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药用植物的结构、发育与药用成分的关系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药用植物的结构、发育与药用成分的关系
  • 胡正海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47822159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646页
  • 文件大小:101MB
  • 文件页数:688页
  • 主题词:药用植物-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药用植物的结构、发育与药用成分的关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总论1

1.1 药用植物结构的一般规律1

1.1.1 根类药材2

1.1.3 茎木类药材6

1.1.4 皮类药材7

1.1.5 叶类药材9

1.1.6 花类药材11

1.1.7 果实和种子类药材16

1.2 药用植物的药用成分概述22

1.2.1 生物碱类23

1.2.2 黄酮类化合物32

1.2.3 萜类和挥发油36

1.2.4 醌类化合物43

1.2.5 甾体及苷类45

1.3 药用植物的结构与其药用成分的关系48

参考文献57

第2章 柴胡59

2.1 柴胡的研究概况59

2.1.1 本草考证59

2.1.2 生物学特性61

2.1.3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66

2.1.5 栽培技术和采收加工73

2.2 柴胡各器官的结构发育规律74

2.2.1 柴胡各营养器官的结构发育规律74

2.2.2 狭叶柴胡各营养器官的结构发育规律84

2.2.3 柴胡的胚胎学研究92

2.2.4 狭叶柴胡的胚胎学研究100

2.3 柴胡皂苷在各器官的分布状况105

2.4 黄酮类化合物在各器官的组织化学定位108

2.5 柴胡皂苷在各器官的含量变化111

2.5.1 不同生长年限、不同器官中柴胡总皂苷含量的比较111

2.5.2 不同生长年限根中柴胡总皂苷及柴胡皂苷a含量的变化112

2.5.3 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根中柴胡总皂苷及柴胡皂苷a含量的动态变化112

2.5.4 根的不同部位中柴胡总皂苷及柴胡皂苷a含量的比较113

2.6 黄酮类化合物在各器官的含量变化114

2.6.1 不同年限、不同器官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比较114

2.6.2 不同生长发育期茎、叶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动态变化114

2.7 不同产地柴胡药用化学成分含量的比较116

2.7.1 不同产地柴胡药材中柴胡总皂苷和柴胡皂苷a含量的比较116

2.7.2 不同产地狭叶柴胡药材中柴胡总皂苷和柴胡皂苷a含量的比较117

2.8 讨论118

2.8.1 两种柴胡根和茎的结构发育特点118

2.8.2 两种柴胡分泌道的结构特点及在各器官的分布119

2.8.3 两种柴胡孢子发育及胚和胚乳发育特点120

2.8.4 两种柴胡营养器官中主要药用成分的分布规律及其生物学意义122

2.8.5 两种柴胡各器官中主要药用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123

参考文献126

第3章 牛膝133

3.1 牛膝的研究概况133

3.1.1 原植物及本草考证133

3.1.2 生物学特性135

3.1.3 化学成分139

3.1.4 药理作用142

3.1.5 栽培技术和采收145

3.2 牛膝形态结构特征147

3.2.1 叶的形态结构147

3.2.2 茎的形态结构149

3.2.3 根的形态结构150

3.2.4 花和果实的形态结构151

3.3 牛膝营养器官的发育解剖学研究158

3.3.1 根的发育解剖学研究158

3.3.2 茎的发育解剖学研究164

3.3.3 叶的发育解剖学研究170

3.4 三萜皂苷在牛膝中的组织化学定位172

3.5 三萜皂苷在牛膝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积累动态173

3.5.1 齐墩果酸的高效液相色谱图173

3.5.2 春播牛膝根中三萜皂苷含量的动态变化174

3.5.3 夏播牛膝不同发育阶段各器官中齐墩果酸含量的动态变化175

3.6 蜕皮甾酮在牛膝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积累动态177

3.6.1 蜕皮甾酮的高效液相色谱图177

3.6.2 夏播牛膝不同发育时期各器官中蜕皮甾酮的积累动态178

3.7 道地与非道地产区牛膝的主要差异及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因子179

3.7.1 品种及栽培技术179

3.7.2 不同产地牛膝药材特征的比较180

3.7.3 不同产地的主要生态因子182

3.7.4 药材与其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183

3.8 讨论185

3.8.1 牛膝根的发育解剖特点185

3.8.2 牛膝茎的发育解剖特点186

3.8 3牛膝叶的发育解剖特点187

3.8.4 牛膝营养器官结构与三萜皂苷积累的关系188

3.8.5 牛膝生长发育过程中三萜皂苷的积累动态及其实践意义188

3.8.6 牛膝生长发育过程中蜕皮甾酮的积累动态及其实践意义190

3.8.7 牛膝药材质量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及其道地性形成的可能机制191

参考文献193

第4章 远志200

4.1 远志的研究概况200

4.1.1 原植物及本草考证200

4.1.2 生物学特性201

4.1.3 化学成分204

4.1.4 药理作用206

4.1.5 栽培和采收加工技术研究208

4.1.6 资源状况及药材质量评价的研究211

4 2 两种远志的形态结构特征214

4.2.1 细叶远志的形态结构特征214

4.2.2 卵叶远志的形态结构特征221

4.3 细叶远志营养器官的结构发育规律226

4.3.1 根的发育解剖226

4.3.2 茎叶的发育解剖232

4.4 细叶远志各器官中主要药用成分的组织化学定位235

4.4.1 三萜皂苷的组织化学定位236

4.4.2 ?酮在各器官的分布状况237

4.4.3 脂肪油在根中的定位237

4.4.4 多糖在根中的定位238

4.5 细叶远志营养器官中总皂苷和远志皂苷元的动态变化238

4.5.1 营养器官中远志总皂苷的含量比较和动态变化238

4.5.2 根中皂苷积累部位的确定239

4.5.3 不同生长年限及不同发育时期的根中远志皂苷元的积累动态241

4.6 卵叶远志各器官中主要药用成分的组织化学定位及远志皂苷元含量的动态变化242

4.6.1 营养器官中主要药用成分的组织化学定位243

4.6.2 营养器官中远志皂苷元含量的动态变化245

4.7 细叶远志和卵叶远志根的比较246

4.7.1 根的形态及性状比较246

4.7.2 根的内部结构和皂苷的积累储存部位比较247

4.7.3 根中远志皂苷元的百分含量和产量比较248

4.8 主产区不同产地细叶远志药材的比较249

4.8.1 细叶远志栽培情况250

4.8.2 主产区不同产地细叶远志的比较250

4.8.3 细叶远志不同产地的主要环境因子特点及其与主要药用成分的相关性252

4.9 讨论254

4.9.1 两种远志营养器官和花器官的结构及发育特点254

4.9.2 两种远志营养器官的结构与主要药用成分积累的关系256

4.9.3 两种远志根的比较及其实践意义259

4.9.4 主产区不同产地远志药材比较及其主要环境因子特征分析260

参考文献261

第5章 白芍268

5.1 白芍的研究概况268

5.1.1 原植物268

5.1.2 本草考证269

5.1.3 生物学特性271

5.1.4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274

5.1.5 资源状况及道地药材275

5.2 芍药各器官的形态结构特征277

5.2.1 根的形态结构277

5.2.2 茎的形态结构278

5.2.3 叶的形态结构278

5.2.4 花的形态结构280

5.2.5 果实的形态结构280

5.3 芍药药用部位的结构发育规律281

5.3.1 根的初生结构281

5.3.2 根的次生结构282

5.3.3 四大产区白芍根中生长轮与生长年限的关系283

5.3.4 不同年限芍药根的韧皮部与木质部面积的变化286

5.4 芍药苷类化合物在芍药根中的组织化学定位287

5.4.1 芍药根中芍药苷类化合物的组织化学定位287

5.4.2 芍药茎中芍药苷类化合物的组织化学定位288

5.5 主要药用成分在芍药药用部位的发育中的动态变化288

5.5.1 芍药苷在根的发育中的动态变化288

5.5.2 生长年限与不同品种对芍药苷含量积累的影响290

5.6 讨论291

5.6.1 白芍来源291

5.6.2 药用芍药与观赏芍药种质差异292

5.6.3 芍药根中生长轮与栽培年限的关系292

5.6.4 不同产地不同年限芍药中芍药苷的积累动态及其原因分析293

5.6.5 芍药根的结构、发育与芍药苷关系对生产实践的指导意义293

参考文献294

第6章 秦艽298

6.1 秦艽的研究概况298

6.1.1 本草考证298

6.1.2 原植物的生物学特性300

6.1.3 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301

6.1.4 资源分布303

6.1.5 药材质量评价305

6.1.6 栽培307

6.2 秦艽的形态结构特征310

6.2.1 根的形态结构311

6.2.2 花茎的形态结构312

6.2.3 叶的形态结构312

6.2.4 花的形态结构313

6.3 秦艽根的发育解剖313

6.3.1 根尖及其组织分化313

6.3.2 初生生长和初生结构314

6.3.3 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314

6.3.4 异常次生结构的发生和发育316

6.4 龙胆苦苷在秦艽根中的分布316

6.4.1 香草醛组织化学定位317

6.4.2 氨水荧光反应定位317

6.5 不同生长发育期和不同生境的秦艽根中龙胆苦苷积累动态318

6.5.1 龙胆苦苷高效液相色谱分析318

6.5.2 不同结构及不同生长时期根中主要药用成分的积累动态319

6.5.3 不同生长环境对根内龙胆苦苷积累的影响320

6.6 秦艽药材四种原植物的比较研究321

6.6.1 原植物形态特征比较322

6.6.2 根的结构特征比较323

6.6.3 根中主要药用成分含量的比较325

6.7 秦艽原植物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的比较326

6.7.1 秦艽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测定327

6.7.2 小秦艽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测定328

6.7.3 麻花艽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研究330

6.7.4 三种秦艽原植物相似度计算330

6.8 讨论331

6.8.1 秦艽根的发育解剖学特点331

6.8.2 秦艽根的结构与药用成分积累的关系333

6.8.3 秦艽根中药用成分含量及变化动态334

6.8.4 土壤元素与秦艽中龙胆苦苷积累的相关性335

6.8.5 气象因子与秦艽中龙胆苦苷积累的相关性336

6.8.6 秦艽原植物龙胆苦苷积累的适宜环境因子337

参考文献338

第7章 地黄343

7.1 地黄的研究概况343

7.1.1 原植物及本草考证344

7.1.2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345

7.1.3 资源状况349

7.1.4 道地性历史变迁350

7.1.5 栽培历史和现状350

7.1.6 形态解剖学研究351

7.2 地黄块根的结构发育规律352

7.2.1 块根的形态发生352

7.2.2 块根的结构发育354

7.3 地黄药用成分在营养器官中的分布状况358

7.3.1 块根中梓醇的组织化学定位358

7.3.2 块根中梓醇积累部位的超微结构358

7.4 地黄生长发育过程中梓醇的积累动态360

7.4.1 怀地黄不同营养器官中梓醇的定性测定360

7.4.2 不同发育阶段的块根中梓醇含量的测定结果361

7.4.3 不同发育阶段的叶和茎中梓醇含量的测定结果361

7.4.4 怀地黄块根不同组织中梓醇含量的测定结果361

7.5 不同产地地黄药材比较362

7.5.1 不同产地的主要生态因子362

7.5.2 不同产地地黄块根形态结构比较363

7.5.3 不同产地地黄块根中梓醇含量比较365

7.5.4 不同产地主要生态因子与地黄块根中梓醇含量的相关性365

7.6 讨论366

7.6.1 地黄药用部分的植物形态学本质366

7.6.2 地黄块根次生生长的特殊性367

7.6.3 地黄块根的发育与梓醇的积累关系367

7.6.4 地黄叶的发育与梓醇的积累关系368

7.6.5 怀地黄道地性形成的可能机制及环境因子与地黄质量的相关性368

7.6.6 怀地黄GAP制定和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371

参考文献371

第8章 何首乌379

8.1 何首乌的研究概况379

8.1.1 何首乌的原植物及本草考证379

8.1.2 何首乌的生物学研究382

8.1.3 何首乌的化学成分383

8.1.4 何首乌的药理应用386

8.1.5 何首乌的栽培技术388

8.2 何首乌幼苗的形态解剖389

8.2.1 幼苗形态389

8.2.2 幼苗的解剖结构391

8.2.3 过渡区的初生维管系统394

8.3 何首乌成年植株的形态解剖397

8.3.1 块根的结构与发育397

8.3.2 叶的结构401

8.3.3 茎的结构401

8.3.4 花和果实的结构404

8.4 蒽醌类物质在何首乌营养器官内的组织化学定位404

8.4.1 块根的组织化学404

8.4.2 茎的组织化学404

8.4.3 叶的组织化学406

8.5 何首乌中蒽醌类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406

8.5.1 不同器官中蒽醌类物质的含量差异406

8.5.2 不同年限和生长季节的块根中蒽醌类物质的含量变化407

8.5.3 块根不同部位中蒽醌类物质的含量变化407

8.6 何首乌中二苯乙烯苷含量的动态变化408

8.6.1 不同器官中二苯乙烯苷的含量差异408

8.6.2 不同季节块根中二苯乙烯苷的含量变化409

8.6.3 块根不同部位中二苯乙烯苷的含量变化409

8.6.4 不同产地何首乌块根中二苯乙烯苷的含量差异410

8.7 讨论411

8.7.1 何首乌幼苗的初生维管系统411

8.7.2 何首乌块根的增粗机制412

8.7.3 何首乌主要药用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实践意义413

参考文献415

第9章 甘草419

9.1 甘草研究的概述419

9.1.1 药用甘草的基源植物及其本草考证419

9.1.2 甘草的分布与资源现状421

9.1.3 甘草主要药用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423

9.1.4 甘草药材质量评价与道地性研究427

9.2 乌拉尔甘草的形态结构特征430

9.2.1 形态特征431

9.2.2 营养器官的结构特征433

9.3 乌拉尔甘草根及根状茎的结构发育规律440

9.3.1 根的结构发育规律440

9.3.2 根状茎的结构发育规律443

9.4 三萜皂苷在乌拉尔甘草中的组织化学定位446

9.4.1 三萜皂苷在不同发育时期乌拉尔甘草根中的组织化学定位446

9.4.2 三萜皂苷在不同发育时期乌拉尔甘草根状茎中的组织化学定位447

9.5 甘草酸在乌拉尔甘草中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448

9.6 乌拉尔甘草主要药用成分在营养器官中的积累动态变化449

9.6.1 甘草酸、甘草苷及甘草总黄酮在乌拉尔甘草营养器官中的积累动态449

9.6.2 不同生长发育期根及根状茎中甘草酸、甘草苷和总黄酮含量变化452

9.6.3 不同产地甘草的根及根状茎中甘草酸及甘草苷含量比较453

9.7 乌拉尔甘草腺毛的结构发育与黄酮类成分的组织化学定位454

9.7.1 乌拉尔甘草腺毛的形态结构与发育过程454

9.7.2 腺毛发育过程中黄酮类成分的组织化学定位456

9.8 讨论458

9.8.1 乌拉尔甘草的形态结构特征及与其耐旱性关系458

9.8.2 乌拉尔甘草根和根状茎的结构发育与甘草酸积累的关系459

9.8.3 腺毛的结构与叶片中黄酮类物质的关系460

9 8.4 甘草根和根状茎中主要药用成分积累变化规律与甘草规范化种植461

参考文献462

第10章 薯蓣469

10.1 薯蓣的研究概况470

10.1.1 本草考证470

10.1.2 分类学研究、生态分布与资源状况472

10.1.3 形态解剖学和细胞学研究475

10.1.4 组织培养的研究477

10 1.5 化学成分的研究478

10.1.6 薯蓣皂苷元的结构、分离和鉴定481

10.1.7 甾体皂苷元含量的测定与提取482

10.1.8 药理作用及医药开发483

10 1.9 引种栽培研究484

10.2 盾叶薯蓣的形态结构486

10.2.1 盾叶薯蓣地上部分的形态结构486

10.2.2 盾叶薯蓣根状茎的形态结构488

10.3 盾叶薯蓣根状茎的结构发育规律490

10.3.1 根状茎生长点的结构490

10 3.2 初生结构的分化491

10.4 薯蓣皂苷在盾叶薯蓣根状茎中的分布493

10 4.1 薯蓣皂苷在根状茎顶端的积累与分布493

10.4.2 薯蓣皂苷在一年生根状茎中的积累与分布494

10 4.3 薯蓣皂苷在二年生根状茎中的积累与分布494

10.5 盾叶薯蓣实生苗根状茎的形态发生及其薯蓣皂苷的积累495

10.5.1 胚的结构495

10.5.2 胚芽的分化及其实生苗根状茎的形成495

10.5.3 实生苗根状茎初生结构的形成499

10.5.4 实生苗根状茎中薯蓣皂苷的积累501

10.6 盾叶薯蓣根状的超微结构及薯蓣皂苷的积累501

10.6.1 根状茎顶端分生组织的超微结构501

10.6.2 根状茎中无维管束分布区域的超微结构503

10.6.3 根状茎中有小维管束分布区域的超微结构503

10.6.4 根状茎中有大维管束分布区域的超微结构503

10.7 盾叶薯蓣营养器官中薯蓣皂苷元含量的动态变化504

10.7.1 测定薯蓣皂苷元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图504

10.7.2 种子繁殖的实生苗其根状茎中薯蓣皂苷元含量的测定506

10.7.3 不同生长期营养繁殖的根状茎中薯蓣皂苷元含量的测定507

10.8 不同性别、不同品种的盾叶薯蓣根状茎中薯蓣皂苷元含量的差异508

10.8.1 不同性别植株根状茎的不同部位中薯蓣皂苷元含量的差异508

10.8.2 不同品种、不同性别植株根状茎中薯蓣皂苷元含量的差异510

10.9 讨论512

10.9.1 盾叶薯蓣根状茎的形态学本质512

10.9.2 关于盾叶薯蓣根状茎的形态发生513

10.9.3 根状茎生长增粗的机制513

10.9.4 根状茎的发育与薯蓣皂苷积累的关系513

10.9.5 根状茎中不同部位的结构差异与薯蓣皂苷元含量的关系515

10.9.6 不同生长期根状茎中薯蓣皂苷元含量的变化以及根状茎适宜采挖时期的确定515

10.9.7 生产中栽培品种的选择516

参考文献516

第11章 宁夏枸杞524

11.1 宁夏枸杞的研究概况524

11.1.1 原植物及本草考证524

11.1.2 生物学特性研究525

11.1.3 化学成分研究528

11.1.4 资源状况、药材质量评价及道地性研究531

11.2 宁夏枸杞果实与种子的形态发育研究532

11.2.1 花形态结构特征的观察532

11.2.2 果实的形态发育533

11.2.3 种子的形态发育536

11.3 宁夏枸杞的果实结构发育与果实内糖分运输和积累的研究538

11.3.1 花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及果实的结构发育539

11.3.2 果实发育过程中淀粉代谢和质体超微结构研究542

11.3.3 果实糖分的运输和积累与果实韧皮部超微结构关系的研究544

11.3.4 果实多糖类物质的组织化学定位及枸杞多糖和总糖的动态变化555

11.4 不同产地、不同品种枸杞果实糖分积累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相关性研究558

11.4.1 不同产地土壤理化因子比较558

11.4.2 不同品种(种)和产地枸杞果实糖分组成规律研究559

11 4.3 果实糖分积累与土壤环境因子相关性研究560

11.5 灌水量对宁夏枸杞果实糖分积累的影响及其合理灌溉量的研究561

11.5.1 合理灌溉量的研究563

11.5.2 不同灌水处理对果实糖分积累和产量的影响572

11.6 讨论575

11.6.1 果实和种子发育的相关性575

11.6.2 果实结构发育与果实内糖分的运输和积累的关系576

11.6.3 不同产地、不同品种果实糖分积累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性579

11.6.4 适宜灌溉量的确定及其对果实产量和主要品质的影响581

参考文献583

第12章 绞股蓝595

12.1 绞股蓝的研究概况595

12.1.1 原植物及其本草考证595

12.1.2 生物学特性599

12.1.3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605

12.1.4 产品开发及应用608

12.2 绞股蓝的形态结构特征609

12.2.1 根的形态结构609

12.2.2 茎的形态结构610

12.2.3 叶的形态结构612

12.2.4 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614

12.3 绞股蓝药用部位的结构发育规律617

12.3.1 根的发育规律617

12.3.2 茎的发育规律618

12.3.3 叶的发育规律619

12.4 绞股蓝皂苷在营养器官中的分布619

12.4.1 人参皂苷在根中的分布620

12.4.2 人参皂苷在茎中的分布620

12.4.3 人参皂苷在叶中的分布620

12.5 绞股蓝皂苷含量在营养器官中的动态变化621

12.5.1 绞股蓝总皂苷含量在营养器官中的季节性变化621

12.5.2 绞股蓝总皂苷含量在营养器官不同部位的差异623

12.5.3 绞股蓝总皂苷含量在不同性别植株中的变化624

12.5.4 绞股蓝总皂苷含量在不同倍性染色体植物中的变化624

12.5.5 绞股蓝总皂苷含量在不同外界条件下的变化624

12.6 讨论631

12.6.1 绞股蓝是具有根状茎的耐阴植物631

12.6.2 绞股蓝皂苷在营养器官中的合成和积累部位632

12.6.3 绞股蓝皂苷含量的变化规律与科学采收633

12.6.4 光照设计对于绞股蓝栽培的指导意义635

参考文献636

索引64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