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经典选读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医经典选读
  • 周安方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9787802315112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611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636页
  • 主题词:中医典籍-选集-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经典选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内经选读1

绪论1

一、《内经》的成书年代1

二、《内经》的书名含义2

三、《内经》的理论体系3

四、学习《内经》的方法6

第一章 养生9

101~103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9

104~105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14

第二章 阴阳18

201~205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18

第三章 藏象24

301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24

302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26

303 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27

304 素问·五脏别论篇第十一28

305 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30

306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32

307~308 灵枢·本神第八34

309~310 灵枢·决气第三十37

311 灵枢·本藏第四十七39

第四章 经脉41

401~413 灵枢·经脉第十41

第五章 病机50

501~502 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50

503~504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52

505~509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54

510 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62

511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64

第六章 诊法70

601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70

602~606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70

607~610 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76

611~612 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79

613~614 素问·五脏别论篇第十一80

第七章 病证83

701~704 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83

705 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88

706~707 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89

708~709 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92

710~713 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95

714~716 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101

717~718 灵枢·水胀第五十七104

719 素问·汤液醴醪论篇第十四107

第八章 论治110

801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110

802~803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112

804~805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114

806 素问·汤液醴醪论篇第十四116

807 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117

第二部分 伤寒论选读119

绪论119

一、《伤寒论》的作者及成书的时代背景119

二、《伤寒论》的沿革及其对后世的影响120

三、《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120

四、伤寒的涵义121

五、《伤寒论》的辨证方法121

六、六经病的传变123

七、《伤寒论》的治则123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24

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125

一、太阳病提纲125

二、太阳病分类提纲125

三、辨病发于阳、病发于阴128

四、辨病之传变与否128

五、太阳病欲解时129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130

一、中风表虚证130

(一)桂枝汤证130

(二)桂枝汤禁忌134

(三)兼证134

二、伤寒表实证139

(一)麻黄汤证139

(二)麻黄汤禁例142

(三)兼证143

三、表郁轻证148

(一)桂枝麻黄各半汤证148

(二)桂枝二麻黄一汤证149

(三)桂枝二越婢一汤证150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151

一、辨治纲要151

(一)变证治则151

(二)辨寒热真假152

(三)辨虚证实证153

(四)辨汗下先后153

(五)辨标本缓急154

二、分类证治155

(一)热证155

(二)虚证162

(三)蓄水证173

(四)蓄血证175

(五)结胸证178

(六)痞证184

(七)上热下寒证190

(八)欲愈候191

第四节 太阳病类似证192

一、饮停胸胁证192

二、胸膈痰实证193

第二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195

第一节 阳明病辨证纲要196

一、阳明病辨证提纲196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196

三、阳明病脉症198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199

一、阳明病热证199

(一)栀子豉汤证199

(二)白虎汤证200

(三)白虎加人参汤证201

(四)猪苓汤证203

二、阳明病实证204

(一)承气汤证204

(二)润导法证211

三、阳明病寒证213

第三节 阳明病变证214

一、发黄证214

(一)湿热发黄证214

(二)寒湿发黄证217

二、血热证217

(一)衄血证217

(二)蓄血证218

第四节 阳明病预后219

第三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220

第一节 少阳病辨证纲要220

一、少阳病提纲220

二、少阳病治禁221

第二节 少阳病本证222

一、小柴胡汤证222

二、小柴胡汤禁例228

第三节 少阳病兼变证229

一、变证治则229

二、柴胡桂枝汤证229

三、大柴胡汤证230

四、柴胡加芒硝汤证231

五、柴胡桂枝干姜汤证233

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233

第四节 少阳病传变与预后234

第四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236

第一节 太阴病辨证纲要236

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237

第三节 太阴病兼变证238

一、太阴病兼表证238

(一)桂枝汤证238

(二)桂枝人参汤证238

二、太阴腹痛证239

第四节 太阴病预后240

一、太阴中风欲愈候240

二、太阴阳复自愈候241

三、太阴转属阳明候242

第五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243

第一节 少阴病辨证纲要244

一、少阴病辨证提纲244

二、少阴病寒化证辨证要点244

三、少阴病治禁245

第二节 少阴病本证246

一、少阴病寒化证246

(一)四逆汤证246

(二)通脉四逆汤证247

(三)白通汤证247

(四)白通加猪胆汁汤证248

(五)真武汤证249

(六)附子汤证249

(七)桃花汤证250

二、少阴病热化证251

(一)黄连阿胶汤证251

(二)猪苓汤证252

(三)少阴急下证252

第三节 少阴病兼变证253

一、少阴兼表证253

(一)麻黄细辛附子汤证253

(二)麻黄附子甘草汤证253

二、热移膀胱证254

三、伤津动血证254

第四节 少阴病疑似证255

一、四逆散证255

二、吴茱萸汤证256

第五节 咽痛证256

一、猪肤汤证256

二、甘草汤与桔梗汤证257

三、苦酒汤证257

四、半夏散及汤证258

第六节 少阴病预后258

一、正复欲愈证258

二、阳回可治证259

三、正衰危重证259

第六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261

第一节 厥阴病辨证提纲262

第二节 厥阴病本证262

一、厥阴寒热错杂证262

(一)乌梅丸证262

(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264

(三)麻黄升麻汤证264

二、厥阴寒证265

(一)当归四逆汤证265

(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266

(三)吴茱萸汤证267

三、厥阴热证268

第三节 辨厥逆证269

一、厥逆的病机与证候特点269

二、厥逆证治269

(一)热厥269

(二)寒厥270

(三)痰厥272

(四)水厥272

第四节 辨呕哕下利证273

一、辨呕证273

(一)阳虚阴盛证273

(二)邪传少阳证273

(三)痈脓致呕证274

二、辨哕证274

三、辨下利证275

(一)实热下利证275

(二)虚寒下利证275

第五节 厥阴病预后276

一、正复可愈证277

二、正衰危重证277

第七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280

第一节 霍乱病证候280

第二节 霍乱病证治281

一、五苓散、理中丸证281

二、四逆汤证282

三、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283

四、四逆加人参汤证284

五、桂枝汤证285

第三节 愈后调养285

第八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287

一、差后劳复证治287

(一)枳实栀子豉汤证287

(二)小柴胡汤证288

(三)牡蛎泽泻散证288

(四)理中丸证289

(五)竹叶石膏汤证290

二、差后饮食调养291

第三部分 金匮要略选读绪论293

一、《金匮要略》的性质293

二、《金匮要略》的沿革293

三、《金匮要略》的基本内容293

四、《金匮要略》的编写体例294

五、《金匮要略》的主要学术成就及贡献294

(一)《金匮要略》辨证论治的基本观点294

(二)《金匮要略》的脉法297

(三)《金匮要略》的治法方药297

六、学习目的与方法298

(一)学习目的298

(二)学习方法299

第一章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301

一、病因、发病及预防301

二、病机306

三、辨证307

(一)望诊307

(二)闻诊308

(三)切诊309

(四)四诊合参309

四、论治312

第二章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315

一、湿病315

(一)辨证315

(二)治法316

(三)辨证论治316

二、暍病321

(一)脉症321

(二)证治321

第三章 百合狐?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323

一、百合病323

(一)脉症与病机323

(二)证治324

二、狐?病326

(一)临床表现及内服方326

(二)外治法327

(三)狐?病酿脓的症治328

三、阴阳毒病329

(一)阳毒病症治329

(二)阴毒病症治329

第四章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330

一、中风病330

(一)脉症与鉴别330

(二)成因与辨证330

二、历节病331

(一)病因病机331

(二)辨证论治333

第五章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335

一、血痹病335

二、虚劳病336

(一)病机与辨证336

(二)辨证论治339

第六章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345

一、肺痿345

(一)成因、脉症与鉴别345

(二)证治346

二、咳嗽上气347

(一)辨证及预后347

(二)证治347

第七章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353

一、成因与主症353

二、肝气奔豚症治353

第八章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355

一、胸痹355

(一)病因病机355

(二)胸痹证治356

二、心痛360

(一)寒饮气逆360

(二)阴寒痼结361

第九章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363

一、腹满363

(一)辨证与治则363

(二)辨证论治365

二、寒疝370

(一)阴寒痼结证370

(二)寒疝兼表证371

(三)血虚寒疝证372

第十章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373

一、肝着症治373

二、肾着症治374

第十一章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376

一、成因与脉症376

二、分类377

(一)四饮及其主症377

(二)留饮与伏饮378

三、治则379

四、证治380

(一)痰饮380

(二)悬饮385

(三)溢饮386

(四)支饮387

第十二章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394

一、消渴病394

(一)消渴属虚劳394

(二)辨证论治395

二、小便不利396

(一)膀胱气化不利396

(二)上燥下寒水停397

(三)湿热夹瘀,脾肾亏虚397

(四)水热互结伤阴399

三、淋病399

(一)石淋主症399

(二)淋家治禁400

第十三章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401

一、分类与主要脉症401

(一)四水与黄汗401

(二)五脏水402

二、病因病机403

三、治法404

四、辨证论治405

(一)风水405

(二)风水与正水辨治407

(三)皮水407

(四)黄汗409

(五)气分411

五、预后412

第十四章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413

一、分类与主症413

二、病因病机与辨证414

(一)湿热发黄414

(二)寒湿发黄416

三、辨证论治416

(一)谷疸416

(二)酒疸417

(三)黄疸418

(四)女劳疸419

(五)黄疸兼证及变证420

(六)虚黄422

四、转归422

第十五章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424

一、吐衄下血424

(一)虚寒吐血424

(二)热盛吐衄424

(三)虚寒便血425

(四)湿热便血425

二、瘀血426

第十六章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428

一、呕吐428

(一)病机与脉症428

(二)治则与禁忌429

(三)辨证论治430

二、哕436

(一)治则436

(二)辨证论治437

三、下利438

(一)治法与禁忌438

(二)辨证论治439

第十七章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444

一、肠痈444

二、浸淫疮446

第十八章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447

一、恶阻447

二、下血及腹痛448

三、养胎451

第十九章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453

一、产后三病453

二、产后腹痛454

三、产后中风456

四、产后烦呕457

五、产后下利457

第二十章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459

一、妇人杂病总纲459

二、杂病证治460

(一)情志病460

(二)转胞461

(三)月经病462

(四)腹痛464

(五)带下病465

(六)前阴疾病466

第四部分 温病学原著选读绪论467

一、温病学形成概况467

(一)晋唐及以前时期为温病学萌芽阶段467

(二)宋至金元时期为温病学成长阶段468

(三)明清时期为温病学形成阶段469

(四)近现代研究与发展470

二、温病的概念470

(一)温病的涵义470

(二)温病的特点470

(三)温病的范围及分类472

三、温病的病因与发病472

(一)温病的病因472

(二)发病477

四、温病的辨证理论478

(一)卫气营血辨证理论478

(二)三焦辨证理论479

(三)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479

五、温病的常用诊法和治法480

(一)温病常用诊法480

(二)温病的常用治法481

第一章 叶天士《温热论》选读484

一、温病大纲484

二、邪在肺卫487

三、邪入气分489

四、邪入营血496

五、辨舌499

(一)舌苔499

(二)舌质504

六、验齿508

七、辨斑疹509

八、辨白?511

第二章 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选读512

一、概论512

二、风温514

三、春温515

四、暑病517

五、秋燥522

第三章 薛生白《湿热病篇》选读525

一、湿热病提纲525

二、邪在卫表527

三、邪在气分528

四、善后调理532

第四章 吴鞠通《温病条辨》选读534

一、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534

(一)邪在肺卫534

(二)邪入气分537

(三)邪入营血546

(四)真阴耗伤549

二、暑温554

三、湿温561

四、伏暑566

五、秋燥568

六、治疗大法及禁忌570

(一)治疗大法570

(二)治疗禁忌571

第五章 其他温病文献辑要577

一、连朴饮(《霍乱论》)577

二、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578

三、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579

四、达原饮(《温疫论》)580

五、枳实导滞汤(《通俗伤寒论》)581

六、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83

七、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583

八、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586

九、藿朴夏苓汤(《医原》)587

十、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588

十一、蒿芩清胆汤(《通俗伤寒论》)589

十二、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温热逢源》)590

十三、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591

十四、菖蒲郁金汤(《温病全书》)592

十五、雷氏芳香化浊法(《时病论》)593

十六、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94

附1 《伤寒论选读》条文索引595

附2 《伤寒论选读》、《金匮要略选读》方剂索引599

附3 《温病学原著选读》附方60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