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临床类综合笔试考点分析及试题精选 基础综合卷 2010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临床类综合笔试考点分析及试题精选 基础综合卷 2010版
  • 命题研究组专家委员会编;王虹总主编;季晓辉主编;王迎伟,李庆平,姜柏生等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4570155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404页
  • 文件大小:114MB
  • 文件页数:44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临床类综合笔试考点分析及试题精选 基础综合卷 2010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基础综合卷3

第一篇 生物化学3

第一单元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3

一、氨基酸与多肽3

(一)氨基酸的结构与分类(★★★)3

(二)肽键与肽链(★)3

二、蛋白质的结构(★★★★)3

(一)一级结构的概念3

(二)二级结构——α螺旋3

(三)三级和四级结构概念3

三、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3

(一)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3

(二)蛋白质高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3

四、蛋白质的理化性质:蛋白质变性(★★)3

第二单元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4

一、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4

(一)核苷酸分子组成4

(二)核酸(DNA和RNA)5

二、DNA的结构与功能(★★★★)5

(一)DNA碱基组成规律5

(二)DNA的一级结构5

(三)DNA双螺旋结构5

(四)DNA高级结构5

(五)DNA的功能5

三、DNA变性及其应用(★★★)5

(一)DNA变性和复性的概念5

(二)核酸杂交5

四、RNA结构与功能(★★★)6

(一)mRNA6

(二)tRNA6

(三)rRNA6

第三单元 酶7

一、酶的催化作用(★★)7

(一)酶的分子结构与催化作用7

(二)酶促反应的特点7

(三)酶-底物复合物7

二、辅酶与酶辅助因子(★★★)7

(一)维生素与辅酶的关系8

(二)辅酶作用8

(三)金属离子作用8

三、酶促反应动力学(★★)8

(一)Km和Vmax的概念8

(二)最适pH和最适温度8

四、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抑制作用8

(一)不可逆抑制(★)8

(二)可逆性抑制(★★)8

五、酶活性的调节(★★★)8

(一)变构调节8

(二)化学修饰8

(三)酶原激活8

(四)同工酶概念9

六、核酶(★)9

第四单元 糖代谢10

一、糖的分解代谢(★★★★)10

(一)糖酵解的基本途径、关键酶和生理意义10

(二)糖有氧氧化的基本途径及功能10

(三)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11

二、糖原的合成与分解(★★★)11

(一)肝糖原的合成11

(二)肝糖原的分解11

三、糖异生11

(一)糖异生的基本途径和关键酶(★★★)11

(二)糖异生的生理意义(★★)12

(三)乳酸循环(★★)12

四、磷酸戊糖途径(★★)12

(一)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和重要的产物12

(二)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12

五、血糖及其调节(★★)12

(一)血糖浓度12

(二)胰岛素的调节12

(三)胰高血糖素的调节12

(四)糖皮质激素的调节12

第五单元 生物氧化13

一、ATP与其他高能化合物(★★)13

(一)ATP循环与高能磷酸键13

(二)ATP的利用14

(三)其他高能磷酸化合物14

二、氧化磷酸化(★★★★)14

(一)氧化磷酸化的概念14

(二)两条呼吸链的组成和排列顺序14

(三)ATP合酶14

(四)氧化磷酸化的调节14

第六单元 脂类代谢15

一、脂类生理功能(★)15

(一)储能和供能15

(二)生物膜的组成成分15

(三)脂类衍生物的调节作用15

二、脂肪的消化与吸收(★)15

(一)脂肪乳化与消化所需酶15

(二)一脂酰甘油合成途径及乳糜微粒15

三、脂肪的合成代谢(★★)15

(一)合成部位15

(二)合成原料15

(三)合成基本途径16

四、脂肪酸的合成代谢(★★)16

(一)合成部位16

(二)合成原料16

五、脂肪的分解代谢16

(一)脂肪动员(★★)16

(二)脂肪酸β-氧化的基本过程(★★★★)16

(三)酮体的生成、利用和生理意义(★★)16

六、甘油磷脂代谢(★)16

(一)甘油磷脂的基本结构与分类16

(二)合成部位和合成原料17

七、胆固醇代谢17

(一)胆固醇的合成部位、原料和关键酶(★★★)17

(二)胆固醇合成的调节(★)17

(三)胆固醇的转化(★★)17

八、血浆脂蛋白代谢17

(一)血脂及其组成(★★)17

(二)血浆脂蛋白的分类及功能(★★)17

(三)高脂蛋白血症(★)17

第七单元 氨基酸代谢19

一、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及营养作用19

(一)氨基酸、蛋白质的生理功能(★★)19

(二)营养必需氨基酸的概念和种类(★★★)19

二、蛋白质在肠道的消化、吸收及腐败作用(★)19

(一)蛋白酶在消化中的作用19

(二)氨基酸的吸收19

(三)蚕白质的腐败作用19

三、氨基酸的一般代谢19

(一)转氨酶(★★★)19

(二)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19

(三)α-酮酸的代谢(★)20

四、氨的代谢(★★★)20

(一)体内氨的来源20

(二)氨的转运20

(三)体内氨的去路20

五、个别氨基酸的代谢(★★)20

(一)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20

(二)一碳单位的概念、来源、载体和意义20

(三)甲硫氨酸循环20

(四)苯丙氨酸和酪氨酸代谢20

第八单元 核苷酸代谢22

一、核苷酸代谢22

(一)两条嘌呤核苷酸合成途径的原料(★★★)22

(二)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产物(★★)22

(三)两条嘧啶核苷酸合成途径的原料(★★★)22

(四)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产物(★★)22

二、核苷酸代谢的调节(★)22

(一)核苷酸合成途径的主要调节酶22

(二)抗核苷酸代谢药物的生化机制22

第九单元 遗传信息的传递23

一、遗传信息传递概述:中心法则(★★)23

二、DNA的生物合成(★★★)23

(一)DNA生物合成的概念23

(二)DNA的复制23

(三)反转录(逆转录)24

(四)DNA的损伤与修复24

三、RNA的生物合成(★★★)24

(一)RNA生物合成的概念24

(二)转录体系的组成及转录过程24

(三)转录后加工过程25

第十单元 蛋白质生物合成28

概述(★★★)28

(一)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概念28

(二)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和遗传密码28

(三)蛋白质生物合成与医学的关系29

第十一单元 基因表达调控29

一、概述(★★)29

(一)基因表达的概念及基因表达调控的意义29

(二)基因表达的时空性30

(三)基因的组成性表达、诱导与阻遏30

(四)基因表达的多级调控30

(五)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要素30

二、基本原理(★★★★)30

(一)原核基因表达调控(乳糖操纵子)30

(二)真核基因表达调控(顺式作用元件、反式作用因子)31

第十二单元 信息物质、受体与信号转导32

一、细胞信息物质(★★)32

(一)概念32

(二)分类32

二、受体(★★)32

(一)受体分类和作用特点32

(二)G蛋白32

三、膜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机制(★★★)32

(一)蛋白激酶A通路32

(二)蛋白激酶C通路33

(三)酪氨酸蛋白激酶通路33

四、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机制:类固醇激素和甲状腺素的作用机制(★★)33

第十三单元 重组DNA技术34

一、概述(★★★)34

(一)重组DNA技术相关的概念34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35

二、基因工程与医学(★)35

(一)疾病相关基因的发现35

(二)生物制药35

(三)基因诊断35

(四)基因治疗35

(五)遗传病的防治36

第十四单元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36

一、癌基因与抑癌基因(★★★)36

(一)癌基因的概念36

(二)抑癌基因的概念37

二、生长因子(★★★)37

(一)生长因子的概念37

(二)生长因子的作用机制37

第十五单元 血液生化37

一、血液的化学成分(★)37

(一)水和无机盐37

(二)血浆蛋白质37

(三)非蛋白质含氮物质37

(四)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37

二、血浆蛋白质(★★)37

(一)血浆蛋白质的分类37

(二)血浆蛋白质的来源38

(三)血浆蛋白质的功能38

三、红细胞的代谢(★★★)38

(一)血红素合成的原料、部位和关键酶38

(二)成熟红细胞的代谢特点38

第十六单元 肝胆生化39

一、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39

(一)肝脏生物转化的概念和特点39

(二)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及酶系39

(三)影响肝脏生物转化作用的因素39

二、胆汁酸代谢(★★)39

(一)胆汁酸的化学39

(二)胆汁酸的代谢39

(三)胆汁酸代谢的调节40

三、胆色素代谢(★★)40

(一)游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的性质40

(二)胆色素的肠肝循环40

第二篇 生理学42

第一单元 细胞的基本功能42

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42

(一)单纯扩散(★)42

(二)易化扩散(★★)42

(三)主动转运(★★★★)42

(四)出胞与入胞(★)42

二、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42

(一)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42

(二)兴奋性与兴奋的引起(★★★)43

(三)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的机制及特点(★★★)43

三、骨骼肌的收缩功能43

(一)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43

(二)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43

第二单元 血液46

一、血液的组成与特性46

(一)内环境与稳态(★★★★)46

(二)血量、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46

(三)血液的理化性质(★★★)47

二、血细胞及其功能47

(一)红细胞生理(★)47

(二)白细胞生理(★)47

(三)血小板生理(★★)47

三、血液凝固和抗凝47

(一)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47

(二)主要抗凝物质的作用(★)47

四、血型48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反应(★)48

(二)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48

(三)输血原则(★)48

第三单元 血液循环49

一、心脏的泵血功能49

(一)心动周期的概念(★★)49

(二)心脏泵血的过程及机制(★★★★)49

(三)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50

(四)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50

二、心肌生物电现象及电生理特性50

(一)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50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50

(三)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生理意义(★)51

三、血管生理51

(一)动脉血压的形成、正常值和影响因素(★★★★)51

(二)中心静脉压(★★)51

(三)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51

(四)微循环的组成及作用(★★)52

(五)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52

四、心血管活动的调节52

(一)神经调节(★★★)52

(二)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52

(三)体液调节(★)52

五、冠状动脉循环的血流特点和血流量的调节(★★)53

第四单元 呼吸56

一、肺通气56

(一)肺通气原理(★★)56

(二)基本肺容积(★)56

(三)基本肺容量(★★★)57

(四)肺通气量(★★)57

二、肺换气57

(一)气体的扩散过程(★)57

(二)影响肺换气的因素(★★)57

三、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57

(一)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57

(二)血氧饱和度、氧解离曲线及影响因素(★★★)57

四、呼吸运动的调节(★★★★)57

(一)CO2对呼吸的调节57

(二)H+对呼吸的调节58

(三)低O2对呼吸的调节58

第五单元 消化与吸收59

一、胃肠神经体液调节的一般规律(★)59

(一)胃肠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59

(二)胃肠激素及其作用59

二、口腔内消化(★)60

(一)唾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60

(二)唾液分泌的调节60

三、胃内消化60

(一)胃液的成分与作用(★★★★)60

(二)胃液分泌的调节(★★★)60

(三)胃的运动形式(★★)60

(四)胃排空(★★★)60

四、小肠内消化60

(一)胰液的成分与作用(★★★)60

(二)胰液分泌的调节(★★★★)60

(三)胆汁(★★★)60

(四)小肠的运动和吸收(★)60

(五)排便反射(★)60

第六单元 能量代谢和体温62

一、能量代谢62

(一)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62

(二)基础代谢率(★★★)62

二、体温62

(一)体温的概念及其生理波动(★)62

(二)体热平衡:机体的产热与散热(★★★)63

(三)体温调节(★)63

第七单元 尿的生成和排出64

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64

(一)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64

(二)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64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功能(★★)64

(一)近端小管64

(二)远曲小管和集合管64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64

三、尿生成的调节64

(一)小管液溶质浓度(★★★)64

(二)神经和体液调节(★★★)64

四、血浆清除率(★)65

五、排尿反射(★)65

第八单元 神经系统的功能67

一、突触传递67

(一)突触的传递过程(★★★★)67

(二)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67

(三)外周神经递质和受体(★)67

二、神经反射67

(一)反射与反射弧(★★)67

(二)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67

(三)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67

三、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68

(一)感觉的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68

(二)内脏痛特点(★★★★)68

(三)牵涉痛(★★★★)68

四、正常脑电图的波形及其意义(★)68

五、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躯体运动的调节68

(一)骨骼肌牵张反射(★★★)68

(二)低位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68

(三)小脑的主要功能(★★★)68

(四)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68

六、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68

(一)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68

(二)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69

七、大脑皮质的语言中枢(★)69

第九单元 内分泌72

一、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72

(一)下丘脑-腺垂体的功能联系(★★)72

(二)下丘脑调节肽(★)72

二、腺垂体的内分泌功能72

(一)腺垂体分泌激素的种类(★)72

(二)生长素的作用和调节(★★★)72

三、甲状腺激素(★★★)72

(一)生物学作用72

(二)分泌的调节72

四、与钙、磷代谢调节有关的激素(★★)72

(一)甲状旁腺激素72

(二)降钙素72

(三)维生素D372

五、肾上腺糖皮质激素(★★★)72

(一)生物学作用72

(二)分泌调节73

六、胰岛素(★★★)73

(一)生物学作用73

(二)分泌调节73

第十单元 生殖75

一、男性生殖75

(一)睾酮的生理作用(★)75

(二)睾酮的分泌调节(★)75

二、女性生殖75

(一)雌激素的生理作用(★)75

(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75

(三)卵巢周期和月经周期的激素调节(★★)75

第三篇 医学微生物学77

第一单元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77

一、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77

二、三大类微生物及其特点(★★)77

三、了解微生物学发展的三个时期(★)77

第二单元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77

一、细菌的基本形态(★★★★)77

二、细菌的基本结构77

(一)细菌基本结构的构成(★★★)77

(二)肽聚糖的结构(★★)77

(三)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医学意义(★★★)78

(四)细菌胞质内与医学有关的重要结构与意义(★★)78

三、细菌的特殊结构(★★★★)78

(一)荚膜及其与细菌致病性的关系(★★★)78

(二)鞭毛及其与医学的关系(★★★)78

(三)菌毛的定义、分类及其与医学的关系(★★★)78

(四)芽胞及其与医学的关系(★★★)78

四、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法(★★)78

革兰染色的步骤、结果判断和医学意义(★★★)78

第三单元 细菌的生理80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80

(一)细菌的理化性状(★)80

(二)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与方式(★★★)80

(三)根据对氧需求进行细菌分类(★)80

二、细菌的分解与合成代谢(★★)80

(一)细菌生化反应的原理(★)80

(二)由细菌产生并与医学有关的主要合成代谢产物(★)80

三、细菌的人工培养(★★)80

(一)培养基的概念(★★)80

(二)细菌在液体和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80

(三)细菌人工培养在医学中的应用(★★)80

第四单元 消毒与灭菌81

一、基本概念(★★★★)81

二、物理灭菌法(★★)81

(一)热力灭菌法的种类及其应用(★★)81

(二)射线灭菌法的原理和应用(★)82

三、化学消毒灭菌法(★★)82

第五单元 噬菌体83

一、噬菌体的生物学形状83

(一)掌握噬菌体的概念和特点(★★★)83

(二)了解形态和化学组成及主要应用(★)83

二、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83

(一)毒性噬菌体的概念(★★★)83

(二)温和噬菌体的概念及其与细菌遗传物质转移的关系(★★★)83

(三)前噬菌体和溶原性细菌的概念(★★★)83

第六单元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83

一、细菌遗传与变异的物质基础(★★)83

二、细菌遗传与变异的机制(★★★)83

(一)转化、接合、转导和溶原性转换的概念83

(二)耐药质粒及其与耐药性的关系83

第七单元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84

一、正常菌群与机会性致病菌(★★★)84

(一)正常菌群、机会性致病菌、菌群失调、菌群失调症的概念(★★★)84

(二)机会性致病菌的致病条件(★★)85

二、医院感染(★★)85

(一)医院感染的来源(★★)85

(二)医院感染的控制(★★)85

三、细菌的致病性三个条件(★★★)85

(一)细菌的毒力(★★★)85

(二)细菌内毒素、外毒素的主要区别(★★★)85

四、固有免疫的概念、组成(★★)85

(一)概念(★★)85

(二)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85

(三)吞噬细胞吞噬作用的后果(★)85

五、获得性免疫的概念和组成(★★)85

(一)概念(★★)85

(二)胞外菌感染、胞内菌感染及外毒素致病的免疫特点(★★)85

(三)粘膜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85

六、感染的发生与发展(★★)85

(一)细菌感染的来源、传播方式与途径(★★)85

(二)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的概念(★★★)85

第八单元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87

一、细菌学诊断(★)87

(一)标本的采集原则87

(二)检验程序87

二、血清学诊断(★)87

三、人工主动和人工被动免疫(★★)88

(一)适应性免疫的概念(★★)88

(二)人工主动免疫和疫苗接种(★★)88

(三)人工被动免疫和常用的免疫制剂(★★)88

第九单元 病原性球菌88

一、葡萄球菌属(★★★)88

(一)形态、染色和分类(★★★)88

(二)致病物质的种类和所致疾病及免疫性(★★)88

(三)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别要点、SPA意义(★★)89

(四)了解葡萄球菌耐药性和防治原则(★)89

二、链球菌属(★★★)89

(一)形态、染色和分类(★★★)89

(二)致病物质的种类和所致疾病(★★★)89

(三)链球菌溶血素和临床检测的关系(★)89

(四)链球菌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89

三、肺炎链球菌(★★)89

(一)形态、染色和检验法(★★)89

(二)主要致病物质的种类和所致疾病及免疫性(★★)89

四、脑膜炎奈瑟菌(★★★)89

(一)形态学特点(★★★)89

(二)主要致病物质的种类和所致疾病(★★★)89

(三)标本采集和了解分离鉴定及防治原则(★★)89

五、淋病奈瑟菌(★★★)89

(一)形态、染色、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89

(二)感染途径和防治原则(★★)89

第十单元 肠道杆菌91

一、肠道杆菌的共同特征(★★★)91

(一)形态、染色和结构(★)91

(二)生化反应的特点(★★)91

二、埃希菌属(★★★)91

(一)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种类(★★★)91

(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的血清型及所致疾病(★★★)91

(三)大肠埃希菌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的应用(★★)91

三、志贺菌属(★★★)92

(一)种类、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92

(二)标本采集和微生物检查原则(★★★)92

四、沙门菌属(★★★)92

(一)致病菌种类、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92

(二)标本采集和微生物检查原则(★★★)92

(三)肥达试验和结果判断(★★★)92

第十一单元 弧菌属94

一、霍乱弧菌(★★★)94

(一)生物学形状(★★★)94

(二)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94

(三)微生物标本采集、镜检特点和防治原则(★★)94

二、副溶血性弧菌(★)94

第十二单元 厌氧性杆菌95

一、厌氧芽胞梭菌(★★★)95

(一)破伤风梭菌(★★★★)95

(二)产气荚膜梭菌(★★★★)95

(三)肉毒梭菌(★★)95

二、无芽胞厌氧菌(★)95

第十三单元 棒状杆菌属97

白喉棒状杆菌97

(一)白喉杆菌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和免疫性(★★★)97

(二)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97

第十四单元 分枝杆菌属98

一、结核分技杆菌(★★★)98

(一)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和抵抗力(★★★★)98

(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特点(★★)98

(三)结核菌素试验原理、结果判断和应用(★★★)98

(四)结核杆菌的变异性和防治原则(★★)98

二、麻风分枝杆菌(★★)98

(一)形态、染色(★★)98

(二)致病性(★)98

第十五单元 放线菌属与奴卡菌属100

主要致病性放线菌及其致病性(★)100

第十六单元 动物源性细菌100

一、布鲁菌属(★)100

二、耶尔森菌属(★★)100

三、炭疽芽胞杆菌(★★★)100

第十七单元 其他细菌101

一、流感嗜血杆菌(★★)101

二、百日咳鲍特菌(★★)102

三、幽门螺杆菌(★)102

四、军团菌(★)102

五、铜绿假单胞菌(★)102

六、弯曲菌属(★)102

第十八单元 支原体103

一、生物学形状(★)103

二、主要病原性支原体(★★)103

第十九单元 立克次体103

一、生物学性状(★)103

二、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103

第二十单元 衣原体104

一、生物学性状(★)104

二、主要病原性衣原体(★★)104

第二十一单元 螺旋体105

一、钩端螺旋体(★★★)105

二、密螺旋体(★★★)105

三、疏螺旋体(★)105

第二十二单元 真菌106

一、概述(★)106

二、主要病原性真菌(★★★)106

(一)皮肤癣真菌常见的种类和致病性,实验室诊断方法,菌落特点(★★★)106

(二)白假丝酵母菌(白念珠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106

(三)新生(型)隐球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107

第二十三单元 病毒的基本性状108

一、病毒的形态(★★)108

二、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108

三、病毒增殖的过程(★★★)109

四、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109

第二十四单元 病毒的感染和免疫110

一、病毒的传播方式(★★)110

(一)水平传播110

(二)垂直传播110

二、病毒的感染类型(★★★)110

(一)慢性感染110

(二)潜伏感染110

(三)慢发病毒感染110

三、致病机制(★★)110

(一)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110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110

四、病毒的感染与免疫(★★★)110

(一)抗病毒感染的免疫110

(二)干扰素的概念、抗病毒机制及应用110

(三)中和抗体的概念及作用机制110

第二十五单元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111

一、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111

二、病毒的防治原则(★★)112

第二十六单元 呼吸道病毒112

一、正粘病毒(★★★★)112

(一)人流感病毒及禽流感病毒生物学性状和变异(★★★★)112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113

二、副粘病毒(★★)113

(一)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113

(二)腮腺炎病毒的致病性113

(三)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性113

三、冠状病毒(★★★)113

(一)冠状病毒的生物学性状113

(二)SARS冠状病毒致病性和防治原则113

四、其他病毒(★)113

第二十七单元 肠道病毒114

一、概述(★★)114

二、脊髓灰质炎病毒(★★)114

三、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114

四、急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114

五、新型肠道病毒71型(★★★)115

第二十八单元 肝炎病毒115

一、甲型肝炎病毒(★★★)115

(一)生物学性状11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15

(三)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116

二、乙型肝炎病毒(★★★)116

(一)生物学性状11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16

(三)微生物学检查和预防措施116

三、丙型肝炎病毒(★★★)116

(一)生物学性状11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16

(三)微生物学检查和预防原则117

四、丁型肝炎病毒(★)117

(一)生物学性状117

(二)致病性117

五、戊型肝炎病毒(★★)117

(一)生物学性状11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17

(三)微生物学检查117

第二十九单元 虫媒病毒118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118

二、登革病毒(★)118

第三十单元 出血热病毒119

汉坦病毒(★★)119

第三十一单元 疱疹病毒120

一、单纯疱疹病毒120

(一)分型(★★)120

(二)致病性(★★)120

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120

三、巨细胞病毒(★★)120

(一)致病性120

(二)免疫性120

四、EB病毒(★★)120

(一)生物学特性120

(二)致病性120

(三)免疫性120

五、人类疱疹病毒6、7、8型(★)120

第三十二单元 逆转录病毒12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21

(一)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感染过程、致病性和免疫性(★★★)121

(二)微生物学检查(★)122

(三)防治原则(★★)122

第三十三单元 其他病毒123

一、狂犬病病毒(★★)123

二、人乳头瘤病毒(★)123

第三十四单元 朊毒体124

(一)生物学性状(★)124

(二)致病性(★★)124

第四篇 医学免疫学125

第一单 元绪论125

一、免疫的概念(★★)125

二、免疫系统(★★)125

三、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125

四、克隆选择学说(★)125

第二单元 抗原126

一、基本概念(★★)126

二、抗原表位(★★)126

三、抗原的分类(★★★)126

四、超抗原(★)127

五、佐剂(★)127

第三单元 免疫器官128

一、基本概念(★★)128

二、中枢免疫器官(★★★★)128

三、外周免疫器官(★★)128

第四单元 免疫细胞129

一、T淋巴细胞129

(一)概念(★★)129

(二)T细胞的表面标志(★★★)129

(三)T细胞亚群及其功能(★★★★)129

二、B淋巴细胞130

(一)概念(★★)130

(二)B细胞的表面标志(★★)130

(三)B细胞亚群(★★)130

(四)B细胞的功能(★★★★)131

三、自然杀伤(NK)细胞131

(一)概念(★★)131

(二)NK细胞的表面标志(★)131

(三)NK细胞的受体(★)131

(四)NK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131

四、抗原提呈(递呈)细胞131

(一)概念(★★★)131

(二)种类(★★★★)131

(三)抗原提呈(递呈)途径(★★)131

第五单元 免疫球蛋白133

一、基本概念(★★)133

(一)抗体133

(二)免疫球蛋白133

二、免疫球蛋白的结构133

(一)基本结构(★★★)133

(二)功能分区和结构域(★★★★)133

(三)酶解片段(★★★)133

(四)其他成分(★)133

三、免疫球蛋白的编码基因(★)134

四、免疫球蛋白的类型134

(一)同种型(★)134

(二)同种异型(★)134

(三)独特型(★★)134

五、免疫球蛋白的功能(★★★★)134

六、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134

(一)IgG134

(二)IgM134

(三)IgA134

(四)IgD135

(五)IgE135

七、抗体的人工制备(★★★)135

(一)多克隆抗体135

(二)单克隆抗体135

(三)人源化抗体135

第六单元 补体系统136

一、基本概念(★★)136

(一)补体系统136

(二)补体136

(三)组成136

二、补体系统的激活(★★★)136

(一)经典(传统)途径136

(二)旁路(替代)途径137

(三)MBL途径(凝集素途径/甘露聚糖途径)137

(四)三条激活途径各自的特点137

三、补体激活的调节(★)137

(一)补体活性调节蛋白137

(二)补体活性调节的关键环节137

四、补体的生物学功能(★★★★)138

(一)攻膜复合物(MAC)介导的生物学作用138

(二)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作用138

第七单元 细胞因子138

一、基本概念(★★)138

二、细胞因子的种类(★★)138

(一)白细胞介素138

(二)干扰素139

(三)肿瘤坏死因子139

(四)集落刺激因子139

(五)趋化因子139

(六)生长因子(GF)139

三、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139

(一)理化特性139

(二)产生和分泌特点139

(三)生物学作用特点140

(四)细胞因子网络特征140

四、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140

五、细胞因子与疾病(★★★)140

(一)感染性休克140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140

(三)过敏性疾病140

第八单元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141

一、白细胞分化抗原141

(一)分化群(CD)概念(★★★)141

(二)参与T细胞粘附、活化的CD分子(★★)141

(三)参与B细胞粘附、活化的CD分子(★★)141

(四)CD分子的应用141

二、粘附分子141

(一)种类(★)141

(二)共性(★)141

(三)功能(★★)142

第九单元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142

一、基本概念142

(一)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142

(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142

二、HLA复合体及其产物142

(一)HLA复合体的定位和结构(★)142

(二)HLA复合体的分类(★★★)143

(三)HLA复合体的遗传特征(★★)143

(四)HLA复合体编码的产物(★)143

三、HLA-Ⅰ类抗原(★★★★)143

(一)结构143

(二)分布143

(三)主要功能143

四、HLA-Ⅱ类抗原(★★★★)143

(一)结构143

(二)分布143

(三)主要功能143

五、HLA在医学上的意义(★)143

(一)HLA与同种器官移植的关系143

(二)HLA与输血反应的关系143

(三)HLA与疾病的相关性143

(四)HLA的生理学意义143

第十单元 免疫应答144

一、基本概念144

(一)免疫应答(★★)144

(二)免疫应答的类型(★★)144

(三)免疫应答的过程(★★★)144

二、固有免疫应答144

(一)概念(★)144

(二)固有免疫的识别(★★★)144

(三)组成(★★)144

三、适应性免疫应答145

(一)概念(★)145

(二)分类(★)145

(三)特点(★)145

四、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145

(一)TD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145

(二)TI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146

(三)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146

五、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146

(一)T细胞活化的双识别、双信号146

(二)Th1细胞的效应146

(三)Th2细胞的效应146

(四)CTL的细胞毒效应146

第十一单元 粘膜免疫系统147

一、基本概念147

(一)粘膜免疫(★)147

(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147

二、粘膜免疫系统的细胞和分子(★)147

(一)细胞147

(二)分子148

三、粘膜免疫的功能(★)148

(一)诱导免疫耐受148

(二)抗感染148

第十二单元 免疫耐受148

一、基本概念(★★)148

(一)免疫耐受148

(二)中枢免疫耐受148

(三)外周免疫耐受148

(四)克隆缺失与克隆无能148

二、免疫耐受的形成148

(一)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148

(二)形成免疫耐受的机制(★★)148

(三)免疫耐受的维持与终止(★)148

三、免疫耐受与临床(★)149

(一)建立免疫耐受149

(二)打破免疫耐受149

第十三单元 抗感染免疫(★★)149

一、概念149

二、效应机制149

(一)对细胞外病原体149

(二)对细胞内病原体150

三、病原体的免疫逃逸机制150

(一)抗原性的变化150

(二)细胞内感染150

(三)免疫抑制150

第十四单元 超敏反应151

一、基本概念(★★★★)151

二、Ⅰ型超敏反应151

(一)特点(★★)151

(二)变应原、抗体和细胞(★★★)151

(三)发生机制(★★★)151

(四)临床常见疾病(★★)152

(五)防治原则(★★)152

三、Ⅱ型超敏反应152

(一)发生机制(★★)152

(二)临床常见疾病(★★)152

四、Ⅲ型超敏反应153

(一)发生机制(★★)153

(二)临床常见疾病(★★★)153

五、Ⅳ型超敏反应153

(一)发生机制(★★)153

(二)临床常见疾病(★★)153

第十五单元 自身免疫性疾病157

一、基本概念(★★)157

二、组织损伤机制(★★★)157

(一)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57

(二)自身反应性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57

三、诱因(★★)157

(一)抗原因素157

(二)免疫系统的因素157

(三)遗传方面的因素157

四、自身免疫病的治疗原则与策略(★)158

第十六单元 免疫缺陷病160

一、基本概念(★★)160

(一)免疫缺陷病的概念160

(二)免疫缺陷病的分类160

二、原发性免疫缺陷病160

(一)B细胞缺陷(★★)160

(二)T细胞缺陷(★★)160

(三)联合免疫缺陷(★★)160

(四)补体系统缺陷(★)161

(五)吞噬细胞缺陷(★)161

三、获得性免疫缺陷病161

(一)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161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161

第十七单元 肿瘤免疫162

一、肿瘤抗原(★★★)162

(一)肿瘤抗原的概念162

(二)肿瘤抗原的分类162

二、机体抗肿瘤免疫的效应机制(★)162

三、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162

四、肿瘤的免疫治疗(★)162

第十八单元 移植免疫164

一、基本概念(★★)164

(一)移植的类型164

(二)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应的T细胞识别抗原的机制164

(三)两种不同的排斥反应164

二、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及机制(★★)164

(一)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164

(二)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164

三、延长移植物存活的措施164

(一)组织配型(★★)164

(二)免疫抑制(★★)164

(三)诱导耐受(★)164

第十九单元 免疫学检测166

一、抗体的检测及应用抗体进行的检测166

(一)概念(★★)166

(二)沉淀反应(★)166

(三)凝集反应(★)166

(四)免疫荧光(★)166

(五)放射免疫(★)166

(六)酶免疫(★★)166

(七)化学发光(★)167

(八)免疫电镜(★)167

(九)免疫沉淀(★)167

(十)免疫印迹(★★)167

(十一)亲和层析(★)167

二、免疫细胞的分离(★★)167

(一)Ficoll-Hypaque离心法167

(二)磁珠分离法167

(三)流式细胞术167

三、免疫细胞的特异性、数量和功能检测167

(一)流式细胞术(★)167

(二)酶联免疫斑点实验(★★)167

(三)细胞因子的细胞内染色(★★)167

(四)四聚体法(★)167

(五)增殖试验(★★)168

(六)细胞毒试验(★★)168

(七)细胞凋亡检测(★★)168

(八)芯片技术(★)168

(九)细胞因子的生物活性检测(★)168

第二十单元 免疫学防治169

一、免疫治疗169

(一)免疫治疗(★★)169

(二)分类及应用(★)169

二、免疫预防169

(一)人工免疫的概念(★★★)169

(二)人工免疫的分类(★★)169

(三)疫苗的种类和应用(★★)169

第五篇 病理学172

第一单元 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172

一、适应性改变172

(一)萎缩的概念(★★★★)172

(二)肥大、增生和化生的概念及类型(★★★)172

二、损伤172

(一)可逆性损伤(★★★★)172

(二)不可逆性损伤(★★★★)172

三、修复172

(一)再生的概念(★★★★)172

(二)各种细胞的再生潜能(★★★★)172

(三)肉芽组织的结构与功能(★★★★)172

(四)创伤愈合(★★★)172

(五)骨折愈合(★★)172

第二单元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74

一、充血和淤血174

(一)充血的概念和类型(★★)174

(二)淤血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和对机体的影响(★★★★)174

二、血栓形成174

(一)概念(★★★)174

(二)血栓形成的条件(★★★)174

(三)血栓的类型(★★★★)174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174

三、栓塞174

(一)栓塞与栓子的概念(★★★)174

(二)栓子的运行途径(★★★★)175

(三)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175

四、梗死175

(一)概念(★★★)175

(二)形成的原因和条件(★★★)175

(三)梗死的类型和病理变化(★★★★)175

第三单元 炎症177

一、概述177

(一)概念(★★★)177

(二)原因(★)177

(三)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177

(四)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177

(五)炎症的结局(★★)177

二、急性炎症177

(一)渗出(★★★★)177

(二)炎症细胞的种类和主要功能、炎症介质的概念和主要作用(★★★)177

(三)急性炎症的类型和病理变化(★★★★)178

三、慢性炎症178

(一)一般慢性炎症的病理变化和特点(★★★)178

(二)慢性肉芽肿性炎的概念、病因和病变特点(★★★★)178

第四单元 肿瘤180

一、概述(★★★)180

二、肿瘤的生物学行为180

(一)肿瘤的异型性(★★★★)180

(二)肿瘤的生长(★★★★)180

(三)肿瘤的扩散和转移(★★★★)180

(四)良、恶性肿瘤的区别(★★★★)180

(五)交界性肿瘤的概念(★★★)180

(六)肿瘤对机体的影响(★★)180

三、肿瘤的命名和分类180

(一)肿瘤的命名一般原则(★★★)180

(二)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及原位癌的概念(★★★★)180

(三)癌与肉瘤的区别(★★★)180

四、常见的上皮性肿瘤181

(一)上皮组织良性肿瘤(★★)181

(二)上皮组织恶性肿瘤(★★★★)181

五、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181

(一)良性间叶组织肿瘤(★★)181

(二)恶性间叶组织肿瘤(★★)181

(三)其他类型肿瘤(★★)181

六、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181

(一)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181

(二)常见的化学、物理和生物性致癌因素(★)181

(三)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181

第五单元 心血管系统疾病184

一、动脉粥样硬化184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变(★★★★)184

(二)重要器官发生的动脉粥样硬化(★★★★)184

二、原发性高血压184

(一)血管病变(★★★★)184

(二)内脏病变(★★★★)184

三、风湿性心脏病184

(一)基本病理变化(★★★)184

(二)风湿性心脏病变(★★★★)184

四、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184

(一)病因(★★★)184

(二)心脏的病理改变(★★★★)184

五、心瓣膜病185

(一)病因(★)185

(二)主要类型和病理改变(★★★)185

第六单元 呼吸系统疾病187

一、慢性支气管炎187

(一)病理变化(★★★★)187

(二)临床病理联系(★★)187

(三)并发症——阻塞性肺气肿的病理变化,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187

二、大叶性肺炎(★★★★)187

三、小叶性肺炎(★★★★)187

四、肺硅沉着病(矽肺)(★★★★)187

五、肺癌187

病理类型和病理变化(★★★)187

第七单元 消化系统疾病190

一、消化性溃疡(★★★★)190

二、病毒性肝炎190

(一)基本病理变化(★★★)190

(二)临床病理类型和病变特点(★★★)190

三、门脉性肝硬化190

(一)病因(★★)190

(二)病理变化(★★★)190

(三)临床病理联系(★★★★)190

四、胃癌、食管癌和大肠癌190

病理类型和病理变化(★★★)190

五、原发性肝癌191

病理类型和病理变化(★★★)191

第八单元 泌尿系统疾病193

一、肾小球肾炎193

主要类型及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193

二、慢性肾盂肾炎193

病理变化(★★★)193

第九单元 内分泌性疾病196

一、甲状腺疾病196

(一)单纯性甲状腺肿病理变化(★★)196

(二)甲状腺肿瘤的病理变化(★★)196

二、胰腺疾病(★★)196

(一)糖尿病的病理变化196

(二)胰岛细胞瘤的病理变化197

第十单元 乳腺及女性生殖系统疾病198

一、乳腺癌(★★★★)198

(一)常见组织学类型198

(二)扩散途径198

二、子宫颈癌(★★★)198

(一)组织学类型198

(二)扩散与转移198

三、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及绒毛膜癌病理变化(★★★)198

(一)葡萄胎病理变化198

(二)侵蚀性葡萄胎病理变化198

(三)绒毛膜癌病理变化198

第十一单元 常见传染病及寄生虫病199

一、结核病199

(一)基本病理变化:渗出、变质、增生(★★★★)199

(二)原发性肺结核病的病理变化和结局(★★★★)199

(三)继发性肺结核病的病理变化和结局(★★★★)199

(四)肺外器官结核病(★★)200

二、细菌性痢疾200

(一)病理变化(★★★)200

(二)临床病理联系(★★)200

三、伤寒(★★★)201

(一)肠道病理变化201

(二)临床病理联系201

四、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01

(一)病理变化(★★★)201

(二)临床病理联系(★★)201

五、流行性乙型脑炎201

(一)病理变化(★★★)201

(二)临床病理联系(★★)202

六、血吸虫病202

(一)基本病理变化(★★)202

(二)肝、肠的病理变化及后果(★★★)202

第十二单元 性传播疾病207

一、艾滋病的病理变化(★★)207

二、梅毒的病理变化(★★)207

三、淋病的病理变化(★)207

四、尖锐湿疣的病理变化(★)207

第六篇 药理学208

第一单元 药物效应动力学208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208

(一)药物作用和药理效应(★★)208

(二)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208

二、药物剂量与效应的关系(★★★)208

(一)最小有效量或最小有效浓度(★)208

(二)半数有效量(ED50)(★★★★)208

(三)最大效应(★)208

(四)个体差异(★)208

(五)效价强度(★)208

(六)治疗指数(TI)(★★★★)208

三、药物作用机制(★★)208

四、药物与受体208

(一)受体概念和特性(★)208

(二)受体与药物的相互作用(★★)208

(三)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209

(四)受体类型(★★)209

(五)第二信使(★)209

(六)受体的调节(★★)209

第二单元 药物代谢动力学210

一、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210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210

(一)吸收(★★★★)210

(二)分布(★★★)210

(三)代谢(生物转化)(★★)210

(四)排泄(★★)210

三、房室模型(★)210

四、药物消除动力学(★★★★)210

(一)一级消除动力学(★★★★)210

(二)零级消除动力学(★★★)210

(三)混合消除动力学(★★)210

五、体内药物的药量-时间关系(★)210

六、药物代谢动力学重要参数(★★)211

七、药物剂量的设计和优化(★)211

八、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211

第三单元 胆碱受体激动药212

一、乙酰胆碱212

药理作用(★★★★)212

二、毛果芸香碱212

(一)药理作用(★★★★)212

(二)临床应用(★★★)212

(三)不良反应(★)212

第四单元 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213

一、易逆性抗ChE药213

(一)作用机制(★★★★)213

(二)药理作用(★★★★)213

(三)新斯的明(★★★★)213

(四)毒扁豆碱(★★)213

二、难逆性抗AChE药213

(一)中毒机制(★★★)213

(二)急性中毒(★★★★)213

(三)慢性中毒(★)214

三、胆碱酯酶复活药214

碘解磷定(★★★★)214

第五单元 M胆碱受体阻断药215

一、M胆碱受体阻断药215

(一)阿托品(★★★★)215

(二)东莨菪碱(★★)215

二、NM胆碱受体阻断药-骨骼肌松弛药(★★)215

第六单元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216

一、去甲肾上腺素216

(一)药理作用(★★★★)216

(二)临床应用(★★)216

(三)不良反应和禁忌证(★★★)216

二、肾上腺素216

(一)药理作用(★★★★)216

(二)临床应用(★★★★)216

(三)不良反应与禁忌证(★★)217

三、多巴胺217

(一)药理作用(★★★★)217

(二)临床应用(★★★)217

四、异丙肾上腺素217

(一)药理作用(★★★)217

(二)临床应用(★★★)217

第七单元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218

一、α受体阻断药218

(一)酚妥拉明(★★★★)218

(二)酚苄明(★)218

二、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218

(一)药理作用(★★★★)218

(二)临床应用(★★★★)218

(三)不良反应与禁忌证(★★★)218

(四)常用β受体阻断药(★★★)218

第八单元 局部麻醉药219

一、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219

(一)药理作用(★★★)219

(二)作用机制(★★★)219

二、临床应用(★)219

三、常用局麻药219

(一)普鲁卡因(★★★)219

(二)利多卡因(★★★)220

(三)丁卡因(★★★)220

四、不良反应及防治(★★★)220

(一)毒性反应220

(二)变态反应220

第九单元 镇静催眠药220

一、苯二氮?类-地西泮220

(一)药理作用(★★★★)220

(二)作用机制(★★★)220

(三)临床应用(★★★★)220

(四)不良反应(★★)220

二、巴比妥类(★)221

第十单元 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221

一、苯妥英钠221

(一)药理作用与机制(★★★)221

(二)临床应用(★★★★)221

(三)不良反应(★★)221

二、苯巴比妥(★★★)221

三、扑米酮(★★★)221

四、乙琥胺(★★★)221

五、苯二氮?类(★★)222

六、卡马西平(★★★★)222

七、丙戊酸钠(★★★)222

八、硫酸镁(★★★)222

第十一单元 抗帕金森病药222

一、左旋多巴(★★★★)222

(一)药理作用与作用机制222

(二)体内过程222

(三)临床应用222

(四)不良反应223

二、卡比多巴(★★★)223

三、苯海索(★★★)223

第十二单元 抗精神失常药223

一、氯丙嗪223

(一)药理作用(★★★★)223

(二)临床应用(★★★★)224

(三)不良反应(★★★★)224

二、碳酸锂(★★★)224

三、丙米嗪(★★★)224

(一)药理作用224

(二)临床应用224

(三)不良反应224

第十三单元 镇痛药225

一、吗啡225

(一)药理作用(★★★★)225

(二)作用机制(★★★)225

(三)临床应用(★★★★)225

(四)不良反应(★★★)225

(五)禁忌证(★★)226

二、哌替啶226

(一)药理作用(★★★)226

(二)临床应用(★★★★)226

(三)不良反应(★★★)226

三、美沙酮(★★)226

四、喷他佐辛(★★★)226

五、纳洛酮(★★)226

第十四单元 解热镇痛抗炎药227

一、药理作用与机制(★★★★)227

二、阿司匹林(★★★★)227

(一)药理作用与应用227

(二)不良反应227

三、对乙酰氨基酚(★★★)227

(一)药理作用与应用227

(二)不良反应227

四、吲哚美辛(★★)227

(一)药理作用与应用227

(二)不良反应227

五、布洛芬(★★★)227

(一)药理作用与应用227

(二)不良反应227

第十五单元 钙通道阻滞药(钙拮抗药)228

一、钙通道阻滞药的分类(★★★)228

(一)选择性L型钙通道阻滞药228

(二)非选择性钙通道阻滞药228

二、药理作用(★★★★)228

(一)对心脏的作用——抑制228

(二)对平滑肌的作用——舒张228

(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228

(四)对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影响228

(五)对肾脏功能的影响228

三、临床应用(★★★★)228

四、常用的钙通道阻滞药(★★)229

第十六单元 抗心律失常药230

一、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230

二、常用抗心律失常药230

(一)奎尼丁(★★)230

(二)利多卡因(★★★★)230

(三)苯妥英钠(★★★)230

(四)普萘洛尔(★★★★)230

(五)胺碘酮(★★★★)230

(六)维拉帕米(★★★★)230

第十七单元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药物231

一、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药及AT1受体阻断药231

(一)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制药(ACEl)(★★★★)231

(二)AT1受体阻滞药(★★)231

二、强心苷类——地高辛231

(一)药理作用(★★★★)231

(二)临床应用(★★★★)231

(三)不良反应(★★★)231

三、利尿药(★★)231

四、β受体阻断药(★)231

第十八单元 抗心绞痛药232

一、硝酸甘油232

(一)药理作用(★★★★)232

(二)抗心绞痛的作用机制(★★★)232

(三)临床应用(★★)232

二、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232

(一)药理作用(★★★)232

(二)临床应用(★★★★)232

三、钙通道阻滞药233

(一)药理作用(★★★)233

(二)临床应用(★★★★)233

第十九单元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233

一、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233

(一)药理作用(★★★)234

(二)临床应用(★★★)234

(三)不良反应(★★★)234

二、贝特类234

(一)药理作用与机制(★★★)234

(二)不良反应(★)234

(三)临床应用(★★)234

三、考来烯胺(★)234

四、烟酸类(★)234

(一)药理作用与机制(★★★)234

(二)临床应用(★★)234

第二十单元 抗高血压药235

一、利尿药235

(一)药理作用(★★★)235

(二)降压机制(★★★)235

(三)临床应用(★★★★)235

二、钙通道阻滞药235

(一)药理作用(★★★)235

(二)临床应用(★★★★)235

(三)不良反应(★★★)235

三、β肾上腺素受体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