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文化地理概述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胡兆量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1049544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308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32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文化地理概述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中华文化和中国文化地理1
一、文化的几个特征1
(一)文化结构的多层次性--意识文化·雅文化·俗文化1
(二)文化主体的抽象性和敏感性4
(三)文化内涵的区域多样性5
(四)文化主要载体的可移动性和文体区界线的模糊性6
(五)文化价值的滞后性、间接性和社会性7
二、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硕果10
表1-1 1996~2000年周庄旅游业发展10
(一)五千年的延续性11
(二)开放性和亲和性11
(三)海内一统观和同一性13
图1 三河与《禹贡》九州图15
(四)巨大的区域差异性16
表1-2 我国人类发展指数(HDI)的地区差距(1997年)17
表1-3 我国文化的南北差异要目18
图2 南北分界图19
(一)整体观念19
三、中华意识文化的几个要点19
(二)伦理观念21
(三)笃学观念24
(四)勤奋观念25
(一)和平共处,互相融合26
四、中华宗教观念特征26
(二)虔诚教徒在人口中的比例不大28
(三)宗教对雅文化和俗文化影响深刻29
五、中华文化长盛不衰的方向30
表1-4 中国和美国的部分技术差距31
表1-5 清朝官员服饰帽顶的等级差别32
六、中国文化地理的对象与特点35
第二章 中国文化区域差异的自然背景和社会背景37
一、自然环境背景37
(一)南暖北寒,南湿北旱37
表2-1 我国各纬度带太阳辐射收入与支出38
(二)西高东低,东临大洋40
表2-2 我国与欧洲海岸线长度比较41
(三)自然灾害较多42
表2-3 历年农作物灾害面积(1985~1999年)43
(四)自然环境对民俗文化的影响45
表2-4 东北十大怪与地理环境46
表2-5 云南十八怪与地理环境47
(五)自然环境对中华一统趋势的影响48
二、中国人体质的区域差异50
(一)南矮北高50
表2-6 我国少数民族身高平均值51
(二)容貌和体形的南北差异52
表2-7 我国分地区汉族身高52
表2-8 我国分地区少数民族身高52
(三)Gm血型的南北差异54
表2-9 我国40个人群的Gm血型因子频率55
三、社会环境背景57
(一)北方战事较多57
图3 我国40个人群Gm血型聚类分析树状简图58
表2-10 我国历史上战场地域分布59
表2-11 唐天宝初年(742年)军力部署61
表2-12 我国历史上战场南北分布62
(二)首都主要建在北方63
表2-14 公元907年~1911年建都地64
表2-13 公元前221年~公元907年建都地64
图4 公元前221年~公元1911年国都分布图64
(三)南方经济比较发达65
表2-15 1978~1999年各地区经济增长表66
表2-16 福建省与甘肃省国民生产总值比较68
(四)各民族物质生活质量的差异69
图5 长城和运河图70
表2-17 1990年中国若干民族生活质量的指数71
四、三次全国性的经济区域划分72
(一)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72
图6 中国东部、中部、西部范围图73
表2-18 东、中、西三个地带基础数据比较73
(二)七个经济区域74
表2-19 七个经济区域基础数据(1999年)74
(三)西部大开发中的西部区域75
图7 七个经济区域示意图76
一、汉语的特征和区域差异77
第三章 中国语言的区域差异77
(一)简约的汉语78
(二)南繁北齐--汉语方言区的分布特征80
表3-1 汉方言区人口简表(1999年)81
图8 汉方言分布图81
(三)北京语音--汉语普通话的标准音82
二、福建省方言的复杂性及其成因84
(一)福建省方言的复杂性84
图9 福建省方言分布图86
表3-2 全国闽方言人口简表(1999年)87
表3-3 福建省方言区人口简表(1999年)87
(二)福建省方言复杂的背景88
表3-4 海外使用汉方言人数88
(一)三足鼎立的广东省方言90
三、广东省语言地理特征90
表3-5 粤、闽、客方言家畜用语比较91
表3-6 广东省方言区人口简表(1999年)91
图10 广东省方言分布图92
(二)强势语言--粤方言93
(三)广东省方言的发展趋势94
(一)在人口迁移中形成的客家方言96
四、客家方言和客家文化96
表3-7 北宋梅州客户增长表97
表3-8 客家人五次大迁移概况98
(二)客家方言区的分布99
(三)客家文化的特征100
五、少数民族语言的地域分布102
表3-9 我国少数民族语系和语族(1998年)103
第四章 中国文学艺术的区域差异105
一、大地是文学艺术的舞台105
(一)山水与文学艺术105
(二)爱热闹的色彩观107
二、汉民族性格的区域差异109
图11 主要城市人均啤酒消费量图(1996年)111
三、南北文风的主要差异113
四、南北画风的主要差异115
五、戏曲的地域差异及其背景118
(一)剧种的地域分布118
表4-1 我国九大剧种专业剧团分布(1984年)120
(二)剧种纷繁的背景121
表4-2 采茶戏剧种分布122
表4-3 花鼓戏剧种分布122
表4-4 北方梆子剧团和剧种分布(1984年)123
(三)南柔北刚--戏曲和音乐的南北差异124
(四)戏曲文化的统一性127
(一)状元的文化地理意义130
一、状元地域分布及其背景130
第五章 中国人才地理特征130
(二)状元的地域分布131
图12 南宋至清状元分布图133
表5-1 我国历代状元籍贯地汇总134
(三)状元分布的区域经济背景135
(四)状元分布的文化教育背景136
表5-2 宋朝各路官私学校137
表5-3 历代书院南北分布138
(五)政治因素对状元分布的影响138
(六)考试制度对状元分布的影响140
表5-4 历代状元籍贯地详表141
二、教授的地域分布和迁移158
表5-5 教授籍贯地和工作地分布159
(一)教授地域分布的特征159
图13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教授籍贯分布图(1987年)161
表5-6 在省外工作的教授比重161
(二)北京教授籍贯地分析162
图14 中国科学院院士籍贯分布图(1957年)163
表5-7 北京市教授籍贯地分布165
表5-8 北京市教授分年龄组籍贯地分布(%)165
(三)教授地域迁移的社会意义166
图15 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籍贯分布图(1989年)166
三、武将地域分布特征168
表5-9 我国SCI,ISTP,EI检索论文数(1996年)168
(一)武将分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68
(二)清代武状元的地域分布169
表5-10 清代武状元籍贯地分布170
(三)武多楚腔--近代将领的地域分布171
表5-11 民国将领、解放军和红军将领分布173
一、中外饮食文化比较175
第六章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和区域差异175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哲理观175
(二)中餐和西餐比较177
表6-1 中餐和西餐饮食文化比较178
(三)中日饮食文化比较181
(四)中外饮食文化的互补性182
表6-2 满汉全席“四八珍”184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南北差异184
(一)南米北面--饮食的自然环境烙印184
表6-3 北方主要面食品名185
(二)南细北粗--饮食的社会环境烙印186
表6-4 陕西民俗十大怪与环境188
表6-5 四大菜系特色比较189
(三)四大菜系的特征与背景189
三、少数民族饮食文化192
第七章 中国建筑园林的南北差异194
一、建筑园林的伦理性和内向性194
(一)强烈的方位观和民居的南北差异196
二、民居和街坊的南北差异196
表7-1 我国城市住宅日照间距的南北差异197
(二)城市街坊格局的南北差异198
三、园林的南北差异199
四、宗教建筑的南北差异202
(一)南方多佛寺道观202
表7-2 南北园林建筑比较202
表7-4 道教大小洞天分布204
表7-3 道教名山分布204
表7-5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石窟寺分布206
(二)北方多石窟寺206
第八章 中国历史区域文化人群209
一、晋商和晋商文化209
(一)商帮文化209
表8-1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九镇兵力部署210
(二)晋商崛起的背景210
(三)晋商的发展212
表8-2 晋商票号和会馆分布213
(四)晋商的文化特征215
二、徽商和徽商文化216
(一)徽商的形成和发展217
(二)徽商的文化特征218
(一)绍兴师爷的社会背景221
三、绍兴师爷的文化地理特征221
(二)绍兴师爷的游幕生活223
四、历史上江西文化的兴盛与衰落224
(一)“翰林多吉水”--明朝的盛况224
(二)从陶渊明到欧阳修--兴盛的轨迹225
表8-3 《全唐诗》作者籍贯地变化226
(三)兴衰的背景227
第九章 新疆维吾尔文化地理229
一、四大文化体系的汇流地229
表9-1 新疆出土人种头骨分布231
二、草原背景的绿洲文化233
(一)绿洲--维吾尔文化的肥沃土壤233
(二)五彩缤纷的居落景观和服饰景观235
(三)饮食文化的四大特色237
三、文化的区域差异和地域文化人群239
(一)文化的区域差异239
(二)喀什--维吾尔传统文化的中心240
(三)阿图什--商人的摇篮241
(四)柯坪--人才的故乡243
一、高原环境和藏传佛教--文化景观的两个背景245
第十章 西藏文化景观与文化兴藏245
(一)文艺景观248
二、文化景观撷英248
(二)节庆文化景观249
(三)饮食文化景观251
(四)服饰文化景观251
(五)建筑文化景观253
(六)文化景观的区域差异254
三、文化扶贫和文化兴藏255
表10-1 卫藏方言、康方言和安多方言比较255
第十一章 贵州省文化地理特征258
一、大山文化258
二、多民族文化260
表11-1 贵州省主要少数民族表260
表11-2 贵州省少数民族的族系和文化特征261
表11-3 贵州省主要民族建筑形式262
(一)中华文化的主导地位263
三、中华文化的主导地位与历史上的客籍文化名人263
表11-4 抗战时期内迁贵州的高等院校265
(二)历史上客籍文化名人的贡献266
四、区域特征再认识269
(一)“天无三日晴”的新意269
(二)“地无三尺平”的续议270
(三)“人无三分银”的变化273
表11-5 贵州省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表273
(四)“夜郎自大”和“黔驴技穷”的新解274
第十二章 中国城市文化地理276
一、上海的文化特征和人才优势276
(一)移民城市和东西方文化的交融276
(二)上海人的性格特征278
(三)多元和创新--海派文化的精华279
表12-1 西方发明在上海的传播282
(四)知识之城和人才优势282
二、温州模式的文化和地理背景284
(一)苏南、珠江三角洲和温州模式的比较284
(二)温州模式的意识观念基础286
(三)温州模式的地理背景288
三、澳门人地关系研究290
(一)澳门的自然环境基础291
图16 澳门略图292
(二)澳门的历史贡献293
(三)澳门城市功能转移的背景295
(四)文化对澳门功能演替的影响296
表12-2 澳门陆地面积增长298
(五)澳门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298
参考文献300
后记306
热门推荐
- 129738.html
- 1529923.html
- 174005.html
- 1855182.html
- 2859268.html
- 1982157.html
- 2430029.html
- 3719246.html
- 2082242.html
- 8676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304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403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451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672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717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726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379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3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26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56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