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古易筮法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古易筮法研究
  • 汪显超著 著
  • 出版社: 合肥:黄山书社
  • ISBN:7806307427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86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402页
  • 主题词:周易(学科: 研究) 周易 先秦哲学(学科: 研究) 先秦哲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古易筮法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自序1

绪论 从巫史象数之占到孔王义理之学1

第一节 先秦筮占《易》学有三大体系2

一 《易》有《连山》《归藏》《周易》三大体系2

二 “易”字的含义3

第二节 巫史象数之占10

一 巫史等人是先秦筮占之术的运用者10

二 巫史象数占法12

第三节 伦理道德解《易》18

一 义理解占与筮占《易》学中概念内涵的变化18

二 义理解占的随意性特征21

第四节 孔门义理之学25

一 孔子的《易》学立场25

二 孔子说《易》的方法30

三 儒家《易》学在汉代的发展和变异36

第五节 王弼《易》学及其贡献38

一 汉代《易》学的兴衰概况38

二 王弼解《易》的思想方法40

三 王弼《易》学的独特成就和贡献43

四 王弼《易》学余论45

第六节 宋儒的义理说《易》与自我批判47

一 宋儒的义理说《易》47

二 朱熹对儒家义理《易》学的反省和批评50

第七节 先秦筮占《易》学理论的失传与探索思路55

一 先秦筮占《易》学理论失传于东汉55

二 先秦象数之占的基本形式与探索思路58

一 大衍筮法确为《周易》筮法61

第一节 《周易》筮法的义理61

第一章 三《易》筮法通考61

二 《周易》筮法的理论基础64

三 《周易》筮法“三变成爻”确立的依据72

四 三代闰法与筮法79

五 闰法与筮理93

第二节 《归藏》筮法考证100

一 二《易》存亡概况100

二 《归藏》筮数考证102

三 《归藏》筮数中的“—”是阳爻符号114

一 《连山》筮法考证122

第三节 《连山》筮法考证122

二 《连山》筮数的含义及启示125

三 王家台《易》简中的《连山》筮卦127

四 三《易》筮法的模拟性质和理性特征130

第四节 三《易》筮法之外的古代筮法132

一 一种不合三《易》筮法的数字卦132

二 可能的来源分析134

本章小结137

第二章 三《易》的筮理发展和《易》占动变观的形成和发展139

一 《连山》的天文学基础与占彖141

第一节 循环不变的天文观与《连山》《归藏》占彖141

二 《归藏》的天文学基础与占彖142

第二节 唯变所适的天文观与《周易》占变145

一 “五岁再闰”带来动变天文观145

二 《周易》筮法对动变天文观的体现146

第三节 《周易》的“阳—阴”序列和《归藏》《连山》的“阴—阳”序列149

一 《周易》的“阳—阴”序列149

二 《归藏》《连山》的“阴—阳”序列151

三 邵雍的先天序列及二进制154

本章小结157

第一节 《归藏》时代阳爻(一)产生158

一 筮数简化统一的原则158

第三章 筮数阴阳爻化158

二 商代阴阳四象理论的变化与筮数简化进程160

第二节 《周易》时代筮数爻化完成165

一 《周易》的阴阳四象理论与筮数爻化方式165

二 一种颇有影响的误释169

本章小结171

第四章 三《易》体系创立的标志和《周易》产生的时间173

一 筮占体系的象、数、理与筮占体系的标志性内容174

第一节 三《易》体系创立的标志是三《易》筮法174

的确立174

二 《连山》的源头可能在伏羲176

三 《归藏》体系创立的时间不晚于商代前期178

四 《周易》体系确立的筮数标志是“九”的出现181

第二节 《周易》产生的时间182

一 考察《周易》体系创立时间的三个要素182

二 《周易》体系创立的时间183

第三节 文王演《易》之说与《归藏》体系的改造188

一 文王演《易》是晚商天文观发生变化的反映188

二 晚商已产生变卦思想189

三 巫史是先秦筮占《易》学的创立者和发展者192

本章小结197

第五章 周代太卜掌三《易》之说198

第一节 三《易》在实际占用中的情况198

一 《周易》在春秋时代才通行于诸侯198

二 《归藏》与《周易》的兴衰更替199

三 《连山》在实际占用中几乎不见203

一 三个关于“八”的筮例205

第二节 “八”的含义205

二 前人关于“八”的解说210

三 “八”的象数含义212

四 三个筮例中“八”的含义解释及“八”217

的特殊理论意义217

五 小结221

第三节 “贞、悔”的含义222

一 前人关于“贞、悔”之说的辨析222

二 “贞、悔”的含义225

一 王家台《易》简是筮占史料汇编228

第四节 王家台《易》简是远古筮占史料汇编228

二 秦时筮占《易》学传承未废232

第五节 《三坟易》略论234

一 关于《古三坟》234

二 《三坟易》不可能是三皇的《易》235

三 《三坟易》是接纳了黄老思想的儒家作品239

四 《三坟易》的取象特征243

五 余论245

本章小结246

附:《古三坟》的《爻卦大象》与《传》247

第六章 大衍之数255

第一节 两种“大衍之数”说257

一 大衍之数五十257

二 大衍之数五十有五266

三 求证大衍数的两个主要思路271

第二节 与“河图”“洛书”联系起来的大衍数说272

一 《河图》《洛书》与神道设教272

二 “河图”数与《周易》数混而难同279

三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并非是指“洛书”288

四 小结295

一 三《易》用策总数的依据296

第三节 三《易》总策数确立的依据296

二 八卦生成图中的象、数、理298

三 八卦生成图中的象、数、理与三《易》用策总数300

四 小结304

第四节 其用四十有九305

一 前人关于“其用四十有九”的解释305

二 “一”是太极的虚拟数316

三 关于用大衍数推求历法的解释318

本章小结320

一 象、数、理322

第七章 先秦筮占《易》学的形式和义理总结322

第一节 先秦筮占《易》学的象、数、理322

二 《易》学体系的数学特征326

三 “象生数”与“数生象”329

四 象数思维方式的独特性331

第二节 三《易》筮法的义理总结334

一 《易》与天地准334

二 先秦《易》占的信仰特征和理性精神337

三 巫史《易》学的发展性特征340

一 《太玄》筮法论341

第三节 先秦三《易》筮法义理对后世《易》学发展的影响341

二 《元包》筮法论348

三 小结349

本章小结350

第八章 先秦象数《易》学研究概论351

第一节 先秦象数《易》学失传于汉代351

一 先秦象数《易》学失传于汉代351

二 《连山》《归藏》伪造案354

第二节 历代象数《易》学研究概述357

一 从东汉到明代的象数《易》学研究概述357

二 清代的考据《易》学与辑佚《易》学366

三 清末以来的《易》学研究370

四 考古学中《易》学文献的重大发现和研究372

第三节 先秦象数《易》学研究的得失原因374

一 前人关于先秦三《易》研究的成果极为有限374

二 汉代象数《易》学思想及传统儒家《易》学观念的影响375

三 考据、辑佚方法的得与失377

四 揭示先秦象数《易》学思想体系的关键379

本章小结381

主要参考书目382

后记38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