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育竞争与招生工作指南 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教育竞争与招生工作指南 下
  • 李东生,王祖键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7900635149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1617页
  • 文件大小:60MB
  • 文件页数:83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教育竞争与招生工作指南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论1

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1

(上册)1

第一章 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的原动力和必备的因素5

用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来大力发展我国高等教育5

第一节 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的内在需求5

第一部分 教育竞争:学校招生争夺战的引爆器5

第一篇 大势所趋:教育产业化是新世纪教育竞争的必由之路5

关于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若干思考11

第二节 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12

第三节 “高教”以产业化形式来发展,是“高教”改革的本质需求15

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17

第四节 “高教”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为“高教”的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0

全力以赴打赢新世纪人才争夺战21

第二章 “高教”产业化的理论与现实基础24

第一节 马克思关于人力的理论24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理论25

第三节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28

第四节 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孕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30

第五节 目前“高教”产业化发展的现有基础条件33

第三章 “高教”产业化发展面临的良好机遇和强有力的挑战35

第一节 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35

第二节 资源配置的市场化36

第三节 “高教”所面临的严厉苛刻的挑战37

第四节 “高教”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45

第四章 “高教”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涵义52

第一节 以邓小平的思想和理论作为指导52

第二节 应以人文精神来作为基础教育55

第三节 必须以市场作为导向61

第四节 以产业化的方式经营高等教育63

第五章 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的基本途径66

第一节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66

第二节 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70

第三节 中央业务部门办学的体制急需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整75

第四节 进一步加强“高教”产业化发展的法制建设76

第五节 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必须进行全面彻底的改革78

第六节 设立“高教产业发展基金”,以克服“高教”发展的资金短缺81

第七节 大力发动和扶持社会力量办学83

第八节 加强社会参与,完善中介组织84

第九节 设立全面、完备的助学贷款制度87

第十节 全面拓宽对外开放的范围、层次与力度89

第六章 高等学校的校办产业91

第一节 高等学校校办产业的性质、地位及作用91

第二节 高校校办产业和科技进步的密切关系94

第三节 高校校办产业应进行彻底改革,以实现一个较大的发展98

第七章 教育资本已向我们走来102

第一节 知识经济风潮初起102

第二节 注重教育的政策暖风强劲吹来104

第三节 全国人民的共识:大力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增强我国的世界竞争力106

第八章 中国发展教育资本的前期准备108

第一节 中国要更好地发展教育产业,必须观念先行108

第二节 发展教育的根本出路是进行教育改革112

第九章 如何使中国的教育产业大发展116

第一节 应时而生的中国教育产业116

第二节 中国教育产业的运营方式118

第三节 教育产业化的正确管理与经营123

第十章 如何实现跨越世纪的产、学、研结合129

第一节 要实现科教兴国的大业就必须加强产学研的密切结合129

第二节 展望新世纪:上海建立多元的投、融资体制以增强产学研的密切结合135

第三节 开展科研活动、发展校办产业的重要意义和作用137

第二部分 办学方略:招生工作竞争制胜的基石145

第二篇 创新管理:提升学校竞争能力的强力引擎145

第一章 通过对现实的“盘查”,你是否找到了“学校管理”所患的“顽疾”145

第一节 诊查“顽疾”的根源:应对考试的教育和“走了调儿”的学校管理145

第二节 解决“难事”的核心:为搞好素质教育就必须对学校管理进行彻底改革149

第三节 从学校应负的职责考虑,最终主要由学校管理找出最佳的 解决方法157

第二章 当前的时势、背景环境要求校长必须掌管好学校管理的各种环境163

第一节 善于正确运用教育法等最佳的社会环境来进行学校管理163

第二节 创建良好的学校管理的工作环境:良好的人员素质、物质条件、组织制度、精神氛围167

第三节 教育理想与现实可能的统一:卓有成效地改造学校管理的171

价值环境171

第一节 校长的职位、责任、权力、报酬180

第三章 战胜并管好自己:校长应能认清自己的影响力从何而来?180

第二节 一名称职校长必须具备的管理素质184

第三节 权力性和非权力性影响力:一个优秀校长必须具备的权威188

第四节 自觉地从严要求自己:称职校长怎样管好自己和超越自己193

第四章 我国现行的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管理201

第一节 我国现行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管理的内涵201

第二节 我国现行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管理的人员和机构202

第三节 我国教育电视台的任务、作用、机构及人员构成208

第五章 信息化大潮给校园管理所带来的全方位变革214

第一节 师生员工参与校园管理的最新方式、手段和制度安排214

第二节 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和普及彻底改变了学校组织和运营模式217

第三节 信息化校园的组织结构:管理的层次减少、幅度扩大,组织结构从金字塔向扁平型发展219

第四节 校园信息的适当控制、战略的制订和校园秩序的维护220

第五节 校园管理和服务的一场深刻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及服务质量221

第六章 计算机应用于校园经济的管理223

第一节 校园经济的信息和信息系统管理过程223

第二节 利用计算机对校园经济进行管理和信息处理229

第三节 服务于校园经济管理领域的信息处理系统的实际运用235

第七章 教育管理: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245

第一节 教育法规:有关教育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245

第二节 教育法度行政管理251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256

第四节 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在教育行政中的重要作用263

第五节 为教育事业实施所支出的费用271

第一章 校长管理好教师的“良策”283

第一节 教师是把知识技能传递给他人的群体知识分子283

第三篇 教师队伍:决定学校优胜劣汰的核心因素283

第二节 通过教师的自我修养和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效能290

第三节 有限责任:帮助教师摆脱挫折,保持心理健康293

第二章 终级关怀、周到服务:管理好学生的三要素302

第一节 教师应具备的科学的学生观及科学的把握班级性质302

第二节 搬主任怎样做好后进生转化、优等生点拨、中间生突破等工作307

第三节 学生心理问题的各种表现、特点和成因,教师应如何“对症下药”地因材施教311

第三章 教师的劳动过程、业务提高和考核及人事行政319

第一节 教育劳动过程的特征和心理特征319

第二节 怎样充分发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322

第三节 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对教师进行考核的方法330

第四节 教师人事行政所包含的内容和重要意义332

第五节 教师的合理选用337

第四章 北京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宏观背景和目标对策344

第一节 推究当前的时代形势,创建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344

第二节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知识经济和高校办学体制改革355

第三节 建成世界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和创建一支结构优化、高效精干的教师队伍359

第四节 建设一支师德良好、素质优异、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364

第五节 转变用人机制,吸引优秀人才,稳定骨干队伍367

第六节 为大力加快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而实行校内津贴分配制改革371

第五章 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动力量378

第一节 设立教师能力学的必要性、可能性及教师能力学的性质与任务378

第二节 能力的含义、能力与智力、知识、技能、素质之间的关系380

第三节 教师能力的形成、发展的历史辩证过程及其结构385

第四节 教师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带根本性的能力392

第四篇 课程设置:满足市场经济人才供求的链接点413

第一章 新中国课程变革剖析413

第一节 我国课程的历史变革413

第二节 新中国课程及课程政策的发展历程421

第三节 我国课程制度的历史变革424

第四节 透视我国课程体制的主要弊病427

第二章 新时期的全球课程改革436

第一节 我国台湾地区课程探究436

第二节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课程改革441

第三节 日本课程改革举措446

第四节 中俄课程改革对比分析449

第五节 当今全球课程重建的时代特征452

第六节 课程重建中的问题反思459

第三章 搭建素质教育课程体制的基本框架462

第一节 实施三级课程管理463

第二节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解决幼小衔接的断层问题471

第三节 构建新课程目标体系474

第四节 大力加强审美教育481

第五节 加强开发新型活动课程486

第六节 加强开展课程评价研究推动课程教学改革493

第四章 课程编制操作实务496

第一节 确立课程目标497

第二节 选择、组织课程内容509

第三节 课程实施——课程编制的实质性阶段520

第一节 课程评价的取向532

第五章 课程评价的取向、模式及过程532

第二节 课程评价的模式535

第三节 课程评价的过程540

第五篇 素质教育:新时期教育竞争方略的第一要旨545

第一章 时代的呼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545

第一节 解读素质教育545

第二节 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550

第三节 高等学校素质教育与中学素质教育的区别553

第四节 怎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555

第二章 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560

第一节 确立素质教育目标的依据560

第二节 素质教育目标的具体内容562

第一节 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目的565

第三章 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目的、目标和任务565

第二节 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目标567

第三节 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任务581

第四章 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594

第一节 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594

第二节 学校的课外活动608

第三节 社会实践教育612

第四节 学校、家庭、社会(社区)教育相结合615

第五章 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620

第一节 实施素质教育要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620

第二节 实施素质教育应以深化教学改革为核心622

第三节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625

第四节 构建新的学生管理模式627

第五节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629

第六节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632

第七节 增加教育投入,提供物质保障634

第八节 优化育人环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637

第六章 科学实施教育评价639

第一节 教育评价和素质教育评价概述639

第二节 中小学素质教育评价的意义、内容和原则643

第三节 中小学素质教育评价的程序与方法658

第四节 高等学校素质教育评价的原则、标准和程序660

第五节 高等学校素质教育评价的技术方法667

第一节 教育现代化的意义677

第六篇 教育技术:后网络时代教育市场的必争之地677

第一章 教育现代化引爆教育技术革命677

第二节 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特征678

第三节 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及内容结构680

第四节 我国实施教育现代化的策略684

第二章 现代教育技术纵览689

第一节 教育技术概述689

第二节 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与发展691

第三节 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及作用694

第四节 现代教育媒体运用的原则和方法696

第五节 多媒体教学的发展699

第一节 幻灯、投影教学媒体及其应用705

第三章 现代教学媒体及其应用705

第二节 录音、广播教学媒体及其应用706

第三节 电视、电影教学媒体及其应用711

第四节 计算机教学多媒体及其应用717

第五节 语言实验室与多媒体电子教室721

第四章 多媒体与课堂教学726

第一节 课堂教学设计概述726

第二节 课堂教学设计的实施730

第三节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759

第五章 远程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竞争的焦点770

第一节 远程教育是什么770

第二节 抢占全球远程教育市场777

第三节 远程校园网的建设783

第四节 网络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789

(下册)801

第七篇 产学合璧:促进学校强势发展的互动组合801

第一章 产学合璧的先导: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的横向联合801

第一节 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与发展801

第二节 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810

第三节 高等教育与知识经济横向联合的思想指导原则813

第四节 高等教育与知识经济横向联合的必要性814

第五节 高等教育与知识经济横向联合的主要形式815

第六节 高等教育与知识经济横向联合的发展趋势817

第一节 高科技企业在知识经济中的重要地位819

第二章 科教兴国之路:产学合璧在促成高科技产业化的战略意义819

第二节 高校高技术产业在实现高新技术转化的优势820

第三节 我国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与科技成果转化的意义821

第四节 我国在探索高校高技术成果转化的有效体制826

第五节 海外高校与企业结合在实现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829

第六节 我国高校高科技产业化的发展趋势832

第三章 实践与开拓:把高校高技术产业作为学校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839

第一节 高校高技术产业的性质与特点839

第二节 高校高技术产业的地位和作用840

第三节 发展高校高技术产业的指导原则842

第四节 高校高技术产业的改革与发展策略846

第五节 高校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类型和经营模式851

第六节 如何营造促进高校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环境853

第四章 探索有效体制:高校高技术产业的经营管理谋略855

第一节 高校高技术产业产品质量管理855

第二节 高校高技术产业新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管理861

第三节 高校高技术产业成本费用计划编制与日常成本费用管理868

第四节 高校高技术产业财务管理机制与资本利润管理885

第五节 高校高技术产业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管理909

第六节 高校高技术产业人事管理与人事管理制度915

第五章 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器:高校辐射下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状况929

第一节 世界高技术的发展特点929

第二节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高技术发展势态933

第三节 世界高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模式942

第四节 世界高技术开发区在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952

第五节 世界高技术开发区的基本经验953

第八篇 特色办学:应对教育竞争的实用主义959

第一章 明确特色教育的战略意义与时代发展趋势959

第一节 学校特色化在规范教育质量与达成教育目标的现实意义959

第二节 实现教育的优化与学校特色化的统一性965

第三节 学校的特色化为提高教师素质创造了有利条件969

第四节 美国中小学特色化教育模式与特色学校事例972

第五节 日本中小学特色化的趋势与特色学校事例982

第六节 韩国中小学特色化的发展趋势988

第二章 掌握特色办学理论基础,寻求特色之路997

第一节 特色学校的理论依据与内涵997

第二节 特色学校的特色评判标准998

第三节 创建学校特色化的内外部条件1002

第四节 建设特色学校的有效途径与基本要求1007

第五节 建设特色学校的特色化发展方向1009

第六节 建设特色学校的设计原则与设计方法1020

第七节 特色学校的形成与世界教育发展潮流的适应性1028

第三章 紧追教育发展步调,创建特色学校的实施战略1032

第一节 学校管理特色化与管理的规范发展1032

第二节 规范化的学校管理是创建特色化学校的鲜明体现1035

第三节 以现代管理理论为指导建设特色化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1039

第四节 教育模式特色化与特色化模式发展类型1043

第五节 把教育模式的特色化作为建设学校特色化的主要内容1049

第六节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特色教育的有效实施1056

第七节 努力实现教学现代化,为学校特色化提供物质保障1062

第四章 吸取成功经验,回头看我国特色学校的开拓者1069

第一节 特色小学事例与其成功经验1069

第二节 特色初中事例与其成功经验1073

第三节 特色高中事例与其成功经验1079

第四节 特色普通高校事例与其成功经验1088

第九篇 民办教育:分割教育市场蛋糕的重要生力军1105

第一章 源远流长:古代私学与近现代民办教育的发展历史1105

第一节 中国古代私学的悠久历史与辉煌成就1105

第二节 近现代私立教育的发展与其在教育史上的地位1108

第三节 现代二十年没有民办学校的局限性1112

第四节 改革开放中的民办教育兴起的内在动因1114

第五节 90年代中后期民办教育的大发展与重要意义1117

第二章 当前民办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125

第一节 社会观念对民办教育的名称与认识问题1125

第二节 民办教育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1130

第三节 民办教育学生群体存在的问题1132

第四节 民办教育的比例与国际私立教育偏小问题1134

第五节 民办教育立法滞后与管理体制统筹乏力问题1137

第六节 民办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与对策1140

第三章 机遇与发展:21世纪民办教育的广阔发展舞台1146

第一节 当前民办教育的主要特点与主要办学模式1146

第二节 市场经济下的民办教育及其与国家和公办教育的关系1149

第三节 公私办学并举是国际教育的发展规律1154

第四节 民办教育改革的全面开展为民办教育的发展铺平了道路1157

第五节 21世纪民办教育的发展前景透视1163

第六节 面对机遇民办教育如何实现转机1167

第四章 经营与管理:民办教育抢占教育市场的战略举措1174

第一节 实施教育产业化战略,引进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1174

第二节 充分利用校本管理自主权开发新的课程体系1187

第三节 适应新时代人才需求,改变教学课程内容1192

第四节 发挥媒体技术优势,用高科技手段育人1199

第五节 利用自身特点走特色教育之路1205

第五章 他山之石:国际私立教育成功经验借鉴1217

第一节 国际私立教育管理与立法制度成功经验1217

第二节 俄罗斯与东欧各国私立教育发展近况1224

第三节 美国私立教育发展概况1227

第四节 日本私立教育发展概况1229

第五节 香港私立教育发展概况1233

第六节 台湾私立教育发展概况1235

第三部分 招生法术:招生工作的实战要领1243

第十篇 教育考试:测量学生水准、维护社会公正的法宝1243

第一章 顺应潮流、人心所向:高考考试制度改革1243

第一节 标准化考试概览1243

第二节 “3+X”考试方式探究1250

第二章 报考条件及手续审查指导1255

第一节 报考基本条件和手续1255

第二节 报考条件及手续答疑1259

第一节 身体健康检查要点剖析1266

第三章 组织身体健康状况检查1266

第二节 身体健康检查的特殊要求1271

第四章 考试工作程序及录取工作规则1276

第一节 考试工作程序1276

第二节 招生录取工作要点1285

第三节 特殊院校招生录取工作1300

第五章 非正规高校招生考试工作实务1318

第一节 非正规高校招生考试工作概览1318

第二节 网上大学剖析1324

第十一篇 教育营销:争夺教育市场的招生法术大观1331

第一章 确定教育企业的招生办学规模1331

第一节 办学效益概述1331

第二节 办学的成本1337

第三节 办学的内部效益1345

第四节 学校适度规模与合理布局1354

第二章 公共关系:教育企业竞争制胜的利器1364

第一节 学校公共关系概述1364

第二节 学校公共关系的对象1368

第三节 学校内部公共关系和外部公共关系1370

第四节 学校公共关系的原则1374

第五节 学校公共关系的职能1376

第三章 打出教育企业形象战略的王牌1379

第一节 教育企业形象战略概述1379

第二节 教育企业形象战略的内容和功能1385

第三节 教育企业形象战略的实施原则1388

第四节 教育企业形象战略实施的步骤和方法1390

第四章 教育企业招生办学的广告宣传策略1393

第一节 教育企业广告媒介的基本类型1393

第二节 教育企业广告媒介的组合技巧1398

第三节 教育企业的广告宣传策略1404

第五章 教育企业招生办学的促销策略揭秘1414

第一节 日益成熟的教育营销环境1414

第二节 教育企业促销策划1421

第三节 教育企业的促销策略1430

第六章 教育企业招生办学竞争谋略举要1442

第一节 举兴教之旗,敛巨额财富1442

第二节 倾囊兴教 舍利取义1447

第三节 兴学兴业 名利双收1451

第四节 找准优势 突出个性1452

第五节 国有民营 脱胎换骨1458

第六节 联合办学 优势互补1462

第四部分 就业指导:新一轮招生工作的助推器1471

第十二篇 择业导航:架起人才与市场的桥梁1471

第一章 新世纪人才要求与职业分析1471

第一节 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持1471

第二节 当代人才的基本特征与人才要求的标准1473

第三节 成才的基本规律与影响成才的先天与环境因素1478

第四节 现代职业的主要分类和特征1487

第五节 未来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1493

第一节 我国人才市场的发展历程1498

第二章 我国市场体制下人才市场的形成与就业形势分析1498

第二节 人才市场的客观基础及其基本特征1500

第三节 高等教育及其改革与人才市场的关系1504

第四节 当前大学生就业制度与就业形势分析1513

第五节 大学生就业市场与就业相关政策1521

第三章 针对大学生的择业特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1535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趋向与职业期盼1535

第二节 大学生就业心理与择业心态1544

第三节 影响大学生择业定向的主要因素1551

第四节 就业指导的历史和现状1552

第五节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与指导方式1555

第六节 就业指导的国际状况1560

第一节 大学毕业生应为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1565

第四章 瞄准市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职业道德1565

第二节 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知识能力要求1567

第三节 培养大学毕业生具有实际工作能力1568

第四节 树立本校人才形象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1570

第五章 人才包装:对大学生求职应聘中的相关技巧进行指导1575

第一节 大学毕业生求职应聘应遵循熟悉的程序1575

第二节 指导大学毕业生撰写求职信的相关技巧1583

第三节 指导大学毕业生编写制作履历表的相关技巧1591

第四节 指导大学毕业生掌握相关面试技巧1598

第五节 开展有针对性的求职面试模拟1603

主要参考文献161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