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崔建军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 ISBN:7504938874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11页
- 文件大小:8MB
- 文件页数:226页
- 主题词:货币政策-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导论1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1
目录1
1.2 研究基础3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5
图1-1 本书的体系框架6
图表索引6
图录6
1.4 研究方法7
1.5 主要创新8
2 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检索10
2.1 西方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论争10
2.1.1 凯恩斯学派11
2.1.2 货币学派13
2.1.4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15
2.1.3 理性预期学派15
表2-1 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学派观点16
表录16
2.2 中国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讨论17
2.2.1 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金融体制改革背景18
表2-2 中国经济增长与物价情况(1992—1996年)20
表2-3 中国经济增长与物价情况(1997—2003年)21
表2-4 中国存款准备金率变化情况22
2.2.2 中国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政策问题的讨论(1984—1996年)23
2.2.3 中国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讨论(1997年以来)38
2.3 本章小结43
3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前提(Ⅰ):货币的性质45
3.1.1 古典经济学的货币中性论46
3.1 货币性质认识的历史演进46
3.1.2 货币非中性的先驱人物及其观点52
3.1.3 凯恩斯的货币非中性观点57
3.1.4 20世纪货币中性论的回潮:弗里德曼、卢卡斯61
3.1.5 凯恩斯主义者的货币非中性观点62
3.2 对货币性质的再认识63
3.2.1 对货币性质认识的简单评论63
表3-1 著名经济学家关于货币性质的观点63
3.2.2 对货币性质的再认识64
3.3 货币性质的经验实证65
表3-2 1985—2004年中国的货币供给(M2)、物价(CPI)和经济增长(GDP)情况66
图3-1 中国的M2、GDP、CPI情况(1985—2004年)66
3.4 本章小结67
表3-3 货币性质的学派观点68
4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前提(Ⅱ):货币供给的性质69
4.1.1 货币供给外生论70
4.1 西方经济学界的“内生论”与“外生论”之争70
4.1.2 货币供给内生论72
4.2 中国经济学界关于货币供给性质的讨论74
4.1.3 货币供给内外共生论74
4.2.1 中国的货币供给内生论75
4.3 对货币供给性质的再认识76
4.2.2 中国的货币供给内外共生论76
4.3.1 不同币材条件下货币供给的性质77
表4-1 不同币材条件下货币供给的性质78
4.3.2 不同经济体制下货币供给的性质78
表4-2 不同经济体制条件下货币供给的性质80
表4-3 中国的货币供给结构80
4.3.3 从货币供给结构看货币供给的性质80
4.3.4 从货币供给机制看货币供给的性质81
表4-4 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构成要素的货币供给性质83
4.4 本章小结84
5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前提(Ⅲ):菲利普斯曲线的价值86
5.1 菲利普斯曲线的演进87
5.1.1 早期的菲利普斯曲线87
图5-1 早期的菲利普斯曲线88
5.1.2 弗里德曼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88
图5-2 弗里德曼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89
5.1.3 卢卡斯的政策无效性命题90
图5-3 理性预期学派模型:被预期到的货币政策是无效的90
5.1.4 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有效论91
图5-4 新凯恩斯主义模型:被预期到的货币政策依然有效91
5.1.5 中国经济学界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讨论92
5.2 菲利普斯曲线的真正价值93
图5-5 菲利普斯曲线的6种类型94
表5-1 6种类型的菲利普斯曲线分成三组的情况96
5.3 菲利普斯曲线的经验实证96
5.3.1 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瑞典与中国台湾的菲利普斯曲线96
表5-2 1991—1998年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瑞典和中国台湾的失业、物价情况97
图5-6 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瑞典、中国台湾1991—1998年菲利普斯曲线98
5.3.2 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99
表5-3 1984—2003年中国的失业、物价和GDP基本情况100
图5-7 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1984—2003年)101
5.4 本章小结102
6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模型与经验实证103
6.1 衡量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志104
6.1.1 利率、货币供给量不是衡量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志104
图6-1 货币政策体系框架105
6.1.2 衡量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志:货币政策目标及其实现程度105
图6-2 货币政策的作用方向108
6.2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模型108
6.2.2 建立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的理由109
6.2.1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的建立109
6.3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的经验实证110
6.3.1 检验标准:有效值域的确定110
6.3.2 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与中国实际货币需求的拟合程度检验111
表6-1 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值(及值域)的假定111
表6-2 1986—2003年中国的GDP、物价和失业情况112
图6-3 中国货币需求增长率曲线图113
6.3.3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的实际货币供给检验114
表6-3 1986—2003年中国的货币供给增长情况114
图6-4 1986—2003年中国货币供给增长率曲线图115
6.3.4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的分层次经验实证115
图6-5 物价稳定的经验实证118
图6-6 经济增长的经验实证118
图6-7 失业的经验实证118
6.4 本章小结119
7.1 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融资结构的差别121
7 影响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分析Ⅰ: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集中121
7.1.1 西方发达国家的融资结构122
表7-1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企业资金来源结构123
图7-1 西方国家的融资结构123
表7-2 1993年主要发达国家银行和市场情况的比较124
7.1.2 中国的融资结构124
表7-3 1991—2003年中国企业三种外源融资结构125
图7-2 中国企业的外源融资结构126
表7-4 2000—2003年当年新增贷款发放机构占比情况126
7.2.1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主要表现127
图7-3 中国金融机构的贷款结构127
7.2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具体表现及成因127
表7-5 1997—2002年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数量129
表7-6 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余额及占比130
7.2.2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成因130
7.3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集中对宏观经济运行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负面影响132
7.3.1 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133
表7-7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年新增贷款分地区情况表134
图7-4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年新增贷款的地区分布135
7.3.3 加剧和积累金融风险135
7.3.2 金融资源错位和低效配置135
7.3.4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梗阻136
7.4 本章小结137
8 影响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分析Ⅱ:货币政策运行环境138
8.1 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139
8.1.1 中国的货币化率140
表8-1 中国的货币化率(1952—1977年)140
表8-2 中国的货币化率(1978—2003年)142
图8-1 中国的货币化率(1978—2003年)143
8.1.2 中国的金融相关比率143
表8-3 中国金融资产构成及金融相关比率143
图8-2 中国的金融相关比率145
表8-4 部分国家和地区不同金融资产与GDP比率的国际比较146
8.2 企业的自我约束程度147
表8-5 2003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147
8.3 商业银行的商业化程度148
表8-6 中国工商银行贷款分类表150
表8-7 中国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情况(1986—2000年)151
8.4 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151
图8-3 中国的融资结构152
8.5 财政预算的自我约束程度153
表8-9 国家债务发行情况154
表8-8 中国的财政收支状况(1978—2003年)154
8.6 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化程度155
表8-10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有关国家的发展情况156
8.7 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157
表8-11 中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157
图8-4 中国的外贸依存度159
表8-12 中国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外贸依存度比较(2002年)159
图8-5 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外贸依存度之比较160
8.8 本章小结161
9.1 货币政策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164
9 提高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若干思考164
图9-1 货币扩张对资源利用的三阶段166
9.2 充分挖掘货币政策的结构性调控功能167
表9-1 中国存款准备金率变动情况(1984—2003年)169
图9-2 中国存款准备金率变动曲线170
9.3 坚持“相机抉择”,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预调”、“微调”功能170
表9-2 中国货币政策的具体表述(1985年以来)171
9.4 积极寻求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再生之路172
9.5 破除县域金融服务真空174
9.6 本章小结176
10 结束语178
10.1 主要研究内容和基本结论178
10.2 本书的创新之处186
10.3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88
10.4 未来研究展望189
参考文献192
后记203
Abstract209
热门推荐
- 2656946.html
- 385206.html
- 3889922.html
- 1854201.html
- 3169603.html
- 1706489.html
- 2850889.html
- 3791803.html
- 614579.html
- 25448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709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913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707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749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608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575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900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134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913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82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