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溯源中国计算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溯源中国计算机
  • 徐祖哲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ISBN:9787108052346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534页
  • 文件大小:69MB
  • 文件页数:553页
  • 主题词:计算机科学-科学家-访问记-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溯源中国计算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一 朱高峰1

序二 倪光南5

自序9

第一章 中国人的计算机梦想1952—195616

在华罗庚家里作出的决定16

数学所:中国第一个计算机组22

第一位计算机组组长闵乃大26

物理所:计算机组排序“五三组”31

中国人是什么时候知道计算机的36

回放电子计算机的发明40

第二章 计算机是新的技术革命1954—195645

“向科学进军”与知识分子的春天45

《光明日报》第一篇介绍计算机的文章49

钱三强为计算机学科延揽人才51

计算数学列入科学计划55

中国科学家到苏联考察计算机57

苏联技术成功转移到中国63

第三章 “科学规划”和“紧急措施”奠基研究所1956—195968

钱学森力主计算机列入“十二年科学规划”68

计算技术科学家集体亮相中南海73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委会隆重成立76

“四项紧急措施”与三大单位的协议书85

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公派留学生91

计算机赴苏实习队96

金怡濂:从红场到青山100

第四章 培育计算机人才训练班建奇功1956—1962106

训练班的起步和推广106

训练班的教师与课程110

清华园中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照115

计算机训练班师生的回忆119

张世龙和徐刍123

“训练班”八百先行者的人生轨迹128

训练班学员扎根各地立功勋131

第五章 高等学校设置计算机专业1955—1965138

蒋南翔和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138

北京大学计算数学和计算技术两翼齐飞145

哈工大的“下棋机”引领人工智能154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鼎立西南15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两个结合160

北京工业学院计算机带动学科发展166

北京航空学院计算机服务流体力学173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运动战”177

哈军工计算机系扬旗列队独立成军181

西军电创办计算机专业培养导弹人才186

复旦大学:王零为计算机专业打下坚实基础190

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接踵而来196

创业师生传承的接力棒200

第六章 集中力量创建计算技术研究所1956—1979207

南楼北楼今何在?207

从无到有的“八一型”电子计算机213

104计算机的大队人马220

自主研发107计算机开创新路229

支撑“两弹一星”工程,计算所隐身建功勋232

向集成电路计算机进军238

电子十五所的辉煌历程242

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协力攻关254

何育辽满载辉煌的短暂计算机生涯259

东西南北和“上天”的计算技术研究所263

技术情报和编辑出版记载着产业进程267

第七章 中国计算机工业的里程碑1957—1975273

酒仙桥电子基地拔地而起273

引进苏联图纸实现技术转移281

组装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03机284

从质量整顿到工业化生产289

104机的生产和器材外购297

从电子管到晶体管计算机的历史性跨越304

外部设备的系统地位311

第八章 哈军工推广441-B计算机的盛大聚会1957—1972318

从第一台军用计算机到“银河”机318

慈云桂上马,领跑晶体管计算机326

康鹏和隔离阻塞—推拉触发器电路330

首台晶体管计算机的成功推广336

441-B晶体管通用电子计算机应用到全国342

天津接产441-B计算机354

被尘封的发明证书358

第九章 从指令、软件到信息管理和信息经济1952—1985365

中国计算数学的前30年365

来自江浙的三位数学家——徐献瑜、赵访熊、冯康374

胡世华和吴允曾从数理逻辑入手计算机研究379

软件领域的出类拔萃之辈383

信息管理和信息经济389

国家统计局:从计算室到计算中心395

第十章 创业英雄谱1958—1980400

中国计算机领跑者的队列400

追踪创业者和行业精英404

郭平欣看准了王选405

康继昌让计算机上天飞翔409

更多工业先行者的足迹413

最早与计算机合影的中国人417

“东方红”卫星——地面观测系统精心论证与设计421

“东方红”卫星——刘易成的多普勒轨道方程427

“东方红”卫星——飒爽英姿学员守大漠432

“东方红”卫星——第一次数据传输437

电报电话业务的计算技术应用440

数字传输英雄李望禹的生命搏击445

计算机的用户们447

首批103机用户之铁道部通信信号研究所448

石油部的第一个计算机组与海洋石油定位451

兵器试验中心创441- B使用之最457

林巧稚、吴桓兴和李冰开创医学计算机应用研究463

贾永年——凝聚在程序中的智慧467

机房环境成专业问题468

第十一章 “七三○一会议”促成“系列机”与国际接轨1973—1984472

刘寅的决策与“七三○一会议”472

系列计算机成功与国际接轨476

70年代中美两国计算机科学家恢复往来486

从微机开始的全民信息时代491

微机应用典范:计算机蛋鸡育种,增产20%495

第十二章 台湾在计算机潮流中大展身手1966—1980508

致谢508

参考资料508

附录508

附录一 计算机训练班学员名单508

附录二 计算机专业早期毕业研究生和本科学生名单512

附录三103电子管计算机用户名单518

索引52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