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晋国历史地理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晋国历史地理研究
  • 马保春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文物出版社
  • ISBN:9787501023431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36页
  • 文件大小:111MB
  • 文件页数:350页
  • 主题词:晋国(前11世纪~前4世纪中叶)-历史地理-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晋国历史地理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晋国历史地理研究的意义1

一 晋国疆域核心区——晋南、晋西南是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1

二 晋国历史地理的系统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1

三 晋国历史地理是包括晋国史、晋文化考古等在内的晋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2

四 总结晋国历史地理方面的成果是晋文化研究向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步骤3

第二节 目前晋国历史地理的研究状况3

一 晋国历史地理研究的总体现状3

二 几个讨论较多的晋国历史地理问题的研究现状5

第三节 研究范围界定12

一 时间界定12

二 空间界定13

三 研究内容及相关说明14

1.主要研究内容14

2.研究的深入层次及相关说明16

第四节 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材料获取16

一 研究视角16

二 研究方法18

三 材料汲取23

第一章 晋国疆域范围内的地理状况30

第一节 晋国疆域范围内的自然地理环境30

一 地质状况(晚新生代以来)30

1.临汾地区31

2.运城地区33

二 晋国疆域范围内的地貌概况35

三 西周至春秋战国之交晋国疆域范围内的自然地理状况38

第二节 晋国疆域范围内的政区地理沿革39

一 郡县制以前晋地历史地理状况40

1.传说时代40

2.都鄙制和分封制时期40

二 晋国设县以后晋地政区地理沿革42

1.春秋战国时期42

2.汉——清时期43

第二章 晋国疆域范围内的地理单元分区47

第一节 以自然地貌特征为标准的分区47

第二节 自然地貌特征和人文因素相结合的地理单元分区48

一 前人在地理分区上的研究48

二 我们对晋国疆域核心区所做的地理单元分区50

1.峨嵋岭—绛山一线在地理分区中的作用51

2.晋国疆域核心区的地理单元分区55

第三章 叔虞封唐的历史地理问题73

第一节 始封前的晋南及晋西南73

一 传说及夏商时期73

1.传说时代73

2.夏商时期75

二 商周之际81

1.史籍所反映的晚殷、商周之际晋西南的人文地理形势81

2.甲骨文材料反映的晚殷晋西南政治地理形势86

3.叔虞封唐之前晋西南、晋南的国族88

第二节 晋始封地研究109

一 晋始封地研究史109

1.先秦时期有关叔虞封唐的文献记载111

2.秦汉——南北朝时期111

3.隋唐——宋元时期115

4.明清时期117

5.近代(辛亥革命)以来123

二 考古工作深入以来学者对晋始封地的认识127

第四章 晋国的都城和县邑137

第一节 晋都城137

一 前人对晋都数量及其迁徙的认识137

1.考古学兴起以前的认识137

2.山西省考古工作深入开展以来学界关于晋都问题的讨论141

二 我们对晋都问题的探讨146

1.唐地考146

2.曲沃辨148

3.绛、翼154

4.晋都新田及其名义155

5.晋都的嬗变159

第二节 晋国县制的概况161

一 晋县及其数量161

二 晋县的分布163

1.文献所见晋县163

2.由古文字资料所反映的三晋置县透视春秋晋县173

第五章 晋卿大夫和其他族姓的地理分布188

第一节 晋六卿的封邑及领地188

一 晋范氏188

1.晋范氏的由来188

2.范氏先后所拥有的地域190

二 晋中行氏及其领地199

1.中行氏之由来199

2.中行氏领地200

三 知(智)氏之由来与其采邑204

1.知(智)之由来204

2.知氏的采邑204

四 赵氏及其领地209

1.赵氏的由来及其世系209

2.赵氏的城邑及领地209

五 韩氏的由来及其地域212

1.韩氏的由来及其世系212

2.韩氏的采地213

六 魏氏的由来和领地214

1.魏氏的由来及其世系214

2.魏氏的封邑和居地214

第二节 晋六卿以外卿族或族姓的地理状况215

一 晋祁氏215

1.祁氏之由来及其地望215

2.祁氏之食邑217

二 羊舌氏及其领地224

1.羊舌氏之来历224

2.羊舌氏采邑224

三 董氏及其居地228

四 先氏的概况229

五 柏(伯)氏的概况230

六 狐氏的概况231

七 箕姓的概况231

八 籍姓的概况231

九 蒯姓的概况231

十 令狐氏的概况231

十一 栾氏的概况232

十二 郤氏的概况232

十三 胥氏的概况232

第六章 晋国的疆域和交通状况238

第一节 晋国疆域的变迁238

一 叔虞初封至武侯、穆侯时期239

二 穆侯以降至文公时期241

1.晋穆侯、晋文侯时期241

2.晋昭侯、晋武公、晋献公时期242

3.晋惠公、晋文公时期248

三 晋襄公、晋灵公、晋成公、晋景公、晋厉公、晋悼公时期249

四 晋平公、晋昭公、晋顷公、晋定公时期254

第二节 晋国交通古道的地理分布概况258

一 叔虞初封时自宗周至唐的可能路线258

二 晋国与外界联系的通道259

1.晋西南西面三条渡河通道259

2.晋西南南向渡河通道259

3.晋地南出的道路259

4.晋地东去的道路260

5.晋地南北向道路260

6.晋吴往来之道260

三 晋国内部的通道260

1.晋西南东面的交通260

2.晋地南北向道路260

3.晋西南与晋东南的交通联系261

4.晋邦之地与南阳、东阳之交通261

四 晋公子重耳出亡路线考261

第七章 晋国军事地理简况266

第一节 战争地理266

一 晋献公以前战争的地理分布266

二 晋献公、惠公、怀公时期战争的地理分布269

三 晋文公至晋成公时期战争的地理分布272

四 晋景公、厉公、悼公、平公四世复霸前后战争的地理分布277

五 晋昭公、顷公、定公、出公时期战争的地理分布284

六 晋余世战争的地理分布288

第二节 会盟和大蒐(搜)地理289

一 会盟地点的地理分布289

二 大蒐(搜)地理297

结语301

附录一 晋国有铭青铜器一览表305

附录二 本书所引用甲骨金文书目及简称310

参考文献及论文资料312

后记335

图一 晋国及其周围的自然地理形势图36

图二 晋南、晋西南地理单元分区示意图56

图三 晋始封地诸说地望示意图110

图四 晋都新田遗址示意图143

图五 晋都分布示意图145

图六 晋范氏采邑分布及败退趋向图191

图七 瓜衍之县示意图194

图八 春秋晋荀、郇、栎地(范文子邑)示意图196

图九 晋中行氏采邑分布及败退趋向图202

图一○ 春秋晋知氏知地示意图205

图一一 晋辅氏位置图206

图一二 春秋晋祁县示意图218

图一三 春秋晋平陵、平陵县位置示意图220

图一四 春秋梗阳邑、梗阳乡、梗阳县示意图221

图一五 春秋晋涂水乡、涂水邑、涂水县示意图222

图一六 春秋晋祁氏领地所分的七县位置图223

图一七 杨氏、杨县、杨侯国示意图226

图一八 晋羊舌氏采邑位置图228

图一九 晋穆侯时期晋国的疆域图240

图二○ 晋献公时期的晋国疆域247

图二一 五鹿示意图250

图二二 晋惠公、文公时期晋国的疆域范围251

图二三 晋襄公末期晋国的疆域状况图252

图二四 晋灵公至景公时期晋国的疆域状况图253

图二五 晋厉公、悼公时期晋国的疆域状况图254

图二六 晋平公时期晋国的疆域状况图256

图二七 晋国末期的疆域状况图257

图二八 晋公子重耳流亡形势图263

图二九 晋献公以前晋国主要战争地理分布图268

图三○ 晋献公、惠公、怀公时期的战争地理分布图270

图三一 晋文公至晋成公时期的战争地理分布图273

图三二 晋景公、厉公、悼公、平公时期的战争地理分布图279

图三三 晋昭公、顷公、定公、出公时期的战争地理分布图285

图三四 晋国会盟及大搜地理分布图29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