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法律思想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俞荣根主编;刘笃才等撰稿(杭州师范大学)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7503625945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395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410页
- 主题词:法律(学科: 思想史 地点: 中国 学科: 高等学校) 法律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法律思想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概述1
一 农耕文明与早期法观念1
二 宗法政治与早期法观念2
三 伦理法思想的发生4
第一章 夏、商、西周6
第一节 “尊命”、“尊神”与“尊礼”——早期法思想的发展6
一 “尊命”的法观念6
二 “尊神”的法观念7
三 “尊礼”的法观念8
第二节 周公和周礼9
一 周公的“德——礼”思想9
二 周公制礼与周代的礼治思想13
一 百家争鸣的兴起和君主主义理论的发展17
概述17
二 诸子百家在法律观上的论争19
第二章 儒家24
第一节 孔子24
一 坚持礼治 革新礼制24
二 仁学法思想的基本原则26
三 仁学法思想的主要内容30
四 孔子法思想的体系及其评价35
第二节 孟子36
一 仁政学说36
二 仁政之法39
三 结语45
第三节 荀子46
一 性恶论:荀子法思想的理论基础46
二 礼法论47
三 德刑论52
四 富国论:经济方面的法律主张56
五 “治人论”:关于人与法关系的观点57
六 荀子法思想的体系及其评价58
第四节 《大学》和《中庸》59
一、《大学》:“修齐治平”的伦理政治和法哲学59
二、《中庸》:儒家伦理学哲学原则和思维方法62
第三章 道家和墨家67
第一节 老子和庄子67
一 老子“道法自然”的法哲学观67
二 庄子“无为”的法哲学观71
第二节 墨子74
一 以“天志”为理想法的法本体论74
二 以“兼爱”为核心的法律观76
三 结语:“法天”与自然法78
第四章 法家80
第一节 法家溯源80
一 管仲的“以法治国”80
二 子产的“铸刑书”83
三 邓析的“事断于法”85
第二节 李悝和吴起86
一 李悝著《法经》86
二 吴起的“明法审令”89
第三节 商鞅90
一 法的起源与变法论90
二 “法治”论93
三 “重刑”论98
一 慎到的“尚法”“重势”说99
第四节 慎到和申不害99
二 申不害的“任法”“重术”论104
第五节 韩非106
一 实行“法治”的理论基础107
二 法、术、势三结合的理论111
三 “重刑”论116
第六节 李斯和赢政118
一 李斯“以法为教”、“深督轻罪”118
二 赢政“事皆决于法”和苛法酷刑121
概述127
一 秦汉之际法律思想的两次转折127
二 汉唐期间主流法律思想的再整合129
三 主流法津思想的基本形态和内容特点133
第一节 黄老思想137
第五章 西汉前期的探索和儒学走向独尊137
一 “约法省禁”、“与民休息”138
二 “刑不厌轻”、“罚不厌薄”138
三 文武并用,德刑相济139
第二节 董仲舒及“春秋决狱”139
一 “天人感应”与“三纲五常”140
二 “大德小刑”与“性三品”说142
三 “春秋决狱”与“原心论罪”144
第六章 汉唐之间的思想激荡和法律的儒家化148
第一节 王充和桓谭148
一 王充“疾虚妄”的法律思想148
二 桓谭“非圣无法”的法律批判精神151
第二节 玄学153
一 何晏、王弼“名教本于自然”的法哲学观154
二 嵇康、阮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法哲学观157
三 郭象“名教即自然”的法哲学观161
第三节 葛洪和鲍敬言162
一 葛洪“道表儒里”的法律观162
二 鲍敬言的“无君”论164
第四节 魏晋律学和《晋书·刑法志》165
一 杜预《律本》的法律观166
二 张斐《律表》的法律观168
三 《晋书·刑法志》在于罪刑关系原则的论述169
第七章 隋唐之际:整合的完成172
第一节 隋唐统治集团172
一 杨坚重德礼的法律主张172
二 李世民及其集团德本刑用的法律主张173
第二节 《唐律疏议》177
一 《律疏》之立法指导:儒家伦理178
二 “十恶”:纲常名教的法律化179
三 宗法伦理与等级特权181
四 宗法伦理与亲属关系181
概述185
一 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定型185
二 定型时期法律思想的主要特征186
三 定型时期法律思想内容的僵化188
四 定型时期法律思想的发展线索194
第八章 道统思潮195
第一节 道统论·韩愈196
一 “仁义”为本的“道统”论196
二 圣人立法设刑的法律起源论198
三 性三品说与德主刑辅论199
第二节 理学·朱熹200
一 “天理”与法的本质及价值论201
二 “人欲”与犯罪根源及预防论202
三 德礼政刑关系论204
四 原情重论的司法原则206
五 严本宽济的刑罚论208
六 “其要只在得人”的人与法关系论210
七 “仁义为先,不急功利”的变法论211
第三节 心学·王阳明213
一 “破心中贼”:犯罪根源及预防论214
二 教化为本,刑名为辅215
三 赏罚必当,执法必以公心216
第九章 社会批判思潮218
第一节 柳宗元:“天人不相预”218
一 国家法律起源于“德”、“势”,非受于天219
二 法制悖乱与天不相预221
三 礼法关系与复仇问题223
第二节 实学;陈亮与叶适224
一 陈亮“王霸并用,义利双行”的法律观225
二 叶适重功利、轻刑罚的法律主张229
第三节 明末清良的批判思潮230
一 黄宗羲“天下之法”的法律思想231
二 王夫之“本天下之大公”的变革观和法律观235
三 顾炎武“公天下之法”和重德教的法律主张242
四 唐甄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及其法律观245
第十章 明君清官的法律观249
第一节 治国明君250
一 朱元璋的重典治国论250
二 康熙(玄烨)慎刑杀和重“治人”的主张253
第二节 儒臣清官255
一 包拯不私权贵的势法主张和实践255
二 海瑞对儒家法律主张的信守与笃行257
一 变革:十九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的时代主题263
概述263
一 法律变革的思想资源264
三 变革时期法律思想的发展线索265
四 变革时期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267
五 变革时期法律思想的主要特点269
第十一章 变法思潮271
第一节 龚自珍与魏源271
一 龚自珍的“更法”思想272
二 魏源的变法思想274
第二节 早期改良派276
二 薛福成“君民共主”的法律学说277
三 王韬“尽用西法”的法律主张278
四 郑观应“中体西用”的法律理论279
第三节 康有为280
一 一个全面的变法纲领281
二 托古改制的理论形式282
三 《大同书》中的法思想284
第四节 张之洞285
一 “中体西用”说的意义286
二 变法主张288
第五节 沈家本289
一 融贯中西,会通古今289
二 关于修律的进步主张290
三 沈家本与“礼法之争”292
四 整理法学遗产,弘扬法学精粹294
第十二章 启蒙思潮298
第一节 严复298
一 法治的真谛及其与民权的关系299
二 自然主义的法律观300
三 启蒙思想与保守主义302
第二节 梁启超303
一 从“开民智”到“新民德”303
二 关于权利思想的阐释305
三 自由观念与立宪学说308
第三节 胡适310
一 自由主义的法治观310
二 “好政府主义”的宪政观312
三 呼吁人权保障314
第一节 章太炎316
一 力主“法治”,反对“人治”316
第十三章 革命思潮316
二 资产阶级总统制民主共和国的宪政观318
三 保护平民权利的立法观321
第二节 孙中山324
一 三民主义的立法指导思想324
二 “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律观327
三 五权宪法和权能分治学说329
第三节 李大钊与陈独秀331
一 李大钊“青春中国”的法律观332
二 陈独秀宪政思想334
第一节 从原始法观念到礼法观337
一 原始时代浑沌的法观念337
第一专题 中国法律思想的历史发展337
二 三代之法观念;礼外无法,法在礼中339
第二节 礼法分合的观念历程341
一 法家倾向:礼法分离,独任“法治”341
二 汉儒的反省:礼法结合,德主刑辅343
三 主流法观念:礼主法辅,礼在法中,法外有礼345
第三节 “取法泰西”与“中西会通”347
一 “取法泰西”思潮的兴起347
二 “会通中西”的法制改革思潮350
第一节 儒家伦理:中华法系之魂354
一 中华法系与儒家思想354
第二专题 中国法律思想的历史特点354
二 儒家思想的法文化特质:伦理法355
三 儒家伦理法的含义和特点356
四 儒家伦理法的基本原则359
五 儒家伦理法的历史地位365
第二节 法律的儒家化366
一 西汉:法律儒家化的孕育期366
二 魏晋:法律儒家化的发展期367
三 北朝:法律儒家化的完成期368
四 隋唐:法律儒家化的定型期369
第三节 天理、国法、人情三位一体:儒家伦理法的内在精神370
一 天、天子、民的三角形结构371
二 天理、国法、人情的三角关系375
一 冯桂芬“中本西本”的法律观376
中国法律思想史著述简目385
热门推荐
- 1473750.html
- 1699693.html
- 3577222.html
- 502948.html
- 1641806.html
- 758187.html
- 3764713.html
- 444015.html
- 3131418.html
- 17693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442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823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61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445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085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277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989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710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38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30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