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简明药理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戴体俊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89477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708页
- 文件大小:113MB
- 文件页数:734页
- 主题词:药理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简明药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药理学总论1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1
第二节 药物与药理学发展史2
第三节 麻醉药理学发展史3
第四节 麻醉药理学展望4
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6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6
一、兴奋作用和抑制作用6
二、药物作用的选择性6
三、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7
第二节 药物的不良反应7
一、副作用7
二、毒性反应8
三、后遗效应9
四、继发反应9
五、变态反应9
六、类过敏反应11
七、特异质反应12
八、药物依赖性12
九、停药反应13
第三节 药物作用的构效、时效和量效关系13
一、构效关系13
二、时效关系13
三、量效关系14
四、药物的效能和效价强度16
第四节 药物的作用机制18
一、非特异性作用机制18
二、特异性作用机制19
第五节 受体20
一、常用术语20
二、受体的功能22
三、受体的分类22
四、受体学说23
五、受体与药物反应动力学25
六、受体的调节25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27
第一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27
一、膜转运的基本规律27
二、药物的吸收及其影响因素29
三、药物分布及其影响因素30
四、药物的代谢31
五、药物的排泄33
第二节 药物的速率过程34
一、药物浓度时间曲线34
二、药物速率类型36
三、药动学模型37
四、药动学参数40
五、静脉给药的药动学分析42
第四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48
一、药物因素48
二、机体因素49
三、其他因素51
第二篇 作用于外周神经系统的药物53
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述53
第一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分类53
一、传出神经系统的解剖学分类53
二、传出神经按递质的分类53
第二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54
一、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54
二、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55
第三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57
第四节 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的药物58
一、传出神经系统药物作用方式58
二、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分类59
第六章 拟副交感神经药60
第一节 M胆碱受体激动药60
一、胆碱酯类M胆碱受体激动药60
二、生物碱类M胆碱受体激动药61
第二节 N胆碱受体激动药63
第三节 抗胆碱酯酶药63
一、概述63
二、常用药物64
第四节 促乙酰胆碱释放药65
第七章 胆碱受体阻断药67
第一节 M胆碱受体阻断药67
一、阿托品及其类似生物碱67
二、阿托品的合成代用品71
第二节 N胆碱受体阻断药73
一、神经节阻断药73
二、神经肌肉阻断药73
第八章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75
第一节 构效关系及分类75
一、构效关系75
二、分类75
第二节 α、β受体激动药78
第三节 α受体激动药82
一、α1、α2受体激动药82
二、α1受体激动药84
三、α2受体激动药84
第四节 β受体激动药87
一、β1、β2受体激动药87
二、β1受体激动药89
三、β2受体激动药89
第九章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91
第一节 α受体阻断药91
一、α1、α2受体阻断药91
二、α1受体阻断药93
三、α2受体阻断药93
第二节 β受体阻断药93
一、β受体阻断药的共性93
二、常用β受体阻断药96
第三篇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99
第十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概述99
第一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学基础99
一、神经元99
二、神经胶质细胞99
三、神经环路100
四、突触与信息传递100
第二节 中枢神经递质及其受体101
一、乙酰胆碱101
二、γ-氨基丁酸102
三、兴奋性氨基酸103
四、去甲肾上腺素105
五、多巴胺105
六、5-羟色胺106
七、组胺107
八、神经肽108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作用的特点与机制108
一、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特点108
二、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机制109
第十一章 镇静催眠药和抗焦虑药111
第一节 苯二氮?类111
第二节 巴比妥类114
第三节 其他镇静催眠药116
第四节 苯二氮?受体阻断药——氟马西尼117
第十二章 治疗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药120
第一节 抗帕金森病药120
一、左旋多巴及其增强药121
二、多巴胺受体激动药123
三、单胺氧化酶抑制药124
四、中枢抗胆碱药125
五、神经保护剂及金刚烷胺125
第二节 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126
一、乙酰胆碱酯酶抑制药127
二、M胆碱受体激动药128
三、NMDA受体拮抗药128
四、神经细胞生长因子增强剂129
五、代谢激活剂与神经保护药129
第十三章 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131
第一节 抗癫痫药131
第二节 抗惊厥药137
第十四章 中枢兴奋药140
第一节 主要兴奋大脑皮质的药物140
第二节 主要兴奋延髓呼吸中枢的药物143
第十五章 抗精神失常药146
第一节 抗抑郁药146
一、三环类抗抑郁药146
二、NA再摄取抑制药148
三、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药150
四、其他抗抑郁药151
第二节 抗精神病药151
一、吩噻嗪类152
二、硫杂蒽类157
三、丁酰苯类157
四、其他抗精神病药物158
第三节 抗躁狂药159
第十六章 镇痛药162
第一节 概述162
一、阿片受体162
二、内源性阿片肽162
三、阿片受体的功能163
第二节 阿片受体激动药163
第三节 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173
第四节 阿片受体阻断药177
第五节 非阿片类中枢镇痛药180
第十七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185
第一节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分类及其作用机制185
一、药物分类185
二、作用机制186
第二节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治疗作用及其不良反应187
一、治疗作用187
二、不良反应187
第三节 常用的解热镇痛抗炎药188
一、水杨酸类188
二、苯胺类190
三、吲哚衍生物及类似物191
四、丙酸类191
五、烯醇酸类194
第四节 肿瘤坏死因子抑制药195
第四篇 麻醉药及肌松药197
第十八章 吸入麻醉药197
第一节 概述197
一、吸入麻醉药的理想条件197
二、理化性质198
三、吸入麻醉药的强度199
四、吸入麻醉药的药动学200
第二节 吸入麻醉药的作用机制202
一、吸入麻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202
二、吸入麻醉药对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204
三、吸入麻醉药对细胞膜的影响207
第三节 吸入麻醉药对各器官系统的影响216
一、吸入麻醉药对循环系统的影响216
二、吸入麻醉药对呼吸系统的影响217
三、吸入麻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218
四、吸入麻醉药对其他系统的影响218
第四节 挥发性吸入麻醉药219
第五节 气体吸入麻醉药222
第十九章 静脉麻醉药225
第一节 巴比妥类静脉麻醉药225
第二节 非巴比妥类静脉麻醉药229
一、烷基酚类229
二、苯二氮?类232
三、苯环己哌啶类234
四、其他类237
第二十章 局部麻醉药241
第一节 概述241
一、分类和构效关系241
二、局麻药的作用机制243
三、局麻药最低麻醉浓度245
四、药理作用246
五、影响局麻药药理作用的因素247
六、药动学250
七、不良反应252
第二节 酯类局麻药255
第三节 酰胺类局麻药256
第二十一章 肌松药259
第一节 概述259
一、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259
二、肌松药的分类261
三、肌松药的作用机制261
四、肌松药的药动学262
五、肌松药的药效学264
六、肌松药的临床应用265
第二节 去极化肌松药265
一、琥珀胆碱的药动学和药效学266
二、琥珀胆碱的不良反应266
三、对琥珀胆碱临床剂量的重新认识269
第三节 非去极化肌松药269
第四节 肌松药作用的逆转277
一、肌松作用的自然消退277
二、去极化肌松药的逆转277
三、非去极化肌松药的逆转278
第五篇 影响自体活性物质的药物283
第二十二章 组胺和抗组胺药283
第一节 组胺283
第二节 抗组胺药285
一、H1受体阻断药285
二、H2受体阻断药288
三、H3受体阻断药288
第二十三章 脂质衍生物290
第一节 花生四烯酸的生物合成和转化290
第二节 前列腺素和血栓素291
第三节 白三烯及其拮抗药293
一、白三烯293
二、白三烯拮抗药294
第四节 血小板活化因子295
第二十四章 5-羟色胺和抗5-羟色胺药297
第一节 概述297
一、5-HT受体及其功能297
二、5-HT与疾病297
第二节 5-羟色胺相关药物300
一、5-羟色胺300
二、5-HT受体激动药301
三、5-HT受体阻断药304
四、5-HT再摄取抑制药305
第二十五章 一氧化氮及其供体与抑制药306
第一节 一氧化氮306
一、一氧化氮的产生306
二、一氧化氮的药理作用307
三、一氧化氮细胞内的灭活308
四、一氧化氮的作用机制308
第二节 一氧化氮供体及其应用309
第三节 一氧化氮抑制药312
一、非选择性NOS抑制药312
二、选择性NOS抑制药312
第二十六章 血管活性肽及相关药物314
第一节 血管紧张素及其相关药物314
一、血管紧张素314
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314
三、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药317
第二节 内皮素及其拮抗药319
一、内皮素319
二、内皮素受体阻断药320
第三节 激肽及其相关药320
一、缓激肽和胰激肽320
二、激肽相关药321
第四节 利尿钠肽321
第五节 P物质322
第六篇 作用于心脏和血管系统的药物325
第二十七章 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离子通道的药物325
第一节 钠通道及作用于钠通道的药物325
一、钠通道特性325
二、钠通道分类327
三、作用于钠通道的药物327
第二节 钾通道及作用于钾通道的药物328
一、电压门控钾通道328
二、化学门控离子通道329
三、作用于钾通道的药物330
第三节 钙通道及钙通道阻滞药331
一、电压门控钙通道331
二、作用于钙通道的药物332
第二十八章 抗心律失常药物336
第一节 心律失常发生的电生理基础336
一、正常心脏电生理特性336
二、心律失常发生的电生理机制338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和分类340
一、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340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341
第三节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343
一、第Ⅰ类钠通道阻滞药343
二、第Ⅱ类β受体阻断药348
三、第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349
四、第Ⅳ类钙通道阻滞药351
五、其他类351
第四节 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原则352
一、消除心律失常的促发因素352
二、明确诊断、合理用药352
三、减少不良反应353
第二十九章 抗高血压药356
第一节 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356
第二节 常用抗高血压药物357
一、利尿药357
二、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357
三、钙通道阻滞药360
四、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361
第三节 其他抗高血压药物363
一、中枢性降压药363
二、血管扩张药364
第四节 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原则365
一、有效治疗与终生治疗365
二、保护靶器官365
三、平稳降压365
四、联合用药366
第三十章 控制性降压药368
第一节 概述368
第二节 血管平滑肌扩张药368
第三节 钙通道阻滞药373
第四节 钾通道开放药375
第五节 神经节阻滞药376
第六节 其他降压药377
第三十一章 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药380
第一节 CHF的病理生理学及治疗CHF药物的分类380
一、CHF的病理学基础380
二、CHF时神经内分泌变化381
三、CHF时心肌β肾上腺素受体信号转导的变化382
四、CHF的分期与心功能分级382
五、治疗CHF药物的分类383
第二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抑制药384
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药384
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阻断药387
三、醛固酮拮抗药388
第三节 利尿药389
第四节 β受体阻断药391
第五节 强心苷类394
第六节 其他治疗CHF的药物397
一、血管扩张药397
二、非苷类正性肌力作用药398
三、钙通道阻滞药400
第三十二章 抗心绞痛药402
第一节 常用抗心绞痛药物403
一、硝酸酯类403
二、钙通道阻滞药406
三、β受体阻断药409
第二节 其他抗心绞痛药410
第三节 抗心绞痛药物的治疗应用及联合用药411
一、抗心绞痛药物对不同类型心绞痛的治疗应用411
二、抗心绞痛药物的联合用药412
第七篇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415
第三十三章 抗凝血与促凝血药物415
第一节 概述415
第二节 抗凝血药416
一、凝血酶间接抑制药417
二、凝血酶直接抑制药419
三、维生素K拮抗药419
第三节 抗血小板药421
一、血小板代谢酶抑制药421
二、血小板活化抑制药421
三、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阻断药423
第四节 纤维蛋白溶解药423
第五节 促凝血药425
第三十四章 血浆容量扩充药431
第一节 概述431
第二节 常用药物432
一、羟乙基淀粉432
二、明胶制剂436
三、右旋糖酐438
四、全氟碳化合物440
第八篇 作用于内脏系统的药物443
第三十五章 利尿药与脱水药443
第一节 利尿药作用的生理学基础443
第二节 常用利尿药446
一、袢利尿药446
二、噻嗪类利尿药449
三、保钾利尿药451
四、碳酸酐酶抑制药453
第三节 脱水药455
第三十六章 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457
第一节 平喘药457
一、支气管扩张平喘药457
二、抗炎平喘药462
三、抗过敏平喘药463
第二节 镇咳药463
一、中枢性镇咳药464
二、外周性镇咳药465
第三节 祛痰药465
一、黏痰溶解祛痰药465
二、稀释性祛痰药466
第三十七章 抗消化性溃疡药及消化功能调节药468
第一节 抗消化性溃疡药468
一、碱性抗酸药468
二、抑制胃酸分泌药469
三、增强胃黏膜屏障作用药物472
四、抗幽门螺杆菌药473
第二节 消化功能调节药474
一、助消化药474
二、止吐药与增强胃肠动力药474
三、止泻药与吸附药476
四、泻药477
五、利胆药479
第三十八章 作用于子宫平滑肌的药物481
第一节 子宫兴奋药481
一、垂体后叶激素481
二、前列腺素483
三、麦角生物碱类485
四、中草药486
第二节 子宫抑制药486
一、β2受体激动药487
二、其他子宫平滑肌抑制药487
第九篇 作用于内分泌系统的药物491
第三十九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491
第一节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491
第二节 盐皮质激素类药物499
第三节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皮质激素抑制药500
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500
二、皮质激素抑制药501
第四十章 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504
第一节 甲状腺激素504
第二节 抗甲状腺药507
一、硫脲类507
二、碘及碘化物509
三、放射性碘511
四、β受体阻断药512
第四十一章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514
第一节 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514
一、胰岛素514
二、胰岛素类似物516
第二节 口服降糖药517
一、磺酰脲类517
二、双胍类518
三、胰岛素增敏剂519
四、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520
五、促胰岛素分泌药520
六、醛糖还原酶抑制药521
七、肠促胰素类药物521
第十篇 化学治疗药525
第四十二章 化学治疗药理概论525
第一节 常用术语525
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526
一、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526
二、增加胞质膜的通透性527
三、抑制核酸的复制与修复527
四、抑制蛋白质合成528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528
一、细菌耐药性的种类528
二、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529
三、耐药基因的转移方式531
四、针对细菌多重耐药性的对策531
第四十三章 β-内酰胺类和其他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533
第一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533
一、青霉素类533
二、头孢菌素类538
三、碳青霉烯类539
四、头霉素类540
五、氧头孢烯类541
六、单环类541
七、β-内酰胺酶抑制药及其复方制剂541
第二节 糖肽类与其他抗菌药物542
一、糖肽类抗生素542
二、其他类543
第四十四章 氨基苷类及多黏菌素类549
第一节 氨基苷类549
一、氨基苷类的共同特点549
二、常用氨基苷类抗生素551
第二节 多黏菌素类553
第四十五章 大环内酯类及林可霉素类556
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556
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共性557
二、常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特点及应用560
第二节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562
第四十六章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566
第一节 四环素类抗生素566
一、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共性566
二、常用四环素类抗生素特点及应用570
第二节 氯霉素类572
第四十七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577
第一节 喹诺酮类抗菌药577
一、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共性577
二、各种常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特点及应用579
第二节 磺胺类抗菌药580
一、磺胺类抗菌药的共性580
二、常用磺胺类抗菌药特点及应用582
第三节 其他合成抗菌药583
一、甲氧苄啶583
二、硝基呋喃类584
三、硝基咪唑类584
第四十八章 抗结核药586
第一节 概述586
第二节 常用抗结核药586
一、第一线抗结核药586
二、第二线抗结核药589
三、新型抗结核药590
第三节 抗结核药应用原则591
第四十九章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593
第一节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593
一、尽早明确病原学诊断593
二、根据抗菌药的特性选用抗菌药593
三、根据患者的生理、病理、免疫等状态合理用药594
四、严加控制抗菌药应用的几种情况596
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597
一、抗菌药在外科领域中的预防性应用597
二、抗菌药在内科领域中的预防性应用598
第三节 抗菌药物的治疗性应用598
一、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598
二、常见致病菌及抗菌药物选择600
第四节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603
一、联合用药的目的及可能结果603
二、联合用药的指征604
第五节 抗菌药物在肝、肾功能减退患者中的应用604
一、肝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604
二、肾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605
第五十章 抗病毒药606
第一节 抗流感病毒药606
一、M2蛋白抑制药606
二、NA抑制药607
三、广谱抗病毒药608
第二节 抗疱疹病毒药608
第三节 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药610
一、入胞抑制药610
二、逆转录酶抑制药611
三、HIV整合酶抑制药613
四、HIV蛋白酶抑制药613
第四节 抗肝炎病毒药613
第五十一章 抗真菌药617
第一节 抗生素类抗真菌药617
第二节 唑类抗真菌药618
第三节 嘧啶类抗真菌药620
第四节 丙烯胺类抗真菌药621
第五节 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622
第五十二章 抗恶性肿瘤药物624
第一节 概述624
一、抗肿瘤药的分类624
二、肿瘤细胞生物学和药物作用625
三、抗恶性肿瘤药物作用机制626
四、耐药性626
五、抗恶性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627
第二节 细胞毒类抗肿瘤药628
一、破坏DNA结构与功能的药物628
二、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631
三、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633
四、抑制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药物634
第三节 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636
一、调节体内激素平衡的药物636
二、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637
三、细胞分化诱导剂638
四、生物反应调节剂638
五、细胞凋亡诱导剂638
六、单克隆抗体638
七、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639
第四节 抗肿瘤药的合理应用639
一、抗肿瘤药的治疗方案639
二、抗肿瘤药的联合应用原则639
第十一篇 其他药物645
第五十三章 作用于免疫系统的药物645
第一节 免疫应答与免疫病理645
一、免疫应答645
二、免疫病理反应645
第二节 免疫抑制药647
一、免疫抑制药特点647
二、免疫抑制药的临床应用647
三、常用的免疫抑制药648
第三节 免疫增强药652
一、免疫增强药分类652
二、免疫增强药的临床应用652
第五十四章 基因治疗药物657
第一节 基因治疗657
第二节 基因治疗的主要分类与方法657
一、基因治疗的类型657
二、基因治疗的方法657
第三节 基因治疗的途径659
第四节 基因转移技术659
第五节 基因治疗的应用660
第六节 基因治疗的现状与展望661
第五十五章 围手术期药物相互作用663
第一节 概述663
一、药物相互作用的概念663
二、药物相互作用的类型663
第二节 药物相互作用的基本机制664
一、药剂学相互作用664
二、药动学相互作用665
三、药效学相互作用667
第三节 麻醉药物的相互作用668
一、吸入麻醉药的相互作用668
二、静脉麻醉药的相互作用669
三、局部麻醉药的相互作用671
四、肌肉松弛药的相互作用672
第四节 麻醉药与其他围手术期用药的相互作用674
一、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674
二、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679
三、抗感染药物682
四、其他683
第五十六章 药物依赖性684
第一节 概述684
一、基本概念684
二、精神活性物质的分类685
三、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的危害685
第二节 阿片类药物依赖686
一、阿片成瘾的临床特征687
二、阿片依赖的发生机制687
三、阿片依赖的治疗689
第三节 其他药物依赖691
一、镇静催眠药依赖691
二、苯丙胺类依赖692
三、可卡因类依赖693
四、大麻类依赖694
五、致幻剂依赖694
六、氯胺酮依赖695
七、丙泊酚依赖696
第五十七章 解毒药697
第一节 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解毒药697
第二节 金属与类金属中毒的解毒药700
第三节 氰化物中毒的解毒药702
第四节 有机氟中毒的解毒药704
第五节 抗蛇毒药705
热门推荐
- 2536326.html
- 2899640.html
- 2227066.html
- 599180.html
- 1137252.html
- 684025.html
- 23287.html
- 3047478.html
- 2050706.html
- 30566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459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832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886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394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450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066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870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033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688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91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