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学 全国高等师范学校教学用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社会学 全国高等师范学校教学用书
  • 吴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038420
  • 出版时间:1992
  • 标注页数:436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50页
  • 主题词:社会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会学 全国高等师范学校教学用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社会学研究的对象1

一、社会与社会关系1

二、社会关系的特性和发展2

三、社会学的对象是社会关系5

四、社会学研究对象的探索6

第二节 社会学研究的意义9

一、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意义10

二、社会学研究的实践意义14

三、社会学研究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15

第三节 社会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16

一、社会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论16

二、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是唯物辩证法20

一、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26

第一节 社会学的创立26

第一章 社会学的创立和发展26

二、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产生和形成30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奠基41

第二节 社会学的发展44

一、美国社会学研究的兴旺44

二、战后社会学研究的世界性拓展46

三、当代社会学研究的趋势和主要理论流派49

第三节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52

一、西方实证主义社会学输入初期52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说的传播53

三、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55

四、恢复社会学研究和重建社会学学科59

第二章 社会64

第一节 社会概念64

一、社会的涵义64

二、我国历史上的社会概念及西方学者对社会的解释67

第二节 社会结构70

一、社会结构概念70

二、社会结构的表现形态71

三、我国社会结构的主要特点73

第三节 社会运行76

一、社会运行中的协调与稳定76

二、社会运行的调控77

第三章 社会角色84

第一节 社会角色概述84

一、社会角色的涵义84

二、社会角色的类型86

第二节 个人社会化与社会角色89

一、个人社会化的涵义89

二、个人社会化与个人社会角色的获得92

三、个人社会化与个人社会角色的转换95

第三节 社会角色的扮演98

一、角色扮演的一般过程98

二、角色扮演的失调现象100

第四章 基本群体104

第一节 社会群体和基本群体概述104

一、人类生活的群体性104

二、社会群体的涵义和分类106

三、基本群体的概念和特点107

第二节 家庭109

一、家庭的涵义109

二、家庭的社会功能及其在我国现阶段的作用110

三、家庭类型及其与我国国情的关系111

四、家庭关系的调适113

五、家庭的发展趋势115

一、邻里的涵义和历史型态116

第三节 邻里116

二、邻里的社会功能117

三、邻里结构119

四、邻里关系淡化的原因和对策120

第四节 工作群体122

一、工作群体的涵义122

二、工作群体的社会功能123

三、工作群体的素质结构125

四、工作群体的人际关系127

第五章 社会组织130

第一节 社会组织概述130

一、社会组织的涵义130

二、社会组织的正式结构131

三、社会组织的非正式结构135

一、社会组织的冲突136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运行过程136

二、社会组织的协调138

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管理140

一、社会组织的科层制管理形式140

二、社会组织管理的内容和过程142

三、目标置换及其解决的途径144

第六章 阶级与阶层148

第一节 阶级与阶层概述148

一、阶级、阶层与社会结构148

二、社会分层的涵义和类型150

三、西方的社会分层理论153

第二节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与阶层155

一、社会主义社会阶级与阶层的历史演变155

二、改革开放中阶级与阶层的变化158

一、社会主义时期的社会分层根源162

第三节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社会分层162

二、社会主义社会不同社会层次之间的沟通与协调165

第七章 社区169

第一节 社区概述169

一、社区的定义169

二、社区的基本构成要素172

三、社区的类型173

第二节 社区发展175

一、社区发展的制约因素175

二、社区发展与社区服务179

第三节 城乡关系182

一、城乡关系的历史演进182

二、城乡社区的协调发展185

第四节 城市化187

一、城市化的概念187

二、城市化道路188

第八章 社会制度193

第一节 社会制度概述193

一、社会制度的概念193

二、社会制度的特征195

三、社会制度的分类199

第二节 社会制度的功能和构成203

一、社会制度的主要功能203

二、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205

第三节 制度化与制度改革208

一、社会制度化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208

二、我国社会制度的改革212

第九章 社会生活方式217

第一节 社会生活方式概述217

一、社会生活方式的概念217

二、生活方式的指标体系220

三、生活方式的社会制约性及其对社会过程的反作用223

一、劳动生活方式225

第二节 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225

二、物质生产资料的消费方式227

三、精神生活方式231

四、闲暇生活的方式232

第三节 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生活方式235

一、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特征235

二、建设科学的、健康的、文明的社会主义生活方式237

第十章 社会交往239

第一节 社会交往概述239

一、社会交往的涵义239

二、社会交往的分类241

三、社会交往的结构244

四、社会交往的功能245

一、平等原则248

第二节 社会交往的原则248

二、互利原则251

三、信用原则253

第三节 社会交往的发展255

一、社会交往发展的一般规律255

二、我国社会交往的现状与发展258

第十一章 社会流动264

第一节 社会流动概述264

一、社会流动的涵义264

二、社会流动的特征268

第二节 社会流动的类型270

一、纵向流动与横向流动270

二、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273

三、结构性流动与非结构性流动275

一、社会流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一般原理279

第三节 社会流动与社会发展279

二、我国社会流动的现状与发展281

第十二章 社会变迁287

第一节 社会变迁概述287

一、社会变迁的概念287

二、社会变迁的形式288

三、社会变迁的原因291

第二节 社会现代化294

一、社会现代化的涵义294

二、关于社会现代化的理论297

三、社会现代化的途径300

第三节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303

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前提与基本特点303

二、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及基本方针306

一、文化的涵义309

第一节 文化的概念309

第十三章 社会文化309

二、文化的主要特征311

三、文化与文明的关系314

第二节 社会文化系统的构成317

一、文化的类别构成317

二、文化的层次构成319

三、文化的位置构成322

第三节 社会文化系统的运行326

一、文化的传递与传播326

二、文化的变迁及发展327

三、文件的引进、生产和应用331

第十四章 社会问题335

第一节 社会问题概述335

一、社会问题的概念335

二、社会问题的基本特征337

三、研究社会问题的意义340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类型及其形成原因341

一、社会问题的类型341

二、社会问题的形成原因342

三、中国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345

第三节 社会问题的综合治理349

一、治理社会问题的一般途径349

二、抓住主要问题实施综合治理351

三、社会问题的预防352

第十五章 社会控制354

第一节 社会控制概述354

一、社会控制的概念354

二、社会控制的构成要件356

三、社会控制的历史发展及其意义358

一、社会控制的基本类型361

第二节 社会控制的类型与手段361

二、社会控制的基本手段364

三、改革与完善我国的社会控制体系366

第三节 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368

一、越轨行为的涵义及其类型368

二、违法犯罪的社会控制369

三、其他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372

第四节 聚众行为的社会控制373

一、聚众行为的特点373

二、聚众行为的发生机制与形成原因375

三、控制聚众行为的过程与方法378

第十六章 社会保障382

第一节 社会保障概述382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382

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过程384

一、社会保障的主要功能387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功能和内容387

二、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388

第三节 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392

一、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实践392

二、改革和健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396

三、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改革目标和步骤399

第十七章 社会学的应用401

第一节 应用研究在社会学中的发展401

一、社会学应用研究的性质和意义401

二、应用研究的服务领域和研究形式404

三、当代应用研究的发展409

第二节 从应用研究到应用分支学科411

一、应用分支学科的形成与发展411

二、中国社会学应用研究学科化概况414

一、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体系419

第一节 社会学研究方法概述419

第十八章 社会学研究方法419

二、社会观察法421

三、社会实验法423

四、社会调查法424

五、文献分析法426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基本程序428

一、确定研究目的428

二、研究前的准备429

三、设计研究方案429

四、资料的搜集与分析430

五、撰写研究报告431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中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432

一、定性分析的方法432

二、社会统计分析434

编后记43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