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软交换及其管理技术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软交换及其管理技术
  • 徐培文,王鹰,尹宁旻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7111183037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41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352页
  • 主题词:计算机网络-通信交换;IP电话-通信技术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软交换及其管理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下一代网络技术介绍1

1.1 下一代网络背景及现状1

1.2 下一代网络概述2

1.3 下一代网络功能实体及协议简介3

1.3.1 下一代网络功能实体3

1.3.2 网络协议6

1.4 下一代网络的特点7

1.5 下一代网络的分层结构9

1.6 下一代网络相关的技术10

1.7 下一代网络的优势和面临的问题12

第2章 IP电话介绍15

2.1 IP电话的产生背景15

22 IP电话的发展历程16

2.3 IP电话技术的相关标准组织17

2.4 IP电话的几种应用方式18

2.5 VoIP传输的基本原理20

2.6 VoIP的关键技术22

第3章 软交换技术25

3.1 软交换技术概况以及同IMS的关系25

3.2 软交换产生的背景25

3.3 软交换的结构及特点27

3.3.1 软交换与现有电话网络的比较27

3.3.2 软交换与智能网的比较27

3.3.3 软交换与H.323网络的比较27

3.4 软交换技术和IPv6的融合28

3.5 引入软交换的意义28

3.6 软交换支持的主要协议28

3.7.1 软交换的基本功能29

3.7 软交换实现的主要功能29

3.7.2 软交换软件系统功能30

3.8 软交换软件系统性能要求32

3.9 软交换技术的发展33

3.10 软交换网络面临的挑战34

第4章 媒体网关37

4.1 媒体网关的介绍37

4.1.1 媒体网关的发展历史37

4.1.2 媒体网关的功能38

4.1.3 媒体网关的类型39

4.2 媒体网关支持的主要技术39

4.2.1 语音信号的特性39

4.2.2 语音编码技术40

4.2.3 实时传输技术45

4.3.2 网关控制协议的发展55

4.3 媒体网关控制协议的发展55

4.3.1 分离网关基本思想55

4.3.3 网关控制协议的特征56

第5章 信令网关58

5.1 No.7信令系统58

5.1.1 ISUP综合业务数字网用户部分61

5.1.2 SCCP简介63

5.2 信令网关64

5.2.1 信令网关的概述64

5.2.2 信令网关的发展趋势64

5.3 No.7信令网与IP网在信令网关环境下的互通65

5.3.1 SIGTRAN协议族简介65

5.3.2 SIGTRAN协议栈详解67

6.1 H.323协议族体系83

第6章 H.323协议83

6.2 H.323系统结构介绍84

6.3 RAS协议90

6.3.1 地址91

6.3.2 RAS的消息过程91

6.3.3 RAS信道91

6.4 呼叫信令信道94

6.4.1 H.323通信控制的一般过程94

6.4.2 呼叫信令信道选路94

6.4.3 媒体控制信道路由95

6.5.2 端点均无注册96

6.5.3 两个端点都注册于同一网守96

6.5.1 呼叫建立96

6.5 呼叫信令流程96

6.5.4 只有主叫端点在网守注册97

6.5.5 只有被叫端点在网守注册98

6.5.6 两个端点注册在不同的网守99

6.5.7 可选的被叫端点信令103

6.5.8 快速连接流程103

6.6 通信初始化和能力交换104

6.7 音频、视频通信的建立104

6.8 呼叫服务104

6.9 H.245协议105

6.10 呼叫结束107

第7章 SIP109

7.1 SIP介绍和功能特征109

7.1.1 SIP的基本功能110

7.1.2 SIP的主要特征111

7.2 SIP结构112

7.3 SIP的系统框架113

7.4 SIP的消息描述114

7.5 SDP120

7.5.1 SDP的文本信息121

7.5.2 SDP会话描述格式121

7.6 会话通告协议(SAP)122

7.6.1 SAP概述122

7.6.2 SAP的典型操作123

7.7 SIP的典型操作123

7.7.1 SIP服务器定位123

7.7.2 SIP事务124

7.7.3 SIP邀请124

7.7.4 SIP用户定位126

7.7.5 SIP注册服务126

7.8 目前主流开源SIP协议栈的介绍127

7.7.6 改变现有会话127

7.7.7 SIP的注册服务与鉴权127

7.9 SIP的业务创建技术129

第8章 MGCP和H.248协议133

8.1 网关控制协议的特征133

8.2 MGCP的简介和功能135

8.2.1 MGCP的结构136

8.2.2 MGCP的命令种类143

8.2.3 返回码和出错码(return codes and error codes)155

8.2.4 原因代码156

8.2.5 MGCP的消息格式157

8.2.6 UDP上的传输(Transmission over UDP)158

8.3.3 Megaco的网络结构159

8.3.2 Megaco的产生159

8.3.1 Megaco/H.248简介159

8.3 Megaco/H.248协议的简介和功能159

8.2.7 状态、失效修复能力和竞态情况159

8.3.4 Megaco和其他协议的关系160

8.4 H.248协议的主要内容和流程161

8.4.1 Megaco的连接模型161

8.4.2 Megaco的命令162

8.4.3 事务175

8.4.4 消息177

8.4.5 传输177

8.4.6 安全考虑177

8.4.7 包(Package)的定义178

8.5 软交换中的Megaco179

8.6.2 MGCP与Megaco的区别181

8.6.1 MGCP与Megaco的相同/相似之处181

8.6 MGCP和H.248协议的比较181

第9章 软交换的管理技术184

9.1 电信网管理技术基础184

9.1.1 电信网管理网(TMN)简介184

9.1.2 TMN的功能体系结构185

9.1.3 TMN的信息体系结构185

9.1.4 现代TMN的主要特点186

9.1.5 TMN的接口186

9.1.6 TMN的标准体制187

9.1.7 TMN的应用范围190

9.1.8 TMN的管理功能190

9.1.9 网络管理的新要求191

9.1.10 TMN的技术基础192

9.1.11 TMN的实用技术192

9.1.12 SNMP网络管理体系结构194

9.1.13 SNMPv2简介201

9.2 软交换的网络管理205

9.2.1 软交换的基本的管理205

9.2.2 软交换的基本网络管理功能206

9.3 软交换的网络管理技术的实现207

9.3.1 CORBA技术208

9.3.2 WBEM——新的网络管理模式216

9.3.3 JMX技术223

9.3.4 JSNMP技术227

9.4 软交换的管理技术与下一代运营支撑系统的融合230

9.4.1 电信业务运营支撑系统介绍及带给软交换技术的挑战230

9.4.2 业务运营支撑系统的发展与组成232

9.4.3 NGOSS概述233

10.1 计费系统概述243

第10章 软交换的计费管理243

10.2 传统计费系统原理244

10.3 软交换的计费系统247

10.3.1 软交换的计费系统体系结构247

10.3.2 软交换的计费协议248

10.3.3 软交换的计费策略249

10.3.4 软交换的计费方案模型250

10.3.5 软交换的计费方案250

10.4 软交换对计费的基本要求251

10.4.1 计费协议251

10.4.2 计费方式251

10.4.3 计费对象251

10.4.4 计费精度要求251

10.4.5 分组语音计费内容251

10.4.7 软交换计费基本内容252

10.4.6 计费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252

10.5 软交换计费系统的特点及要求253

10.6 软交换计费系统的数据采集254

10.7 软交换计费系统的计费方案254

10.8 软交换计费的相关协议和规范255

10.8.1 CMIP/FTAM255

10.8.2 AAA服务器的应用258

10.9 实际系统中关于计费的例子269

10.9.1 软交换计费系统与外部系统接口270

10.9.2 《软交换总体技术要求》(信息产业部草案)对计费的要求271

第11章 软交换的服务质量273

11.1 QoS的背景和定义273

11.1.1 QoS的背景273

11.1.2 QoS的定义273

11.2 IP QoS原理275

11.3 IP QoS支持的主要模型278

11.3.1 QoS技术分类278

11.3.2 综合服务模型279

11.3.3 区分业务模型282

11.3.4 两种模型的比较284

11.3.5 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技术285

11.4 软交换的QoS分析289

第12章 软交换的业务提供技术293

12.1 软交换的业务综述293

12.2 Parlay技术294

12.2.1 Parlay组织的组成和现状294

12.2.2 Parlay规范定义的商业角色和商业模型295

12.2.3 Parlay2.1规范定义的接口295

12.2.5 ParlayX协议综述302

12.2.4 Parlay3技术302

12.3 JAIN体系结构305

12.3.1 JAIN概述305

12.3.2 JCC技术306

第13章 软交换实践308

13.1 软交换的控制功能308

13.1.1 呼叫模型的设计要求308

13.1.2 软交换的呼叫模型309

13.1.3 BCSM呼叫控制模型309

13.2 软交换的私网穿越313

13.2.1 软交换部署时易出现的问题313

13.2.2 软交换私网穿越解决方案314

13.3.3 现阶段的接入方式316

13.3.2 媒体接入层接入方法316

13.3.1 媒体接入层组网研究316

13.3 软交换的接入316

13.4 软交换的安全问题317

13.5 安全解决方案318

13.5.1 网络设备防线318

13.5.2 网络安全防线319

13.5.3 接入安全防线319

13.6 软交换的组网形式319

13.7 软交换设备的性能要求321

附录323

附录A Megaco/H.248协议包的属性、事件、信号和统计323

附录B MIB-Ⅱ对象327

附录C 计费详细格式[见《邮电部电话交换设备总技术规范书》YDN 065—1997]332

附录D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334

参考文献33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