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 伍俊斌,郭丽兰,李鹏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44757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64页
  • 文件大小:55MB
  • 文件页数:377页
  • 主题词:民主协商-研究-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当代西方协商民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1

一、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兴起的现实背景与理论渊源1

(一)现实背景:自由主义民主的衰落与危机2

(二)理论渊源:参与式民主对自由主义民主的批判与反思4

(三)20世纪70年代以来民主理论的发展与协商民主的兴起17

二、协商民主的主张及其对传统民主观念的重构23

(一)协商民主对传统民主观念的反思24

(二)协商民主对主流民主实践的批评32

(三)协商民主对传统民主观念的重构41

三、协商民主理论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44

(一)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45

(二)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是人民民主的两种主要形式47

(三)中国协商民主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52

(四)协商民主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55

第二章 协商民主与人民政协制度发展63

一、人民政协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64

二、人民政协的主要历史贡献68

(一)人民政协积极投身建立新中国68

(二)为建设新中国及探索改革道路贡献了力量70

(三)为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作出了新的积极贡献72

三、人民政协从民主协商到协商民主的新发展76

(一)西方协商民主是选举民主的补充和完善76

(二)中国协商民主概念发展的文献考察78

(三)协商民主与民主协商内涵有异82

(四)西方协商民主处理群体事件的经验借鉴86

四、健全协商民主制度亟待破解的难题88

(一)明确协商民主制度建设质的规定性89

(二)与时俱进,创新人民政协制度94

五、健全协商民主制度的主要建议96

(一)对发挥人民政协重要作用作出制度安排97

(二)完善协商民主运行机制102

(三)推进广东协商民主实践107

第三章 广东政治协商规程与协商民主制度创新109

一、协商民主的内涵及其发展历程109

(一)协商民主的基本内涵109

(二)协商民主在中国的确立和发展113

(三)协商民主的基本实现途径126

二、广东为协商民主制度建构探索新路129

(一)广东率先出台《规程》,创新政治协商规范130

(二)《规程》的主要内容和突出特点135

(三)《规程》的创新和亮点140

(四)《规程》是政协法制建设的最新实践144

(五)《规程》亟待完善的论题148

三、协商民主制度创新的重大意义153

(一)发展协商民主是完善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153

(二)发展协商民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158

(三)发展协商民主是提升执政能力的重要环节164

第四章 人民政协界别与协商机制创新169

一、人民政协界别的变迁及其功能170

(一)人民政协界别的概念演变171

(二)人民政协的界别设置变迁175

(三)政协界别的作用与功能178

二、新时期政协界别凸显的若干问题183

(一)现有界别的涵盖面问题183

(二)相关界别的交叉问题187

(三)特邀界别的产生和参政能力问题188

(四)民主党派的界别作用发挥问题191

(五)某些界别的行政色彩浓厚问题195

三、合理调整和完善界别设置196

(一)适当增加界别196

(二)调整有关界别197

(三)细化界别内部划分198

(四)调整界别比例构成199

(五)增加社会组织界别199

(六)增强民主党派的党派性200

(七)规范特邀阶层内部构成200

四、建立健全界别协商机制201

(一)增强界别委员的政治协商能力202

(二)加强界别委员的多层面沟通202

(三)完善界别工作平台204

(四)界别工作方式创新206

(五)健全界别政治参与和民主协商机制214

第五章 网络协商民主的限度与路径236

一、互联网与协商民主的契合236

(一)公共空间的契合236

(二)参与模式的契合241

(三)控制结构的契合246

二、网络协商民主的现实限度250

(一)数字鸿沟与少数人的民主250

(二)群体极化与非理性协商255

(三)信息控制与有限效果259

三、网络协商民主的实践路径264

(一)网络协商民主与政府积极作为264

(二)网络协商民主与公众个人素养268

(三)网络协商民主与网媒管理创新273

第六章 协商民主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278

一、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价值279

(一)建设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279

(二)体现民主政治的重要标尺283

(三)监督公共权力的关键要素285

(四)提升政治权威的有效途径288

(五)维护政治稳定的必要条件293

二、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历史经验295

(一)坚持党的领导296

(二)夯实物质基础298

(三)推进基层民主301

(四)遵循渐进有序306

三、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主要挑战309

(一)制度化与非制度化并存309

(二)自主性与被动性并存310

(三)实质性与形式性并存314

(四)理性与非理性并存318

(五)微观参与多于宏观参与321

(六)执行参与多于决策参与322

四、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基本路径324

(一)健全参与制度324

(二)培育社会组织327

(三)提高公民素质331

(四)促进网络参与334

五、协商民主是扩大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345

(一)协商民主拓宽政治参与渠道345

(二)协商民主培育政治参与文化349

(三)协商民主减少非制度政治参与352

主要参考文献358

后 记36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