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明清散文流派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熊礼汇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7307040239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575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591页
- 主题词:古典散文-文学流派-研究-中国-明清时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明清散文流派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绪论1
第一章 宋元散文发展倾向论8
第一节 南宋散文发展的主要倾向8
一、汉初、汉末文风的复兴9
二、欧、苏文风的蔓延13
三、道学家文论观的集成19
四、事功派散文文学思潮的高涨30
五、对唐宋散文艺术传统的确认38
第二节 元代散文发展倾向论47
一、振唐风,以惩金、宋文风之弊48
二、衍宋脉,仍以欧、苏为宗52
三、求新奇,而取法先秦、两汉62
第二章 台阁派论69
第一节 台阁和台阁文化69
一、馆阁的职能和地位71
二、馆阁文化精神论82
三、馆阁之臣的文化心态88
第二节 台阁体和台阁派92
一、台阁体的形成92
二、台阁体的艺术精神和审美特征96
三、台阁体的演变及其末流之弊102
四、对台阁派的界定111
一、杨士奇的文论观及其审美趣味112
第三节 杨士奇的文论观和散文艺术112
二、杨士奇的散文艺术120
第三章 秦汉派论142
第一节 秦汉派及其散文革新追求的人文精神142
一、对秦汉派的界定142
二、对“前七子反对台阁体”一说的辨析152
三、论后七子与唐宋派的关系163
四、秦汉派散文革新追求的人文精神176
第二节 康海散文复古论刍议187
一、康海散文复古论的要义和突出特点188
二、康海散文复古论的理论意义193
三、康海散文复古论影响有限的深层原因201
第三节 王世贞散文复古论刍议205
一、王世贞前期散文复古论的要义及其特点206
二、王世贞后期散文复古论的要义及其特点224
三、王世贞前后文论观念转变的意义239
第四章 独立派论241
第一节 陈白沙的文论倾向和山林散文艺术241
一、陈白沙“自然”、“自得”说的要义及其意义241
二、本于“自然”、“自得”说的文论观250
三、山林散文的艺术精神和审美特征257
第二节 王阳明对明代散文流派演变之影响268
一、心学理论对散文流派演变之影响269
二、散文主张对散文流派演变之影响274
三、散文风格对中后期文风转变之影响284
第五章 唐宋派论292
一、唐宋派的另辟门路294
第一节 对秦汉派的双重超越294
二、对秦汉派的双重超越300
第二节 对几个问题的辨析305
一、“唐宋派鼓吹理学”辨305
二、“唐宋派否定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辨307
三、“唐宋派以时文为古文”辨308
第三节 对唐宋古文运动精神的继承和发扬312
一、坚持唐宋古文家的道统论、文统论313
二、继承唐宋古文运动复古以求新变的传统316
三、顺应唐宋散文艺术发展的总趋势319
第四节 对新人文精神的自觉受容328
一、用“心”本体论作为“文章本色”论的理论基础330
二、用“求以自得”说作为确立散文艺术精神的理论支柱333
三、用“良知”“发见流行”说作为散文风格论、法度论的理论依据335
第六章 公安派论337
第一节 公安派产生的文化土壤337
一、厌旧求新的社会心态337
二、具有革新传统的乡土文化341
三、王学左派后学狂放精神的流行344
四、散文复古论的不合时宜348
第二节 公安派的形成、演变及其动因352
一、公安派的形成时间和基本成员352
二、公安派的演变过程及其动因360
第三节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论377
一、性灵说的理论渊源及其包蕴的人文精神377
二、性灵说与公安派的文原、文用、文法、文风论391
三、性灵说与晚明小品文的勃兴403
四、竟陵派对公安派性灵说的修正415
第四节 袁宏道《解脱集》散文艺术论424
一、“解脱”“尘网”,“作世间大自在人”425
二、“无所不写”,“披露”“直尽”432
三、“信腕信口”,“文无定体”439
第七章 桐城派论443
第一节 桐城派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443
一、桐城派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443
二、清代前期古文理论的发展趋向449
第二节 桐城派文论评议458
一、戴名世对古文创作特点的认识460
二、方苞“义法”说464
三、刘大櫆“文之能事”说474
四、姚鼐“文之所以为文”说482
五、桐城派古文理论的美学意义497
六、阳湖派、湘乡派与桐城派文论异同论506
第三节 “桐城三祖”散文艺术论535
一、方苞散文的艺术特色536
二、刘大櫆散文的艺术特色541
三、姚鼐散文的艺术特色547
总论554
一、明清散文流派形成、演变的特点554
二、流派迭出的历史意义和对今人的启发559
主要参考书目563
后记571
《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丛书总跋574
热门推荐
- 1388146.html
- 308688.html
- 988606.html
- 2127673.html
- 2791980.html
- 2643317.html
- 1577088.html
- 3454898.html
- 921987.html
- 16765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340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457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539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357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849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124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490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053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861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24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