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县市经济的理论、实践与对策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县市经济的理论、实践与对策
  • 钟光亚主编;宋奇成,章国兴,夏辉平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ISBN:7562002932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434页
  • 文件大小:88MB
  • 文件页数:46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县市经济的理论、实践与对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县市经济概述1

第一章 县市经济的意义1

1 县市的历史演变1

(1.1)县市的概念1

(1.2)县的演变过程3

(1.3)县级市的演变过程4

2 县市经济的特征5

(1.4)县市经济的基层性5

(1.5)县市经济的区域性5

(1.6)县市经济的整体性6

3 县市经济的地位7

(1.7)县市经济是构成国民经济网络的基本网络7

(1.8)县市经济是构成国民经济有机整体的细胞8

(1.9)县市经济是构成国家经济实力的经济实体9

(1.10)研究县市经济的意义10

第二章 县市经济的形态12

1 县市经济的本质属性12

(2.1)县市经济的计划性12

(2.2)县市经济的商品性13

(2.3)计划性与商品性的统一14

2 县市的计划商品经济形态15

(2.4)从生产力角度考察县市的有计划商品经济15

(2.5)从生产关系角度考察县市有计划商品经济17

3 树立计划商品经济观念19

(2.6)劳动价值观念19

(2.7)计划市场观念19

(2.8)平等竞争观念20

(2.9)经济信息观念21

第三章 县市经济的运行23

1 县市经济的运行主体23

(3.1)政府主体23

(3.2)企业主体25

(3.3)个人主体26

2 运行轨道27

(3.4)计划轨道27

(3.5)市场轨道28

(3.6)合同轨道29

3 运行目标30

(3.7)协调运转30

(3.8)快速运转31

(3.9)高效运转31

4 县市经济的运行调节32

(3.10)政府调节32

(3.11)企业调节32

(3.12)个人调节33

第四章 县市经济的所有制关系33

1 县市的所有制结构34

(4.1)县市所有制结构的含义34

(4.2)城镇所有制结构35

(4.3)乡村所有制结构37

2 县市的公有制成份38

(4.4)公有制的主体地位38

(4.5)传统公有制成份40

(4.6)县市新型公有制成份41

3 县市其他所有制成份43

(4.7)个体经济43

(4.8)私人企业44

(4.9)县市中外合营经济45

第五章 县市经济的产业结构45

1 县市产业结构与资源配置47

(5.1)产业和产业结构47

(5.2)产业结构的实质49

(5.3)产业结构的探索50

2 县市产业结构的基本格局51

(5.4)县市产业结构的基本层次51

(5.5)县市产业结构中的基本构成52

(5.6)县市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53

3 县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导向55

(5.7)调整县市产业结构的依据55

(5.8)县市对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56

(5.9)当前产业政策的导向和县市产业结构的调整57

第六章 县市经济的对外开放57

1 县市经济对外开放的必要性60

(6.1)加快经济发展60

(6.2)优化资源配置61

(6.3)改善群众生活62

2 县市经济对外开放的特点63

(6.4)对象上的多样市场63

(6.5)内容上的地方色彩64

(6.6)发展上的初级阶段65

3 县市经济对外开放的原则66

(6.7)平等互利、讲求效益66

(6.8)因地制宜、发挥优势67

(6.9)统筹安排、循序推进67

第七章 县市经济的发展战略69

1 县市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形成69

(7.1)经济发展战略的含义和由来69

(7.2)县市经济发展战略的实质和特征71

(7.3)县市经济发展战略的作用和意义72

2 县市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谋划74

(7.4)战略谋划的客观依据74

(7.5)战略谋划的基本原则75

(7.6)战略谋划的模式选择76

3 县市经济发展战略的主体构成77

(7.7)战略发展目标77

(7.8)战略发展重点78

(7.9)战略发展步骤79

第八章 县市经济体制改革80

1 县市经济体制的变革80

(8.1)县市经济体制的含义80

(8.2)县市经济体制的演变81

(8.3)县市经济体制的改革83

2 县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85

(8.4)县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85

(8.5)县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87

3 县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88

(8.6)县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划分88

(8.7)县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走向90

第九章 县市经济的管理92

1 县市经济管理的含义、特点和原则92

(9.1)县市经济管理的含义92

(9.2)县市经济管理的特点93

(9.3)县市经济管理的原则95

2 县市经济管理的职能、任务和目标96

(9.4)县市经济管理的职能96

(9.5)县市经济管理的任务98

(9.6)县市经济管理的目标99

3 县市经济管理的方法100

(9.7)经济方法100

(9.8)行政方法101

(9.9)法律方法102

(9.10)思想教育方法102

(9.11)现代管理技术103

第二篇 县市部门经济104

第十章 县市部门经济的构成和任务104

1 县市经济部门的构成104

(10.1)县市的经济部门104

(10.2)部门经济的基本分类105

(10.3)部门经济的结构106

2 县市部门经济的任务108

(10.4)部门经济的属性108

(10.5)部门经济的目标109

3 部门经济的机构设置110

(10.6)部门经济机构设置的现状110

(10.7)现行部门经济机构设置的主要利弊112

(10.8)调整县市部门经济机构的基本思路114

第十一章 县市农业部门117

1 县市农业的基础作用117

(11.1)县市农业经济的对象117

(11.2)农业对产业结构的制约118

(11.3)农业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制约119

2 县市农业的合理布局120

(11.4)农业生产的特点120

(11.5)农业经济结构122

(11.6)农业的合理布局124

3 农业管理及其职责126

(11.7)农业管理系统126

(11.8)农业部门的职能126

第十二章 县市工业部门128

1 县市工业的主导地位128

(12.1)工业是县市经济发展的长远方向128

(12.2)工业是县市经济现代化的物质基础129

(12.3)工业是贫困县市治穷致富的重要途径129

2 县市工业的合理配置130

(12.4)县市工业配置面临的任务130

(12.5)县市工业配置的一般原则131

(12.6)县市工业合理配置的方法133

3 县市工业的行业管理135

(12.7)县市工业行业管理的目标135

(12.8)县市工业行业管理的组织形式135

(12.9)县市工业行业管理的基本职能136

(12.10)县市工业行业协会的组建137

第十三章 县市商业部门139

1 县市商业部门的桥梁作用139

(13.1)商业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139

(13.2)商业在分配过程中的作用140

(13.3)商业在消费过程中的作用141

2 县市商业组织141

(13.4)商业组织体系141

(13.5)商业流通网络143

3 县市物资流通144

(13.6)生产资料流通144

(13.7)农副产品流通145

(13.8)日用工业品流通146

4 县市对外贸易147

(13.9)对外贸易中的出口147

(13.10)对外贸易中的进口148

第十四章 县市交通、邮电部门150

1 交通、邮电的先行作用150

(14.1)作为特殊物质生产部门的交通与邮电150

(14.2)交通与邮电是经济发展的先行152

2 交通运输系统及其管理154

(14.3)交通运输系统154

(14.4)交通运输管理机构155

3 经济信息传输与邮电通讯管理157

(14.5)经济信息与县市经济157

(14.6)经济信息系统的结构和传输渠道158

(14.7)邮电通讯及其管理159

第十五章 县市物价部门161

1 县市物价的形成161

(15.1)县市物价的含义161

(15.2)县市物价的形式162

2 县市物价的杠杆作用163

(15.3)物价对经济生活的调节163

(15.4)物价的调节手段165

3 物价管理机构及其职能167

(15.5)机构设置及权限划分167

(15.6)县市物价部门的职能168

第十六章 县市财税部门171

1 县市经济中的财政171

(16.1)县市财政的特点171

(16.2)县市财政的功能172

2 县市经济中的税收174

(16.3)县市的税收管理机构的设置与税务管理174

(16.4)税收对县市经济的调节174

3 “分级包干”体制下的县市财政176

(16.5)县市财政体制的演变过程176

(16.6)县市财政体制演变趋势178

第十七章 县市金融部门180

1 县市经济与金融调节180

(17.1)金融的调节功能180

(17.2)金融在县市经济中的调节作用181

2 县市金融体系184

(17.3)县市金融体系的组成184

(17.4)县市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184

(17.5)县市金融体系的运行186

3 县帝金融市场188

(17.6)县市金融市场的开放188

(17.7)县市的农村金融市场189

第十八章 县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189

1 县市经济中的工商行政管理191

(18.1)工商行政管理的历史沿革191

(18.2)工商行政管理的必要性193

2 工商行政管理的特征194

(18.3)工商行政管理的监督作用194

(18.4)工商行政管理的主要特征195

3 县市工商行政管理机构及其职责196

(18.5)县市工商行政管理机构196

(18.6)工商行政管理机构的主要任务197

(18.7)工商行政管理的具体内容197

第十九章 县市劳动部门200

1 县市经济资源中的劳动力资源200

(19.1)劳动力资源的内容200

(19.2)劳动力资源的地位201

2 县市劳动力资源的基本结构及其变动趋势203

(19.3)劳动力资源的类型203

(19.4)劳动力的基本结构204

3 县市劳动部门及其主要职责205

(19.5)劳动管理机构的设置205

(19.6)劳动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206

(19.7)劳动服务公司的主要职责208

第二十章 县市科技部门210

1 县市经济中的科学技术210

(20.1)科学技术是县市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因素210

(20.2)技术进步对县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212

2 县市技术结构与技术开放214

(20.3)技术进步与技术结构214

(20.4)技术结构与产业结构215

(20.5)农业和农村技术开发217

3 县市科技管理及其职责219

(20.6)科技管理的主要内容219

(20.7)科技管理的基本要求220

(20.8)科学技术管理机构及其主要职责220

第二十一章 县市文教部门222

1 文教事业与县市经济222

(21.1)文教部门是开发劳动力资源的直接承担者222

(21.2)文教部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直接建设者223

2 县市教育部门及其发展224

(21.3)发展县市教育的迫切性224

(21.4)县市教育的构成及其特征225

(21.5)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及期职责226

3 县市文化基本网络和管理机构228

(21.6)县市文化活动的基本构成228

(21.7)文化活动的基本网络和管理机构230

第二十二章 县市计划统计部门233

1 计划管理及其职责233

(22.1)计划管理的必要性233

(22.2)县市计划部门的职责235

2 县市统计机构及其任务236

(22.3)县市统计机构及其主要任务236

(22.4)县市统计机构的统计信息服务237

3 县市经济监督中的审计监督239

(22.5)审计的概念239

(22.6)县市审计的作用和任务240

(22.7)审计机构及其主要任务241

第二十三章 县市国土管理部门243

1 县市国土资源243

(23.1)县市经济与国土资源243

(23.2)国土管理的意义245

(23.3)国土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能246

2 县市环境保护247

(23.4)县市环境问题的基本特点247

(23.5)县市环保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能248

3 县市城乡建设251

(23.6)城乡建设的总体规划251

(23.7)城乡建设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能252

第二十四章 县市经济法律部门252

1 法律方法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254

(24.1)经济管理中的法律手段254

(24.2)法律方法的职能作用255

2 县市经济司法机关及其职能257

(24.3)县市政法公安系统257

(24.4)经济案件的法律裁决和审判258

3 公证与经济仲裁259

(24.5)县市经济中的公证活动259

(24.6)县市经济仲裁机构及案件的管辖261

(24.7)经济合同及其合同纠纷的仲裁262

第三篇 县市经济发展及其对策262

第二十五章 县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认识和组织262

1 县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认识264

(25.1)弄清规划与战略、计划的关系264

(25.2)规划的目的和任务267

2 规划的组织结构268

(25.3)规划的组织结构268

(25.4)制定规划的程序269

3 县市规划的方法270

(25.5)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比较270

(25.6)系统工程方法的运用271

(25.7)系统工程的常用方法272

第二十六章 县市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配置272

1 县市经济资源及其分布275

(26.1)经济资源的特点275

(26.2)经济资源分布的基本格局276

2 经济资源的组合方式与优化原则279

(26.3)经济要素的组合方式279

(26.4)资源配置的优化原则280

3 资源配置与主导产业282

(26.5)区域分工与资源配置282

(26.6)资源配置方式的选择283

(26.7)选择主导产业的基准284

第二十七章 运用价格杠杆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和手段287

1 价格是调整产业结构的有力杠杆287

(27.1)价格运用的基本形式287

(27.2)产业结构运动的基本形态288

(27.3)价格运动与产业结构运动的关系289

2 供求是价格调节产业结构的关键291

(27.4)市场供求变化的关键作用291

(27.5)市场供求变化的各种影响291

3 调放是引导产业结构变化的手段293

(27.6)调整价格与放开价格293

(27.7)调放两种手段的运用295

第二十八章 县市小城镇的发展与困扰295

1 小城镇经济的发展298

(28.1)小城镇的经济地位298

(28.2)小城镇发展的历史考察299

(28.3)小城镇发展的现实考察300

2 小城镇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困扰302

(28.4)困扰之一:产业结构的趋同和老化302

(28.5)困扰之二:外部市场的挑战和阻滞302

(28.6)困扰之三:自我积累自我发展机制尚未生成303

3 小城镇经济成长机制的培育304

(28.7)充分利用本地优势304

(28.8)发挥城镇网络效益305

(28.9)加强基础设施建设306

第二十九章 贫困县市的经济发展306

1 贫困县市的现状308

(29.1)县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308

(29.2)贫困的经济特征309

(29.3)“脱贫”的紧迫性310

2 贫困的“透视”311

(29.4)对贫困根本问题的几种观点311

(29.5)对贫困根本问题的再认识314

(29.6)贫困县市的经济运行主体与资源配置315

3 “脱贫”的道路316

(29.7)建立开放式的经济结构316

(29.8)建立开发性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317

(29.9)县市政府在构造新经济结构中的作用318

(29.10)经济结构改造与资金、人才和观念319

第三十章 庭院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发展及作用319

1 庭院经济的生命力321

(30.1)庭院经济的含义321

(30.2)庭院经济的生存321

2 庭院经济在农村经济中发展323

(30.3)庭院经济的历史继起性323

(30.4)庭院经济生产的特殊性323

(30.5)庭院经济的现实客观性323

(30.6)庭院经济的市场导向性324

3 庭院经济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324

(30.7)庭院经济是农村商品经济生产的重要基地324

(30.8)庭院经济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领地325

(30.9)庭院经济是锻炼农民经营人才的重要园地325

(30.10)庭院经济具有较好的生产效益和生态效益326

第三十一章 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和实现途径326

1 粮食生产的现状327

(31.1)近几年的徘徊327

(31.2)粮食徘徊引起的一系列连锁负效应328

2 粮食生产徘徊原因分析329

(31.3)表层原因分析329

(31.4)深层原因分析330

3 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实现途径333

(31.5)粮食生产发展的潜力与开发333

(31.6)关于粮食购销制度的调整334

(31.7)关于农村组织制度的调整335

(31.8)关于土地投入机制的建立336

第三十二章 农业的集约经营与规模经营336

1 经营方式变革面临的新课题339

(32.1)发展与徘徊引起的思考339

(32.2)家庭联产承包与分散经营340

2 集约经营与规模经营341

(32.3)农业的集约经营341

(32.4)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343

(32.5)实现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的条件344

3 经营制度与经营组织的创新345

(32.6)家庭联产承包与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345

(32.7)农业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346

(32.8)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的主体再造347

第三十三章 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与完善347

1 土地制度与联产承包349

(33.1)变革前的农村土地制度349

(33.2)土地制度的历史性变革351

2 土地承包与合理配置351

(33.3)土地承包的局限性351

(33.4)人头承包与合理配置的矛盾352

(33.5)期限承包与土地投入的矛盾353

(33.6)经营承包与产权模糊的矛盾354

3 完善土地制度的选择355

(33.7)实现土地国有化的主张355

(33.8)承认农户最终所有权的主张356

(33.9)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主张357

第三十四章 县市人口和人才开发357

1 县市人口360

(34.1)县市人口的特点360

(34.2)县市人口对县市经济发展的影响361

2 县市人才的特点363

(34.3)从数量上考察,县市人才已有一定规模,但总量仍严重不足363

(34.4)从质量上考察,县市有了一定数量的中高级人才,但总体水平的层次较低364

(34.5)从知识结构上考察,县市已有少量的现代化人才,但主体部分仍属传统的乡土人才365

(34.6)从专业结构上考察,县市人才总体上形成了体系,但专业结构仍不合理366

3 县市人才的开发367

(34.7)县市人才开发的目标367

(34.8)县市人才开发的途径368

第三十五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368

1 “剩余”的症结:资源利用不充分371

(35.1)农业剩余劳动力与农村剩余劳动力371

(35.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结构特征372

(35.3)“剩余”的实质:资源配置的失衡373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375

(35.4)城乡就业条件的比较375

(35.5)乡镇企业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限性376

(35.6)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矛盾性377

3 县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途径和对策378

(35.7)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宏观管理378

(35.8)通过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广开就业门路379

(35.9)发展非农产业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380

(35.10)增强小城镇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功能381

第三十六章 农村第二步改革的思考381

1 合同制与承包制的对接382

(36.1)合同制与联产承包382

(36.2)合同制与其他思路383

(36.3)合同制与搞活流通385

2 合同制与承包制对接的作用385

(36.4)生产和流通的连接385

(36.5)供给和需求的结合386

(36.6)计划与市场的统一386

3 与承包制对接的合同制387

(36.7)合同制的自愿性387

(36.8)合同制的平等性388

(36.9)合同制的互利性388

(36.10)合同制的法定性389

(36.11)合同制的广泛性389

第三十七章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兴起和发展391

1 多形式、多层次、多成份、多功能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391

(37.1)原有的社会化服务组织391

(37.2)新建的社会化服务组织392

2 服务体系兴起的重要作用与深远意义393

(37.3)稳定发展农业的重要途径393

(37.4)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的助推器394

(37.5)发展了新型的合作组织394

3 农村服务体系的发展变化395

(37.6)服务体系的发展趋势395

(37.7)推动服务体系的深入发展396

第三十八章 市场体系及其培育397

1 市场发育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397

(38.1)城乡市场的迅速发展397

(38.2)市场体系的艰难生长399

(38.3)充分认识市场建设的重要性400

2 县市市场体系的基本框架401

(38.4)市场体系的内容构成401

(38.5)市场交换方式的分析402

(38.6)市场的区域空间分析403

3 市场体系发育的近期选择及政策导向404

(38.7)建立县市市场体系的基本思路404

(38.8)培育市场体系的近期选择405

(38.9)培育市场体系的行政约束406

第三十九章 企业经营机制的完善及其途径406

1 企业经营机制的形成408

(39.1)企业经营机制的内容408

(39.2)企业经营机制的形成409

2 企业经营的具体形式411

(39.3)承包经营411

(39.4)租赁经营411

(39.5)股份经营412

3 企业经营机制的完善414

(39.6)进一步完善承包责任制414

(39.7)进一步完善劳动人事制度415

(39.8)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416

第四十章 乡镇企业的群体优势与深层发展416

1 乡镇企业集团的兴起和类型417

(40.1)乡镇企业集团的产生417

(40.2)乡镇企业集团的形式418

2 乡镇企业集团的优势419

(40.3)企业集团的规模效益和优化组合419

(40.4)企业集团的经济素质和自主能力420

3 乡镇企业集团的发展420

(40.5)实行强强联合420

(40.6)实行资产联合421

(40.7)实行集团办厂421

(40.8)实行股份经营421

(40.9)发挥综合功能422

第四十一章 县市工业化道路的选择423

1 县市工业的发展过程423

(41.1)县市工业产生发展的过程423

(41.2)工业发展过程的启示424

2 县市工业化的目标和作用425

(41.3)县市工业化及其判断依据425

(41.4)城镇工业化和农村工业化426

(41.5)工业化对县市经济发展的影响427

3 县市工业化的道路428

(41.6)工业化类型的比较428

(41.7)工业化道路的选择430

后记43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