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盗窃罪研究 以司法扩张为视角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盗窃罪研究 以司法扩张为视角
  • 魏海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042785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96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15页
  • 主题词:盗窃罪-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盗窃罪研究 以司法扩张为视角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盗窃罪的研究价值1

二、盗窃罪的研究现状5

三、本书研究视角及方法8

第一章 盗窃罪司法扩张概论9

第一节 盗窃罪司法扩张的概念界定9

一、盗窃罪9

二、司法扩张14

第二节 盗窃罪司法扩张的表现形式15

一、入罪门槛降低15

二、盗窃对象拓展17

三、盗窃行为放宽20

四、盗窃目的增容21

五、盗窃主体扩充22

第三节 盗窃罪司法扩张的原因剖析及正当性分析23

一、原因剖析23

二、正当性分析28

第二章 盗窃罪对象的司法扩张33

第一节 盗窃罪对象的基本属性33

一、经济属性35

二、物理属性40

三、法律属性42

第二节 不动产成为盗窃罪对象的可行性分析48

一、不动产可否成为盗窃罪对象的理论争说48

二、不动产成为盗窃罪对象的判例分析50

三、不动产可以成为盗窃罪对象的理论分析54

第三节 无形财产成为盗窃罪对象的范围探究58

一、无形财产的类型及范围之争58

二、可以成为盗窃罪对象的无形财产之辨60

三、无形财产成为盗窃罪对象的实例分析67

第四节 虚拟财产成为盗窃罪对象的正当性根据93

一、虚拟财产的概念及特征93

二、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路径之争97

三、虚拟财产财物属性的具体体现101

四、实例分析110

第三章 盗窃罪客体的司法扩张125

第一节 盗窃罪客体的学说争论125

一、犯罪客体的规范意义125

二、盗窃罪客体的主要学说129

三、盗窃罪客体学说变化之因134

第二节 盗窃罪客体的新思考137

一、盗窃罪客体的层次性和多向性138

二、盗窃罪客体的接近具体性140

三、盗窃罪客体的主体相对性142

第三节 现实占有的具体认定143

一、现实占有的刑法意义143

二、现实占有的性质144

三、现实占有的判断根据147

四、现实占有的归属判断153

第四章 盗窃罪目的的司法扩张170

第一节 盗窃罪目的学说之争及演变趋势170

一、盗窃罪目的的内涵之争170

二、盗窃罪目的的演变趋势174

第二节对“盗窃罪目的不要说”的批判177

一、“不要说”提出的依据基础值得商榷177

二、“不要说”否定非法占有目的与法益的关联性存在疑问178

三、“不要说”以非法占有目的内涵不清为由否定其存在价值欠缺合理178

四、“不要说”否定犯罪目的、动机的评价区分功能不符合主客观相一致原则179

五、“不要说”否定非法占有目的的区分功能不够客观180

六、“不要说”否定非法占有目的对盗窃罪法定刑重于毁坏财物罪的解释功能依据不足183

七、“不要说”以日本刑法、判例和理论作为立论基础存在语境错误184

八、“不要说”认为“必要说”违反罪刑法定主义原则有悖法理184

九、“不要说”认为盗窃罪故意已经包含非法占有目的的全部内涵不能成立186

第三节 非法占有目的内涵解析188

一、德日法系三种学说的基本观点188

二、用“排除意思+利用意思”解析非法占有目的的必要性191

三、“排除意思+利用意思”的具体内容194

第四节 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201

一、行使权利201

二、正当行为209

三、认识错误212

第五章 盗窃罪行为的司法扩张219

第一节 盗窃罪行为性质的学说之争219

一、秘密窃取说的基本观点219

二、平和窃取说的基本观点221

三、两种学说争议的实质分析222

第二节 平和窃取说之商榷225

一、用外国和台湾地区的刑法理论解释我国刑法问题难免“水土不服”225

二、认为我国具有平和窃取说的立法渊源是对文献的曲解229

三、将盗窃解释为可以公开进行超出了国民预测可能性232

四、平和窃取说违反了罪与罪划分界限的明确性原则236

五、平和窃取说对秘密窃取说的批驳理由难以成立240

六、平和窃取论者用以反对秘密窃取说的实例并不合适246

第三节 盗窃罪与抢夺罪的扩张选择249

一、将公然平和获取财物归为抢夺罪更符合立法设立抢夺罪的目的249

二、将公然平和获取财物归为抢夺罪更符合立法明确性原则250

三、将公然平和获取财物归为抢夺罪更符合罪责实质251

四、将公然平和获取财物归为抢夺罪更符合我国刑事政策252

第六章 盗窃罪既遂形态的司法扩张254

第一节 盗窃罪既遂标准的争议实质254

一、不同学说的基本主张254

二、学说发展的基本脉络257

三、对行为犯的学说回避259

第二节 盗窃罪既遂标准的理论评析260

一、犯罪既遂的一般判断标准260

二、不同学说的评析264

三、本书基本立场269

第三节 盗窃罪既遂标准的实践把握275

一、盗窃罪既遂标准的客观把握275

二、盗窃罪既遂标准的主观把握280

三、盗窃罪既遂标准的数额把握281

第四节 盗窃罪行为犯的既遂问题283

一、多次盗窃283

二、入户盗窃295

三、携带凶器盗窃303

四、扒窃306

五、四种行为样态之间的关系311

六、四种行为样态与量刑情节的关系314

第七章 盗窃罪主体的司法扩张316

第一节 单位盗窃犯罪的理论纷争316

一、单位实施自然人主体犯罪定性的主要学说316

二、肯定说与否定说争议的焦点320

三、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的关系厘清321

四、本书立场:探究实质目的和历史解释的必然结论325

第二节 单位盗窃罪的实质展开329

一、单位盗窃罪的概念界定329

二、单位盗窃罪的实质论证332

三、单位盗窃对自然人的定罪处罚标准341

第八章 盗窃罪过度扩张的限制343

第一节 盗窃罪过度扩张的立法限制343

一、盗窃罪立法明确化343

二、盗窃罪立法全面化346

三、盗窃罪立法协调化352

四、盗窃罪立法体系化354

第二节 盗窃罪过度扩张的司法限制354

一、加强盗窃罪的司法解释工作355

二、加大盗窃罪判例指导力度355

三、统一盗窃罪争议问题的认识356

四、培育正确的刑法适用理念357

结论:勘测盗窃罪的边界362

一、盗窃罪“对象”的边界362

二、盗窃罪“客体”的边界364

三、盗窃罪“目的”的边界368

四、盗窃罪“行为”的边界373

五、盗窃罪“既遂”的边界374

六、盗窃罪“主体”的边界376

参考文献378

后记39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