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急性热病学 融伤寒与温病为一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张清源编 著
- 出版社: 兰州市:兰州大学出版社
- ISBN:7311030469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53页
- 文件大小:109MB
- 文件页数:36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急性热病学 融伤寒与温病为一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弁言1
上编 急性热病学发展史2
前言2
第一章 《内经》之前对急性热病的认识3
〔附〕从词源学的角度看《素问》的著作年代5
第二章 《内经》辨治急性热病的纲领——六经分证11
第一节 六经的生理11
第二节 急性热病的病因病机12
第三节 急性热病的传变规律及临床证候13
第四节 急性热病的分类15
第五节 急性热病的治疗、护理、预后、病程15
第三章 研究急性热病的第一部专著——《伤寒论》17
第一节 《伤寒论》的继承性与创造性17
第二节 六经病证治19
第三节 《伤寒论》六经分证的实质27
第四章 晋唐时期的急性热病学29
第一节 王叔和首创伏气学说29
第二节 巢元方阐发证候病机30
第三节 孙思邈注重预防护理32
第四节 王焘荟萃治热诸方34
第五章 刘完素的病机学说37
第一节 《素问》病机学说的义蕴37
第二节 六气为病与外感急性热病的关系38
第三节 六气为病的治疗43
第六章 吴有性的杂气学说46
第一节 杂气学说的伟大贡献46
第二节 杂气致病的特点48
第三节 疫气为病的病机特征49
第四节 温疫治法52
第五节 温疫的调护54
第六节 辨伤寒与时疫之不同54
第七节 寻求特效药思想的萌芽55
〔附〕论疫诸家之成就55
第七章 叶、薛、吴之辨证体系58
第一节 叶天士首创卫气营血辨证规律58
第二节 薛生白善辨湿热证治62
第三节 吴鞠通的三焦辨证6868
第八章 伤寒与温病之论争92
第一节 俞根初与《通俗伤寒论》92
第二节 吴坤安与《伤寒指掌》94
第三节 陆子贤与《六因条辨》95
第四节 王孟英与《温热经纬》97
第五节 陆九芝的温热观99
第六节 雷少逸与《时病论》102
第七节 柳宝诒与《温热逢源》107
第八节 何廉臣与《重订广温热论》110
第九节 张锡纯的温热观114
第十节 时逸人与《中国时令病学》116
第九章 建国后急性热病学发展简况121
第十章 关于急性热病学发展史的分期与展望123
中编 急性热病的六经辨治131
前言131
上篇 总论133
第一章 关于伤寒与温病的源流133
第二章 关于伤寒与温病的性质136
第一节 伤寒与温病同属急性热病136
第二节 破伤寒与温病的界限137
第三章 关于伤寒与温病的辨证140
第一节 关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140
第二节 六经辨证与温病学辨证的异同146
第三节 急性热病采用六经辨证的理由149
第四章 关于伤寒与温病六经辨证的证型150
第一节 太阳与太阳病证型150
第二节 阳明与阳明病证型152
第三节 少阳与少阳病证型153
第四节 太阴与太阴病证型154
第五节 少阴与少阴病证型155
第六节 厥阴与厥阴病证型157
第五章 关于伤寒与温病的传变160
第六章 关于伏气学说165
第七章 关于伤寒与温病的治法168
第一节 解表法168
第二节 清气法168
第三节 和解法169
第四节 化湿法169
第五节 通下法169
第六节 清营法170
第七节 凉血法170
第八节 开窍法170
第九节 熄风法170
第十节 滋阴法171
第十一节 助阳法171
第十二节 固脱法171
下篇 各论174
第一章 太阳病证型174
第一节 太阳中风174
第二节 太阳伤寒176
第三节 太阳风湿178
第四节 太阳风温179
第五节 太阳暑温180
第六节 太阳湿温182
第七节 太阳秋燥183
第二章 阳明病证型186
第一节 阳明热盛186
第二节 阳明腑实188
第三节 阳明发黄191
第四节 阳明结胸191
第五节 阳明下利195
第六节 阳明湿温196
第七节 阳明暑温198
第三章 少阳病证型200
第一节 少阳郁热200
第二节 三焦湿热203
第三节 热入血室205
第四章 太阴病证型208
第一节 太阴下利208
第二节 霍乱吐利209
第三节 太阴发黄210
第五章 少阴病证型212
第一类:少阴热化证212
第一节 营血热盛212
第二节 热入血分213
第三节 阴虚心烦214
第四节 阴虚咽痛215
第五节 阴虚停水216
第六节 邪留阴分217
第七节 真阴欲竭218
第八节 虚风内动220
第二类:少阴寒化证221
第一节 阳虚下利221
第二节 阳虚停水222
第三节 阳虚下血223
第四节 阳虚寒盛224
第五节 阳虚外感225
第六章 厥阴病证型227
第一类:厥阴热厥227
第一节 热入心包227
第二节 热盛动风229
第三节 厥热下利230
第四节 厥热斑疹232
第二类:厥阴寒厥234
第一节 真阳欲脱234
第二节 阴盛格阳235
第三节 阴盛戴阳237
第三类:厥阴蚘厥238
下编 急性热病的辨病施治241
前言241
上篇 急性热病的急证处理245
第一章 高热245
第二章 神昏248
第三章 腹痛250
第四章 抽搐254
第五章 吐泻256
第六章 厥逆258
第七章 虚脱260
第八章 实闭262
下篇 急性热病的辨病施治266
第一章 呼吸道传染病266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附:普通感冒)266
第二节 麻疹268
第三节 流行性腮腺炎271
第四节 白喉272
第五节 百日咳276
第六节 猩红热278
第七节 肺炎280
第八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83
第二章 消化道传染病287
第一节 脊髓灰白质炎287
第二节 病毒性肝炎290
第三节 伤寒296
第四节 霍乱与副霍乱300
第五节 细菌性痢疾304
第六节 阿米巴痢疾308
第七节 急性胃肠炎311
第三章 创伤性传染病316
第一节 流行性出血热316
第二节 钩端螺旋体病321
第三节 布氏杆菌病328
第四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331
第五节 疟疾336
第六节 败血症341
附录:其唯学斋临证经验方345
主要参考书目352
热门推荐
- 2651893.html
- 2831706.html
- 1606787.html
- 3651039.html
- 178526.html
- 565508.html
- 512002.html
- 1672126.html
- 778744.html
- 37629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576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067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877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979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686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109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712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049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478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52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