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世界佛教通史 第1卷 印度佛教 从佛教起源至公元7世纪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魏道儒主编;周贵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70229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634页
- 文件大小:103MB
- 文件页数:659页
- 主题词:佛教史-世界;佛教史-印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世界佛教通史 第1卷 印度佛教 从佛教起源至公元7世纪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言1
序章 古代印度概况6
第一节 印度名及其汉译6
第二节 古代印度的疆域地形7
第三节 古代印度的种族11
一 奥族人12
二 茶卢毗族人13
三 雅利安人13
四 其他种族人14
第四节 古代印度的语言15
一 印度语言语系15
二 佛教语言16
第一章 释迦牟尼佛时代的印度政治、经济、社会、宗教与文化18
第一节 释迦牟尼佛时代前的印度社会与文明19
一 释迦牟尼佛时代前的印度社会与文明19
二 石器时代与母系文明20
三 铜器时代与印度河文明21
四 铁器时代与雅利安文明23
五 种姓制度与社会阶层25
第二节 释迦牟尼佛时代前的印度宗教与文化28
一 印度中古与近古宗教文化的四阶段28
二 中古和近古的正统与非正统宗教文化30
三 释迦牟尼佛时代前的非正统宗教文化30
四 吠陀经典32
五 吠陀文化的基本思想特点35
第三节 释迦牟尼佛时代的政治、社会与经济42
一 从军事部落民主制向国家制的转变42
二 列国时代与十六国44
三 列国政治状况48
四 列国的经济与社会50
第四节 释迦牟尼佛时代的宗教与思想文化53
一 印度文化的轴心时代与佛陀时代53
二 佛陀时代的正统思想与《奥义书》55
三 佛陀时代除佛教外的主要学说类型58
四 沙门思潮62
五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与顺世派65
六 末迦梨·拘舍罗与生活派67
七 富兰那·迦叶及其非道德论68
八 婆浮陀·伽旃那及其七身说70
九 散惹耶·毗罗梨子及其不可知论71
十 尼干陀·若提子与耆那教73
第二章 释迦牟尼佛的出世、弘化与涅槃76
第一节 释迦牟尼与佛陀76
一 释迦牟尼之名76
二 释迦牟尼与佛陀77
三 释迦牟尼的生平与八殊胜行相78
第二节 释迦牟尼佛的年代、种族与家世79
一 释迦牟尼佛的年代79
二 释迦牟尼佛的诞生地与种族84
三 释迦牟尼佛的家世88
第三节 释迦牟尼佛的出世与成道90
一 诞生90
二 少年与青年时代92
三 出家93
四 寻师问道与苦行93
五 成就正觉95
第四节 释迦牟尼佛的转法轮与入灭98
一 转法轮98
二 初转法轮101
三 游化诸国103
四 传教的逆缘110
五 最后说法及入灭112
第五节 释迦牟尼佛的僧团及诸弟子116
一 释迦牟尼佛的普世度化因缘116
二 佛陀的僧团117
三 僧伽的居住与安居制度121
四 上首比丘弟子舍利弗与目犍连124
五 第一代付法藏者摩诃迦叶127
六 多闻弟子阿难130
七 持律第一者优波离133
八 善说法者迦旃延、拘絺罗与富楼那134
九 无诤行者须菩提135
十 佛陀的比丘尼弟子摩诃波阇波提137
十一 叛教的比丘弟子提婆达多139
第三章 阿含经教中的佛陀形象143
第一节 释迦牟尼的佛相143
一 庄严德相143
二 德号144
三 智慧与能力145
第二节 作为大解脱者的佛陀149
一 佛陀作为大解脱者149
二 烦恼的示现151
三 苦的示现153
第三节 作为大觉悟者的佛陀155
一 解脱与解脱智155
二 佛智与阿罗汉智之别155
三 佛智158
四 结论160
第四节 佛陀的超越与不离161
一 觉悟161
二 解脱163
三 体性163
四 神通165
五 大悲165
六 超越与不离166
第四章 释迦牟尼佛的阿含教说168
第一节 印度佛教的分期168
一 印度佛教分期168
二 印度佛教的五分期171
三 阿含教说171
第二节 佛陀阿含教说的性质与特色172
一 轮回与涅槃173
二 流转的真实相:苦与无常、空、无我174
三 三法印176
四 解脱的迫切性176
五 佛陀解脱道教说的特色178
第三节 佛陀阿含教说的教纲179
一 四谛说180
二 十二因缘说181
第四节 佛陀阿含教说的行与果185
一 三学185
二 三十七菩提分法186
三 解脱道之果190
第五节 佛陀的社会与政治教说192
一 善恶因果与人天善法192
二 五戒十善193
三 一般社会伦理道德194
四 贤王政治197
五 转轮圣王政治198
六 种姓平等说201
第五章 结集与阿含经204
第一节 第一次大结集背景204
第二节 第一次大结集过程207
一 结集的藏类207
二 结集的过程209
三 结集的语言212
四 所集成藏的传承问题214
五 关于第一次大结集的其他记载215
第三节 第二次大结集218
一 僧团风气的转变218
二“十事”与吠舍离城结集221
第四节 部派结集226
一 结集条件与两类结集226
二 三类结集226
三 部派的结集227
四 部派结集与三藏230
第五节 三藏与阿含经230
一 法与毗尼230
二 经教与佛说232
三 经藏与阿含233
四 经藏与九部经、十二部经238
五 律藏240
六 论藏242
第六章 从阿含佛教到部派佛教245
第一节 阿含佛教的开展245
一 对佛说的初步系统化245
二 三科246
三 三界六趣说248
四 人类社会演变说254
五 烦恼说256
六 四谛说与三十七菩提分法258
七 法运说258
第二节 从佛灭到阿育王时期的付法传承260
一 佛灭后的付法传承260
二 阿含佛教时期的传承261
三 阿含佛教三阶段267
第三节 阿育王与佛教的兴盛268
一 印度的古代王朝269
二 孔雀王朝与阿育王270
三 阿育王与佛教271
四 关于阿育王的两个问题275
第七章 佛教的部派分裂277
第一节 僧团与部派分裂277
一 僧团分裂与分派277
二 因律诤而起的初次分裂278
三 因理诤而起的初次分裂281
四 根本分裂281
五 枝末分裂282
第二节 大天与部派分裂282
一 凡夫大天与大德大天282
二 大天问题285
三“大天五事”286
第三节 部派分裂的阶段及其所论诤的问题288
一 部派分派的脉络288
二 部派分裂的阶段290
三 部派佛教的阶段291
四 部派佛教所论争的问题292
第四节 部派的分派294
一 《异部宗轮论》的部派分派294
二 围绕《异部宗轮论》的探讨294
三 部派分派的论定297
四 部派的最初地理分布299
第八章 部派佛教的思想及其大师301
第一节 部派佛教的大师301
一 迦多衍尼子301
二 大德法救与世友302
三 胁尊者304
四 马鸣306
五 鸠摩罗多与室利逻多309
六 诃梨跋摩310
七 世亲与众贤311
第二节 部派佛教与阿毗达磨314
一 大众系、有部系与分别说系思想倾向314
二 部派佛教与阿毗达磨315
第三节 大众系部派及其基本思想317
一 大众部的著述及其基本思想318
二 说出世部的特征思想322
三 一说部的特征思想323
四 鸡胤部的特征思想323
五 说假部的特征思想324
六 制多山部、东山住部、西山住部的特征思想325
七 方广部的特征思想325
第四节 有部系部派及其基本思想326
一 说一切有部的著述及其基本思想326
二 犊子部的特征思想335
三 法上部与贤胄部、密林山部的特征思想336
四 正量部的特征思想337
五 说转部与经量部的特征思想338
第五节 分别说系部派及其基本思想341
一 雪山部的特征思想342
二 多闻部的特征思想342
三 化地部的特征思想343
四 法藏部的特征思想344
五 饮光部的特征思想344
第九章 从阿育王到迦腻色迦王346
第一节 孔雀帝国的瓦解与混乱割据346
一 孔雀帝国的瓦解346
二 孔雀帝国后的分裂、割据与弥兰陀王347
第二节 巽伽王朝时代的中印度法难348
一 种姓制度的变化与婆罗门教的复兴348
二 中印度法难及其后的佛教与婆罗门教349
第三节 迦腻色迦王与佛教351
一 贵霜王朝351
二 迦腻色迦王352
三 迦腻色迦王与佛教353
四 迦湿弥罗的法难355
五 正统意识形态思想的逐渐整合356
第十章 早期佛教的文学与艺术359
第一节 佛教文学的早期阶段360
一 印度文学的吠陀时期与史诗时期360
二 佛教文学的萌芽362
三 贵霜王朝时代及其前后的佛教文学365
第二节 佛教艺术的兴起380
一 佛教与艺术380
二 佛教艺术兴起前的印度艺术382
三 佛陀时代的佛教艺术及僧院、僧伽蓝、塔、支提384
四 阿育王时代的佛教艺术389
五 巽伽王朝与案达罗王朝前期的佛教艺术390
六 贵霜王朝及案达罗王朝后期的佛教艺术393
第十一章 大乘佛教的兴起397
第一节 大乘佛教的基本思想397
一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397
二 大乘佛教的基本思想399
第二节 大乘佛教兴起的背景与思想条件404
一 时代背景404
二 思想条件408
三 具有大乘思想的部派佛教行者415
第三节 大乘佛教的兴起417
一 一般学术立场的大乘兴起说417
二 大乘本位的大乘兴起说419
三 大乘兴起的阶段及其特征420
四 最初大乘运动的分类422
五 大乘佛教兴起的最初路径423
第四节 “大乘非佛说”问题425
一 激烈版与温和版的“大乘非佛说”425
二 对大乘是佛说的辩护427
三 结语及“授记”问题429
第十二章 初期大乘经典及其思想431
第一节 大乘经典的来源与结集431
一 大乘经典的来源与结集431
二 初期大乘经典及其出现年代433
第二节 初期大乘经典及其思想434
一 大乘经的分期与分类434
二 初期大乘经典出现的三个阶段436
三 般若类经437
三 佛陀时代的佛教艺术及僧院、僧伽蓝、塔、支提384
四 阿育王时代的佛教艺术389
五 巽伽王朝与案达罗王朝前期的佛教艺术390
六 贵霜王朝及案达罗王朝后期的佛教艺术393
第十一章 大乘佛教的兴起397
第一节 大乘佛教的基本思想397
一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397
二 大乘佛教的基本思想399
第二节 大乘佛教兴起的背景与思想条件404
一 时代背景404
二 思想条件408
三 具有大乘思想的部派佛教行者415
第三节 大乘佛教的兴起417
一 一般学术立场的大乘兴起说417
二 大乘本位的大乘兴起说419
三 大乘兴起的阶段及其特征420
四 最初大乘运动的分类422
五 大乘佛教兴起的最初路径423
第四节 “大乘非佛说”问题425
一 激烈版与温和版的“大乘非佛说”425
二 对大乘是佛说的辩护427
三 结语及“授记”问题429
第十二章 初期大乘经典及其思想431
第一节 大乘经典的来源与结集431
一 大乘经典的来源与结集431
二 初期大乘经典及其出现年代433
第二节 初期大乘经典及其思想434
一 大乘经的分期与分类434
二 初期大乘经典出现的三个阶段436
三 般若类经437
四《华严经》439
五《法华经》442
六《维摩诘经》444
七 净土经典445
第十三章 龙树、提婆菩萨与中观学派449
第一节 大乘两宗派与三系449
一 大乘宗派与大乘系449
二 大乘佛教三期452
第二节 龙树菩萨生平及其著述、思想453
一 龙树菩萨的生平453
二 龙树菩萨的著述456
三 龙树菩萨的思想457
第三节 提婆菩萨的生平及其著述、思想460
一 提婆菩萨的生平460
二 提婆菩萨的著述463
三 提婆菩萨的思想特点464
第四节 中观派的发展与传承465
一 根本中观派与枝末中观派466
二 根本中观派的传承466
三 中观派的复兴与中观应成派、自续派468
四 中观派的衰落469
第五节 佛护与清辨论师略述469
一 佛护论师469
二 清辨论师470
第十四章 笈多王朝及其前后的政治、经济、社会与宗教状况473
第一节 笈多王朝及其前后的政治、社会与经济状况473
一 笈多王朝前的印度政治状况473
二 笈多王朝概况与超日王474
三 笈多王朝的社会经济状况476
四 笈多王朝之后政治状况478
第二节 笈多王朝及其前后的非佛教宗教与哲学状况480
一 印度教的兴起480
二 正统六派及其根本经典的完成481
三 非正统派耆那教及其基本经典的完成495
第三节 笈多王朝及其前后大乘佛教的盛衰500
一 宗教宽容政策与大乘佛教500
二 那烂陀寺与大乘佛教503
三“空有之争”与大乘佛教的衰落511
第四节 晚期部派佛教的流布与演变状况517
一 部派佛教晚初期517
二 部派佛教晚中期518
三 部派佛教晚终期524
第十五章 中、晚期大乘经典及其思想527
序说 中期与晚期大乘佛教527
第一节 佛性如来藏经典及其思想528
一《涅槃经》529
二《如来藏经》531
三《胜鬘经》532
第二节 瑜伽行派经典及其思想533
一《解深密经》533
二《阿毗达磨大乘经》537
三《楞伽经》540
四《佛地经》542
第十六章 瑜伽行派论师、著述及其思想544
第一节 瑜伽行派及其思想开展阶段544
一 瑜伽行派的兴起544
二 瑜伽行派的开展546
三 瑜伽行派开展的阶段547
第二节 弥勒、无著与世亲菩萨的生平、著述548
一 弥勒菩萨的生平548
二 弥勒菩萨的著述550
三 无著菩萨的生平552
四 无著菩萨的著述554
五 世亲菩萨的生平555
六 世亲菩萨的主要论著558
第三节 弥勒、无著与世亲菩萨的基本思想560
一 弥勒菩萨著述的基本思想560
二 无著菩萨著述的基本思想563
三 世亲菩萨著述的基本思想565
第四节 瑜伽行派的陈那、安慧、护法等论师567
一 师子觉、亲胜与火辩论师568
二 陈那论师568
三 德慧、难陀、净月与无性论师572
四 安慧论师574
五 护法论师576
六 德光、护月、胜友、胜子、智月与亲光论师579
七 戒贤、调伏光与胜军论师581
第十七章 笈多王朝及其前后印度佛教与非佛教的文学、艺术584
第一节 笈多王朝及其前后的印度非佛教文学与艺术584
一 笈多王朝及其前后的印度非佛教文学584
二 笈多王朝及其前后的印度非佛教艺术587
第二节 笈多王朝及其前后的印度佛教文学与艺术592
一 笈多王朝及其前后的印度佛教文学592
二 笈多王朝及其前后的佛教艺术598
第十八章 佛教密教的兴起605
第一节 佛教密教的起源606
第二节 佛教密教的初始与早期阶段607
一 佛教密教开展的初始阶段607
二 佛教密教开展的早期阶段609
主要参考书目624
后记&魏道儒632
热门推荐
- 3321891.html
- 3131393.html
- 1700704.html
- 2985613.html
- 3513790.html
- 2678631.html
- 31518.html
- 1011165.html
- 657415.html
- 18968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296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966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956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417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395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435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876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122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348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59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