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世界三大宗教及其流派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于可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长沙市:湖南人民出版社
- ISBN:7217003504
- 出版时间:1988
- 标注页数:511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526页
- 主题词:基督教史 基督教教派 佛教史 佛教教派 伊斯兰教史 伊斯兰教教派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世界三大宗教及其流派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 什么是宗教1
二 宗教与迷信的区别3
三 宗教的分类4
四 世界宗教及其宗派6
五 世界三大宗教的历史作用8
六 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无产阶级政党对其态度与政策11
一 什么是基督教14
第一节 原始基督教的产生14
第一章 基督教的早期历史及其基本教义14
二 古代犹太人的历史与教派15
三 原始基督教的产生及其初期的教义19
四 初期的政治思想22
第二节 原始基督教的形成与演变25
一 社会基础的演变及保罗派与彼得派的斗争26
二 组织与礼仪的演变28
三 斐洛与塞涅卡29
四 教父向罗马政权靠拢32
五 帝国对基督教的政策35
六 米兰敕令与尼西亚会议36
第三节 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与派别38
一 旧约全书39
二 摩西五经40
三 史书43
四 先知书44
五 诗文集44
六 新约全书46
七 教义与教规50
八 教会与组织制度53
九 礼仪与节日55
十 基督教的教派56
第二章 天主教及其修会58
第一节 天主教的历史与现状58
一 罗马国教会的发展与异端58
二 中世纪封建神权统治的形成60
三 天主教的全盛61
四 近代天主教的发展与现状64
一 教义69
第二节 天主教的基本教义与修会69
二 教规和礼仪71
三 教阶制73
四 罗马教皇与梵蒂冈74
五 修会76
第三节 隐修院修会与军事修会76
一 修道生活的起源76
二 本笃会79
三 克吕尼修会83
四 西多会与重整西多会84
五 加尔都西会86
六 军事修会86
第四节 托钵修会88
一 托钵修会的兴起88
二 方济各会(法兰西斯会)89
三 多明我会(多米尼克会)95
四 奥斯定会与重整奥斯定会99
五 加尔默罗会(圣衣会)102
第五节 新制修会与传教修会103
一 耶稣会104
二 辣匝禄会(遣使会)111
三 巴黎外方传教会116
四 圣母圣心会118
五 米兰外方传教会120
六 圣言会120
第三章 东方正教122
第一节 东正教的形成122
一 希腊化的影响122
二 国家分裂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分化124
三 东西方教会地位的不同125
四 东西方教会的分裂127
第二节 东方正教的教义131
一 圣经与圣传131
二 教义及其与天主教之区别133
三 教会组织与教阶制度135
四 礼仪与节日138
第三节 俄罗斯正教会及其宗派142
一 罗斯受洗143
二 第三罗马145
三 约瑟夫派与禁欲派148
四 尼康的礼仪改革150
五 彼得大帝的宗教改革与正教院的建立152
六 当代俄罗斯东正教155
七 非正统教派157
第四章 基督新教及其16世纪产生的主要宗派161
第一节 西欧宗教改革运动与基督新教的产生161
一 新教的名称与分布161
二 宗教改革运动的背景与任务162
三 宗教改革首先爆发于德意志164
四 马丁·路德的“唯信称义”说166
五 加尔文的“预定论”169
六 基督新教的共同特征172
第二节 路德宗(信义宗)174
一 名称与分布174
二 教义、组织和礼仪176
三 派别及传播180
四 国际组织与活动182
五 在中国的传播183
二 日内瓦的宗教改革184
第三节 加尔文宗(长老宗)184
一 名称与分布184
三 教义、组织和礼仪187
四 发展与流传191
五 在中国的传播193
第四节 安立甘宗(圣公宗)194
一 基本特征与分布194
二 英格兰的宗教改革195
三 教义197
四 组织和礼仪198
五 高教会派、低教会派与广教会派199
六 扩张与传播201
七 在中国的传播202
第五节 莫拉维亚弟兄会203
一 波西米亚弟兄会203
二 亲岑多夫之改建204
三 特点与传播205
第六节 神体一位论派(基督徒自由派)206
一 特征与分布206
二 苏西尼与苏西尼派207
三 现代补体一位论派208
第五章 17世纪至20世纪产生的基督新教主要宗派209
第一节 清教徒与清教徒革命209
一 清教徒209
二 长老派与独立派211
三 清教徒革命213
一 名称与分布215
二 布朗与巴罗215
第二节 公理宗215
三 萨伏依宣言217
四 教义、组织和礼仪218
五 英国公理会219
六 美国公理会220
七 在中国的流传221
第三节 浸礼宗223
一 名称与分布223
二 普通浸礼宗与特别浸礼宗223
三 教义、组织和仪节225
五 美国浸礼会227
四 英国浸礼会227
六 在欧洲大陆和中国的传播229
第四节 贵格宗230
一 名称与特点230
二 福克斯及其思想231
三 教义、组织与公共生活234
四 美国公谊会237
第五节 卫斯理宗(循道宗)240
一 名称与特点240
二 约翰·卫斯理与英国循道宗的建立241
三 教义、组织和礼仪245
四 在英国的发展247
五 美国卫理公会248
六 在其他地区和中国的传播250
第六节 19世纪和20世纪产生的新宗派251
一 基督复临派251
二 基督复临安息日派253
三 耶和华见证人派(拉塞尔派)254
四 救世军255
五 基督教科学派257
六 后期圣徒派(摩门教)258
七 五旬节派260
第六章 印度佛教及其宗派264
第一节 佛教及印度佛教的历史分期265
一 何谓佛教265
二 印度佛教的历史分期266
第二节 原始佛教时期267
一 印度的自然环境267
二 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268
三 百家争鸣时期273
四 释迎牟尼的生平276
五 佛教教义的根本立场282
六 三(四)法印284
七 五蕴286
八 缘起法288
九 十二因缘289
十 四谛293
十一、八正道295
十二 王舍城结集与佛教三藏297
一 部派佛教产生的时代背景300
第三节 部派佛教时期300
二 大众部与上座部之分裂与第二次结集302
三 阿育王护法与第三次结集304
四 枝末分裂与诸部派名称305
第四节 大乘佛教时期307
一 大乘佛教产生的时代背景307
二 迦腻色迦王与大乘先驱马鸣309
三 大乘的兴起和大、小乘的主要区别310
四 中观宗(大乘空宗)314
五 瑜伽行宗(大乘有宗)319
第五节 密教的兴起和佛教的衰亡322
一 密教兴起与大乘佛教衰落的时代322
二 密教产生的原因及其演变324
三 基本教理和行法327
四 印度佛教的最终消亡330
第七章 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发展及其宗派333
第一节 佛教在我国早期封建社会(汉~南北朝)的传播333
一 佛教的传入333
二 中国佛教的历史分期334
三 东汉三国时期佛教的传播335
四 安世高与佛经之汉译339
五 两晋时期的佛教342
六 南北朝时期佛教之发展350
第二节 隋唐时期佛教之兴盛354
一 兴盛之背景354
二 唐代之佛教与玄奘取经358
第三节 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361
一 天台宗(法华宗)361
二 三论宗366
三 华严宗369
四 禅宗370
五 净土宗371
六 法相宗(唯识宗)372
第四节 西藏佛教373
一 佛教在西藏的传播373
二 西藏佛教的形成376
三 11~14世纪产生的主要派别378
四 格鲁派(黄教)的兴起382
五 达赖、班禅尊号之由来与活佛转世制384
第八章 伊斯兰教的创立及其历史387
第一节 伊斯兰教产生的历史背景388
一 阿拉伯半岛自然状况388
二 社会状况391
三 伊斯兰教产生前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395
四 伊斯兰教发源地麦加399
第二节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402
一 不幸的童年402
二 对社会与宗教的思考403
三 创教404
四 在麦加和麦地那传教405
五 圣战408
六 辞朝与归真414
第三节 伊斯兰教的教义与礼仪417
一 信条417
二 宗教义务(五功)419
第四节 伊斯兰教的经典424
一 古兰经424
二 圣训427
第五节 四大正统哈里发的扩张430
一 阿布·伯克尔时期431
二 欧麦尔时期433
三 奥斯曼时期434
四 阿里时期437
第六节 倭马亚王朝438
一 军事封建统治的建立438
二 稳定政权,继续扩张439
三 建立清真寺,振兴伊斯兰文化441
四 王朝的覆灭442
第七节 阿巴斯王朝443
一 王朝的建立443
二 巴格达城的兴建444
三 全盛时期445
四 王朝的衰微与崩溃446
第九章 伊斯兰教的宗派及其发展447
第一节 逊尼派447
一 形成过程448
二 意见派与圣训派449
三 四大教法学派450
第二节 十叶派451
一 形成过程及发展452
二 教义453
三 经典454
四 礼义、圣地和节日455
五 十叶派的派别456
六 12伊玛目派456
七 栽德派457
八 伊斯玛仪派(7伊马目派)459
九 努赛里派(阿拉维派)465
十 阿里伊拉希派466
第三节 哈瓦利吉派467
一 形成与发展467
二 教义468
三 支派469
第四节 穆尔太齐赖派470
一 形成过程470
二 教义与信条471
一 形成过程473
第五节 苏非派473
二 教义与礼仪474
三 苏菲派分支教团476
第六节 瓦哈比教派480
一 形成过程480
二 教义481
三 教派的发展481
第七节 巴布教派482
一 形成经过及其发展482
二 教义483
第八节 巴哈教派(比哈教派)484
一 形成经过及其发展484
二 教义484
第十章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流传486
第一节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486
一 传入时间487
二 传入路线487
第二节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萌芽时期488
一 从海路传入情况488
三 波斯、大食人在中国的影响489
二 从陆路传入情况489
第三节 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的兴盛时期490
一 回回遍天下490
二 传播的特点491
第四节 明代伊斯兰教的情况492
一 怀柔与限制的两面政策493
二 回族的形成494
三 门宦制度的产生495
四 经堂教育制度496
第五节 清政府对伊斯兰教的政策497
五 汉文译著活动497
一 宽容政策498
二 高压政策499
第六节 中国伊斯兰教教派500
一 四大门宦501
二 白山派与黑山派505
三 伊合瓦尼派506
四 西道堂508
五 格底木509
后记511
热门推荐
- 3073470.html
- 451502.html
- 880685.html
- 2468327.html
- 2749586.html
- 545363.html
- 92800.html
- 2800790.html
- 3093076.html
- 30556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619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375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7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275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9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585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987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863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078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60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