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2005年度军队院校招生统考复习丛书 试题及参考答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统考命题组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长征出版社
- ISBN:7802040264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205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219页
- 主题词:课程-军事院校-入学考试-试题-自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下载说明
2005年度军队院校招生统考复习丛书 试题及参考答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概述1
1.1 中小学教师为什么要从事教育科学研究1
1.1.1 教育科学研究是社会变革、教育变革的要求1
1.1.2 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2
1.1.3 教育研究是教育创新的要求2
1.2 从事教育研究需要具备的主要素质3
1.2.1 具备教育科学的基础知识3
1.2.2 掌握教育科研的一些基本方法3
1.2.3 具有一定的数学和计算机知识3
1.2.4 具有敏捷的观察力4
1.2.5 创新能力4
1.3 教育科研方法的界定4
1.3.1 什么是教育科研4
1.3.2 教育科研的分类5
1.4 教育研究的信度和效度7
1.4.1 教育研究的效度7
1.4.2 教育研究的信度9
1.5 现代教育研究发展的趋势10
1.5.1 重视运用数学方法,使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10
1.5.2 重视开展教育实验10
1.5.3 重视各种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11
1.6 教育科学研究的步骤11
1.6.1 选题12
1.6.2 查阅文献12
1.6.3 制定研究工作计划12
1.6.4 搜集并整理资料12
1.6.5 分析研究12
1.6.6 结论12
1.6.7 撰写报告13
第二章 从怀疑中寻找发现——课题的确定14
2.1 选题的原则14
2.1.1 需要性原则14
2.1.2 科学性原则15
2.1.3 创造性原则15
2.1.4 可行性原则16
2.1.5 大小适中的原则16
2.2 教育科研课题的主要来源16
2.2.1 从教育实际所亟需解决的问题中发现问题17
2.2.2 从平常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17
2.2.3 从过去研究中发现问题18
2.2.4 从先进的经验和方法中提出问题18
2.2.5 从其他领域先进经验和方法的移植借鉴中提出问题19
2.2.6 从与专业人员的接触中发现问题19
2.2.7 从有关部门发布的课题指南中得到问题19
第三章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文献的查阅21
3.1 什么是教育科学文献21
3.2 查阅文献的意义21
3.3 文献资料的种类23
3.3.1 书籍23
3.3.2 期刊24
3.3.3 报纸25
3.3.4 索引25
3.3.5 检索性文摘25
3.4 文献资料搜集的渠道26
3.5 研究文献的综述27
3.5.1 文献综述的特点与作用27
3.5.2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内容28
3.5.3 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28
3.6 形成研究假设29
第四章 描绘一张蓝图——研究设计32
4.1 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法32
4.2 选取研究对象33
4.2.1 总体、样本、取样的概念33
4.2.2 选取样本的要求33
4.2.3 取样方法35
4.3 分析确定研究变量37
4.3.1 常量和变量37
4.3.2 自变量和因变量37
4.3.3 操作性定义38
4.4 规定研究实施的步骤和过程38
4.5 如何写课题论证报告39
第五章 透过现象看本质——观察法44
5.1 观察法的概念和特点44
5.1.1 观察法的概念44
5.1.2 观察法的特点45
5.2 观察法的作用45
5.3 观察法的局限性46
5.4 观察法的类型47
5.4.1 自然观察法与实验观察法47
5.4.2 直接观察法与间接观察法47
5.4.3 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48
5.4.4 结构观察法和非结构观察法49
5.5 观察法的一般步骤52
5.5.1 观察准备52
5.5.2 进行实际观察52
5.5.3 进行观察时必须注意的事项53
5.5.4 观察材料的记录和整理53
第六章 获得深层的资料——访谈法57
6.1 访谈法的特点与类型57
6.1.1 访谈法的概念与特点57
6.1.2 访谈法的类型58
6.2 访谈法的设计61
6.2.1 详细说明访谈目的与变量61
6.2.2 访谈问题形式的设计61
6.2.3 具体访谈问题的编制62
6.2.4 试谈与访谈程序的修订62
6.2.5 访谈人员的选择63
6.3 访谈法实施过程与技巧63
6.3.1 访谈前的准备工作63
6.3.2 接近访谈对象64
6.3.3 对付拒绝的技巧64
6.3.4 谈话与提问的技巧65
6.3.5 追问的技巧65
6.3.6 访谈的记录65
6.3.7 访谈的结束与再次访谈66
第七章 教育调查的支柱——问卷法70
7.1 问卷法的特点与类型71
7.1.1 问卷法的含义与特点71
7.1.2 问卷的类型72
7.2 问卷的设计72
7.2.1 问卷的一般结构与设计步骤72
7.2.2 问卷题目的编写73
7.3 问卷的实施76
7.4 问卷法的评价78
第八章 由“果”索“因”的研究——测验法80
8.1 心理与教育测验概述80
8.1.1 心理与教育测验的含义80
8.1.2 测量的量表81
8.1.3 测验的类型81
8.1.4 测验的功能83
8.2 测验的编制与使用84
8.2.1 测验的编制84
8.2.2 良好测验的指标86
8.3 国内常用的心理、教育测验88
8.3.1 能力测验88
8.3.2 人格测验92
8.4 测验的使用92
8.5 测验法的评估93
第九章 教育科研的灵魂——实验法95
9.1 实验研究概述95
9.1.1 实验研究的含义95
9.1.2 实验研究的类型97
9.2 实验设计涉及的问题98
9.2.1 实验研究中的几个重要概念98
9.2.2 研究变量的选取与控制99
9.3 真实验设计102
9.4 准实验设计107
9.4.1 不相等控制组后测设计107
9.4.2 不相等控制组前后测设计107
9.4.3 时间系列设计108
9.5 实验研究的评价112
9.5.1 教育实验研究方法的优点112
9.5.2 教育实验研究方法的缺点112
第十章 滴水见大海——个案研究法114
10.1 个案研究法概述114
10.1.1 个案研究法界说114
10.1.2 个案研究法的类型116
10.2 个案研究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117
10.2.1 个案研究的特点117
10.2.2 个案研究的适用范围119
10.3 个案研究法的实施119
10.3.1 研究问题的确定和研究个案的选择119
10.3.2 研究资料的收集119
10.3.3 资料的分析120
10.3.4 个案研究报告的撰写120
第十一章 经验就是财富——经验总结法126
11.1 经验总结法界说127
11.1.1 经验总结法的含义127
11.1.2 经验总结法的种类与意义128
11.3 经验总结法的实施程序130
11.3.1 教育经验的积累阶段131
11.3.2 教育经验的总结阶段132
第十二章 沟通实践与理论的桥梁——行动研究法137
12.1 行动研究概说137
12.1.1 行动研究的源起与发展138
12.1.2 行动研究的含义139
12.1.3 行动研究的特点140
12.2 行动研究的实施143
12.2.1 行动研究的计划阶段144
12.2.2 行动研究的实施阶段145
第十三章 打开看世界的另一扇窗——质的研究149
13.1 质的研究概说149
13.1.1 质的研究的含义150
13.1.2 区分两个概念:质的研究与定性研究153
13.1.3 质的研究的特点及其主要表现形式153
13.2 质的研究的设计157
13.2.1 研究问题的确定157
13.2.2 阐述研究目的和意义157
13.2.3 研究对象的选择及研究方法的确定158
13.2.4 整理和分析相关的研究成果158
13.3 质的研究资料的收集与分析158
13.3.1 访谈资料的收集与分析158
13.3.2 观察资料的收集与分析159
13.4 质的研究报告的撰写160
13.4.1 质的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160
13.4.2 质的研究报告的行文要求161
13.5 质的研究结果质量的衡量161
13.5.1 质的研究效度的检验161
13.5.2 质的研究推论问题161
13.5.3 质的研究的伦理道德问题162
第十四章 取之于校,用之于校——校本研究165
14.1 校本研究的含义165
14.1.1 校本研究的含义167
14.1.2 校本研究的定位169
14.1.3 校本研究的适用范围169
14.2 校本研究的合作者170
14.2.1 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合作的研究共同体171
14.2.2 教研员与中小学教师结成的研究共同体171
14.2.3 学校部分教师结成的研究共同体173
14.3 校本研究的实施程序173
14.3.1 校本研究的一般程序173
14.3.2 案例研究174
第十五章 通往理性世界的桥梁——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180
15.1 数据、资料的整理与编码180
15.1.1 数据、资料的整理180
15.1.2 数据、资料的编码182
15.2 定性分析183
15.2.1 对研究结果的定性分析的特点183
15.2.2 定性分析的方法184
15.3 定量分析与SPSS软件的应用186
15.3.1 统计方法的选择186
15.3.2 基本的统计方法188
第十六章 成果的分享——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194
16.1 教育科研成果表述的意义194
16.2 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类型及要求195
16.2.1 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形式195
16.2.2 教育科研成果表述的基本要求195
16.3 研究报告的格式及行文要求196
16.3.1 研究报告的格式196
16.3.2 研究报告的行文要求199
参考文献205
热门推荐
- 597555.html
- 2351559.html
- 2290516.html
- 3663412.html
- 172126.html
- 1788126.html
- 153437.html
- 2839991.html
- 3037405.html
- 37682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054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950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372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420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630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842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407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022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291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40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