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时期领导干部“十一五”规划精神学习读本 第1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王杰玲主编 著
- 出版社: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ISBN:7207067259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83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407页
- 主题词:国民经济计划-五年计划-中国-2006~2010-学习参考资料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时期领导干部“十一五”规划精神学习读本 第1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学习导读第一部分 中共中央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一五年规划”重要精神贯彻传达胡锦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3
温家宝:东部沿海地区建设和谐社会要走在前面5
温家宝: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7
我国“十一五规划”将突出六大重点12
五中全会特稿:科学发展引领中国人本化改革13
十六届五中全会:谋划关键时期的宏伟发展蓝图16
“十一五规划”制定基础分析与前景展望19
从“五年计划”到“五年规划”的意义28
比较“十五”看“十一五”29
“十五”回眸一:强农业基础地位31
“十五”回眸31
“十五”回眸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33
“十五”回眸三:扬改革开放风帆39
“十五”回眸四:人均GDP超1000美元41
“十五”回眸五:关注能源大势43
“十五”回眸六:知情权“催化”政府百姓良性互动44
“十五”回眸七:2万把“尺子”衡量百姓生活质量45
“十五”回眸九:农民收入呈现出V形走势48
“十五”回眸十:蓝色产业初长成49
“十五”回眸十一:向着创新型国家迈进50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53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历次“五年计划”总体回顾53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年—1962年)55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年—1970年)56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年—1975年)57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年—1985年)58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0年—1985年)59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年—1990年)61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年—1995年)63
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年—2000年)65
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年—2005年)66
第一章 “十一五”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矛盾、挑战及发展目标67
第二部分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67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学习辅导67
第二章 加快政府改革与职能转变79
第三章 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与可持续发展89
第四章 科教兴国和科技创新体系107
第五章 人才强国与人力资源体系120
第六章 产业优势与产业集群132
第七章 现代服务业与产业结构调整142
第八章 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150
第九章 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160
第十章 国资管理体制与国企改革171
第十一章 跨区域协作及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建设190
第一章 “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理论203
第二篇 “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综合测评203
第二章 “十一五”期间地区、部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量化标准体系212
第三章 “十一五”期间地区、部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测评模型研究228
第四章 “十一五”期间国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验借鉴236
第三篇 经济结构调整评价方法与对策体系建设257
第一章 “十一五”期间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理论257
第二章 “十一五”期间经济结构调整的评价方法体系265
第三章 “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的专题研究报告274
第四章 “十一五”期间国外产业结构调整评价311
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基本内涵与实质319
第四篇 “十一五”期间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实施指南319
第一章 “十一五”期间区域发展的基本理论319
第二节 区域发展与区域开发的区别与联系324
第三节 区域发展的基本理论326
第四节 区域发展的框架体系338
第二章 “十一五”期间区域发展战略原理342
第一节 区域发展战略的内涵与嬗变342
第二节 区域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与结构体系347
第三节 区域发展战略的规范化生成过程352
第四节 区域发展战略案例分析357
第一节 区域发展战略模式的基本属性及其结构370
第三章 “十一五”期间区域发展战略模式370
第二节 区域发展的空间组合战略模式374
第三节 区域发展的优势导向战略模式383
第四节 区域发展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387
第五节 区域发展战略模式案例分析393
第四章 “十一五”期间区域发展战略产业400
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400
第二节 区域发展战略产业的形成与演变409
第三节 区域发展战略产业优选的指标体系与模型412
第四节 战略产业选择与产业结构调整案例分析420
第一节 战略空间的定义与类型433
第五章 “十一五”期间区域发展战略空间433
第二节 战略空间选择的理论基础与标准436
第三节 战略空间发展的基本模式与思路439
第四节 战略空间发展与产业投资基金运营451
第六章 “十一五”期间区域发展战略规划457
第一节 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内涵与研究内容457
第二节 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指标体系463
第三节 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发展趋向471
第四节 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编制与实施病理及根治途径479
第五节 区域发展战略规划案例分析488
第一节 区域发展战略决策机制及调控手段499
第七章 “十一五”期间区域发展战略决策499
第二节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综合战略决策504
第三节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综合战略决策511
第四节 重大项目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综合战略决策518
第五节 区域发展战略决策的政策保障体系520
第八章 “十一五”期间区域发展企业战略528
第一节 企业发展战略及其编制意图528
第二节 企业发展战略模式及操作流程531
第三节 企业发展战略与管理案例分析537
第一节 以大城市群战略提升城市竞争力549
第一章 “十一五”期间城市发展新理念549
第五篇 “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总体方案549
第二节 江浙十五市首脑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思路554
第三节 突破一体化“瓶颈” 加快城市融合步伐565
第四节 夯实城市群基础让大城市真正大起来570
第五节 以城市圈为着力点让中城市真正强起来573
第六节 挖掘城市带潜力 让小城市真正特起来576
第二章 “十一五”期间城市竞争新趋势582
第一节 城市竞争力的基本理论582
第二节 城市竞争力评价系统的概念587
第三节 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590
第四节 城市价值最大化和城市形态的五种演化模式601
第三章 “十一五”期间城市经营新模式607
第一节 以环境革命提升城市竞争力607
第二节 城建规律与城市资本622
第三节 中国的城市品牌之路627
第四节 “城中村”改造与中国城市化进程635
第五节 资源型城市与城市转型641
第四章 “十一五”期间城市战略新比较648
第一节 城市模式——温台苏南开始新一轮分化重组648
第二节 城市改革——诸城海城渴望新动力653
第三节 城市基石——广东“四小龙”铺就新型工业化之路657
第四节 城市目标——上海北京广州三大领先城市目标定位660
第五节 城市特色——大连与青岛城市现代化的两种模式664
第六节 城市创新——南京与武汉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创新思想666
第七节 城市产业——成都杭州休闲城市产业与城市休闲产业分析669
第八节 城市“克隆”——对江西经济“浙江化”的思考672
第九节 城市未来——从“沈阳困惑”到“深圳激情”676
附录682
中国城市竞争力评价体系及注释682
中国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概念注释687
中国663个城市基础数据一览表705
第一章 “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729
第一节 产业的形成与分类729
第六篇 “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政策调整729
第二节 产业结构理论与产业结构演变733
第三节 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分析738
第四节 产业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743
第二章 “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优化746
第一节 产业结构优化概述746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750
第三节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755
第三章 “十一五”期间产业政策概述766
第一节 产业政策的含义766
第二节 产业政策的类型769
第三节 产业政策的目标和工具781
第四节 产业政策的作用及其局限性783
第四章 回顾“十五期间”中国产业政策实施的效果分析787
第一节 产业政策实施的总体效果787
第二节 政策效果与政策手段的关系797
第三节 产业政策实施中的问题剖析802
第七篇 “十一五”期间“三农”问题解决实施纲要811
第一章 中共中央国务院最新改革精神文件传达81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81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见819
温家宝:没有农村现代化就不会有全国现代化826
温家宝:明年将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827
坚持增粮增收稳步发展不动摇828
人民日报社论:努力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830
中央一号文件:让9亿农民增收832
第二章 “十一五”期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优化836
第一节 地区产业结构分析评价及优化准则和方法836
第二节 落后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的一般问题842
第三节 落后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模式选择847
第三章 “十一五”期间推进乡镇企业改革和调整871
第一节 乡镇企业的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871
第二节 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及趋势874
第三节 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变动特点及存在的问题879
第四节 促进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884
第四章 “十一五”期间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带动经济结构调整888
第一节 我国农村工业化的道路888
第二节 苏南七都镇工业化历程890
第三节 农村工业化道路与经济结构调整901
第五章 “十一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906
第一节 上世纪90年代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906
第二节 上世纪90年代我国产业结构政策的特点911
第三节 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919
第四节 以后工作中应采取的对策921
第六章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城市化与城镇化的现状926
第一节 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发展现状926
第二节 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现状948
第一节 农村劳动力转移956
第七章 “十一五”期间保证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956
第二节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转移劳动力对农民致富的促进998
第三节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发展前景1039
第八章 “十一五”期间农业税取消后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精简队伍强化职能提高效率1068
第一节 农业税全部取消之后乡镇政府机构改革1068
第二节 农业税全部取消之后乡镇政府财政制度改革和地方转移支付1071
第三节 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后职能的转变1080
第八篇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构建和谐小康社会1093
第一章 总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1093
第一节 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渊源1102
第二章 “和谐”的历史渊源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思考1102
第二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与任务1106
第三节 借鉴历史经验,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1109
第三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1112
第一节 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对社会发展的目标指向1112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核——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之道1116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方针1120
第四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全面、协调、可持续同时也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1124
第四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改革发展稳定1127
第一节 和谐社会:改革、发展与稳定的有机统一1127
第二节 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主要问题1128
第三节 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推动和谐社会进程1132
第五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1135
第一节 经济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1135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求的经济发展1137
第三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面临的经济发展问题1139
第四节 加快经济发展,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1141
附录 推进和谐创业,构建和谐社会1145
第六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经济结构调整1151
第一节 构建和谐社会与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1151
第二节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构建和谐社会1154
第三节 协调城乡发展,建设和谐社会1157
第四节 协调区域发展,构建和谐社会1159
第五节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构建和谐社会进程1162
第七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1164
第一节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矛盾1164
第二节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构建和谐社会1166
第八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完善分配制度1176
第一节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公平有效的分配制度1176
第二节 完善分配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180
第九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口就业1185
第一节 构建和谐社会面临人口与就业的双重压力1185
第二节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1189
第三节 解决就业问题的政策措施1191
第十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1195
第一节 社会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安全阀1195
第二节 当前我国社保体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存在的缺陷1197
第三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200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城乡统筹发展1205
第一节 妥善处理城乡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位置1205
第二节 目前我国城乡关系不和谐的种种表现1208
第三节 关于促进我国城乡关系和谐发展的一些措施1211
第一节 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1214
第十二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对外开放1214
第二节 构建和谐社会要不断解决对外开放中的新问题1219
第三节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225
第十三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民主政治建设1228
第一节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1228
第二节 重视解决目前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突出问题1231
第三节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1233
第十四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先进文化建设1236
第一节 先进文化建设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地位和作用1236
第二节 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文化建设问题1238
第三节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241
第一节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党的领导1245
第十五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加强党的领导1245
第二节 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领导作用1247
第九篇 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党和国家最新政策精神文件传达第一章 学习胡锦涛讲话详解和谐社会28字论述1255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1255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1256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1257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1258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1259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260
第二章 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各部委相关文件1262
温家宝: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1262
温家宝: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1267
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1268
有节约政府才有节约社会1274
人民日报社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1275
中央国家机关全面启动建节约型政府活动1276
第十篇 “十一五”期间循环经济发展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之路1281
第一章 循环经济的基本内容1281
第一节 什么是循环经济1281
第二节 国际循环经济的发展1286
第三节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1289
第四节 循环经济的主要原则1291
第一节 系统论1296
第二章 循环经济的科学基础1296
第二节 信息论1297
第三节 控制论1300
第四节 循环经济系统控制论1303
第三章 循环经济的实践基础1308
第一节 什么是生态系统1308
第二节 水生态系统1311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1314
第四节 生态经济学1319
第一节 资源系统工程管理学1323
第四章 循环经济的指导学科1323
第二节 资源系统分析的新观念1325
第三节 十大自然资源1330
第四节 资源的若干特性1336
第五章 水资源与循环经济1338
第一节 水资源系统的循环1338
第二节 世界与中国的水资源形势1343
第三节 水资源人口与经济承载能力1353
第五节 生态用水1357
第六节 循环经济的水资源管理1360
第一节 能源的概念与分类1364
第六章 能源与循环经济1364
第二节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与循环经济1369
第三节 中国的能源形势1373
第四节 中国的能源循环经济1377
第七章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1380
第一节 增长的极限1381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1384
第三节 知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程1388
第四节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1390
第八章 循环经济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先导1392
第一节 八大高技术1392
第二节 信息科学技术与循环经济1397
第三节 生命科学技术与循环经济1399
第四节 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与循环经济1404
第五节 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1407
第九章 循环经济的市场与消费1409
第一节 循环经济的要素市场是不完全市场1409
第二节 循环经济的商品市场要求绿色消费1413
第三节 循环经济中合理水价机制的建立1416
第四节 以循环经济的理念调节市场误区1421
第十章 区域循环经济的建立1424
第一节 区域经济的内涵与原则1424
第三节 区域循环经济的新产业1429
第四节 生态系统建设是区域循环经济的基础1433
第一节 循环经济城市建设的目标体系1440
第十一章 循环经济的城乡建设1440
第二节 从江浙边界水污染看乡镇建设1449
第三节 循环经济的乡村建设1452
第十二章 企业的循环生产1456
第一节 循环经济的产品生产1456
第二节 循环经济中企业管理观念的变化1457
第三节 网络矩阵循环管理法1461
第四节 ISO14000产品认证制度1462
第五节 我国循环经济的企业发展战略1464
第一节 什么是科技工业园区1466
第十三章 科技工业园区是循环经济的新工厂1466
第二节 科技工业园区理论1468
第三节 试办生态型科技工业园区1470
第十四章 循环经济的人力资源建设1476
第一节 我国人力资源的国际比较1476
第二节 循环经济的教育1480
第三节 循环经济的人才1483
第四节 循环经济的干部实绩考核1487
第十五章 从循环经济走向小康社会和知识经济1489
第一节 循环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1489
第二节 “知识(智力)经济”的由来1491
第三节 知识经济的定义1493
第四节 知识经济的特征1494
第五节 初析现行国际生态经济学1497
第十一篇 循环经济发展实践经验1503
第一章 区域循环经济实践经验1503
第二章 城市循环经济实践经验1510
上海市推进循环经济的探索与实践1510
天津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与实践1515
盘锦市探索资源型城市的循环经济之路1521
葫芦岛市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两手抓1525
常熟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与措施1528
张家港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做法与体会1532
昆山市通过多层次试点发展循环经济1537
青岛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战略工作来抓1542
第三章 园区循环经济实践经验1546
上海化学工业区努力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1546
苏州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与做法1551
太仓港再生资源进口加工区的运行模式1561
烟台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情况1564
石河子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的工作思路1568
第四章 企业循环经济实践经验1574
宝钢发展循环经济增强中国钢铁企业竞争力1574
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1580
热门推荐
- 3076750.html
- 3830540.html
- 1452502.html
- 693398.html
- 1182084.html
- 832136.html
- 1136881.html
- 1783456.html
- 754231.html
- 22780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375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650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924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562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688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71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261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432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471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55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