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气动工业发展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气动工业发展史
  • 陈启复主编;李企芳,王雄耀,赵彤,何枫副主编;中国液压气动密封件工业协会组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399704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862页
  • 文件大小:450MB
  • 文件页数:891页
  • 主题词:气压传动-工业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气动工业发展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读史可以明智——史卷卷首语1

第1章 中国气动工业发展历程1

1.1中国古代对压缩空气的早期应用与气动设备1

1.2中国气动工业创建阶段(1960~1980年)2

1.2.1气动产品在中国的生产和应用2

1.2.2“二汽”建设,推动我国创建气动工业3

1.2.3扩展完善中国第一代气动元件4

1.2.3.1一机部召开全国气动座谈会,确定归口单位,组建联合设计组4

1.2.3.2一机部归口管理的气动元件生产企业5

1.2.3.3联合设计组自主研发的气动元件品种5

1.2.3.4重视质量,制订产品标准7

1.2.4简介一机部归口管理的12家企业的历史变化及新企业的诞生8

1.2.5阶段综述9

1.3中国气动工业成长壮大阶段(1981~1995年)10

1.3.1“六五”(1981~1985年)期间气动工业的发展10

1.3.1.1企业全面整顿,第二批气动企业兴起,为发展打好基础10

1.3.1.2建立无锡气动技术研究所,承担全国气动行业技术归口职能11

1.3.1.3第一项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研发,建立中国第二代气动元件12

1.3.1.4开展质量调查,加强质量管理和标准制订15

1.3.1.5开展“七五”技术引进相关准备16

1.3.1.6“六五”综述16

1.3.2“七五”(1986~1990年)期间气动工业的发展17

1.3.2.1行业建设及其主要工作18

1.3.2.2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创新开发气动产品23

1.3.2.3加强质量管理,实现“产品创优,企业升级”目标26

1.3.2.4完善标准化机构,加快标准制修订29

1.3.2.5“七五”小结30

1.3.3“八五”期间气动工业的发展32

1.3.3.1改革开放的深化,促使多元经济形式的气动企业蓬勃崛起33

1.3.3.2加强气动行业管理,更好地服务企业发展33

1.3.3.3实施《气动工业振兴发展纲要》36

1.3.3.4加快品种发展,自主创新研发中国第三代气动元件36

1.3.3.5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开展产品可靠性考核39

1.3.3.6不断完善标准体系42

1.3.3.7“八五”小结43

1.4中国气动工业持续发展阶段(1996~2010年)44

1.4.1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变化44

1.4.2“九五”期间气动工业的发展46

1.4.2.1实施“双加”工程和技术改造46

1.4.2.2产品发展情况47

1.4.2.3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与健全质量保证体系48

1.4.2.4气动标准的整顿复查和制修订49

1.4.2.5“九五”小结49

1.4.3 21世纪十年的发展50

1.4.3.1加强自主创新,实现科学发展51

1.4.3.2产品的发展52

1.4.3.3标准化工作59

1.4.3.4协会工作61

1.4.3.5管理与培训62

1.4.3.6气动产品出口增长64

1.4.3.7气动产品产值增长66

1.4.3.8小结66

1.5中国气动工业发展历程总结67

1.5.1气动行业基本情况67

1.5.2中国气动工业销售额的发展情况68

1.5.3劳动生产率与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72

1.5.4产品技术水平与应用领域73

1.6代表性企业的历史演进75

1.6.1广东省肇庆方大气动有限公司(原肇庆气动元件厂、广东肇庆气动元件总厂)75

1.6.2济南华能气动元器件公司(原济南气动元件厂)77

1.6.3烟台未来自动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原烟台气动元件厂)80

1.6.4无锡市华通气动制造有限公司(原无锡市气动元件总厂)82

1.6.5威海博胜气动液压有限公司(原威海气动元件厂)84

1.6.6江都市永坚有限公司(原江都县气动元件厂)88

1.6.7上海新益气动元件有限公司(上海新益气动工程有限公司)90

1.6.8宁波市华益气动工程有限公司92

1.6.9肇庆市志成气动有限公司94

1.6.10奉化星宇电子有限公司95

1.6.11宁波索诺工业自控设备有限公司(原奉化市天工气动成套厂)97

1.6.12宁波佳尔灵气动机械有限公司101

1.6.13浙江亿日气动科技有限公司104

1.6.14神驰气动有限公司106

1.6.15 无锡市圣汉斯气动阀门执行器制造有限公司107

1.6.16浙江星辰气动有限公司(原乐清市星辰气动有限公司)109

1.6.17中国·恒一气动有限公司110

1.6.18浙江南部气动有限公司112

第2章 中国气动元件产品技术的发展113

2.1发展历程113

2.1.1创建阶段的产品技术发展(1967~1980年)113

2.1.1.1“二汽”建设,自主研发中国第一代气动元件113

2.1.1.2射流元件的兴起与淡出116

2.1.1.3扩充和完善中国第一代气动元件,开发第二代方向控制阀119

2.1.2成长壮大阶段的产品技术发展(1981~1995年)122

2.1.2.1第一项技术引进,学创结合研发中国第二代气动元件123

2.1.2.2“六五”计划,扩充和完善第二代气动元件132

2.1.2.3“七五”扩大技术引进,加快品种发展135

2.1.2.4实施“八五”计划,自主创新研发,建立中国第三代气动元件141

2.1.3持续发展阶段的产品技术发展(1996~2010年)146

2.1.4小结147

2.2气源处理元件148

2.2.1主管路过滤器148

2.2.2空气过滤器149

2.2.3除油过滤器155

2.2.4水滴分离器157

2.2.5空气油雾润滑器157

2.2.6空气过滤减压阀165

2.2.7气源处理组合元件168

2.3气动控制元件172

2.3.1压力控制阀172

2.3.2流量控制阀185

2.3.3方向控制阀189

2.3.3.1单向型方向阀189

2.3.3.2换向型方向阀(换向阀)194

2.4气动执行元件254

2.4.1普通型气缸254

2.4.1.1大型气缸254

2.4.1.2中型气缸264

2.4.1.3小型圆形气缸268

2.4.1.4微型气缸271

2.4.1.5螺纹气缸271

2.4.1.6薄型气缸272

2.4.1.7多面安装气缸274

2.4.1.8普通气缸主要技术参数275

2.4.2导向型气缸282

2.4.3无活塞杆型气缸287

2.4.4冲击气缸290

2.4.5多级气缸292

2.4.6气液组合气缸294

2.4.7伺服气缸299

2.4.8气爪300

2.4.9膜片气缸302

2.4.10气动马达303

2.4.10.1摆动马达303

2.4.10.2气马达312

2.4.11专用气缸316

2.4.11.1汽车制造业专用气缸316

2.4.11.2铝行业高温型气缸320

2.4.11.3纺织业专用气缸326

2.4.11.4吹塑机专用气缸327

2.4.11.5石油修井机专用气缸330

2.4.11.6特殊功能气缸330

2.5真空元件342

2.5.1真空发生器342

2.5.2真空吸盘345

2.6气动机械及气动系统与装置347

2.6.1气动压力机347

2.6.2粉粒物料包装机353

2.6.3全自动剑杆织样机356

2.6.4气动进给动力头358

2.6.5气动系统装置360

第3章 中国气动元件制造技术的发展365

3.1概述365

3.2铝合金气缸管制造技术365

3.2.1发展过程简介365

3.2.2铝合金气缸管从型材到成品369

3.2.2.1缸筒材料369

3.2.2.2常用缸筒形状和技术要求369

3.2.2.3生产工艺流程370

3.3压力铸造技术375

3.3.1带冷却块的真空压铸377

3.3.2带机械真空阀的真空压铸378

3.3.3冷却块、横浇道插销式真空压铸381

3.3.4挤压压铸工艺382

3.4压铸件的浸渗技术383

3.5关键零件的机械加工技术386

3.5.1换向阀的阀体386

3.5.2换向阀的阀杆388

3.5.3电磁阀先导头388

3.5.4上海新益气动换向阀的典型结构与加工方法389

3.5.5气缸活塞杆394

3.6去毛刺工艺398

3.6.1挤压珩磨去毛刺399

3.6.2热能去毛刺400

3.6.3电化学去毛刺401

3.6.4铝合金阀体交叉孔去毛刺工艺402

3.7表面处理技术403

3.7.1普通表面处理403

3.7.2硬质阳极氧化处理404

3.7.2.1铝合金气缸缸筒表面硬质阳极氧化404

3.7.2.2阳极氧化基本机理405

3.7.2.3铝和铝合金阳极氧化工艺方法的分类406

3.7.2.4铝和铝合金阳极氧化工艺流程406

3.8电磁线圈制造与绝缘封装技术413

3.8.1电磁线圈制造414

3.8.2电磁线圈环氧绝缘浸渍漆415

3.8.3电磁线圈环氧树脂灌注封装416

3.8.4电磁线圈热塑性塑料封装419

3.8.5电磁线圈的热固性塑料封装421

3.8.5.1概况421

3.8.5.2环氧树脂压注封装工艺422

3.8.6电磁线圈BMC注射封装工艺424

3.8.6.1概况424

3.8.6.2 BMC注射成型工艺425

第4章 中国气动工业标准化事业的发展428

4.1气动标准化事业的起始阶段(1967~1983年)428

4.2气动标准化事业的发展阶段(1984~2002年)429

4.2.1建立气动标准化组织及第一届气动分标委成立430

4.2.2标准制修订工作431

4.2.3制定产品质量分等标准434

4.2.4气动标准的科研工作435

4.2.5编制标准体系436

4.2.6制定产品设计、工艺、工装技术标准和其他标准437

4.2.7评选优秀标准项目437

4.2.8阶段小结437

4.2.9研究所标准化机构的调整438

4.2.10第二届气动分标委成立438

4.2.11制订和修订标准438

4.2.12召开标准技术交流会439

4.2.13标准复查439

4.2.14标准清理整顿440

4.2.15 阶段小结442

4.3气动标准化事业的提高阶段(2003~2010年)443

4.3.1第三届气动分标委的成立444

4.3.2第四届气动分标委的成立444

4.3.3制定和修订标准445

4.3.4组织标准复审,制定标准体系449

4.3.5行业标准化活动450

4.3.6积极参与气动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各项工作454

4.3.7组织相关标准培训456

4.3.8气动标准的科研工作457

4.3.9阶段小结458

4.3.10企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简况461

第5章 气动元件测试技术的发展463

5.1综述463

5.2创建时期的气动测试技术463

5.3成长壮大时期的测试技术465

5.3.1上海市液压气动技术研究所在气动检测技术方面的发展465

5.3.2机械工业部气动元件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和分中心成立465

5.3.3机械工业部气动元件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466

5.3.3.1概述466

5.3.3.2气动元件产品标准467

5.3.3.3自主开发的主要检测设备469

5.3.3.4其他检测仪器设备478

5.4持续发展时期的气动测试技术479

5.4.1浙江大学在气动测试技术方面的研究与发展479

5.4.1.1浙江大学研制的气动测试设备479

5.4.1.2浙江大学对气动检测技术的研究483

5.4.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气动测试技术方面的研究与发展494

5.4.2.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制的气动测试设备494

5.4.2.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气动测试技术的研究496

5.4.3北京理工大学在气动测试技术方面的研究与发展503

5.4.3.1高效的气动元件性能测试503

5.4.3.2先进气密性检测503

第6章 中国气动工业质量管理技术的发展506

6.1综述506

6.1.1创建时期的质量管理(1967~1980年)506

6.1.2成长壮大时期的质量管理(1981~1995年)508

6.1.3持续发展时期的质量管理(1996~2010年)509

6.2建立机械工业部气动元件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和分中心509

6.2.1机械工业部气动元件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简称部检测中心)简介510

6.2.2机械工业部气动元件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济南分中心(简称济南分中心)简介512

6.2.3机械工业部气动元件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大连分中心(简称大连分中心)简介512

6.3开展“治脏、治漏”工作和“工艺突破口”工作513

6.3.1气动元件“治脏、治漏”考核暂行规定513

6.3.2第一批验收合格的“不脏、不漏”产品514

6.3.3“双治”验收合格企业515

6.3.4气动行业“工艺突破口”实施细则515

6.3.5主要做法与成效516

6.4产品可靠性工作516

6.5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和创优工作518

6.5.1产品质量分等标准简介518

6.5.2质量监督抽查519

6.5.3产品质量创优工作520

6.6开展国际ISO9000系列标准和质量认证工作521

6.7关键零件与配套件质量攻关和定点生产522

6.7.1气动密封件523

6.7.2电磁线圈524

6.7.3气缸铝缸筒525

6.7.4空气过滤器滤芯525

6.8培育自主商标526

6.9创建名牌产品528

6.9.1定目标,抓落实528

6.9.1.1 1967~1980年,目标“从无到有建立中国气动工业”529

6.9.1.2 1981~1990年,目标“创名优产品,扩大应用市场”529

6.9.1.3 1991~2000年,目标“提高产品可靠性,为走出国门打基础”529

6.9.1.4 2001~2010年,目标“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实现‘天下有我’”529

6.9.2全员参与531

6.9.3工作标准化532

6.9.4改善工业工程533

6.9.5统计分析535

6.9.6制度管控539

6.10筹建国家气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539

第7章 中国气动工业企业管理技术的发展548

7.1管理与管理科学及企业管理技术548

7.2中国第一批气动企业的历史演进548

7.2.1上海气动成套厂(原上海气动元件厂)549

7.2.2广东省肇庆方大气动元件有限公司(原广东省肇庆气动元件总厂)551

7.2.3烟台未来自动装备有限公司(原烟台气动元件厂)552

7.2.4无锡市华通气动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原无锡气动元件总厂)553

7.2.5济南华能气动元器件公司(原济南气动元件厂)554

7.2.6威海博胜气动液压有限公司(原威海气动元件厂)557

7.2.7江都市永坚有限公司(原江都市气动元件厂)558

7.3机械工业调整整顿时期的企业管理559

7.3.1创建初期的恢复性整顿559

7.3.2气动企业全面整顿560

7.3.3评价企业等级,提高企业素质563

7.4工业企业改革时期的企业管理563

7.5经济体制改革后的企业管理564

7.5.1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565

7.5.2建立现代公司制的组织体制567

7.5.3按ISO9000标准体系规范部门职责和权限569

7.5.4合理有效的薪酬管理576

7.5.5实施企业管理工作标准化581

7.5.5.1关于产品技术标准的标准化管理581

7.5.5.2关于管理标准化581

7.5.5.3关于操作标准化581

7.5.6应用现代管理技术592

7.5.6.1成组技术593

7.5.6.2网络技术593

7.5.6.3优选法(正交试验法)593

7.5.6.4价值工程593

7.5.6.5 ABC管理法593

7.5.6.6企业管理信息化594

7.5.7实施社会责任管理595

7.6企业文化与企业主要荣誉597

第8章 中国气动工业人才培养与教育604

8.1高等教育机构流控专业设置与变化604

8.1.1清华大学气动教学工作情况604

8.1.2上海大学气动教学工作情况606

8.1.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气动教学工作情况608

8.1.3.1气动教学的开始与发展608

8.1.3.2新时期的气动教学609

8.1.4北京理工大学气动教研室教学工作情况610

8.1.4.1组建气动学科(1959年初~1962年7月)610

8.1.4.2设立气动专业(1962年9月~1978年底)611

8.1.4.3气动教育事业的新发展(1979年之后)611

8.1.4.4建立北京理工大学SMC技术中心612

8.1.5华南理工大学气动教学工作情况613

8.1.5.1基本概况613

8.1.5.2本科生教学614

8.1.5.3研究生教学与课题614

8.1.6南京理工大学气动教学工作情况614

8.1.6.1专业教学(课程/实验)615

8.1.6.2气动方面人才培养的毕业去向615

8.1.6.3教学科研奖615

8.1.7山东大学气动教学工作情况615

8.1.7.1气动教学队伍形成的时代背景615

8.1.7.2气动(液压)研究室的成立615

8.2部属科研机构举办气动技术培训616

8.2.1无锡气动技术研究所举办的气动技术培训616

8.2.1.1技术背景616

8.2.1.2气动技术培训中心617

8.2.1.3气动技术培训中心的工作成就618

8.2.2济南铸造锻压机械研究所举办的气动技术培训621

8.3中国气动工业技术的开拓者和成长中的博士队伍621

第9章 中国气动技术科学研究的发展630

9.1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与成就630

9.1.1无锡气动技术研究所(现无锡气动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630

9.1.1.1综述630

9.1.1.2主要科研成果633

9.1.2济南铸造锻压机械研究所气动研究室642

9.1.2.1气动元件研究室的历史沿革642

9.1.2.2研究开发及产品质量、行业工作成果647

9.1.2.3 1994年气动元件研究室(第九研究室)撤销661

9.1.3大连组合机床研究所气动分所662

9.1.3.1气动技术发展进程662

9.1.3.2气动技术的开发及标准化工作662

9.1.3.3气动技术的综合应用662

9.1.3.4气动技术的推广和技术培训663

9.1.4北京机床研究所气动研究室663

9.2高等院校科研活动与成就665

9.2.1清华大学665

9.2.1.1气动工业创建初期的气动技术研究665

9.2.1.2建立流体动力与控制研究中心666

9.2.1.3研究方向668

9.2.1.4主要著作和论文669

9.2.2上海大学670

9.2.2.1气动工业创建初期的气动技术研究670

9.2.2.2主要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670

9.2.2.3部分科研成果671

9.2.2.4主要著作和论文674

9.2.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675

9.2.3.1早期的气动技术研究与发展675

9.2.3.2建立节能环保中心676

9.2.3.3科研工作与成就677

9.2.3.4“气动系统能耗评价——气动功率”标准研究680

9.2.3.5申请专利情况682

9.2.3.6主要著作与论文682

9.2.3.7学术交流情况684

9.2.4北京理工大学685

9.2.4.1建立气动组685

9.2.4.2建立气动技术科学研究中心686

9.2.4.3获奖情况688

9.2.4.4主要著作及论文688

9.2.4.5气动中心历史照片690

9.2.5华南理工大学691

9.2.5.1科研成果691

9.2.5.2校外科技合作691

9.2.5.3主要著作和论文692

9.2.6南京理工大学692

9.2.6.1气动研究的起步692

9.2.6.2建立气动技术研究中心692

9.2.6.3科研项目693

9.2.7浙江大学700

9.2.7.1概述700

9.2.7.2建立气动技术中心701

9.2.7.3主要科研成果701

9.2.8华中科技大学704

9.2.8.1起步于射流技术研究705

9.2.8.2建立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705

9.2.8.3建立气动技术研究中心705

9.2.8.4主要研究成就706

9.2.9山东大学706

9.2.9.1概述706

9.2.9.2主要科研项目707

9.2.9.3主要著作与论文709

第10章 外资台资企业在中国大陆的发展710

10.1概述710

10.2中外合资及外资气动厂商情况简介711

10.2.1博世力士乐股份公司(Bosch Rexroth公司)711

10.2.1.1博世力士乐中国概况711

10.2.1.2博世力士乐简介712

10.2.1.3博世力士乐中国的服务网点712

10.2.1.4涉及行业及业务范围712

10.2.2上海康茂胜气动控制元件有限公司(CAMMOZZI公司)713

10.2.2.1上海康茂胜自动控制元件有限公司概况713

10.2.2.2上海康茂胜气动控制元件有限公司所走过的历程713

10.2.2.3公司初建时期概况714

10.2.2.4上海康茂胜自动化有限公司的崛起和发展714

10.2.3喜开理(中国)有限公司(CKD公司)715

10.2.3.1喜开理(中国)有限公司概况715

10.2.3.2中国经营战略的历程716

10.2.4费斯托(中国)有限公司(FESTO公司)717

10.2.4.1费斯托(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的历程717

10.2.4.2费斯托(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的社会活动历程718

10.2.5上海小金井国际贸易有限公司(Koganei公司)720

10.2.5.1上海小金井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概况720

10.2.5.2小金井总公司概况720

10.2.5.3日本小金井的主要年鉴720

10.2.5.4小金井对市场规划720

10.2.6诺冠中国公司(Norgeen公司)721

10.2.6.1诺冠中国概况721

10.2.6.2诺冠中国大事记722

10.2.7派克汉尼汾中国有限公司(Parker公司)722

10.2.7.1派克汉尼汾中国有限公司概况722

10.2.7.2派克汉尼汾液压系统(上海)有限公司发展历程723

10.2.7.3派克汉尼汾在中国的工厂723

10.2.8 SMC(中国)公司(SMC公司)724

10.2.8.1 SMC(中国)公司的发展历史724

10.2.8.2 SMC中国发展主要经营指标725

10.2.8.3 SMC技术与产品的应用领域725

10.2.8.4生产、制造725

10.2.8.5研发中心725

10.2.8.6人才培养726

10.2.8.7企业理念与文化727

10.2.8.8社会的评价与政府的鼓励727

10.2.8.9 SMC对中国社会的公益事业728

10.2.8.10 SMC(中国)公司企业特点729

10.2.9上海丹海科技有限公司(TPC公司)730

10.2.9.1上海丹海科技有限公司概况730

10.2.9.2产品应用领域730

10.2.9.3 TPC(中国)重大事件年鉴730

10.2.9.4将来的发展计划730

10.2.10上海优力克自动化元件有限公司730

10.2.10.1上海优力克自动化元件有限公司概况730

10.2.10.2上海优力克自动化元件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730

10.2.11妙德空霸睦机械设备(上海)有限公司731

10.2.11.1公司概况731

10.2.11.2妙德总公司概况731

10.2.11.3总公司发展历程733

10.3台资企业在中国大陆发展的情况简介733

10.3.1亚德客(AIRTAC公司)733

10.3.1.1亚德客进入中国大陆的概况733

10.3.1.2生产产品品种、产值、产量734

10.3.1.3生产装备和制造工艺734

10.3.1.4历年销售的成长过程735

10.3.1.5亚德客国际集团研发中心735

10.3.1.6企业对社会所尽的义务735

10.3.1.7企业所受的表彰736

10.3.2上海气立可气动设备有限公司(CHELIC公司)737

10.3.2.1上海气立可气动设备有限公司的概况737

10.3.2.2台湾气立股份有限公司概况737

10.3.2.3气立可公司在台湾发展史简介738

10.4台湾气动行业的发展沿革与现况简介738

10.4.1产业源起738

10.4.2发展历程738

10.4.2.1发展初期(1980~1990年时期,亦即,台湾区流体传动工业同业公会成立之前的阶段)738

10.4.2.2发展中期(1990 ~2000年时期,亦即,台湾地区流体传动工业同业公会成立后的前10年阶段)739

10.4.2.3发展近期(2000~2010年)740

10.4.3未来发展740

第11章 协会与学会工作741

11.1气动专业分会741

11.1.1第一届气动专业分会(1988年12月~1993年9月)741

11.1.2第二届气动专业分会(1993年10月~1997年8月)748

11.1.3第三届气动专业分会(1997年9月~2001年10月)750

11.1.4第四届气动专业分会(2001年11月~2005年9月)754

11.1.5第五届气动专业分会(2005年10月~2009年6月)758

11.1.6第六届气动专业分会(2009年7月~)761

11.2培育重点区域气动产业集群健康发展764

11.2.1培育奉化气动产业集群发展764

11.2.2培育乐清气动产业集群发展767

11.2.3培育肇庆气动产业集群发展768

11.3地方协会的建设与活动768

11.3.1奉化市气动工业协会768

11.3.2乐清市气动行业协会(浙江省气动行业协会、浙江省液压气动密封行业协会)776

11.3.3肇庆市气动行业协会778

11.4气动专业学会与学术交流779

11.4.1流体传动与控制分会779

11.4.2国内学术会议召开概况780

11.4.3国际学术会议召开概况782

11.4.4中日气动技术交流会概况783

11.4.5国际互访交流活动784

11.4.6国内气动技术交流活动786

11.5流控分会学术会议与专业期刊发表的气动研究论文786

第12章 追忆788

不忘的记忆(吴筠)789

反映历史 总结经验 开创未来(陈明)792

为中国气动事业奋斗终身(陈启复)794

气动发展的几点感受(杨立成)797

科研工作拾零(汪学诗)800

我的气动史(徐炳辉)804

从事气动教学的感想和期望(徐文灿)807

气动人生(张存根)809

历史的印证 未来的启迪(汪信昌)812

中国气动发展史上的寄语(王耀驹)815

亚德客之路(王世忠)816

风雨气动三十年(王少瑜)819

我的气动技术之路(王雄耀)821

期待气动技术有更大的发展(吴登奎)824

寄语中国气动工业发展(赵彤)826

附录828

附录A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气动技术部分)828

附录B中国气动工业重要事件831

附录C气动技术获奖项目840

后记845

历史图片集锦84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