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比较诗话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比较诗话学
  • 蔡镇楚,龙宿莽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 ISBN:750133188X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38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446页
  • 主题词:诗话-比较文学-文学研究-中国、外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比较诗话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论比较诗话学及其比较文学研究价值1

一 研究缘起1

二 比较诗话学2

三 比较诗话学的学术价值4

四 比较诗话学的研究对象9

五 比较诗话学的研究方法13

六 诗话与中国诗文化14

七 比较诗话学研究前景21

一 诗话有狭义广义之分24

第二章 诗话24

二 诗话正名26

三 诗与诗话27

四 诗话与名教31

五 诗话与文学批评32

六 诗话与诗格34

七 诗话与诗选35

八 诗话与语录36

九 诗话与行业39

十 诗话与清谈42

十一 诗话与神话批评43

第十四章 中国诗话与西方诗学48

十二 诗话与文化思潮48

十三 诗话的分类50

第三章 诗话学55

一 徐英为诗话学立名55

二 诗话学的诞生59

三 为何创立“诗话学”62

四 钱钟书与诗话72

五 历代文化名人与诗话75

第四章 东方诗话与儒家文化78

一 古代朝鲜儒学78

二 古代日本儒学83

三 东洋汉诗85

四 儒家文化圈与域外诗话88

第五章 东方诗话与佛教文化93

一 佛教文化的传播93

二 诗国涅槃109

三 东方诗话涅槃131

第六章 阿拉伯诗学与伊斯兰教文化141

一 伊斯兰教文化141

二 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143

三 阿拉伯诗学批评145

四 中国穆斯林诗学151

第七章 东方诗话圈156

一 东方诗话的基本特征156

二 东方诗话的语境分析158

(一)情景论159

(二)味论164

(三)诗禅论187

(四)茶禅论192

(五)诗眼论210

第八章 东方诗话与审美语言学215

一 诗话的语言艺术216

二 诗话与方言俚语222

三 诗话与意象批评227

第九章 中韩日三国诗话之祖251

一 钟嵘《诗品》:“百代诗话之祖”252

二 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日本诗话之宗”254

三 李仁老《破闲集》:“韩国诗话之冠”256

第十章 中韩日三国第一部诗话比较259

一 中国欧阳修《六一诗话》259

二 日本释师炼《济北诗话》262

三 朝鲜徐居正《东人诗话》263

四 中韩日三国第一部诗话比较研究265

第十一章 中国诗话与朝鲜—韩国诗话267

一 朝鲜诗话演变史267

二 中国诗话影响下的自我意识271

三 朝鲜诗话的基本特征275

四 朝鲜诗话的学术文化价值284

一 大和民族294

第十二章 中国诗话与日本诗话294

二 日本诗话渊源论296

三 日本诗话史论298

四 日本诗话的分类302

五 日本诗话的审美特征305

六 日本诗话的学术文化价值313

第十三章 中国诗话与印度梵语诗学323

一 梵语诗学323

二 印度梵语诗学史326

三 梵语诗学的审美特征331

四 印度佛教影响中国文化340

五 梵语诗学影响中国诗话343

六 诗化的文学理论批评345

一 基督教文化与西方诗学348

二 中西诗学文化之别350

(一)论诗体制之别351

(二)论诗主旨之别354

(三)审美鉴赏之别356

(四)诗学传统之别360

三 诗心共通363

第十五章 中国诗话与文化诗学372

一 文化诗学的概念范畴和诗学特征372

二 文化诗学的研究对象与学术空间373

三 文化诗学与中国诗话375

四 文化诗学的研究目的与学术目标376

五 文化诗学的学科特征与理论体系378

六 文化诗学的思维方法与研究模式381

七 文化诗学的研究前景382

第十六章 结论:千秋诗话 功罪几何384

一 侗庵论诗话之非385

二 侗庵非诗话缘由388

三 侗庵非诗话之误392

四 诗话何罪之有395

五 侗庵非诗话的文化背景400

六 正确评价《侗庵非诗话》402

附录:Chinese Shihua and Its Japanese Counterpart404

跋语43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