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方立天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7300156828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86页
- 文件大小:120MB
- 文件页数:52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上1
第一编 总论1
小引3
第一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形成5
第一节 中国佛教哲学的界说5
第二节 中国佛教哲学形成的途径9
一、翻译经典9
二、讲习经义12
三、编撰佛典14
四、判教创宗17
第三节 中国佛教哲学形成的根源17
一、地理环境19
二、自然经济20
三、政治结构21
四、文化环境23
第二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历史演变27
第一节“格义”式哲学的产生27
第二节 玄学化哲学的流行31
第三节 学派哲学的兴起34
第四节 宗派哲学的繁荣37
第五节 心性哲学的合流41
小结43
第三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思想体系45
第一节 中国佛教哲学体系的思想元素45
一、人生论哲学45
二、宇宙论哲学48
三、实践论哲学49
第二节 中国佛教哲学体系的多重联系49
一、层次和核心50
二、内部联系50
三、外部联系52
第三节 中国佛教哲学体系的内外作用54
一、内部作用54
二、外部作用55
第二编 人生论59
小引61
第四章 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65
第一节 惊世骇俗的新型人生哲学66
一、“实理”与“根要”67
二、质疑与挑战68
第二节 报应说的新论证71
一、报应的根源74
二、报应的方式74
三、报应的主体77
四、报应的性质80
第三节 轮回说的新阐发82
一、六道轮回与魂归泰山82
二、十界互具与刻刻轮回85
三、轮回与持戒,轮回与心念87
四、对儒家反轮回说的回应89
第四节 中国佛教因果报应论的特色91
一、因果报应论的哲学内涵91
二、因果报应论的社会功能93
三、中国佛教因果报应论的思想特色94
第五章 中国佛教的神不灭论97
第一节 令人困惑的重大哲学问题97
一、两个问题的对立见解98
二、中国佛教的一般回应99
三、形成分歧的深刻原因100
第二节 神灭与神不灭的论争101
一、论争的开展101
二、论争的激化102
三、论争的高潮104
第三节“神”的意蕴与神不灭的论证107
一、“神”的多重意蕴107
二、神不灭的系统论证109
第四节 佛教神不灭论与中国固有思想文化114
第六章 中国佛教涅槃观念的演变与发展121
第一节 印度佛教涅槃学说略述122
一、部派佛教的两种涅槃说122
二、中观学派的涅槃与世间无差别论122
三、《大般涅槃经》的涅槃四德说123
四、唯识学派的涅槃即真如离障说124
第二节 汉、魏、晋时代的涅槃思想125
第三节 南北朝的涅槃师说129
第四节 隋唐佛教宗派的涅槃论130
第七章 中国佛教对于“佛”的涵义的转换与拓展134
第一节 印度佛教佛身论略述134
一、从一身说到多身说134
二、从一佛说到多佛说137
第二节 中国佛教对于“佛”的涵义的中国化诠释138
一、体道者是佛138
二、“周孔即佛,佛即周孔”139
三、佛是人格神140
四、“法即佛”和“理者是佛”140
五、天台宗的“六即佛”说142
六、禅宗的“如何是佛”说144
第三节 中国佛教对于佛身的创造性阐述150
一、隋唐前的法身观150
二、《大乘起信论》的三身理论153
三、天台、华严、净土、禅诸宗的佛身说154
第八章 中国佛教净土观念的类别与转型161
第一节 印度佛教净土说略述161
第二节 弥勒净土信仰的兴衰164
第三节 弥陀净土思想的歧解166
第四节 唯心净土观念的流传170
第五节 人间净土思想的倡导172
第三编 心性论177
小引179
第九章 印度佛教心性论思想概述186
第一节 小乘佛教的心性说187
一、心识说187
二、心性染净说189
第二节 大乘佛教如来藏系的“一性皆成”说194
一、菩提心195
二、如来藏196
三、佛性199
第三节 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五性各别”说205
一、种性与阿赖耶识种子205
二、五种性说208
第四节 如来藏说与阿赖耶识说的调和212
第十章 中国佛教心性论哲学范畴网络216
第一节“心”,范畴的展开与关联217
第二节“性”范畴的展开与关联221
第三节 合论225
第十一章 南北朝时代佛教三大心性论思潮229
第一节 佛性学说的探索与分歧229
一、佛性的意义230
二、佛性的有无233
三、佛性的本有始有235
第二节 关于阿赖耶识的歧解与争论237
一、阿赖耶识真妄辨237
二、阿赖耶识与佛性238
第三节 真心本觉的提出与阐扬239
第十二章 天台宗的性具善恶说245
第一节 三法无差246
一、心无差246
二、众生无差247
三、佛无差247
第二节 三因佛性248
第三节 相对种与同类种249
第四节 性具善恶251
一、善性恶性本具不断251
二、“性具之功,功在性恶”253
三、贪欲即是道254
四、理毒性毒之争256
第五节 无情有性257
第十三章 华严宗的自性清净圆明说263
第一节 明佛种性264
第二节 自性清净圆明267
第三节 无住心体270
第四节 真心即性272
第五节 自心为不动智275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277
第一节 三论宗的中道佛性论277
一、对以往佛性论的总结和批判277
二、中道佛性论的提出与开展280
第二节 法相唯识宗的一分无性说284
一、三类阐提284
二、理佛性与行佛性286
第三节 密宗的本不生即心实际说289
一、三界无二无别289
二、本不生即心实际290
三、心自觉心292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294
第一节 禅宗的理论要旨——心性论294
第二节 达摩、慧可、僧璨的真性与自觉说297
一、同一真性与安心法门298
二、自觉圣智与是心是佛300
三、一心不生与任性合道301
第三节 道信和弘忍的念佛心与本真心思想302
一、心心念佛与念佛净心302
二、明净心与念佛心304
三、自心与本真心308
第四节 牛头法融的无心与忘情说310
一、“无心”合“道”311
二、丧己忘情314
三、无情有性315
第五节 神秀的染净二心说316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321
第一节 心、自心、本心与自本心322
第二节 性、自性、本性与自本性324
一、《坛经》“自性”概念的性质327
二、《坛经》“自性”概念的功能328
第三节 心地性王与心性同一331
第四节 自心是佛与本性顿悟333
第十七章 荷泽宗的灵知心体说335
第一节 灵知336
第二节 佛性与佛心340
第三节 禅门三宗心说344
第十八章 石头宗的灵源皎洁说350
第一节 心灵湛圆351
第二节 心地自然357
第三节 性理归宗362
第四节 无心合道364
第五节 无情说法367
第六节 一心为宗369
第十九章 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说374
第一节 平常心是道与触类是道375
第二节 清净本心与见闻觉知382
第三节 即心即佛与非心非佛384
第四节 心即是佛与无心是道388
第五节 有情无佛性与无情有佛性394
小结397
第二十章 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400
第一节 心清净与自信心401
第二节 见闻觉知与全体大用404
第三节“无事”与“无”字408
第四节 菩提心与忠义心413
第五节 清净心与一心法界415
第二十一章儒、佛心性思想的互动418
第一节 儒家心性思想的历史演变419
第二节 学术思想重心的共同转轨421
一、儒家人性论与佛教学术思想重心的转移422
二、佛教心性论与儒家学术思想重心的定位422
第三节 自心地位的突出与心性本体的确立423
一、重视现实人心与自心地位的突出423
二、真心本体说与心性本体的确立424
第四节 心性思想内涵的调整互补428
一、性善恶之辩与性有善恶论428
二、生静心知与性静性觉430
三、真妄净染与心性二元432
四、忘心无境与无心无著433
第五节 心性修养方式方法的吸取容摄435
一、“极高明而道中庸”与“平常心是道”435
二、尽心知性与明心见性436
三、情染性净与灭情复性437
四、识得本心与发明本心438
五、顿悟与神悟438
六、禅定与静坐439
第二十二章道、佛心性思想的互动441
第一节 道家对佛教心性论的影响441
一、道与禅443
二、自然与自性450
三、无为而无不为与无修而修453
四、静观、得意忘言与禅悟456
第二节 佛教对道教心性论的影响458
一、轮回果报与形亡性存460
二、万法皆空与忘身无心461
三、心生万法与心为道体464
四、明心见性与修心炼性469
余论一 心性论:中印佛教思想的重要同异点475
一、中印佛教心性思想之同475
二、中印佛教心性思想之异477
余论二 心性论:儒、道、佛三教哲学的主要契合点——481
热门推荐
- 592151.html
- 991209.html
- 1249180.html
- 424249.html
- 2011634.html
- 3782898.html
- 3071149.html
- 146226.html
- 416170.html
- 5726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016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774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15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143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414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698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321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020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106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79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