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秦汉经学学术编年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李梅,郑杰文等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凤凰出版社
- ISBN:9787550621169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424页
- 文件大小:75MB
- 文件页数:513页
- 主题词:经学-学术研究-中国-秦汉时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秦汉经学学术编年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序1
编纂凡例1
前言1
秦代经学学术编年3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 庚辰(前221)3
尚水德3
定官制,行郡县4
改《大武》之舞为《五行》之舞5
始皇二十七年 辛巳(前220)6
为极庙6
始皇二十八年 壬午(前219)6
封禅泰山6
秦有博士官8
伏生为秦博士9
秦博士用儒家之言为始皇解说湘君9
始皇三十一年 乙酉(前216)10
十二月,更名腊曰“嘉平”10
始皇三十四年 戊子(前213)10
焚书禁百家言10
刘交、鲁穆生、白生、申公受《诗》于浮丘伯13
孔鲋藏书13
伏生壁藏《尚书》14
私学随焚书而罢15
始皇三十五年 己丑(前212)16
坑儒16
公子扶苏谏坑儒17
始皇三十六年 庚寅(前211)18
秦始皇信谶言18
始皇三十七年 辛卯(前210)18
望祀舜禹18
二世元年 壬辰(前209)19
九月,沛公祠黄帝,祭蚩尤19
议尊始皇庙20
叔孙通为秦博士21
陈馀荐孔鲋于陈涉21
年末,孔鲋为陈涉博士22
二世二年 癸巳(前208)22
孔鲋由陈胜博士退而著《孔丛子》22
《小尔雅》24
腊月,孔鲋卒25
二世三年 甲午(前207)26
二月,刘邦轻儒26
二世欲祠泾水27
秦礼序名山大川28
秦有史官30
张苍为秦御史31
西汉经学学术编年35
汉王元年 乙未(前206)35
十月,萧何收秦图籍35
汉王二年 丙申(前205)36
叔孙通归汉王36
高祖五年 己亥(前202)37
叔孙通及诸侯上尊号,汉王即皇帝位37
刘邦封儒士随何38
叔孙通请为汉起朝仪38
高祖六年 庚子(前201)40
申培至楚40
张苍封侯40
张苍定律历41
作《昭容乐》、《礼容乐》41
高祖礼序各地神祇而祠41
孔臧生42
高祖七年 辛丑(前200)43
十月,叔孙通实施朝堂之礼43
叔孙通作《仪品》44
叔孙通制庙乐45
贾谊生46
晁错生46
公孙弘生46
高祖八年 壬寅(前199)47
立灵星祠47
高祖九年 癸卯(前198)48
叔孙通为太傅48
田何传《易》48
张苍明图书计籍49
高祖十一年 乙巳(前196)49
陆贾使越,说尉他,归拜太中大夫49
陆贾始奏《新语》50
陆贾《新语》52
高祖十二年 丙午(前195)53
叔孙通请勿废太子53
十一月,刘邦以太牢祠孔子53
申培见高祖54
叔孙通掌宗庙祭祀54
惠帝四年 庚戌(前191)54
三月,除挟书律54
伏生传《尚书》55
欧阳生从伏生习《尚书》56
鲁高堂生传《士礼》57
颜贞出《孝经》58
惠帝七年 癸丑(前188)59
孔鲋弟子襄为博士59
高皇后元年 甲寅(前187)59
申培游学长安59
高皇后八年 辛酉(前180)60
张苍为御史大夫60
文帝元年 壬戌(前179)61
三月,尊高年61
三月,楚元王刘交卒61
贾谊为博士61
申培为博士62
文帝去繁礼63
张苍授贾谊《左氏传》63
贾谊为河间献王博士64
贾谊欲改正朔64
淮南王刘安生65
陆贾复使南越65
陆贾《楚汉春秋》65
文帝二年 癸亥(前178)66
十一月,贾山上《至言》66
博士申培失官67
贾谊为长沙王太傅67
文帝四年 乙丑(前176)68
十二月,张苍为丞相68
董仲舒生68
文帝六年 丁卯(前174)69
鲁穆生离楚69
韦孟作诗风谏楚元王孙戊69
文帝八年 己巳(前172)70
晁错学《尚书》70
文帝十二年 癸酉(前168)71
贾谊卒71
贾谊《新书》73
文帝置一经博士73
文帝十三年 甲戌(前167)74
夏,除秘祝74
文帝十四年 乙亥(前166)75
汉德之争75
文帝十五年 丙子(前165)76
春,汉改土德76
九月,晁错对策76
新垣平设渭阳五帝庙77
文帝十六年 丁丑(前164)77
四月,文帝议封禅77
淮南王刘安立78
淮南王刘安好儒78
文帝后元二年 己卯(前162)79
丞相张苍免79
文帝后元三年 庚辰(前161)79
伏生卒79
《尚书大传》80
东方朔生81
文帝后元六年 癸未(前158)82
文翁兴学82
司马相如习经83
文帝后元七年 甲申(前157)83
六月,文帝卒83
韩婴传《诗》、《易》84
赵子传《诗》85
韩婴为博士85
景帝元年 乙酉(前156)86
冬十月,景帝诏论文帝之德86
胡毋生为博士87
公羊寿传《春秋》87
董仲舒潜心治学88
董仲舒为博士88
董仲舒推《春秋》义89
董仲舒传授《春秋》90
吾丘寿王为东郡都尉90
瑕丘江公传《诗》、《春秋》91
《公羊传》兴91
孔安国生92
景帝二年 丙戌(前155)92
春三月,河间献王立92
申培退居家教93
景帝三年 丁亥(前154)93
诛晁错93
丁宽作《易说》,传《易》94
砀田王孙传《易》95
景帝五年 己丑(前152)95
张苍卒95
公孙弘学《春秋》96
胡毋生传《春秋》96
景帝六年 庚寅(前151)97
卫绾封建陵侯97
景帝七年 辛卯(前150)98
王臧为太子少傅98
景帝中元二年 癸巳(前148)98
董仲舒论五行98
韦贤生100
辕固生论受命100
董仲舒论尧舜汤武得位101
景帝中元三年 甲午(前147)102
辕固斥黄老102
景帝中元五年 丙申(前145)103
韩婴为常山王太傅103
司马迁生104
景帝后元二年 己亥(前142)106
毛亨作《毛诗故训传》106
景帝后元三年 庚子(前141)107
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古文经传107
武帝建元元年 辛丑(前140)108
十月,诏举贤良108
秋七月,武帝召用儒生,议立明堂109
丞相卫绾奏请罢治刑名纵横之术者110
公孙弘以贤良征为博士110
董仲舒策对贤良方正111
董仲舒为江都相111
辕固生复以贤良征112
严助擢为中大夫112
东方朔待诏公车113
窦婴代卫绾为丞相,田蚡为太尉,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113
武帝建元二年 壬寅(前139)114
十月,窦太后贬儒臣114
武帝建元三年 癸卯(前138)115
令吾丘寿王营上林苑115
东方朔为太中大夫给事中115
武帝建元五年 乙巳(前136)116
置《五经》博士116
司马迁读古文117
武帝建元六年 丙午(前135)118
董仲舒言灾异118
武帝用儒生120
田蚡兴儒术120
司马谈为太史令,论六家要旨121
申培卒123
董仲舒谏重农事125
河间王献《孝经》126
武帝元光元年 丁未(前134)126
冬十一月,诏令举孝廉126
五月,诏问贤良127
五月,董仲舒对策127
董仲舒建议兴太学132
韩婴与董仲舒论于武帝前132
董仲舒论仁人133
五月,公孙弘被征134
杨何传《易》134
杨何因学《易》被征134
主父偃谏伐匈奴136
主父偃为中大夫136
主父偃言立朔方郡137
武帝元光二年 戊申(前133)137
十月,武帝祠五畤137
八月,董仲舒作《止雨》138
裸葬之争139
武帝元光四年 庚戌(前131)140
毛苌为河间献王博士140
武帝元光五年 辛亥(前130)141
冬十月,河间献王献雅乐141
河间王招求四方善书142
春正月,河间王刘德卒142
公孙弘对策,复为博士145
孔安国献《古文尚书》146
孔安国治《尚书》147
武帝元朔元年 癸丑(前128)147
董仲舒言灾异获罪147
孔安国为博士149
司马迁从孔安国习《尚书》149
杨何为中大夫150
武帝元朔二年 甲寅(前127)150
孔臧、孔安国缀集古义,纲纪古训150
主父偃为齐相151
武帝元朔三年 乙卯(前126)151
公孙弘为御史大夫151
主父偃被诛152
公孙弘谏罢西南夷兵事153
张汤用治《尚书》、《春秋》者为廷尉史153
兒宽为廷尉文学卒史153
兒宽为武帝语《尚书》154
武帝元朔五年 丁巳(前124)154
诏礼官劝学、太常进博士弟子贤才154
冬,公孙弘封侯拜相155
公孙弘为汉相,布被,食不重味155
六月,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156
太常孔臧免157
吾丘寿王为郎157
吾丘寿王诎公孙弘158
汲黯毁儒159
贡禹生160
武帝元朔六年 戊午(前123)160
《公羊春秋》兴160
董仲舒为胶西相161
申公弟子周霸为议郎162
孔臧卒162
东平嬴公传《公羊春秋》163
武帝元狩元年 己未(前122)163
十一月,淮南王自杀163
《淮南子》内、外篇164
淮南九师之《易》166
吕步舒以《春秋》治狱167
朱买臣为主爵都尉167
终军为谒者给事中168
作《白麟之歌》169
东方朔说驺牙169
庄助(严助)被诛169
瑕丘江公授皇太子《穀梁》170
武帝元狩二年 庚申(前121)171
三月,丞相公孙弘卒171
胶西相董仲舒免172
武帝元狩三年 辛酉(前120)172
兒宽为奏谳掾172
武帝元狩五年 癸亥(前118)173
司马相如作《封禅文》173
武帝元狩六年 甲子(前117)174
六月,使博士褚大、徐偃等循行天下174
司马相如卒174
武帝元鼎元年 乙丑(前116)176
终军诘徐偃176
有司议建元177
武帝元鼎二年 丙寅(前115)177
十一月,张汤自杀177
十一月,立后土祠178
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前113)179
作《宝鼎》、《天马》之歌179
武帝元鼎五年 己巳(前112)179
十一月,武帝祭太一179
武帝祭后土180
武帝元鼎六年 庚午(前111)180
兒宽奏请穿凿六辅渠180
兒宽有罪,武帝贳之复用180
兒宽为御史大夫181
武帝元封元年 辛未(前110)181
兒宽对汉武帝封禅之问181
褚大议封禅182
太史公司马谈卒182
诸生议封禅183
四月,武帝封禅泰山184
武帝元封二年 壬申(前109)185
四月,作《瓠子之歌》185
六月,作《芝房之歌》185
夏,司马迁始作《河渠书》185
秋,作明堂于泰山之下186
武帝元封三年 癸酉(前108)186
六月,司马迁为太史令186
武帝元封五年 乙亥(前106)187
作《盛唐枞阳之歌》187
三月,武帝祠明堂187
萧望之生188
武帝元封六年 丙子(前105)188
孔安国卒188
武帝太初元年 丁丑(前104)189
五月,诏命造太初历189
儒生夏侯始昌为昌邑王太傅190
夏侯始昌通《五经》191
司马迁始编排《史记》191
司马迁与壶遂论史书192
董仲舒作《春秋决狱》193
董仲舒作《春秋繁露》194
夏侯始昌言灾异194
董仲舒卒194
武帝太初二年 戊寅(前103)197
十二月,御史大夫兒宽卒197
武帝太初三年 己卯(前102)198
四月,武帝封泰山,禅石闾198
武帝天汉元年 辛巳(前100)199
王卿传《齐论语》,为御史大夫199
武帝天汉二年 壬午(前99)199
隽不疑以治《春秋》拜为青州刺史199
武帝天汉三年 癸未(前98)200
三月,武帝东巡求仙封禅200
司马迁遭腐刑201
司马迁论古人著书202
武帝太始元年 乙酉(前96)202
司马迁为中书令202
司马迁以书劝挚峻出仕203
武帝太始四年 戊子(前93)203
三月,武帝东封泰山203
武帝征和二年 庚寅(前91)203
司马迁作《报任安书》203
武帝后元二年 甲午(前87)204
二月,武帝卒204
武帝大兴众神之祠205
犍为文学《尔雅注》205
昭帝始元元年 乙未(前86)206
隽不疑迁京兆尹206
遣廷尉王平等持节行郡国,举贤良207
韦贤、蔡义、夏侯胜授学昭帝207
夏侯胜传《尚书》207
夏侯胜教学生以明经207
欧阳高传《尚书》208
夏侯建从胜、欧阳高习经208
儒者公户满意以经术责燕王208
司马迁卒209
《史记》211
昭帝始元五年 己亥(前82)213
隽不疑以《春秋》治假卫太子案213
六月,举贤良文学,增博士弟子员213
昭帝始元六年 庚子(前81)214
诏举贤良方正、郡国文学214
二月,召开盐铁会议214
七月,罢榷酤官215
昭帝元凤元年 辛丑(前80)216
魏相对策当显韩义忠义216
昭帝元凤二年 壬寅(前79)216
孟卿教授于兰陵216
孟卿授疏广、后仓、眭孟217
孟卿兼通《礼》、《春秋》218
孟喜习《易》,传孟氏学,立博士218
刘向生218
昭帝元凤三年 癸卯(前78)219
眭孟传《公羊春秋》219
严彭祖受《春秋》于眭孟219
正月,眭孟以《春秋》说灾异220
蔡义为昭帝说《韩诗》221
太史令张寿王上书议历221
睦弘卒222
昭帝元凤四年 甲辰(前77)222
京房生222
昭帝元凤五年 乙巳(前76)223
韦贤传《诗》,《鲁诗》有韦氏学223
韦贤授汉昭帝《诗》223
昭帝元凤六年 丙午(前75)224
杨敞为丞相224
昭帝元平元年 丁未(前74)224
王吉、龚遂数谏昌邑王224
王式以《诗》谏昌邑王225
夏侯胜以《洪范五行传》谏昌邑王226
夏侯胜以《尚书》授太后,迁为长信少府226
丙吉奏请霍光立宣帝227
宣帝以明《诗》、《论语》、《孝经》得受皇位227
孔霸为博士228
杨敞卒228
蔡义为丞相228
宣帝本始元年 戊申(前73)229
夏侯胜、丙吉等受封爵禄229
韦贤封为关内侯229
黄霸为廷尉正230
宣帝本始二年 己酉(前72)230
五月,诏尊武帝庙230
夏侯胜言武帝庙不宜立庙乐,与黄霸俱下狱231
黄霸从夏侯胜受《尚书》231
夏侯胜复用231
后苍为少府232
萧望之治《齐诗》,学《论语》、《礼服》232
后苍传《礼》232
《孝经》的传习233
戴德、戴圣从后苍习《礼》234
宣帝本始三年 庚戌(前71)235
蔡义卒,韦贤为丞相235
魏相为御史大夫235
宣帝本始四年 辛亥(前70)236
诏丞相等博问经学之士,举贤良方正236
王吉通《五经》236
王吉卒236
夏侯胜为谏大夫给事中,黄霸为扬州刺史237
宣帝地节二年 癸丑(前68)237
魏相上封事237
魏相因许广汉上封事,为给事中238
刘向为辇郎238
宣帝地节三年 甲寅(前67)239
诏举贤良方正239
四月,丙吉为太子太傅,疏广为太子少傅239
萧望之言灾异239
丞相韦贤以老病罢归240
丞相韦贤卒240
魏相为丞相,丙吉为御史大夫,疏广为太子太傅241
萧望之为谒者241
十月,诏举贤良方正241
十一月,诏举贤良方正、至孝行义之士242
疏广通《春秋》,为太傅242
龚胜生242
宣帝地节四年 乙卯(前66)243
梁丘贺为太中大夫243
王式授经244
朱邑以治行第一为大司农245
龚遂以治渤海为水衡都尉245
匡衡对《诗》246
宣帝元康元年 丙辰(前65)246
萧望之为平原太守、少府246
萧望之谏止封冯奉世247
褚少孙补《史记》247
宣帝元康二年 丁巳(前64)248
魏相谏止伐匈奴248
萧望之为左冯翊249
选郎十人受《穀梁春秋》249
江公孙为博士250
宣帝元康三年 戊午(前63)251
丙吉封为博阳侯251
疏广、疏受归故里251
夏侯胜撰《尚书》、《论语说》252
黄霸治颍川253
宣帝元康四年 己未(前62)254
韦玄成为河南太守254
荣广传《诗》、《穀梁春秋》254
宣帝神爵元年 庚申(前61)255
夏侯胜卒255
王吉上疏言得失256
宣帝征能正读《苍颉》者257
孟喜授《易》257
赵宾为《易》258
宣帝神爵二年 辛酉(前60)259
九月,盖宽饶自杀259
刘向为谏大夫260
杨恽为诸吏光禄勋260
龚舍生260
宣帝神爵三年 壬戌(前59)261
三月,丞相魏相卒261
四月,丙吉为丞相261
梁丘贺遣子临受学于施雠262
梁丘贺子梁丘临传《易》,为官263
施雠为博士263
张禹从施雠受《易》263
张禹学经,为郡文学264
萧望之为御史大夫264
萧望之荐张禹264
薛广德以经行除御史大夫府265
宣帝神爵四年 癸亥(前58)265
黄霸赐爵关内侯265
黄霸征为太子太傅265
宣帝五凤元年 甲子(前57)266
刘向以铸伪黄金下狱266
张敞请斥方士267
张敞识鼎上古文267
萧望之援引《春秋》谏止伐匈奴268
萧望之为太子太傅269
韩延寿代萧望之为左冯翊269
宣帝五凤三年 丙寅(前55)270
丙吉卒270
黄霸为丞相270
征刘向受《穀梁》,刘向出狱,受诏习《穀梁春秋》270
宣帝五凤四年 丁卯(前54)271
杨恽坐诽谤诛271
韦玄成坐恽事免官272
韦玄成伤贬黜父爵,作诗272
宣帝甘露元年 戊辰(前53)273
召大儒议《公羊》、《穀梁》异同273
丁姓、周庆为博士273
申章昌为从丁姓习经,为博士274
严彭祖撰《春秋左氏图》、《春秋公羊传》274
尹更始撰《春秋穀梁传章句》274
宣帝与太子论霸王道275
刘歆生275
宣帝甘露二年 己巳(前52)276
萧望之议匈奴单于朝见礼仪276
扬雄生276
宣帝甘露三年 庚午(前51)277
张山为博士277
郑宽中为博士277
林尊为博士,传《尚书》277
三月,石渠阁会议278
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穀梁春秋》博士279
闻人通汉为中山中尉280
周堪传经,为太子太傅280
戴圣撰《石渠礼论》280
魏相、丙吉、刘德、梁丘贺、萧望之等入麒麟阁画像281
黄霸卒281
宣帝黄龙元年 壬申(前49)282
萧望之拜为前将军、光禄勋282
增博士弟子员十二人282
费直传《易》282
桓宽《盐铁论》283
韩生以《易》征284
元帝初元元年 癸酉(前48)284
翼奉言六情十二律284
散骑谏大夫刘向为宗正286
《韩诗》有王、食、长孙之学287
匡衡因善说《诗》为郎中287
征儒生王吉、贡禹288
韦玄成为少府288
翼奉治《齐诗》288
元帝初元二年 甲戌(前47)289
儒吏与宦官外戚间的斗争289
翼奉因地震言事290
张禹、郑宽中授太子292
儒吏与宦官外戚间的再次斗争292
萧望之、周堪荐名儒、茂才备谏官293
元帝复征周堪、刘向293
刘向复免为庶人294
萧望之赐爵关内侯294
萧望之卒294
韦玄成为太子太傅295
元帝初元三年 乙亥(前46)295
四月,翼奉上书以灾异请徙都295
周堪为光禄勋296
匡衡上疏言改革296
焦延寿与焦氏《易》297
贡禹奏省宫卫298
元帝初元四年 丙子(前45)298
京房以孝廉为郎298
京房治《易》299
元帝初元五年 丁丑(前44)299
四月,诏博士弟子不限员299
六月,贡禹为御史大夫300
十二月,贡禹卒301
薛广德为御史大夫301
朱云从萧望之、博士白子友习经301
华阴守丞荐朱云302
严彭祖精《公羊春秋》302
褚少孙卒303
京房言五声六律304
郑宽中为东平相305
元帝永光元年 戊寅(前43)305
薛广德谏祭宗庙宜从桥305
二月,诏举质朴敦厚逊让有行之士305
欧阳地馀为少府306
刘向上封事306
周堪、张猛被贬308
韦玄成代薛广德为御史大夫308
元帝永光二年 己卯(前42)308
三月,诏举茂材异等贤良直言之士308
京房奏考功课吏法309
韦玄成为丞相、郑弘为御史大夫310
匡衡上疏言地震日食之变,迁为光禄大夫310
元帝永光三年 庚辰(前41)311
十一月,置博士弟子员千人311
元帝永光四年 辛巳(前40)311
周堪为光禄大夫,领尚书事311
刘向著《疾谗》、《擿要》、《救危》及《世颂》312
秋,韦玄成、郑弘、严彭祖、欧阳地馀、尹更始等议罢郡国庙313
韦玄成、尹更始等议毁庙313
汉元帝永光五年 壬午(前39)314
欧阳地馀卒314
毁太上皇、孝惠皇帝寝庙园315
诸儒议定祭时316
匡衡上疏以《诗》言政事316
元帝建昭元年 癸未(前38)317
朱云与五鹿充宗辩《易》317
京房借奏灾异弹劾宦官318
京房试用考功课法318
冬,罢孝文太后、孝昭太后寝园319
元帝建昭二年 甲申(前37)319
京房为魏郡太守319
京房上封事320
匡衡为御史大夫320
京房被杀321
朱云下狱323
元帝建昭三年 乙酉(前36)324
六月,韦玄成卒324
匡衡为丞相324
御史大夫郑昌免325
议复诸毁庙325
元帝建昭四年 丙戌(前35)325
三月,谷永说灾异325
四月,诏遣博士循天下,举茂材326
元帝建昭五年 丁亥(前34)326
尽复诸所罢寝庙园326
谷永为太常丞327
元帝竟宁元年 戊子(前33)327
召信臣为少府327
复孝惠帝寝庙园、孝文太后、孝昭太后寝园327
刘向上疏讼甘延寿、陈汤328
匡衡奏毁孝惠诸庙祠328
匡衡上疏成帝“慎始”329
五月,毁太上皇诸庙330
翟方进为议郎330
成帝尊师331
师丹治《诗》,为博士331
召信臣明经,为少府331
成帝建始元年 己丑(前32)332
五鹿充宗被贬332
薛宣上疏言部刺史职事333
冯商续《史记》333
梁丘临善京房《易》,为少府334
张禹荐彭宣334
张禹为尚书335
博士许商度治河费用335
刘更生更名为刘向336
匡衡论婚制336
匡衡等议郊祀之制337
成帝建始二年 庚寅(前31)339
匡衡奏罢诸淫祀339
杜钦请行“九女之制”339
成帝建始三年 辛卯(前30)340
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340
杜钦以灾异谏成帝慎后宫341
谷永对策341
匡衡免为庶人343
王骏迁少府343
刘向言不当罢甘泉泰畤344
尹忠为御史大夫344
成帝建始四年 壬辰(前29)344
夏,杜钦对策344
夏,谷永对策345
谷永擢为光禄大夫346
尹忠卒346
谷永上疏讼陈汤346
郑宽中、张禹为上说《尚书》347
成帝河平元年 癸巳(前28)347
平当以明经为博士347
平当上书言宜复太上皇寝庙园348
刘向、杜钦、谷永因日食上封事348
成帝河平二年 甲午(前27)349
杜钦、谷永议匈奴伊邪莫演诈降事349
刘歆为黄门侍郎349
平当等论河间献王之《乐记》350
王莽受《礼经》于陈参351
成帝河平三年 乙未(前26)352
诏求遗书于天下352
刘向等校中秘书352
刘向《别录》353
刘向著《洪范五行传论》354
东平王求诸子及《太史公书》355
龚舍以明经为常侍355
成帝河平四年 丙申(前25)356
张禹为丞相,封安昌侯356
张霸上百两篇《尚书》356
成帝阳朔元年 丁酉(前24)357
刘歆为中常侍,未果357
薛宣为左冯翊358
梅福上书谏成帝358
成帝阳朔二年 戊戌(前23)358
九月,诏举可充博士位者358
九江太守戴圣免359
王骏迁京兆尹359
桓谭生360
刘向上封事贬王氏361
成帝鸿嘉元年 辛丑(前20)362
丞相张禹去相362
王骏为御史大夫362
朱云直谏363
成帝鸿嘉二年 壬寅(前19)364
博士行大射礼364
成帝鸿嘉四年 甲辰(前17)364
翟方进为京兆尹364
成帝永始元年 乙巳(前16)365
刘向上疏谏起延陵365
九月,日食,谷永对灾异367
刘向上《列女传》、《新序》、《说苑》367
成帝永始二年 丙午(前15)368
翟方进迁御史大夫、执金吾,代薛宣为丞相,封高陵侯368
孔光为御史大夫369
平当为巨鹿太守369
谷永推天变言政事369
谯玄以明经诏拜议郎370
成帝永始三年 丁未(前14)370
谷永奏请皇帝弃方术370
成帝永始四年 戊申(前13)371
谷永上书讼梁王淫乱事371
成帝元延元年 己酉(前12)372
谷永上书言灾异372
刘向以《春秋》推灾异373
许商、师丹为光禄大夫,班伯为水衡都尉373
成帝元延二年 庚戌(前11)374
扬雄上《甘泉赋》、《河东赋》、《校猎赋》374
成帝元延三年 辛亥(前10)375
扬雄上《长杨赋》375
成帝元延四年 壬子(前9)375
谷永为大司农375
李寻言灾异376
成帝绥和元年 癸丑(前8)377
三月,诏封孔子后为殷绍嘉公377
梅福居家寿春377
何武举龚胜、龚舍明经377
孔光左迁廷尉378
师丹为太傅379
翟方进等奏置州牧,以合古制379
增博士弟子员三千人379
刘向卒380
成帝绥和二年 甲寅(前7)382
二月,翟方进卒382
孔光拜丞相,封博山侯382
罢乐府官等382
师丹为大司马,封高乡亭侯;彭宣为右军383
李寻言灾异383
师丹为大司空,上书言政事384
汉哀帝建平元年 乙卯(前6)384
刘歆改名刘秀384
孔光、何武、彭宣、左咸等议迭毁庙礼385
孔光、师丹等反对为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立庙京师385
伏恭生386
大司空师丹免386
师丹封为关内侯386
汉哀帝建平二年 太平元将元年 丙辰(前5)387
丞相孔光免387
李寻徙敦煌郡387
平当为丞相387
左将军彭宣免388
张禹卒388
汉哀帝建平三年 丁巳(前4)388
丞相平当卒388
王嘉代平当为丞相389
王嘉奏请广开贤路389
王嘉荐儒者公孙光、满昌等389
哀帝建平四年 戊午(前3)390
鲍宣上书请远外戚、佞幸390
汉哀帝元寿元年 己未(前2)390
诏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390
王嘉因日食上封事391
杜邺策对贤良方正392
孔光拜为光禄大夫393
鲍宣上书请征何武、师丹、彭宣等;拜为司隶393
王嘉上封事394
孔光等弹劾丞相王嘉394
王嘉卒395
五月,孔光为御史大夫395
七月,孔光为丞相,复博山侯;何武为御史大夫395
八月,何武徙为前将军;彭宣为御史大夫396
汉哀帝元寿二年 庚申(前1)396
孔光为大司徒;彭宣为大司空,封长平侯396
孔光为孔氏师396
彭宣免397
平帝元始元年 辛酉(1)397
孔光为太师397
诏举敦厚直言之士397
左咸举谯玄对策398
封周公、孔子后,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398
平帝元始二年 壬戌(2)398
龚胜、邴汉归老乡里398
梅福归隐399
王莽奏请以《五经》定取后礼399
平帝元始三年 癸亥(3)399
诏刘歆等杂定婚礼399
吴章卒,弟子云敞葬之400
立官稷及学官,置经师400
何武、鲍宣等卒401
平帝元始四年 甲子(4)401
谯玄为绣衣使者401
平帝元始五年 乙丑(5)401
刘歆等治明堂、辟雍401
征天下通逸经、小学、《五经》、《论语》、《孝经》等之士402
王莽、孔光、平晏、左咸、刘歆、薛顺等议复长安南北郊祀402
任延生403
苏竟为《易》博士,讲《书》祭酒403
马宫治严氏《春秋》,为太师404
孺子婴居摄元年 丙寅(6)404
王莽行迎春礼、大射礼、养老礼404
孺子婴居摄二年 丁卯(7)405
杨宝以《欧阳尚书》教授405
刘歆为扬武将军405
王莽作《大诰》405
孺子婴居摄三年 初始元年 戊辰(8)406
刘歆与博士诸儒议王莽丧服406
王莽受金匮神禅,定国号新,改正朔,易服色407
桓荣从朱普受《欧阳尚书》407
龚舍卒408
新莽始建国元年 己巳(9)408
刘歆封为国师、嘉新公,位列四辅408
王莽依《周官》礼建新官制408
刘歆封为祁烈伯,刘歆子叠为伊休侯409
王莽依古礼实行井田制410
王莽颁布《符命》四十二篇410
刘茂教授于弘农山中411
新莽始建国三年 辛未(11)411
置《六经》祭酒各一人411
王莽受《易》于徐宣412
新莽始建国四年 壬申(12)412
王莽征龚胜412
新莽天凤元年 甲戌(14)413
王莽依《周官》、《王制》改革官制413
讲《易》祭酒戴参为宁始将军414
新莽天凤二年 乙亥(15)414
伏黯受子爵414
戴参复为讲《易》祭酒415
新莽天凤三年 丙子(16)415
王莽依《周礼》改革吏禄制度415
任延游学长安,明《诗》、《易》、《春秋》416
新莽天凤四年 丁丑(17)417
马严生417
新莽天凤五年 戊寅(18)417
扬雄卒417
范升讲经授学418
杨政从范升受《梁丘易》419
新莽天凤六年 己卯(19)419
初行《新乐》419
新莽地皇元年 庚辰(20)420
王莽改革官制以合《易》420
新莽地皇四年 刘玄更始元年 复汉元年 癸未(23)420
刘歆卒420
郑兴拜为谏议大夫、凉州刺史421
桓荣授《欧阳尚书》421
任延拜会稽都尉422
伏湛为平原太守422
包咸传《诗》423
刘玄更始二年 复汉二年 甲申(24)423
鲍永迁为尚书仆射,行大将军事423
冯异封应侯423
热门推荐
- 179122.html
- 1634273.html
- 1221261.html
- 128411.html
- 1504371.html
- 1998601.html
- 3074484.html
- 3085819.html
- 2232455.html
- 16477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963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625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645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09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897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755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987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677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392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33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