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孙广仁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11997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85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302页
- 主题词:中医学:医学哲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中国古代哲学概述1
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产生和体系的形成1
(一)从远古到秦统一——奠基时期2
(二)从秦汉到唐末——拓展时期2
(三)宋至明清之际——成熟阶段3
二、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4
(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和谐理念4
(二)整体有序,偏重直觉的辩证思维5
(三)内圣外王、三纲五常的政治伦理6
第二节 中医学概述7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8
(一)中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8
(二)中医学又是一种文化9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9
(一)从中医学理论的渊源来看中医学理论体系10
(二)从历史性的动态发展中追寻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10
(三)从形成的基础和条件来看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1
三、中医学的特点12
(一)整体观12
(二)功能观16
(三)恒动观17
第三节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的关系20
一、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影响20
(一)精气说21
(二)阴阳说21
(三)五行说22
(四)天人合一说22
二、中医学对古代哲学的贡献23
(一)气化理论和天人合一理论23
(二)阴明学说的辩证法思想23
(三)五行生克的系统理论24
(四)身心统一的“形神”说24
三、把握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的关系,推进中医学的发展25
第二章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与中医学28
第一节 精气学说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28
一、精气认识的演进及其基本概念29
(一)精认识的演进及其概念内涵29
(二)气认识的演进及其概念内涵31
二、精气学说的源流34
(一)精学说的产生与发展34
(二)气学说的生成根源与发展37
三、精气理论的层次结构40
(一)古代哲学的宇宙之气40
(二)中医学的气和自然界的气40
(三)人体之内的各种气41
四、精气学说的基本观点42
(一)精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42
(二)精气的运动和变化47
(三)精气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49
(四)精气为人51
五、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影响54
(一)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54
(二)对中医学精气神理论建构的影响55
(三)对中医学体质理论构建的影响60
六、精气学说相关问题的讨论61
(一)古代哲学的精与人体之精61
(二)古代哲学的气与人体之气62
(三)古代哲学的精气生命说与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62
(四)中医学的人体之精与人体之气63
(五)《黄帝内经》中精气的含义63
(六)古代哲学之元气与人体之元气63
(七)古代哲学范畴的气化学说与中医学的气化理论64
第二节 阴阳学说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65
一、阴阳概念的形成及其演变66
(一)阴阳概念的产生66
(二)阴阳概念的演变68
二、阴阳的基本概念70
(一)阴阳的涵义70
(二)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71
(三)阴阳的特性74
三、阴阳学说的形成74
(一)阴阳理论的演进74
(二)阴阳学说的形成77
(三)《黄帝内经》阴阳学说与中医学的相互促进78
四、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79
(一)阴阳互藏79
(二)阴阳交感80
(三)阴阳对立制约80
(四)阴阳互根互用81
(五)阴阳消长81
(六)阴阳转化81
(七)阴阳自和82
(八)阴阳平衡82
五、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中的作用83
(一)先秦阴阳概念对中医学的影响83
(二)形成中医理论辩证思维的规律83
(三)相对平衡协调生命模型的构建85
(四)中医学体质理论的构建86
(五)中医学病因发病病机理论的构建86
(六)中医学养生理论的构建88
(七)中医学诊治理论的构建89
六、阴阳学说相关问题的讨论90
(一)关于阴阳与矛盾的关系90
(二)关于阴阳相对待概念92
(三)关于物质与功能分属阴阳92
(四)关于有形与无形分属阴阳93
(五)关于阴气、阳气的概念93
(六)关于阴虚、阳虚的概念及其与精虚、血虚、津液不足、气虚的关系93
(七)关于气阴两虚、气阳两虚94
(八)尊阳与崇阴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94
第三节 五行学说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96
一、五行认识的演进与五行学说的形成96
(一)五行概念的认识96
(二)五行关系的认识97
二、五行的基本概念98
(一)五行的内涵98
(二)五行的特性99
(三)事物的五行属性100
三、五行的运动规律和形式101
(一)五行相生与相克101
(二)五行制化与胜复101
(三)五行相乘与相侮102
(四)五行母子相及103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中的作用103
(一)构建五脏一体观及其与外在环境的联系104
(二)解释人体的体质类型105
(三)阐释五脏的病理变化与传变规律106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109
(五)指导疾病的防治110
五、五行学说相关问题讨论114
(一)关于倒五行114
(二)关于五行排序的几种模式114
(三)居中(中根)思想与脾心生理功能114
(四)五行学说对中医学思维模式的影响115
第四节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之间的关系117
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各自的特点118
(一)精气学说的特点118
(二)阴阳学说的特点118
(三)五行学说的特点119
二、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之间的关系120
(一)精气与阴阳五行之间的关系120
(二)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之间的关系122
三、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的综合应用123
(一)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123
(二)构建“脏腑—精气阴阳”理论体系124
(三)构建脏腑气机升降理论体系129
第三章 道、儒、释、兵、理学思想与中医学131
第一节 道家思想与中医学131
一、道家思想精华132
(一)道论133
(二)无为论134
(三)崇阴贵柔135
(四)气论135
(五)“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36
二、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137
(一)“道法自然”思想对中医学养生理论建构的影响137
(二)“重无轻有”思想对中医学藏象理论建构的影响141
(三)崇阴思想与中医学的滋阴理论145
(四)内外阴阳说与中医学的营卫出入理论148
第二节 儒家思想与中医学150
一、儒家思想和《周易》思想精华150
(一)中和思想150
(二)天人合一156
(三)崇阳思想159
(四)上下阴阳说160
(五)仁162
二、儒家思想和《周易》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163
(一)中和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163
(二)天人合一与中医学的整体观169
(三)崇阳思想与中医学的温补理论175
(四)上下阴阳说与中医学的升降交感理论176
第三节 释家思想与中医学178
一、释家思想精华178
(一)释家基本理论179
(二)释家思想精华182
二、释家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184
(一)四大说与中医气阴阳五行184
(二)缘起说与中医病因病机理论185
(三)禅定与中医养生观185
(四)慈悲思想与中医医德186
第四节 兵家思想与中医学186
一、兵家思想精华187
(一)“全胜”的整体思想187
(二)预防思想188
(三)辩证思想188
(四)知彼知己188
(五)顺势思想189
(六)围城放寇189
二、兵家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189
(一)兵家思想与中医整体观189
(二)兵家思想与中医疾病观190
(三)兵家思想与中医治疗观191
(四)兵家思想与中医养生观193
第五节 宋明理学与中医学196
一、理学思想精华196
(一)太极196
(二)理198
(三)仁200
(四)欲201
(五)圣贤气象202
二、理学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205
(一)太极与中医学205
(二)理与中医学207
(三)仁与中医学208
(四)欲与中医学211
(五)圣贤气象对中医教育的影响212
第四章 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方式与中医学214
第一节 逻辑思维与中医学216
一、逻辑学与逻辑思维216
二、逻辑思维方法217
(一)概念明确的方法217
(二)命题思维220
(三)演绎推理222
(四)归纳推理226
(五)类比推理230
(六)分析与综合232
三、中医逻辑思维的特点236
(一)中医概念的特点236
(二)中医命题思维的特点237
(三)中医推理思维的特点238
四、逻辑思维相关问题讨论239
(一)三物239
(二)多元逻辑思维240
第二节 取象思维与中医学240
一、象的含义241
(一)物象241
(二)意象242
(三)道象243
二、取象思维的含义244
三、取象思维的途径245
(一)取物象思维245
(二)取意象思维245
四、取象思维的方式246
(一)观物取象246
(二)据象类比247
(三)据象类推248
(四)据象比附249
五、取象思维的应用249
(一)取象思维与藏象理论的建构250
(二)取象思维与病因病机理论254
(三)取象思维与病证诊断255
(四)取象思维与治则治法258
(五)取象思维与临床用药259
六、对取象思维的评价260
七、取象思维相关问题讨论262
(一)关于形象的概念262
(二)象的基本思想特征262
(三)取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关系263
(四)取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关系265
(五)取象思维与类比推理的关系266
第三节 辩证思维与中医学267
一、辩证思维与辩证逻辑的基本概念268
(一)辩证思维268
(二)辩证逻辑269
二、中国古代辩证思维及辩证逻辑思想的形成与发展270
三、《黄帝内经》的辩证思维及建构中医理论的辩证逻辑思想271
(一)阴阳思维规律271
(二)五行思维规律272
(三)“动而不已”命题273
(四)常变观念273
(五)知常达变方法274
四、中医理论体系的辩证思维规律276
(一)阴阳对立制约——揭示同一思想内在差异的方法277
(二)阴阳依存互根——把握不同思想间相互联系的方法277
(三)阴阳相互转化——认识对立思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方法277
(四)阴阳动态平衡——使对立思想统一为整体的方法278
五、中医理论体系的辩证思维方法278
(一)中医辩证思维方法的性质、地位和体系279
(二)中医理论是辩证的分析与综合方法的思维产物279
(三)辩证的分析与综合方法在建构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作用281
六、中医理论体系的辩证思维形式281
(一)凝聚内外矛盾反映对立属性的概念形式281
(二)概念内在矛盾展开之判断和推理运动283
热门推荐
- 559539.html
- 1767707.html
- 1120372.html
- 2826564.html
- 1714659.html
- 3825420.html
- 3231974.html
- 94258.html
- 2879612.html
- 8586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741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605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141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183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236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305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515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982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352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12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