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
  • 马忠贵,李新宇,王丽娜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563068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25页
  • 文件大小:54MB
  • 文件页数:338页
  • 主题词:通信交换-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交换技术及通信网概述1

1.1交换的引入1

1.2交换技术5

1.2.1电路交换6

1.2.2多速率电路交换9

1.2.3快速电路交换9

1.2.4报文交换10

1.2.5分组交换11

1.2.6帧交换14

1.2.7帧中继14

1.2.8 ATM交换15

1.2.9 IP交换16

1.2.10光交换17

1.2.11软交换18

1.2.12 IP多媒体子系统18

1.3交换技术的演进19

1.3.1电路交换技术的演进19

1.3.2分组交换技术的演进20

1.3.3宽带交换技术的演进20

1.3.4下一代网络和软交换22

1.4交换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关键技术23

1.4.1交换系统的基本结构23

1.4.2交换系统的关键技术24

1.5通信网的基本结构26

1.5.1通信网的类型26

1.5.2通信网的基本结构27

1.6本章知识点小结28

1.7习题29

第2章 电路交换31

2.1电路交换概述31

2.1.1电路交换的实现过程31

2.1.2电路交换技术的特点32

2.2数字程控交换系统34

2.2.1数字程控交换系统的基本结构34

2.2.2交换网络的构成和分类35

2.2.3交换单元的概念和分类37

2.2.4多级交换网络48

2.3数字程控交换系统的硬件系统结构63

2.3.1硬件系统结构63

2.3.2话路子系统64

2.3.3控制子系统69

2.4数字程控交换系统的软件系统70

2.4.1软件系统结构70

2.4.2呼叫处理程序71

2.4.3程控交换机的性能指标73

2.5本章知识点小结75

2.6习题77

第3章 分组交换79

3.1分组交换概述79

3.2分组交换的基本原理80

3.2.1报文交换与分组交换80

3.2.2分组交换方式83

3.2.3路由选择和流量控制方式85

3.2.4分组交换技术的特点88

3.3分组交换网的构成90

3.3.1分组交换网的结构90

3.3.2设备组成及功能91

3.4 X.25协议92

3.4.1 X.25协议的体系结构92

3.4.2物理层93

3.4.3数据链路层93

3.4.4分组层101

3.5帧中继105

3.5.1帧中继概述105

3.5.2帧中继协议栈结构和帧格式107

3.5.3帧中继的交换原理108

3.6本章知识点小结108

3.7习题110

第4章 信令系统111

4.1信令的基本概念111

4.1.1信令概述111

4.1.2信令的分类112

4.1.3信令方式115

4.2中国No.1信令系统118

4.2.1线路信令118

4.2.2记发器信令121

4.3 No.7信令系统123

4.3.1 No.7信令系统的体系结构124

4.3.2 No.7信令单元格式126

4.4 No.7信令网129

4.4.1 No.7信令网的组成129

4.4.2 No.7信令网的结构130

4.4.3信令点的编码131

4.5电话通信网132

4.5.1本地电话网132

4.5.2长途电话网135

4.6本章知识点小结137

4.7习题139

第5章ATM交换141

5.1 ISDN技术141

5.1.1 ISDN的基本概念141

5.1.2 ISDN的研究进展141

5.1.3 ISDN的基本结构142

5.1.4 ISDN用户—网络接口参考配置模型143

5.1.5 ISDN的信道类型及接口标准145

5.2 B-ISDN的基本概念与协议参考模型146

5.2.1 ISDN的基本概念146

5.2.2 B-ISDN的协议参考模型146

5.3 ATM基本原理149

5.3.1 ATM定义及特点149

5.3.2 ATM的信元结构151

5.3.3 ATM协议参考模型154

5.3.4 ATM网络157

5.4 ATM交换157

5.4.1 ATM交换的基本原理157

5.4.2 ATM基本交换模块161

5.5 ATM网络的应用和发展164

5.5.1 ATM局域网仿真164

5.5.2 ATM上的传统式IP166

5.5.3基于ATM的多协议(MPOA)166

5.5.4 IP与ATM的集成167

5.6本章知识点小结167

5.7习题168

第6章IP交换与多协议标记交换169

6.1 IP交换技术概述169

6.1.1 IP交换技术的产生背景169

6.1.2 1P与ATM的融合模型170

6.2标签交换174

6.2.1标签交换基本概念175

6.2.2标签交换的工作过程176

6.2.3标签分配方法176

6.3 MPLS交换技术179

6.3.1 MPLS技术的基本概念179

6.3.2 MPLS网络的协议结构181

6.3.3 MPLS的基本交换原理182

6.4本章知识点小结186

6.5习题188

第7章 光交换189

7.1概述189

7.1.1光交换的必要性189

7.1.2光交换的定义和优点189

7.1.3光交换的实现方案190

7.2光交换的原理和分类190

7.2.1光交换的原理190

7.2.2光交换技术的分类191

7.3光交换的基本器件193

7.3.1光交叉连接器193

7.3.2半导体光放大器光开关195

7.3.3光耦合器195

7.3.4阵列波导光栅196

7.3.5波长转换器196

7.3.6光存储器197

7.3.7光调制器198

7.4光交换网络199

7.4.1空分光交换网络199

7.4.2时分光交换网络200

7.4.3波分光交换网络200

7.4.4混合型光交换网络201

7.4.5自由空间光交换网络202

7.5光交换系统203

7.5.1光分插复用器和光交叉连接器203

7.5.2光分组交换系统205

7.5.3光突发交换系统206

7.6自动交换光网络207

7.6.1自动交换光网络概述207

7.6.2自动交换光网络关键技术208

7.6.3自动交换光网络体系结构208

7.7本章知识点小结209

7.8习题210

第8章 移动交换211

8.1移动交换技术概述211

8.1.1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11

8.1.2移动通信的特点212

8.1.3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历程212

8.2 GSM移动通信网络的结构和接口215

8.2.1 GSM移动通信网络的结构215

8.2.2 GSM移动通信网络的接口218

8.3移动交换的基本原理219

8.3.1编号计划219

8.3.2移动呼叫的一般过程220

8.3.3越区切换与漫游225

8.3.4网络安全228

8.4移动交换接口与信令230

8.4.1空中接口信令231

8.4.2基站接入信令233

8.4.3高层应用协议234

8.5本章知识点小结241

8.6习题241

第9章 下一代网络与软交换243

9.1软交换概述243

9.1.1软交换技术产生的背景243

9.1.2软交换的基本概念245

9.2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网络248

9.2.1下一代网络的概念248

9.2.2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网络的体系结构250

9.2.3下一代网络的特点254

9.3软交换的主要功能和技术优势255

9.3.1软交换的主要功能255

9.3.2软交换的技术优势260

9.4支持软交换的主要协议261

9.4.1媒体网关控制协议(MGCP)262

9.4.2 H…248/MEGACO协议263

9.4.3会话启动协议(SIP)265

9.4.4 H…323协议267

9.4.5 BICC协议269

9.4.6 SIGTRAN协议269

9.5基于软交换的开放业务支撑环境272

9.5.1应用服务器272

9.5.2业务管理服务器276

9.5.3业务生成环境276

9.6软交换组网技术276

9.6.1下一代网络与PSTN/ISDN的互通276

9.6.2下一代网络和H.323网络的互通277

9.6.3下一代网络与SIP网络的互通277

9.6.4下一代网络与No.7信令网的互通278

9.6.5下一代网络与GSM/CDMA移动通信网络的互通279

9.6.6下一代网络的组网路由技术279

9.7本章知识点小结281

9.8习题281

第10章I MS技术283

10.1 IMS的概念与背景283

10.1.1 IMS的概念284

10.1.2 IMS的特点284

10.1.3 IMS与软交换技术的比较285

10.1.4 IMS与现有通信系统之间的关系286

10.2 IMS的标准化进程286

10.3 IMS的网络架构295

10.3.1 IMS功能实体分类295

10.3.2呼叫会话控制功能实体(CSCF)296

10.3.3 IMS的接口300

10.3.4 IMS的主要协议302

10.4 IMS用户编号方案303

10.4.1用户标识303

10.4.2公共业务标识305

10.4.3网络实体标识305

10.4.4标识符模块305

10.5 IMS的典型流程306

10.5.1 P-CSCF发现流程306

10.5.2 IMS用户注册流程307

10.5.3 IMS基本会话建立流程309

10.6本章知识点小结310

10.7习题311

附录 中英文对照表312

参考文献32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