3 各国的标准化组织72

3.1.2 地区的标准化组织72

3.2 网络布线标准74

3.2.1 ANSI TIA/EIA-568-A77

3.2.2 ANSI/TIA/EIA-569-A99

3.2.3 ISO/IEC 11801105

3.2.4 IEEE 802.X107

3.2.5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122

3.3 小结125

4.1.3 DSL的种类126

4.1.2 DSL怎样工作126

第4章 数字用户线(DSL)与电缆126

4.1 技术要点126

4.1.1 DSL是什么126

4.2 电缆modem接入与DSL的当前状况127

4.1.4 DSL与电缆modem127

4.2.1 DSL进程受到阻碍128

4.3 在美国主要市场上电缆modem和DSL的流行129

4.2.2 实验室测试129

4.4 电缆modem与DSL的比较:速度和价格131

4.4.4 不必惊奇132

4.4.3 安全性132

4.4.1 性能132

4.4.2 价值132

4.5 企业网络管理者编制规划的含义133

4.4.5 选择133

4.5.1 企业网络管理能力134

4.5.3 可行性135

4.5.2 企业网管体系结构135

4.6 电缆modem和IDSL的未来136

4.7 小结137

5.3 综合考虑139

5.2 进度安排139

第5章 厂商和第三方布线系统类型139

5.1 结构139

5.4 标准厂商或第三方布线系统的安装140

5.5.1 朗讯技术:SYSTIMAX、Power Sum和BAS141

5.5 朗讯技术布线系统的解决方案141

5.6 3Com WORLDWIDE 1000BASE-T布线系统152

5.5.4 公用网解决方案:光纤布线系统152

5.5.2 中心办公室解决方案:ExchangeMAX152

5.5.3 家庭/办公室解决方案:HomeStar布线系统152

5.7 IBM布线系统160

5.8 Nortel IBDN163

5.9 MOD-TAP164

5.10 商业通信系统166

5.11.1 综合电缆、接头和系统167

5.11 ITT布线系统167

5.10.1 客户销售和服务167

5.10.2 会议与协作167

5.10.3 分散和流动的劳动力167

5.10.4 多媒体消息发送和响应167

5.10.5 连网167

5.11.2 622Mbit/s OC-12 ATM的铜缆支持169

5.11.3 结构化布线系统的射频(RF)支持170

5.12.2 高速数据传输和UTP布线系统171

5.12.1 测试结果171

5.12 国际性的布线系统171

5.12.3 使用UTP布线系统的优点172

5.13 AMP连接173

5.14 认证和保证174

5.14.1 KRONE175

5.14.2 结构化布线服务178

5.14.3 New Boston千年技术公司179

5.14.4 3P:第三方链路测试和用于数据应用的已有电缆的验证180

5.14.5 PerfectSite181

5.15 小结182

5.14.6 SYSTIMAX SCS182

第6章 网络设计要点186

第二篇 布线系统设计186

6.1.2 拓扑187

6.1.1 类别187

6.1 组件187

6.1.5 配线架188

6.1.4 水平布线188

6.1.3 10BaseT布线规范188

6.2 安装规划与实践189

6.1.8 接插电缆189

6.1.6 主干布线189

6.1.7 连接硬件189

6.3 拓扑190

6.4.1 拓扑和布线195

6.4 10BaseT布线规范195

6.5 水平布线197

6.4.2 布线考虑197

6.6 主干布线198

6.6.2 主干布线服务评价199

6.6.1 用于主干连接的多接线间199

6.7 连接硬件208

6.8 接插电缆212

6.9 应用测试和网络认证设计要点214

6.12.1 Cisco系统网络设计要点215

6.12 网络设计和第三方非标准化技术问题215

6.10 网络设计文档要点215

6.11 网络设计标准和技术要点215

6.12.2 LeViton非标准结构化布线技术225

6.12.3 用于重要的高速布线技术的Novell网络非标准设计问题226

6.13 小结236

第7章 费用论证和考虑237

7.1 光纤布线的费用曲线238

7.2 会生存下去240

7.3 小结242

第8章 标准设计问题244

8.1 好消息245

8.2.1 功能246

8.2 更好的消息:设计分布布线系统标准246

8.2.3 拓扑247

8.2.2 电气性能247

8.3.1 6或7类248

8.3 新标准设计要点248

8.2.4 管理248

8.3.2 CENELEC标准251

8.4 小结252

9.1 信息技术的复杂性253

第9章 体系结构设计考虑253

9.2.1 分布需求和电气需求254

9.2 电气设计和数据/通信布线系统分布的一些考虑254

9.2.4 工作站的电力负荷255

9.2.3 电路255

9.2.2 设计电力负荷255

9.2.5 分支电路256

9.2.6 特殊类型的电路256

9.2.9 保护系统257

9.2.8 电源问题257

9.2.7 匀称电源257

9.3.1 基本的电缆类别258

9.3 电缆设计考虑258

9.4 大楼或结构化电缆布线的考虑260

9.3.3 布线拓扑260

9.3.2 局域网260

9.4.1 结构化布线262

9.4.2 设备室或接线间264

9.4.3 垂直布线268

9.4.4 水平布线270

9.4.5 典型的楼层分布布线系统272

9.5 小结275

第10章 铜缆设计考虑276

10.2.1 UTP277

10.2 STP和UTP的描述277

10.1 物理层的各种介质277

10.2.2 STP281

10.2.3 屏蔽和非屏蔽电缆282

10.3 数据链路层标准283

10.3.2 IEEE方法286

10.3.1 Ethernet方法286

10.5.1 电线就是电线287

10.5 5类UTP的设计考虑287

10.4 大楼布线标准287

10.5.2 5类288

10.5.3 5类电缆产生的效果相同289

10.5.4 下一步将是什么291

10.6 数字用户线292

10.6.2 网络体系结构293

10.6.1 管理能力293

10.6.3 可行性294

10.7 小结295

10.6.4 将来295

第11章 无线设计方案297

11.1 无线ATM:异构网间的广域互连298

11.1.1 无线ATM的优点299

11.1.3 标准300

11.1.2 无线ATM的结构300

11.1.4 目前的工作301

11.2.2 无线接口处理器305

11.2.1 手持通信终端305

11.2 无线通信的硬件和应用305

11.3 个人通信业务(PCS)306

11.2.4 Arielnet无线通信应用举例306

11.2.3 远程数据采集306

11.3.1 互用性和互通性307

11.3.2 市场预测308

11.3.3 获得位置问题309

11.3.4 互联310

11.3.5 编号问题311

11.3.6 公共业务的责任312

11.3.8 线接入的911紧急呼叫业务313

11.3.7 通用业务313

11.4.1 无线局域网的结构314

11.4 无线局域网314

11.4.2 赞成与反对的意见315

11.4.3 技术选择316

11.4.4 IEEE 802.11标准317

11.5 无线技术的前景318

11.6 小结319

12.1 光纤种类322

第12章 光纤的种类和材料322

第三篇 光纤系统:循序渐进322

12.1.2 基本功能323

12.1.1 主要优点323

12.2 光纤怎样传输光线:光缆结构324

12.3.1 阶跃多模光纤330

12.3 单模光纤(SMF)和多模光纤(MMF)分类330

12.3.4 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的区别331

12.3.3 单模光纤331

12.3.2 渐变折射率多模光纤331

12.3.5 根据通信需要选择光纤332

12.3.6 以最低的价钱达到最优的性能指标334

12.4 小结335

12.3.7 为将来计划和投资335

13.1.1 ISO-OSI7层模型337

13.1 CSMA/CD协议337

第13章 光纤技术337

13.1.3 冲突处理338

13.1.2 CSMA/CD运行机制338

13.2 光纤的损耗和衰减339

13.1.5 微秒、字节和比特339

13.1.4 何时发生冲突339

13.2.2 全双工以太网(FDX):消除冲突340

13.2.1 冲突和衰减340

13.3.2 光发送器341

13.3.1 双绞线布线341

13.3 下一步:进一步减少冲突341

13.4 了解损耗的测量:光纤信号衰减/连接器342

13.5.2 用于损耗测量的光源343

13.5.1 测试光纤衰减343

13.5 光纤的内在损耗因素:散射和吸收343

13.6 使用衰减测试设备:传输与OTDR测试设备344

13.7 光功率与衰减:光发送器346

13.8.1 系统模式分布347

13.8 带宽:信息容量347

13.8.2 测量的结果348

13.8.3 模式349

13.8.4 带宽测试:色散350

13.9 光纤的物理尺寸351

13.10 安装实例353

13.11 小结354

14.1.2 激光二极管355

14.1.1 发光二极管355

第14章 光发送器和接收器的使用355

14.1 光纤领域用到的光源355

14.1.3 波分复用356

14.2.1 选择正确的检测器362

14.2 用光电二极管检测光362

14.2.2 在测试仪器中要找到什么366

14.2.3 响应:校准因素371

14.3 小结372

15.1.1 光纤室内缆线结构部分:连接、鉴别和安装373

15.1 室内光缆373

第15章 设计光缆线路设备373

15.1.2 室内光缆结构特点:为什么紧套光纤使用最普遍378

15.2.1 光缆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379

15.2 室外光缆379

15.2.3 依靠提高MTBF来获取最大的可用度380

15.2.2 光纤网的可靠性380

15.2.4 减少MTTR来实现可用度最大化382

15.2.5 室外光缆线路设备预防性维护措施和监控386

15.3 选择结构化光缆的好处390

15.3.2 提供无须升级的结构化光缆392

15.3.1 制定结构化光缆标准392

15.4 小结394

16.1.2 所需的测试396

16.1.1 测试设备396

第16章 光缆安装的检验:测试技术和技巧396

16.1 初装后的验收/检验测试396

16.1.4 测试步骤397

16.1.3 处理和清洗过程397

16.1.8 对不匹配问题位置的确定398

16.1.7 检查光缆设备损耗398

16.1.5 带宽测试398

16.1.6 在启动系统前的其他准备工作398

16.2.1 了解何时检修399

16.2 检修光纤系统399

16.2.3 光纤的生存性400

16.2.2 识别故障的一般步骤400

16.3 小结401

17.1.1 在光缆安装之前、过程中还是结束之后何时使用OTDR402

17.1 用OTDR测试光纤通路402

第17章 OTDR:光时域反射仪402

17.1.2 OTDR的工作原理403

17.2.2 过载恢复404

17.2.1 OTDR的能力:理解测量的物理状况(和错误)404

17.2 对OTDR轨迹的说明404

17.2.4 反向散射的可变性误差406

17.2.3 反射回波(重影)406

17.2.6 OTDR的分辨率限制407

17.2.5 克服反向散射误差407

17.2.10 OTDR轨迹标志器408

17.2.9 怎样使用OTDR及避免错误的示例:依赖于你自己的解释408

17.2.7 关于多模光纤的特殊考虑408

17.2.8 测量光纤而非光缆长度408

17.3 小结409

17.2.11 使用技巧409

18.1 不同种类连接器的标识410

第18章 选择连接器和接续410

18.2.1 熔接414

18.2 熔接和机械接续414

18.3.1 利用显微镜检查连接器417

18.3 接续损耗测试和连接器质量417

18.2.2 关于机械接续的讨论417

18.3.5 光缆器件的光返回损耗418

18.3.4 在多模光纤光缆中模式能量分配对损耗的影响418

18.3.2 连接器和接续的耐久性418

18.3.3 寻找损坏的连接器418

18.4 小结419

19.3 实际光纤终端420

19.2 连接420

第19章 建立连接器和接续420

19.1 接续420

19.4.1 安装ST连接器421

19.4 连接器类型421

19.5 终端程序422

19.4.2 替换连接器422

19.5.2 环氧树脂/抛光424

19.5.1 多模式终端424

19.6.1 选择连接器425

19.6 对于做野外终端的一些提示425

19.5.3 热熔425

19.5.4 压接/抛光425

19.5.5 厌氧性425

19.5.6 提前抛光/接续425

19.7 调整接续426

19.6.8 检查、测试和建立数据档案426

19.6.2 利用正确的工具426

19.6.3 灰尘是你的敌人426

19.6.4 不要过分磨光426

19.6.5 要记住单模式光纤需要不同的连接器和抛光技术426

19.6.6 定期更换抛光薄膜426

19.6.7 用覆盖物保护连接器426

19.8 小结427

19.7.3 采用何种接续427

19.7.1 熔接接续427

19.7.2 机械接续427

20.1 先进的光纤器件429

第20章 尖端技术429

20.1.1 光纤耦合器430

20.1.2 光纤放大器438

20.1.3 从波分复用(WDM)到密集波分复用(DWDM)440

20.1.4 密集波分复用:一个真正的考验441

20.1.5 特殊光纤的优点453

20.2 小结456

21.1.2 故障检修和管理工具458

21.1.1 网络可靠性458

第四篇 高速布线系统的规划工作458

第21章 数据压缩458

21.1 占统治地位的网络技术458

21.2 促进网络发展459

21.1.4 低价格459

21.1.3 可扩展性459

21.3 战略性抉择:企业内部网(INTRANET)和局域网(LAN)460

21.3.1 性能461

21.3.2 价格低廉462

21.3.3 支持新用途和数据类型463

21.4.1 现在光纤上和未来UTP上的全双工和半双工传输方式464

21.4 快速以太网技术464

21.3.4 灵活的网间互通和网络设计464

21.4.2 光纤信道的组成465

21.4.3 以太网和高层业务466

21.5 快速以太网的升级467

21.6 网络类型468

21.7.2 在干线内承载业务469

21.7.1 从远端到专用干线或载波469

21.7 获取带宽的方法469

21.8 更高的带宽需求470

21.7.4 类似于接入放大的数据压缩470

21.7.3 何为突发性470

21.9.1 带宽利用方面存在的误区471

21.9 带宽贫乏471

21.8.1 开放更多信道471

21.8.2 提供更多帧/分组/信元471

21.9.2 带宽密集型应用误区472

21.9.4 增加水平带宽的几点建议473

21.9.3 水平、垂直缆线带宽473

21.9.6 策略的可用性474

21.9.5 UTP/STP电缆带宽理论474

21.10.1 实时压缩路由器475

21.10 新的在线压缩卫星加密技术475

21.10.2 数字无线通信477

21.11 小结478

22.1 现场安装:软件配置480

第22章 实施发展计划480

22.2.2 估价和延误481

22.2.1 取消和重新确定时间481

22.2 确定时间的要素481

22.5 确认现场需要482

22.4 安装者的责任482

22.3 安装之前使用者的责任482

22.6.3 预防静电辐射483

22.6.2 功率需求483

22.6 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483

22.6.1 利用设备机架483

22.7 现场测量484

22.8.1 信道附件485

22.8 布线距离连接限制和需求485

22.8.3 E1-G.703/G.704486

22.8.2 快速以太网486

22.8.4 以太网487

22.8.7 串行488

22.8.6 多信道488

22.8.5 HSSI488

22.9 干扰489

22.8.9 令牌环489

22.8.8 同步光网络(SONET)489

22.10 外部连接器490

22.11 小结491

23.1.1 跨越变化的标准494

23.1 面对不断变化的需求:保持最先进的电缆测试能力494

第五篇 布线系统的安装494

第23章 测试技术494

23.1.2 优化现场测试方法495

23.2.1 ACR(衰减串扰比)498

23.2 关于测试本身498

23.1.3 对未来测试仪的变化作出规划498

23.2.2 测试的术语499

23.2.3 铜缆测试503

23.2.4 光缆测试506

23.3.3 冷却和通风507

23.3.2 机架可达性507

23.3 测试操作507

23.3.1 环境507

23.4.1 FDDI传输508

23.4 测试布线系统需要的技术508

23.3.4 供电508

23.4.4 以太网10Base T端口509

23.4.3 IEEE802.3以太10BaseF端口509

23.4.2 CDDI509

23.5 测试网络拓扑结构概述510

23.4.5 EIA/TIA-232信号510

23.6 调制解调器测试要求511

23.8 安装之前现场测试电缆及组件512

23.8.1 用TSB-67现场测试非屏蔽双绞线布线系统512

23.7 测试工具及材料要求512

23.8.2 按EIA/TIA程序现场测试光缆布线系统515

23.9.1 接电仪器的安全524

23.9 规范的一致性和/或安全建议及考虑524

23.10 用第三方测试提高质量525

23.9.2 避免静电放电损坏525

23.11 小结526

24.1.1 一般原则528

24.1 安装布线系统528

第24章 安装528

24.1.2 安装建议529

24.1.3 大楼间电缆的安装:室外或楼间534

24.1.4 大楼内室内电缆的安装537

24.1.5 安装设备电缆541

24.1.6 安装水平布线及硬件542

24.1.7 电缆分段543

24.1.9 标记545

24.1.8 电缆接续545

24.2 安装局域网547

24.2.1 网络布线安装选择548

24.2.2 工作站中所需的设备550

24.2.3 布线设备551

24.3 安装广域网络554

24.2.5 配置布线系统设备554

24.2.4 安装布线系统设备554

24.3.2 租用线路555

24.3.1 简单的老式电话服务(POTS)555

24.3.3 综合业务数字网556

24.3.4 线557

24.3.5 有线电视558

24.3.6 卫星559

24.3.7 光纤560

24.5 软件产品563

24.4 拨号服务563

24.5.2 应用软件564

24.5.1 驱动软件564

24.5.3 服务器软件565

24.6 测试、质量保证和安装标准568

24.7.2 布线系统设备费用571

24.7.1 一般布线系统的费用571

24.7 设备的费用估计571

24.8 在实现期间可能发生的问题572

24.7.5 软件费用572

24.7.3 人工费用572

24.7.4 计算机费用572

24.10 小结573

24.9 关于安装的最后的话573

25.1.2 准确地定位电缆故障575

25.1.1 当出现电缆故障时575

第25章 系统的性能认证575

25.1 用OTDR进行光纤电缆故障检测575

25.2.1 布线系统的测试和调整578

25.2 系统测试和故障修复578

25.1.3 面向极高速传输578

25.2.2 布线系统故障查找和修复582

25.3 损耗测试:验证铜缆和光纤586

25.4 光纤布线系统的测试及文档整理587

25.5.1 TSB-67允许的自动测试执行时间588

25.5 验证系统性能588

25.6 TSB-67及一级和二级精度测试589

25.5.3 总的测试时间优化589

25.5.2 快速自动测试589

25.6.2 TSB-67的产生590

25.6.1 测试的问题590

25.6.3 两个测量精度等级:TSB-67一级精度和二级精度591

25.7 小结592

26.1 关于光纤管理软件的实现596

第26章 在线维护596

第六篇 布线系统的维护596

26.2 创建CMS系统599

26.2.1 制定组织的目标600

26.3 决定工程范围和费用601

26.2.2 实施现场勘察601

26.5 EIA/TIA-606文档标准602

26.4 最后步骤602

26.5.3 报告603

26.5.2 系统元素603

26.5.1 标准包含的三个区域603

26.5.5 电缆系统管理604

26.5.4 制图604

26.6 小结605

第27章 标准的发展606

27.1 最新布线标准文档简述607

27.2 美国标准612

27.2.1 TIA-T568-A商业建筑电信布线标准613

27.2.2 TIA-569-A商业建筑电信通路和空间标准614

27.2.6 USOC615

27.2.5 TIA FO2.2和短波高速以太网的结合615

27.2.3 TIA-570居住型和小型商业布线通信标准615

27.2.4 TIA TR 41.8.4外线设施615

27.2.7 IEEE616

27.2.10 域布线标准618

27.2.9 ATM论坛618

27.2.8 IEEE 1394B618

27.2.12 全国电子生产厂家协会(NEMA)619

27.2.11 视频电子标准协会(VESA)619

27.2.14 BICSI620

27.2.13 ICEA标准620

27.3.1 ISO/IEC/JTC1/SC25/WG3621

27.3 全球标准621

27.3.2 CENLEC标准622

27.3.3 澳大利亚/新西兰标准623

27.4 小结624

27.3.5 本标准624

27.3.4 加拿大标准624

第28章 无线连接:无线通信的未来628

第七篇 未来的方向628

28.1 感觉629

28.2 现在正当时630

28.3 推动无线数据通信631

28.4.2 分组数据无线服务632

28.4.1 电路交换拨号方式632

28.4 用户范围的扩展632

28.9 网络运营商633

28.8 公司信息技术用户633

28.5 其他服务633

28.6 进程开始了633

28.7 巨大的回报633

28.12 无线计算的未来634

28.11 有利的形势634

28.10 计算机经销商634

28.12.1 手提电脑、掌上电脑和智能电话635

28.12.2 无线工作组、局域网和数据网络636

28.12.4 瘦客户、TTML和HDML641

28.12.3 中间件、客户协议和代理641

28.12.5 先进的无线计算产品和应用:UMTS和蓝牙642

28.13 无线计算的真实未来649

28.14 小结650

29.1.3 共享文件和应用程序652

29.1.2 共享外围设备652

第29章 网络化住宅:新特色住宅652

29.1 资源共享、多人游戏推动对住宅网络和因特网的接入的兴趣652

29.1.1 同时的高速因特网接入652

29.1.5 带宽的需求653

29.1.4 娱乐653

29.3.1 住宅以太网如何工作654

29.3 以太网654

29.2 克服技术和复杂性障碍654

29.4 电话线网络655

29.3.2 家庭以太网连网655

29.4.2 家庭电话线连网656

29.4.1 住宅电话线网络如何工作656

29.5.2 电力线连网的局限657

29.5.1 电力线网络如何工作657

29.5 电力线网络657

29.6.2 家庭无线连网658

29.6.1 家用无线网络如何工作658

29.6 无线网络658

29.8 评价家用网络的方案659

29.7 选择最好的家用网络技术659

29.9 先进的家用网络技术660

29.9.1 参与者661

29.9.2 回顾结构化布线662

29.9.3 电话线已经就位663

29.9.4 电力线传输664

29.9.5 扩频665

29.9.6 线世界666

29.9.7 操作系统668

29.9.8 出入口670

29.10 小结671

30.1.2 现在和将来的应用范围672

30.1.1 布线系统的区域672

第30章 总结、结论及建议672

30.1 应用的考虑672

30.2 基本电缆类型的选择674

30.3 UTP的性能规范675

30.3.2 特征阻抗676

30.3.1 串扰衰减阻抗676

30.4 材料的规范680

30.3.4 组合性能680

30.3.3 结构化回波损耗680

30.5 发送及包装考虑681

30.5.5 标注产品682

30.5.4 厂家的存货682

30.5.1 可用的包装选项682

30.5.2 电缆保护682

30.5.3 可用的电缆长度682

30.7 供应商的要求683

30.6.4 ISO 9000683

30.6 质量保证考虑683

30.6.1 测试683

30.6.2 特殊的测试683

30.6.3 UL认可/ETL验证683

30.8 带宽:2000年后发达社会的光纤挑战684

30.9 小结694

附录A 光信道产品、组织,以及高性能项目和应用目录698

第八篇 附录698

附录B 布线安装公司列表699

附录C 光缆公司列表704

附录D 电缆目录711

附录E 电子电机资源网(EENET)互联目录732

附录F 主要电缆标签公司734

附录G 主要的SCSI公司735

附录H 无线局域网产品和站点目录736

附录I CCITT(现ITU-T)/ISO标准目录741

术语74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