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虚拟企业理论与实务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王硕著 著
- 出版社: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931911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209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223页
- 主题词:网络企业-企业管理-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虚拟企业理论与实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虚拟企业基本理论1
1.1 虚拟企业的概念与结构1
1.1.1 虚拟企业的基本概念1
1.1.2 虚拟企业的体系结构2
1.2 虚拟企业的分类3
1.3 虚拟企业运作机制4
1.4 虚拟企业的本质6
1.4.1 虚拟企业的特征6
1.4.2 虚拟企业虚拟化内容与形式7
1.5 虚拟企业的内涵8
1.6 虚拟企业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8
1.6.1 引言8
1.6.3 网络技术是虚拟企业产生与发展的外在动力9
1.6.2 CIMS技术的推动是虚拟企业产生与发展的内在基础9
1.6.4 虚拟企业是企业走向市场的需要10
1.6.5 虚拟企业是实现低投入和高产出的有效途径10
1.7 虚拟企业模式——改善企业绩效的最佳模式11
1.7.1 引言11
1.7.2 与顾客关系的改变11
1.7.3 新的协调机制12
1.7.4 新的运作模型13
1.7.5 形成敏捷响应模式14
1.7.6 敏捷供应链技术的支撑15
1.8 本书的体系结构16
第2章 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19
2.1 成功伙伴关系的构成要素19
2.1.1 贡献19
2.1.2 亲密20
2.2 选择合作伙伴22
2.2.1 具备竞争优势和互补资产22
2.1.3 愿景22
2.2.2 产生协同效应23
2.2.3 各方规模和实力的相当23
2.2.4 具备共有价值23
2.3 伙伴关系的有效准则24
2.3.1 创造贡献的潜能24
2.3.2 共有的价值24
2.3.3 有利伙伴关系的环境24
2.3.4 与供应商目标一致25
2.4.1 确定专家自身权重26
2.4.2 获得决策矩阵26
2.4 合作伙伴综合评价26
2.4.3 指标值的归一化处理27
2.4.4 确定指标权重27
2.4.5 评价备选企业28
2.4.6 实例研究28
第3章 虚拟企业的运作平台30
3.1 信息网络30
3.2 知识网络32
3.3 物流网络32
3.4 契约网络33
3.5 资金流网络34
3.6 五大平台之间的关系35
第4章 虚拟企业管理机制37
4.1 虚拟营销系统37
4.1.1 虚拟营销的特征37
4.1.2 虚拟营销模型38
4.1.4 建立Internet站点,开展全方位营销39
4.1.3 虚拟营销体系中营销员角色的多元化39
4.1.5 虚拟营销流程模型41
4.1.6 建设网站的工具42
4.2 虚拟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风险与收益研究44
4.2.1 虚拟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风险问题44
4.2.2 虚拟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收益率46
4.2.3 虚拟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有效边界47
4.3 虚拟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单位收益最大化方法49
4.4 虚拟企业的跨文化管理50
4.4.1 引言50
4.4.2 选择文化一致性的伙伴51
4.4.3 盟员间不同文化的融合52
4.4.5 建立完善的调节机制54
4.4.4 建立“知识型联盟”模式54
4.4.6 建立合作新文化56
4.4.7 高素质的虚拟企业管理者56
第5章 虚拟研究开发中心58
5.1 虚拟研究开发中心概念58
5.2 虚拟研发组织:高新技术R D的新模式59
5.2.1 虚拟研发组织与传统研发组织的区别59
5.2.2 虚拟研发组织的运作原则60
5.2.3 高新技术产品的虚拟研发组织的优势60
5.2.4 组建虚拟研发组织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促进作用61
5.3 跨国虚拟研究中心:建立国际研究机构间的动态联盟63
5.3.1 引言63
5.3.2 跨国虚拟研究中心合作伙伴选择63
5.3.4 合作伙伴的国别区域政策分析64
5.3.3 合作伙伴选择的神经网络方法64
5.3.5 政府对跨国虚拟研究中心的支持67
5.3.6 跨国虚拟研究中心的运作模式与工作方式68
5.4 建立大学—企业间动态联盟69
5.4.1 引言69
5.4.2 建立大学与企业动态联盟的可行性和意义69
5.4.3 提高大学—企业间动态联盟成功的机会71
5.5 虚拟研发中心系统实例73
5.5.1 MERMAID系统73
5.5.2 MEDIABASE系统74
第6章 虚拟企业中期评价系统78
6.1 虚拟企业和谐机制78
6.1.1 虚拟企业系统要素划分78
6.1.2 各要素释义79
6.1.3 现状和谐性分析80
6.1.4 案例研究81
6.2 虚拟企业敏捷性度量83
6.2.1 引言83
6.2.2 评价专家权重的确定83
6.2.3 虚拟企业敏捷性评价指标84
6.2.4 确定各指标及其灰色优劣度权重85
6.2.5 虚拟企业敏捷性专家咨询表85
6.2.6 虚拟企业敏捷性AFHW评价的步骤85
6.2.7 实例研究86
第7章 虚拟企业跟踪系统87
7.1 虚拟企业跟踪评价系统87
7.1.1 引言87
7.1.2 虚拟企业跟踪评价指标体系87
7.1.4 基于神经网络的多指标综合评价内涵90
7.1.3 效用函数的构成90
7.1.5 一个有实用价值的神经网络模型91
7.2 虚拟企业虚拟化程度测度系统95
7.2.1 虚拟企业虚拟化测度指标体系96
7.2.2 指标权重确定96
7.2.3 虚拟化程度测度方法97
7.2.4 实例研究99
第8章 虚拟企业评价机制100
8.1 虚拟企业评价方法论研究100
8.1.1 引言100
8.1.2 约定100
8.1.3 虚拟企业评价模型100
8.2 动态联盟组建与运作的专家支持107
8.2.1 引言107
8.1.4 小结107
8.2.2 专家选择108
8.2.3 调查表设计109
8.2.4 专家意见处理110
8.2.5 VE组建与运作的专家系统构建112
8.3 虚拟企业评价支持系统113
8.3.1 引言113
8.3.2 系统的整体结构114
8.3.3 备选联盟企业评价子系统115
8.3.4 虚拟企业和谐性评价子系统116
8.3.5 虚拟企业敏捷性度量子系统117
8.3.6 虚拟企业跟踪评价子系统117
8.3.7 虚拟企业虚拟化评价117
8.3.10 评价模型设计118
8.3.9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118
8.3.8 综合信息处理子系统118
8.4 VE评价系统中模型库与知识库的接口119
8.4.1 VE评价系统中模型库与知识库119
8.4.2 通讯层120
8.4.3 连接层121
8.4.4 问题分析与集成层123
第9章 虚拟企业成员间利益分配125
9.1 收益分配的模糊综合评判法125
9.1.1 确定分配比例的基本原则与计算125
9.1.2 投资额的确定126
9.1.3 伙伴风险系数的确定126
9.2 收益分配的博弈模型127
9.2.1 问题的描述与模型的建立127
9.2.2 确定最优努力水平128
9.2.3 确定最优分配系数129
9.3 收益分配的委托-代理模型130
9.3.1 虚拟企业利润分配模型130
9.3.2 确定虚拟企业利润分配131
9.4 收益分配的其他模型131
9.4.1 夏普利值(Shapley)法131
9.4.2 Nash谈判模型132
9.4.3 简化MCRS方法132
第10章 虚拟企业管理系统134
10.1 虚拟企业管理系统的实现思路134
10.1.1 现有企业管理系统的问题及解决方法134
10.1.2 虚拟企业管理系统的集成框架135
10.2 异构系统的集成141
10.3 系统的主要技术特点143
第11章 自组织理论在虚拟企业中的应用146
11.1 协同理论在虚拟企业协调发展中的应用146
11.1.1 引言146
11.1.2 虚拟企业的协调发展需要宏观调控146
11.1.3 合作是虚拟企业的本质内涵147
11.1.4 开放对虚拟企业运营的作用148
11.1.5 关注虚拟企业各要素非线性关系148
11.1.6 运用协同学建立虚拟企业目标函数148
11.2 耗散结构理论在虚拟企业稳定发展中的应用150
11.2.1 耗散结构理论及其意义150
11.2.2 虚拟企业是耗散结构150
11.2.3 虚拟企业稳定发展的耗散结构理论解析151
11.3.1 超循环理论与虚拟企业的进化152
11.3 超循环理论在虚拟企业进化机理中的应用152
11.3.2 虚拟企业的细胞式结构模型154
11.3.3 虚拟企业的进化重组机理155
第12章 虚拟企业结构化模型157
12.1 多智能体模型157
12.1.1 多智能体在虚拟企业中应用的可行性与有效性157
12.1.2 基于多智能体的虚拟企业体系结构158
12.1.3 Agent通用框架159
12.1.4 多智能体模型描述虚拟企业生命周期161
12.2 IDEF模型162
12.2.1 IDEF方法162
12.2.2 虚拟企业的组织设计过程模型162
12.3 面向对象的多视图模型166
12.3.1 动态联盟的多视图企业模型166
12.3.2 动态联盟企业模型各视图的构成要素168
12.3.3 动态联盟企业模型各视图及其关联关系169
12.3.4 动态联盟企业模型化思路171
12.4 UML模型171
12.4.1 基于UML的动态联盟企业建模——VEM-UML方法172
12.4.2 VEM到UML的映射机制175
12.4.3 VEM—UML动态联盟企业建模实例176
12.5 Petri网模型177
第13章 虚拟企业模式在我国的运用180
13.1 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虚拟企业模式180
13.1.1 “核心能力”模式180
13.1.2 “虚拟联合体”模式183
13.2.1 在联盟中强化组织学习,增强自身竞争优势184
13.2.2 发展知识联盟,提升企业自身核心能力184
13.2 虚拟企业对我国企业管理理念的借鉴184
13.2.3 明确虚拟企业的合作边界,保护自身的核心能力185
13.2.4 循序渐进推动动态联盟合作关系的发展186
13.2.5 在动态联盟中建立“共享愿景”186
13.2.6 建立合理的联盟治理结构,保护合作各方利益186
13.2.7 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187
13.2.8 提高虚拟制造的应用程度187
13.2.9 实施电子商务发展战略187
13.2.10 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188
第14章 虚拟企业案例研究189
14.1 国外成功案例189
14.2 国外失败案例194
14.3 国内成功案例195
14.4 国内失败案例203
参考文献205
热门推荐
- 992582.html
- 2400534.html
- 3595274.html
- 2085916.html
- 1421184.html
- 352712.html
- 1930173.html
- 414266.html
- 3214259.html
- 38755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479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110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854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434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097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201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527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908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107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80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