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通史 1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苏连营主编 著
- 出版社: 沈阳:辽海出版社
- ISBN:7545102215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38页
- 文件大小:56MB
- 文件页数:258页
- 主题词:中国历史-通俗读物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通史 1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原始社会1
一、原始群1
二、氏族公社3
三、传说中的原始社会7
四、原始社会的文化9
第二章 夏商西周17
第一节 第一个奴隶制王朝17
一、夏朝的统治17
二、夏朝的国家组织21
三、夏朝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22
四、夏朝文化24
第二节 商朝25
一、商族的兴起25
二、商朝的统治26
三、商朝的政治制度30
四、商朝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32
五、商朝的文化艺术34
第三节 西周38
一、周族的兴起38
二、周朝的建立39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43
四、西周经济发展状况48
五、周和其他各族的关系49
六、西周的衰亡52
七、西周文化54
第三章 春秋争霸57
第一节 诸侯争霸57
一、王室衰微57
二、霸业迭兴58
三、华夏和蛮夷戎狄的关系63
第二节 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64
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工具的改进64
二、土地所有制的变化64
三、初税亩与税制的变化66
四、民间商业的发展和大商人的出现66
第三节 春秋末期大夫兼并67
一、三家分晋67
二、田氏代齐67
第四节 春秋时期的文化68
一、哲学思想68
二、科学技术71
第四章 战国73
第一节 各国的变法运动73
一、魏国李悝变法73
二、楚国吴起变法74
三、秦国商鞅变法75
四、赵武灵王的“军事改革”76
五、韩国申不害改革77
六、齐威王改革78
七、燕国乐毅改革80
第二节 七国的兼并战争和秦统一六国80
一、七国的兼并战争80
二、秦统一六国86
第三节 战国的经济情况89
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89
二、手工业的发展90
三、商业的发展92
四、阶级关系的变化93
第四节 战国时期的民族关系94
第五节 战国文化95
一、鸟瞰战国历史95
二、诸子百家99
三、史学、文学与艺术103
四、科学技术105
第五章 秦朝烽烟107
第一节 秦朝的建立107
一、秦始皇统一中国107
二、封建制度的确立114
第二节 秦的灭亡118
一、秦始皇的暴政118
二、沙丘政变119
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120
四、张楚政权的兴亡121
五、秦王朝的覆灭122
六、楚汉战争123
第三节 秦的文化125
一、教育制度125
二、碑刻和奏议126
三、方术思想127
四、秦兵马俑127
五、建筑艺术128
第六章 汉朝兴衰129
第一节 西汉的兴衰129
一、刘邦建立汉朝129
二、惠帝、吕后统治时期135
三、文景之治136
四、汉武帝的文治武功138
五、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148
六、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152
第二节 东汉王朝的统治154
一、刘秀巩固封建统治的措施155
二、东汉初年社会经济改革156
三、东汉豪族势力的扩张160
四、东汉时期的民族关系166
五、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动荡172
第三节 两汉的文化178
一、哲学和经学178
二、史学183
三、文学184
四、艺术185
五、科技186
第七章 三国鼎立194
第一节 三分天下194
一、封建割据势力的混战194
二、曹操统一北方199
三、天下三分,大势所趋202
第二节 蜀国209
一、蜀国的政治209
二、蜀国的经济214
第三节 吴国215
一、吴国的政治215
二、吴国的经济220
第四节 魏国221
一、魏国的政治221
二、魏国的经济225
第五节 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功业226
第六节 三国文化232
一、玄学和玄学家232
二、建安文学233
三、经学和史学235
四、书法与绘画236
五、科学技术236
第八章 西晋239
第一节 西晋的政治概况239
一、西晋王朝的短暂统一239
二、西晋的灭亡249
第二节 西晋的短期繁荣259
一、西晋的社会经济政策259
二、西晋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61
第三节 西晋文化262
一、玄学的发展262
二、文学265
三、史学与经学270
四、博物学274
第九章 东晋和南朝275
第一节 东晋偏安江南275
一、东晋的建立275
二、南北战争285
三、东晋的灭亡287
第二节 南朝各王朝的更替294
一、南朝宋齐梁陈的更替294
二、南朝的政治300
三、东晋、南朝的经济309
第三节 东晋和南朝的文化314
一、哲学与宗教314
二、史学315
三、文学艺术317
四、科学技术321
第十章 十六国和北朝324
第一节 北朝魏齐周的更替324
一、沙漠汗之死324
二、南征与迁都325
三、黄河椎冰的故事327
四、宇文氏的政绩329
五、金陵王气尽330
第二节 五胡十六国331
一、北方少数民族概况331
二、十六国的兴亡332
第三节 北魏的统治343
一、北魏前期的统治343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346
三、北魏的分裂349
第四节 北朝的经济354
一、农业的进步354
二、手工业的发展355
三、商业的发展355
四、寺院经济356
第五节 十六国北朝文化357
一、魏晋南北朝的科学硕果357
二、魏晋南北朝的文苑奇葩360
三、佛教的传入与扎根370
四、经学379
五、宗教379
六、文学383
七、艺术384
八、科技388
第十一章 隋朝兴替391
第一节 隋文帝的统治391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391
二、隋文帝的政治改革394
三、隋文帝的经济改革398
第二节 社会经济的发展401
一、农业的发展401
二、手工业的发达401
三、商业和对外贸易402
第三节 隋与周边各族的关系402
一、大陆和台湾蹬联系402
二、隋与西域各族的关系403
第四节 隋朝的灭亡404
一、隋炀帝的暴404
二、隋末农民大起义409
三、隋朝的灭亡411
第五节 隋朝的文化411
一、宗教411
二、文学、史学、音韵学和目录学412
三、科学技术414
四、艺术416
第十二章 大唐盛衰418
第一节 唐前期的政治状况418
一、李渊建唐与统一中国418
二、唐朝的政治制度420
三、唐太宗与贞观之治424
四、武则天与武周政权433
五、唐玄宗与开元盛世443
第二节 唐前期的经济繁荣450
一、经济政策450
二、唐前期社会经济的繁荣452
第三节 唐后期的政治状况455
一、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455
二、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463
第四节 唐后期社会经济状况466
一、唐后期经济政策的调整466
二、唐后期南方经济的繁荣468
第五节 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470
一、民族关系470
二、对外关系476
第六节 唐朝的灭亡479
一、唐后期阶级矛盾的激化479
二、各地的农民起义486
第十三章 五代十国489
第一节 五代十国的始末489
一、上源驿的厮杀489
二、“雀鼠耗”491
三、儿皇帝与晋高祖492
四、长乐老冯道495
五、统一的先声496
第二节 中原地区五代的兴亡498
一、梁朝(公元907—923年)498
二、唐朝(公元923—936年)500
三、晋朝(公元936—947年)503
四、汉朝(公元947年—公元951年)504
五、周朝(公元951年—公元960年)505
第三节 中原地区以外的十个小国506
一、吴国(公元892年—937年)506
二、南唐(公元937—976年)507
三、前蜀国(公元891—925年)508
四、后蜀国(公元923—公元965年)509
五、吴越国(公元902年—公元978年)510
六、楚国(公元907—公元951年)511
七、闽国(公元909—公元945年)512
八、南汉国(公元917—公元971年)513
九、南平国(公元924—公元963年)514
十、北汉(公元951—公元979年)515
第四节 五代十国的经济状况516
一、南方的经济状况516
二、北方的经济状况519
三、南北统一的经济因素521
第五节 五代十国的文化524
一、花间派和著名词人李后主524
二、史学524
三、画院和绘画525
四、科学技术525
第十四章 辽朝526
第一节 辽朝的建立526
一、部落联盟时期526
二、辽朝统治的确立528
三、辽的政治制度532
第二节 辽朝封建制的发展和政权的西迁533
一、抗宋战争与汉族地主势力的增长533
二、辽圣宗改革和封建制的确立534
三、辽的对外战争535
四、辽的内乱与外患536
第三节 辽的经济和文化539
一、经济状况539
二、文化状况540
第十五章 宋朝543
第一节 北宋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巩固543
一、北宋统一中原543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548
三、北宋的阶级关系和赋役制度550
第二节 北宋统治的危机与变法运动553
一、北宋统治的危机553
二、王安石变法558
三、农民起义562
第三节 北方的社会经济564
一、农业的发展564
二、手工业的进步564
三、商业的繁荣565
第四节 宋辽夏金的和盟与争战566
第五节 南宋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573
一、金兵南下和北宋覆亡573
二、南宋与金的和战571
三、北伐战争580
第六节 南宋的社会经济580
一、农业580
二、手工业581
三、商业582
第七节 南宋的社会矛盾和宋朝的灭亡583
一、阶级矛盾的尖锐化583
二、农民起义585
三、宋朝的灭亡588
第八节 南宋的偏安与沦亡589
第十六章 西夏596
第一节 西夏的建立和发展596
一、党项族的兴起和发展596
二、西夏的建立600
三、西夏政权的发展和灭亡604
第二节 夏国的经济和文化609
一、经济状况609
二、文化状况614
第十七章 金国617
第一节 金的建立617
一、女真族的兴起和发展617
二、金朝的建立和对外扩展618
三、金朝封建统治的巩固和发展620
四、金的衰落与灭亡622
第二节 金的社会经济和文化625
一、金的经济状况625
二、文化状况627
第十八章 元朝629
第一节 蒙古的兴起和蒙古国的建立与扩张629
一、蒙古的兴起629
二、蒙古国的建立及对内军事征服632
三、蒙古军在欧亚地区的扩张637
第二节 元朝的建立638
一、元朝的建立638
二、元朝的政治制度642
三、元朝的军事制度644
四、元朝的其他制度644
五、对边疆地区的管理645
第三节 元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矛盾647
一、四等人制647
二、对汉族地主的笼络647
第四节 元朝的社会经济状况648
一、农业生产和土地占有关系648
二、手工业与商业650
三、钞法和斡脱钱651
四、海运和大运河652
第五节 元朝的对外关系652
一、与欧洲的交往652
二、与亚洲各国的往来654
三、与非洲的交往654
第六节 元末农民起义和元朝的灭亡655
一、元末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655
二、元末农民起义和元朝的灭亡657
第七节 蒙古王朝的千秋功罪662
第八节 元朝的文化671
一、宗教671
二、元曲的繁荣672
三、书画成就675
四、理学的传播和邓牧的异端思想675
五、史学成就676
第十九章 明朝677
第一节 明朝的建立和明太祖的统治677
一、朱元璋建立明朝677
二、明初的政治制度678
三、明初诸案680
第二节 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683
一、明初社会经济政策683
二、明初农业生产的发展685
三、手工业的发展686
四、商业的繁荣687
第三节 明成祖的统治688
一、靖难之役688
二、明成祖时期皇权的巩固688
第四节 明代中期的社会矛盾689
一、宦官专政689
二、土木之变690
三、土地兼并和农民起义691
四、严嵩专权和张居正改革692
第五节 明中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694
一、生产力水平的大提高694
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695
三、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696
四、资本主义的萌芽697
第六节 明朝的民族关系698
一、蒙古族698
二、藏族698
三、畏兀儿族699
四、苗、彝等族699
五、满族700
第七节 明朝的对外关系701
一、郑和下西洋701
二、戚继光抗倭702
三、援朝战争703
四、欧洲海外掠夺和耶稣会士东来704
第八节 明末社会危机和明朝的灭亡705
一、明末社会矛盾的激化705
二、城市居民反矿监税使的斗争706
三、东林党707
四、白莲教大起义708
五、明末农民大起义708
六、南明及各地的抗清斗争710
第九节 明王朝的历史功过711
第十节 明朝文化735
一、哲学思想735
二、史学和《永乐大典》的编修738
三、文学成就739
第二十章 清朝743
第一节 满族的崛起和清朝的建立743
一、满族的崛起743
二、清朝统一中国750
三、各地的抗清斗争755
四、顺治帝的统治758
第二节 康雍乾盛世762
一、康熙帝的统治762
二、雍正帝的统治768
三、乾隆帝的统治774
第三节 嘉庆、道光时期的衰势780
一、嘉庆、道光时期的社会矛盾780
二、各地起义782
第四节 清朝的对外关系784
一、清朝与俄国关系784
二、清朝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785
三、西方殖民主义者对中国的侵略活动785
第五节 清朝的社会经济状况和资本主义萌芽789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789
二、手工业生产水平的提高790
三、商业贸易的发展791
四、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792
第六节 鸦片战争793
一、禁烟运动793
二、鸦片战争799
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803
四、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805
第七节 太平天国运动808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动808
二、太平天国前期的革命形势810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814
四、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818
五、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820
六、太平军余部和捻军的继续斗争824
七、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824
第八节 洋务运动826
一、列强对清政府的控制826
二、洋务运动827
三、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832
第九节 中法、中日战争835
一、边疆危机835
二、中法战争837
三、甲午中日战争840
四、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844
第十节 戊戌变法运动847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847
二、早期的维新思想849
三、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维新变法运动855
四、百日维新862
第十一节 义和团运动869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869
二、八国联军侵略中国874
第二十一章 中华民国881
第一节 北洋军阀的统治881
一、反对袁世凯的战争881
二、帝国主义操纵下的军阀割据887
三、辛亥革命前后西藏与内外蒙古问题889
四、中国革命的新曙光892
第二节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896
一、五四爱国运动896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898
三、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901
四、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和农民运动的兴起905
第三节 第一次国共合作908
一、革命统一战线方针的确立908
二、国共合作的发展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建立911
三、全国反帝斗争的高潮914
四、国民党的分化917
五、北方的军阀统治和北伐战争919
六、国共分裂922
第四节 中国红色政权的建立和发展925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925
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928
三、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935
四、西安事变938
第五节 抗日战争943
一、全面抗战的爆发943
二、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944
三、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945
四、敌后战场的开辟949
五、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950
六、国民党发动反共高潮956
七、抗日战争的胜利959
第六节 解放战争962
一、战后国际国内形势962
二、国共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965
三、全面内战的爆发967
四、国民党统治的危机969
五、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的高涨970
六、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972
七、建国的筹备工作976
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978
第七节 民国时期的文化979
一、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979
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981
三、文学艺术984
热门推荐
- 3183439.html
- 1659569.html
- 177362.html
- 3022152.html
- 99602.html
- 2925003.html
- 2551344.html
- 689540.html
- 2880932.html
- 28592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098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160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137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760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648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646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551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800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269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68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