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区域治理与农业资源开发-黄淮海平原资源、环境与农业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区域治理与农业资源开发-黄淮海平原资源、环境与农业
  • 许越先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 ISBN:7504618039
  • 出版时间:1995
  • 标注页数:385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41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区域治理与农业资源开发-黄淮海平原资源、环境与农业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导言1

(一) 农业的主攻方向1

(二) 农业的长期目标3

(三) 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问题4

(四)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和方式5

二、中低产田区域治理7

(一) 风沙地治理7

(二) 盐碱地治理9

(三) 旱涝灾害治理10

(四) 区域治理试验示范11

三、农业自然资源开发12

(一) 农业土地资源开发利用12

(二) 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14

(三) 农业生物资源开发利用16

(四) 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16

四、资源节约型高产农业17

(一) 立体农业17

(二) 节水农业18

(三) 作物高产的群体的结构特征19

(四) 农业发展后续技术研究21

第一篇 区域治理27

第一章 季节性风沙地治理27

第一节 分布和类型27

一、风沙化土地分布27

二、风沙化土地类型30

第二节 土壤物理化学性质31

一、剖面性大辩论31

二、土壤物理化学性质32

第三节 风蚀机制与危害40

一、与蚀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40

二、风沙化土地的风蚀机制40

三、影响风蚀的若干因素42

四、风蚀危害43

第四节 治理与开发44

一、封禁育草,保护天然植被44

二、植树造林,固定流沙和浮沙46

三、防风蚀的农业耕作技术48

四、水土林综合治理,建设稳产高产田49

第二章 盐碱地治理54

第一节 盐碱地的形成、分布和类型54

一、盐碱地的形成与分布54

二、盐碱地类型54

第二节 土壤盐分的水迁移运动56

第三节 土壤水盐运动调控和盐碱地综合治理59

一、水盐运动调控原理59

二、盐碱地综合治理59

第四节 引水灌溉与土壤次生盐碱化61

第五节 齐河县苏打化沙碱土及其改良65

一、沙碱土形成、分布和特性65

二、沙碱土生态环境牲与改良原则68

三、沙碱土改良技术措施69

第六节 东营市滨海盐土及其改良利用74

一、滨海盐土的形成过程74

二、滨海盐土类型及其性状75

三、滨海盐土的盐分累积与离子变化状况80

四、滨海盐土的改良与利用81

第三章 旱、涝灾害及其防治84

第一节 鲁西北地区降水特征84

第二节 旱、涝指标及类型86

一、旱、涝年的指标87

二、季节旱、涝 的指标88

第三节 旱、涝灾害的演变与分布89

一、历史上的旱、涝灾害89

二、建国以来的旱、涝灾害90

三、旱、涝灾害的分布92

第四节 旱、涝灾害的防治93

一、水利设施及存在的问题93

二、旱、涝灾害防治对策99

第二篇 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103

第四章 农业土地资源开发利用103

第一节 黄淮海平原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103

一、土地利用现状和潜力103

二、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104

三、土地合理利用与保护106

第二节 鲁西北地区土地资源特点及质量107

一、土地资源基本特点107

二、土地质量评价110

第三节 鲁西北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114

一、土地利用现状114

二、土地利用中的几个问题120

三、合理利用土地、促进地力增长的措施与途径123

第五章 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126

第一节 地表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126

一、水资源分区及径流量126

二、地表径流的年际年内变化127

三、河流水质129

第二节 地下水资源130

一、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的影响因素130

二、地下水计算参数131

三、地下水资源量134

第三节 水资源总量及其特点135

一、水资源总量135

二、水资源特点137

第四节 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137

一、用水和供水概况137

二、地表水开发利用138

三、地下水开发利用138

第五节 黄河水资源利用139

一、黄河下游水、沙资源特点139

二、引黄灌溉的发展141

三、引黄灌溉工程概况142

四、引黄灌溉的主要环境问题143

第六章 农业生物资源开发利用144

第一节 生物资源特点与开发利用原则144

一、生物资源基本特点144

二、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原则146

第二节 生物资源类型与分布147

一、生物资源类型与分布147

二、生物资源系统评价149

第三节 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162

一、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优势162

二、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的途径与措施164

第七章 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168

第一节 农业气候资源特征分析168

一、农业气候资源特点168

二、光热资源数量与分配168

三、降水量与干燥度分析169

四、农业气候资源的区域特征174

第二节 农业气候资源生产力及其限制性因素176

一、农业气候资源生产力理论与估算模式177

二、鲁西北农业气候生产力评价177

三、农业气候资源生产力的限制性因素分析182

第三节 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189

一、种植业的农业气候资源利用189

二、林业与果树的气候资源利用193

三、牧渔业的气候资源利用194

四、农业气候资源相似分析195

第三章 资源节约型高产农业203

第八章 立体农业203

第一节 立体种植设计原则及意义203

一、立体种植设计原则203

二、立体种植与平面种植比较207

三、发展立体种植处理好几个关系210

第二节 鲁西北地区立体种植模式211

一、果、粮、菜型211

二、粮(棉)、菜(瓜)型213

三、菜、菜型216

第三节 枣粮间作——一种传统的立体种植模式217

一、金丝枣生长的气候、土壤条件217

二、枣粮间作的主要种植模式218

三、枣粮间作的生态效益219

四、枣粮间作的经济效益221

五、提高枣粮间作种植水平的措施223

第四节 庭院立体开发223

一、庭院立体开发的意义224

二、庭院立体开发主要类型225

三、庭院适宜树种的选择225

第九章 节水型农业228

第一节 节水型农业的基础研究228

一、节水型农业的一般概念228

二、节水型农业的水文水资源基础研究229

三、节水型农业的土壤学基础研究231

四、节水型农业的生理生态基础研究232

第二节 农业节水措施234

一、输水系统的节水工程措施234

二、农田灌水的节水措施237

三、农田水分调控技术242

第三节 节水农业综合试验研究246

一、禹城节水农业试验研究247

二、聊城位山引黄灌区节水研究251

第四节 节水灌溉的自控系统253

一、自控灌溉研究简况253

二、节水灌溉的微机自控系统253

三、新型高效的自控滴灌系统256

四、节水灌溉制度256

五、灌溉预报261

第十章 农业高产生态条件和商产途径264

第一节 高产农田作物群体结构牲264

一、作物群体结构264

二、高产冬小麦、夏玉米群体结构特征266

第二节 冬小麦高产农田生态条件和高产途径272

一、高产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光能利用率273

二、鲁西北地区高产麦田栽培技术及群体结构277

第三节 夏玉米高产农田生态条件和商产途径285

一、鲁西北地区夏玉米光合生产潜力分析285

二、高产玉米群体结构参数286

三、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290

第四节 夏棉高产因素及技术措施293

一、鲁西北地区夏棉生育期气候条件分析293

二、高产夏棉的形态特征及生育特点293

三、夏棉高产主要技术措施294

四、防止蕾铃脱落及增铃重的途径298

五、主要病虫害防治298

六、高产夏播棉实例分析299

第四篇 鲁西北地区农业发展发科技开发试验示范305

第十一章 鲁西北地区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305

第一节 农业发展特点和高稳产度创始析305

一、农业生产特点305

二、持续高稳产农业地域分307

第二节 资源节约型农业结构优化310

一、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准310

二、农村产业发展与结构优化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311

三、鲁西北地区农业系统动态仿真312

第三节 农产吕商品基地建设与区域布局315

一、粮食基地建设与布局315

二、经济作物基地建设与布局320

第四节 鲁西北地区农林牧结合的途径322

一、农林牧发展特点与问题322

二、农林牧结构的调整323

三、农林牧发展途径与措施323

第五节 人口增长与劳动力转移研究325

一、农村人口增长规律与发展趋势325

二、农村人口结构与产业发展分析327

三、劳动力转移与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329

第十二章 鲁西北地区棉花发展与布局331

第一节 棉花生产的地位与发展变化331

一、棉花生产的地位331

二、棉花生产的发展变化331

第二节 棉花生产现状和问题333

一、棉花生产现状333

二、棉花生产的主要问题335

第三节 棉花发展的条件和优势337

一、自然条件适宜种棉337

二、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优越337

三、棉花生产基础雄厚339

四、粮食自给度高339

五、劳动力充足339

第四节 棉花发展潜力340

一、提高棉花单产的潜力340

二、增加棉田复种的潜力341

三、棉副产品利用的潜力342

第五节 棉花发展方向与措施343

一、发展方向和目标343

二、发展的主要措施344

第六节 棉花生产的区域布局346

一、西部棉区346

二、中部棉区347

三、南部棉区347

四、北部棉区347

第十三章 区域治理试验区建设349

第一节 试区建设的原则349

第二节 鲁西北地区试区的建设与发展350

第三节 重盐碱地治理开发试区351

一、禹城县北丘洼试区351

二、平原县尹屯试区352

三、武城县大屯试区352

四、齐河县安头试区353

五、东营市南郊试区354

第四节 风沙地治理开发试区355

一、夏津县苏留庄试区和双庙试区355

二、禹城县沙河洼试区357

三、乐陵市杨家试区358

第五节 低湿地治理开发试区359

一、禹城县辛店洼试区359

二、齐河县小周试区360

第六节 德州市城郊型农业开发试区361

第七节 聊城地区水肥药膜种技术综合开发试区363

第十四章 农业业后续技术试验示范研究367

第一节 植物生长调节剂367

一、黄腐酸制剂367

二、光助生长素369

三、小麦生化营养素370

四、抗菌素660B371

第二节 种子活动调节剂和种子处理技术372

一、GT粉剂372

二、稀土元素制剂374

三、土面增温剂375

四、种子磁化技术375

第三节 新型肥料377

一、多元微肥377

二、作物专用复合肥379

三、禾谷类作物根系联合固氮菌380

第四节 农药和兽药382

一、腐植酸制剂防治蚜虫382

二、新兽药“EH”38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