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手册 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美)卡尔弗特(Calvert,S.),(美)英格伦(Englund,H.M.)主编;刘双进等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海洋出版社
- ISBN:7502706011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562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57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手册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
第十八章 内燃机排放物控制1
18.1引言1
18.1.1内燃机排放物1
18.1.2排放源3
18.2发动机内控制7
18.2.1火花点火发动机7
18.2.2压缩点火发动机11
18.3发动机外部控制14
18.3.1汽油机14
18.3.2柴油机颗粒物捕集器19
18.4排放试验程序20
18.4.1轻型汽车排气21
18.4.2蒸发排放23
参考文献24
第十九章排放源控制——城市固体26
废物焚烧炉26
19.1城市固体废物的焚烧26
19.1.1城市固体废物的特点26
19.1.2大型城市固体废物焚烧装置26
19.1.3城市固体废物焚烧的基本原理28
19.1.4小型城市固体废物焚烧装置29
19.1.5适用于城市固体废物焚烧炉的空气污染条例30
19.1.6大型焚烧炉的颗粒物排放33
19.1.7大型城市固体废物焚烧炉的气体排放物39
19.1.9小型城市固体废物焚烧炉的排放物41
19.1.8城市固体废物排渣式焚烧炉的排放物41
19.1.10城市固体废物焚烧炉排放物的控制43
19.2城市废水污泥的焚烧47
19.2.1城市废水污泥的特性47
19.2.2焚烧前的城市废水污泥的处理47
19.2.3城市废水污泥焚烧炉48
19.2.4适用于城市废水污泥焚烧炉的空气污染条例50
19.2.5城市废水污泥焚烧炉的排放物50
19.2.6城市废水焚烧炉的排放物控制52
19.3工业废物的焚烧53
19.3.1工业焚烧装置53
19.3.2工业废物焚烧产生的排放55
物55
19.3.3氮氧化物排放56
19.3.4工业废物焚烧对其他标准污染物排放的影响57
19.3.5关于工业废物焚烧的条例57
19.3.6空气污染控制装置58
参考文献62
第二十章排放源控制——黑色冶64
金64
20.1引言64
20.1.1空气污染控制费用64
20.2烧结过程65
20.2.1引言65
20.2.2排放物特性65
20.2.3影响排放量的因素68
20.2.4最佳可用控制技术71
20.3.2排放物特性72
20.3.1引言72
20.3槽式炉——炼焦72
20.3.3影响排放量的因素76
20.3.4最佳可用控制技术78
20.4高炉80
20.4.1引言80
20.4.2排放物特性81
20.4.3影响排放量的因素82
20.4.4最佳可用控制技术83
20.5吹氧炼钢85
20.5.1引言85
20.5.2排放物特性85
20.5.3影响排放量的因素89
20.5.4最佳可用控制技术90
20.6电炉炼钢91
20.6.1引言91
20.6.2排放物特性91
20.6.3影响排放量的因素94
20.6.4最佳可用控制技术95
20.7用于铁合金生产的电埋弧炉97
25.7.1引言97
20.7.2排放物特性97
20.7.3影响排放量的因素98
20.7.4最佳可用控制技术100
20.8钢铁铸造厂101
20.8.1引言101
20.8.2排放物特性101
20.8.3影响排放量的因素103
20.8.4最佳可用控制技术104
20.9直接还原105
20.9.1引言105
20.9.2排放物特性106
20.9.3影响排放量的因素107
20.9.4最佳可用控制技术107
参考文献108
第二十一章铝工业的大气污染控制111
21.1引言111
21.2美国铝工业113
21.3规章要求115
21.4铝土矿装卸过程中的粉尘控制117
制118
21.5氧化铝精炼过程中的粉尘控118
21.5.1氧化铝焙烧炉排放控制119
21.5.2除尘119
21.6电解厂排放控制120
21.6.1电解槽罩120
21.6.2二次通风122
21.6.3一次控制系统122
21.7碳焙烧炉的排放控制125
21.8费用129
参考文献129
第二十二章排放源控制——矿物加工130
22.1引言130
22.2矿物加工过程130
22.3.1碎石、砾石和集料131
22.3生产过程说明131
22.3.2沥青混凝土134
22.3.3混凝土配料135
22.3.4普通水泥生产137
22.3.5石灰140
22.3.6选煤142
22.3.7玻璃制造144
22.3.8砖和粘土加工146
参考文献147
第二十三章污染源控制——肥料149
23.1引言149
23.2制造方法、排放物和控制技术149
23.2.1尿素149
23.2.2粒状重过磷酸钙153
23.2.3氯化钾155
23.3小结158
23.4补充资料来源159
参考文献160
第二十四章污染源控制——化学工业161
24.1范围161
24.1.1化学工业的定义161
24.1.2按产品分类的主要污染源162
24.1.3按污染物分类的主要污染源162
24.2无机化工污染的控制165
24.2.1颗粒物的控制166
24.2.2硫氧化物的控制167
24.2.3氮氧化物的控制169
24.2.5非标准污染物的控制172
24.2.4碳氢化合物排放的控制172
24.3有机化工排放物的控制175
24.3.1碳氢化合物的控制176
24.3.2一氧化碳的控制178
24.3.3有害和有毒污染物181
24.3.4氮氧化物的控制185
24.4降低排放控制费用185
参考文献186
第二十五章 炼油厂的大气污染控制189
25.1引言189
25.2管理条例191
25.3污染源194
25.3.1硫回收(胺吸收和克劳斯装置)194
25.3.2流化床催化裂化装置(LCCU)催化剂再生195
25.3.3锅炉和工艺加热炉196
25.3.4焦化和煅烧197
25.3.5其他工艺污染物排放源197
25.4控制技术197
25.4.1流化床催化裂化198
25.4.2焦化200
25.4.3硫的回收202
25.4.4氮氧化物的控制206
25.5逸散性排放物207
25.5.1排放指数和泄漏发生率207
25.5.2贮油罐211
26.2造成大气排放物的操作214
26.1引言214
第二十六章 污染源控制——食品工业214
26.3排放物的性质215
26.4有关的大气污染控制条例217
26.5排放物控制220
参考文献230
第二十七章污染源控制——森林工业231
27.1硫酸盐制浆法231
27.1.1工艺介绍231
27.1.2污染源及其排放物232
27.1.3控制技术236
27.1.5最佳控制技术242
27.1.4大气污染管理条例242
27.1.6控制费用243
27.2亚硫酸盐法制浆243
27.2.1工艺介绍243
27.2.2污染源及其排放物243
27.2.3控制技术248
27.2.4实用条例250
27.2.5最佳控制技术251
27.3中性亚硫酸盐半化学(NSSC)法251
27.3.1工艺介绍251
27.3.2污染源及其排放物252
27.4纸张涂布254
27.3.5最佳控制技术254
27.4.1工艺介绍254
27.3.4实用条例254
27.3.3控制技术254
27.4.2污染源及其排放物255
27.4.3控制技术256
27.4.4实用条例258
27.4.5最佳控制技术258
27.4.6控制费用259
参考文献259
第二十八章 易扬散排放物的控制260
28.1背景260
28.2问题的重要性260
28.3作业散在排放源的一般控制方法262
28.3.1火法冶金源263
28.3.2岩石与矿物加工264
28.4散在性面源的一般控制方法265
28.4.1铺装道路266
28.4.2无铺装道路266
28.4.3农业活动267
28.4.4建筑活动267
28.4.5控制技术概要268
28.5易扬散颗粒排放物控制的新概念268
28.5.1荷电喷水法水气分离系统269
28.5.2荷电喷水法271
28.5.3路面铺衬272
28.5.4改进型街道清扫车274
28.5.5风障276
28.6控制适应性和影响达到IPM标准的因素277
参考文献278
29.2标准参考方法281
29.1引言281
第二十九章 排放源气体的采样与281
分析281
29.3特殊方法283
29.4连续监测284
29.5流动源286
参考文献286
第三十章 环境气体的采样与分析287
30.1引言287
30.2采样规程287
30.2.1纯粹空气采样法287
30.2.3吸收采样法288
30.2.4吸附采样法288
30.2.2深冷采样法288
30.3烃类的监测分析方法289
30.3.1甲烷289
30.3.2总烃289
30.3.3总非甲烷烃290
30.3.4 C2-C12烃290
30.3.5氧化烃291
30.4卤代烃的监测分析方法292
30.5 CO和1CO2的监测分析方法292
30.5.1一氧化碳292
30.5.2二氧化碳293
30.6臭氧的监测分析方法293
30.7.3一氧化二氮(氧化亚氮)294
30.7.2二氧化氮294
30.7.1一氧化氮294
30.7无机氮化物的监测分析方法294
30.7.4氨295
30.7.5硝酸295
30.8有机氮化物的监测分析方法295
30.8.1硝酸过氧乙酰296
30.8.2有机胺类296
30.9无机硫化物的监测分析方法296
30.9.1二氧化硫296
30.9.2硫化氢297
30.10有机硫化物的监测分析方法298
参考文献298
31.2颗粒物采样步骤300
31.1引言300
第三十一章 颗粒物的采样与分析300
31.3流速与体积流量301
31.4气体组成304
31.5样品的取出305
31.5.1成层作用305
31.5.2等流态采样306
31.5.3管的正确安置309
31.6样品转移309
31.7质量采样310
31.7.1 EPA检测法5310
31.7.2 EPA检测法17314
31.7.3质量效率检测315
31.7.4质量检测的计算315
31.8.1颗粒直径的概念316
31.8颗粒物粒径分布的测定316
31.8.2阶式碰撞器317
31.8.3颗粒粒径分布测定的其他方法336
31.9误差分析337
31.9.1质量采样误差337
31.9.2碰撞器采样误差338
31.10质量保证338
31.11数据管理343
31.12计算机程序343
参考文献346
32.1.1历史背景347
32.1.2目视估计排放物347
32.1引言347
第三十二章 烟羽不透明度347
32.1.3不透明度观测员的训练348
32.1.4不透明度观测的精确性348
32.2烟羽的光学效应349
32.2.1视觉对比度349
32.2.2烟羽对比度计算351
32.2.3烟羽不透明度计算352
32.2.4不透明度与颗粒质量浓度的关系355
32.2.5凝结水蒸汽烟羽的不透明度355
32.3不透明度的仪器检测356
32.3.1烟囱内浑浊度仪356
32.3.2移动检测358
32.4.不透明度规定358
32.4.1颗粒物排放规定358
32.4.2烟羽对比度与烟羽不透明度359
参考文献360
第三十三章气味的采样和分析363
33.1引言363
33.2气味污染问题365
33.2.1环境气味全面考察365
33.2.2现场检查366
33.2.3气味源的采样与测定366
33.3气味控制规定369
33.4气味的采样370
33.4.1烟囱气味排放物的采样371
33.4.2环境气味采样372
33.5气味测量计372
33.5.1气味计372
33.5.3动态气味测量计373
33.5.2 ASTM D1391注射稀释检测373
参考文献374
第三十四章大气扩散375
34.1管理对扩散模式的需求375
34.1.1大气净化法与修正案375
34.1.2连续排放控制与高烟囱376
34.1.3未达标准的补偿376
34.1.4防止严重恶化377
34.1.5能见度378
34.2大气运移378
34.2.1地表面摩擦作用378
34.2.2地表面温度作用380
34.2.3局地风流动381
34.2.4湍流383
34.2.5扩散模式重要性概述384
34.3扩散理论386
34.3.1梯度迁移(K理论)386
34.3.2统计学(高斯)理论388
34.4扩散模式系数390
34.4.1 K理论系数390
34.4.2统计学模式391
34.5时间平均395
34.6特殊过程395
34.6.1烟羽抬升396
34.6.2化学反应396
34.6.3冲洗396
34.6.4物质沉降397
34.6.6熏烟398
34.6.5阻抑398
34.6.7建筑物涡流399
34.7大气扩散模式401
34.7.1 CDM—气候学扩散模式401
34.7.2 RAM高斯烟羽多源大气质量模式402
34.7.3 ISC—工业源复合模式402
34.7.4 MPTER—带有地形调整的多点源高斯扩散算法402
34.7.5单源模式(CRSTER)402
34.7.6山谷模式403
34.7.7其他高斯模式403
34.7.8数值模式403
34.8模式采用的数据404
34.8.1排放源数据404
34.8.3大气质量405
34.8.2气象数据405
34.9模式的精度406
34.9.1低排放源406
34.9.2高架抬升源407
34.10应用407
34.10.1排放源407
34.10.2建筑物涡流409
参考文献410
第三十五章大气化学412
35.1大气化学412
35.1.1引言412
35.1.2大气污染光化学概论413
35.2.1 O?、氮氧化物和反应基414
35.2无机化学414
35.2.2二氧化硫(SO2)的大气化学416
35.3有机化学418
35.3.1烷烃418
35.3.2烷烃同OH基反应的动力学数据420
35.3.3烯烃420
35.3.4同O?的反应422
35.3.5芳烃423
35.3.6含氧碳氢化合物424
35.3.7生物活动生产的烃428
35.4气溶胶形成反应428
35.4.1硫酸盐的形成429
35.4.2硝酸盐的形成433
35.5小结和结论433
参考文献434
第三十六章大气污染排放标准和438
条例438
36.1引言438
36.1.1目 的438
36.1.2条例制定方法438
36.1.3条例的类型439
36.1.4哪些人受到影响?441
36.1.5参考资料的来源442
36.2大气污染控制条例的演变443
36.2.1早期的禁令443
36.2.2 SIP的制定及其后的发展444
36.3.1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445
36.3限制性条例445
36.3.2固定源管理条例的通用类型446
36.3.3固定排放源的国家标准457
36.4行政条例471
36.4.1防止严重恶化条例和未达471
标条例471
36.4.2排放交易480
36.4.3间接排放源482
36.4.4环境空气监测和排放源检验483
36.4.5能见度管理条例485
36.4.6未达标处罚486
36.4.7税收问题489
第三十七章大气质量管理491
37.1引言与概述491
37.2.1用于大气质量标准评价的一般性费用-效益(C/B)结构494
37.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494
37.2.2效益的估算496
37.2.3费用估算498
37.2.4社会折扣率507
37.2.5费用-效益分析:实例研究509
37.3统一的国家排放限制512
37.4大气质量显著恶化的预防(PSD)514
37.4.1 PSD(显著恶化的预防)概念516
37.4.2 PSD理论基础516
37.5税务政策和可交易的排放权518
37.6用以达到和保持国家环境空气520
质量标准的法规设计520
37.6.2排放清单521
37.6.1政府间关系521
37.6.3排放量预测526
37.6.4可供选择的控制法规的评价529
37.7移动源排放量的减少532
37.7.1排放限制535
37.7.2检验与保养(I/M)规划537
3 7.7.3实例研究:大气质量运输控制的执行和管理:科罗拉多州丹佛地区的分析540
37.8大气质量管理的土地利用问题543
37.8.1实例研究:华盛顿州伦通市543
37.8.2土地利用计划和大气质量管理544
37.8.3基于土地利用的排放权限545
37.8.4间接源547
37.8.5排放权:储蓄法、气泡法、补偿法549
参考文献556
第三十八章 资料源560
热门推荐
- 3487977.html
- 162614.html
- 3206465.html
- 52287.html
- 628464.html
- 3676580.html
- 2435103.html
- 809818.html
- 3421599.html
- 22707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882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209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954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237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268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069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148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288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433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78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