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脾脏象源流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杨关林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248150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28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240页
- 主题词:脾(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脾脏象源流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脾脏象理论的发生背景2
第一节 古代汉字与脾脏象理论发生2
一、“脾”在质为肉,从卑示辅2
二、“胃”象谷府,围受食物4
三、“运”转、“化”生,脾胃之功5
四、“统”纪、“裹”缠,脾与血联6
五、“仓”藏、“廪”赐,脾胃供给6
六、“谏”证、“议”谋,脾知周出7
第二节 古代哲学背景8
一、“水地”重土,脾气为本8
二、阴阳五行,哲学之奠9
第三节 古代文化背景13
一、易学象数,坤五为要13
二、先秦诸子,道儒引领13
第四节 古代自然、社会科学背景17
一、古代环境,孕育生长17
二、自然科学,蕴含其内18
第五节 古代医学实践背景22
一、古代解剖,正向推动22
二、临床实践,反推其理23
第二章 先秦至两汉三国时期脾脏象理论整理研究27
第一节 《黄帝内经》《难经》创脾的解剖论述先河27
一、脾的解剖位置和形态27
二、脾的色泽和质地28
第二节 《黄帝内经》《难经》奠基脾生理功能理论29
一、构建脾主运化、统血、升清生理功能理论框架29
二、脾生理特性喜燥恶湿,以升为健35
第三节 《黄帝内经》构建脾脏象理论系统联系36
一、脾与自然的系统联系36
二、脾与神的系统联系41
三、脾与脏腑形体官窍的系统联系42
四、脾与经络的系统联系48
第四节 《黄帝内经》构建脾病因病机框架,《伤寒论》《金匮要略》继承补充50
一、构建外感内伤、病理产物病因论50
二、运化失常、脾气外绝不统血、清阳不升为主病机论54
第五节 仲景创脾病辨证论治55
一、四诊皆现,虚实寒热辨证55
二、《黄帝内经》创总体治则,从脾论治集中在仲景方中68
第六节 开创脾胃与养生相关理论86
一、脾胃与养生相关理论导源于先秦86
二、汉代擅养胃气,“四季脾王不受邪”88
第三章 晋唐五代时期脾脏象理论整理研究99
第一节 沿袭先前解剖认识99
第二节 传承发展脾主运化理论,临床反证脾主统血理论99
一、脾胃互补论运化,气血关系论统血,恒定内脏位置论升清99
二、脾感恶湿,脾不健则“气下冲”而“下脱”103
第三节 继承脾的系统联系认识,丰富经络理论104
一、脾与时的关系延续应长夏和不主时之说104
二、脾与神的系统联系,脾为意,忧愁不已则伤意104
三、脾与胃募既相假,脾候肌肉,其气通口,脉通谷液105
四、丰富脾相关经络理论107
第四节 拓展脾失健运病机认识108
一、七气病因,结气病者忧思所生108
二、《诸病源候论》丰富脾病机理论111
第五节 系统深化辨证理论,治以温补为主一、诊断以切诊突出113
二、疗法方药丰富,《千金方》达新的里程碑118
第六节 倡导食养、食疗以养护脾胃125
一、食疗养生发展突出125
二、重视调理脾胃125
第四章 宋金元时期脾脏象理论整理研究130
第一节 脾的解剖有新的认识130
一、脾在脐上三寸130
二、脾位居中州,与胃以膜相连130
三、脾形扁长、似马蹄130
四、脾长一尺130
第二节 创立脾胃学说,明确脾生理功能131
一、脾主运化依赖脾气的推动、胃气的健旺,“升清”为运化之核心,脾阴不足可影响运化131
二、从病理角度反映脾主统血理念139
第三节 发展脾的系统联系相关理论140
一、脾与自然环境的系统联系,脾与时传承发挥先见以论之140
二、脾与神的系统联系,忧思不已则脾结141
三、脾与脏腑形体官窍的系统联系,寄在胸中养于四旁141
第四节 病因病机理论受同时期哲学思想影响有所创新144
一、“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为主病因论144
二、气火失调、热中寒中、内已伏阴、湿热相生为主病机论151
第五节 重视升发作用及甘辛温补之法和吐法、下法155
一、诊断创脏腑辨证155
二、治疗体现学术流派不拘一格163
第六节 以内伤病因立论,倡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劳作有度、调情怡性176
一、养生之要以“脾胃消化,谷气长存”立论176
二、养生之理以“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立说177
三、养生之法倡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劳作有度、调情怡性178
第五章 明清民国时期脾脏象理论整理研究186
第一节 脾的位置出现争议,解剖形态描绘多样186
一、脾的位置有居左、居右之说186
二、明确胰腺附于脾186
第二节 脾统四脏主后天,“脾主统血”内涵拓宽187
一、脾主运化,统四脏主后天187
二、“脾主统血”内涵拓宽190
第三节 完善脾的系统联系认识,突显脾在系统中的重要性201
一、突出脾与四时关系的特殊性和重要性201
二、脾与脏腑的系统联系理论更为完善202
三、脾与经络的系统联系结合功能说明更为具体202
第四节 以湿为主、燥伤脾阴等病因论及脾胃阴虚、脾胃湿热病机论203
一、戾气致疫、燥伤脾阴、四气致泄病因论203
二、脾胃阴虚、脾胃湿热病机论203
第五节 脾胃相关理论广泛应用于临床206
一、诊断重视望面和舌206
二、理论创新广泛指导临床,丰富立方用药209
第六节 形成“脾胃为养生之本”理论218
一、“人以脾胃为本”218
二、“脾上交于心,下交于肾”219
三、“脾胃一伤,致生诸虚百疾而夭人寿”219
四、“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220
五、“脾胃为养生本”220
六、“脾为后天之本”224
七、“调理脾胃为切要”225
八、“胃为养生之本”225
热门推荐
- 3581577.html
- 1799329.html
- 3905467.html
- 1763351.html
- 681041.html
- 2553129.html
- 3729718.html
- 840352.html
- 3716806.html
- 11345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697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608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015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39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133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398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169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284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48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70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