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 30 1978-2008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 30 1978-2008
  • 侯惠勤,辛向阳,金民卿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73077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580页
  • 文件大小:336MB
  • 文件页数:622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研究-中国-1978~2008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 30 1978-2008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1

一 “中国奇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

二 “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理论创新的根本方法8

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继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理论根据17

四 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时代根据31

五 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正确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历史根据37

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验和人民意愿的正确表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现实根据48

第一章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前提和基础56

第一节 理论创新的制度基础56

一 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58

二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79

三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92

第二节 理论创新的思想基础108

一 真理标准大讨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开创109

二 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118

三 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的科学界定131

第三节 理论创新的共同政治原则138

一 “六条政治标准”138

二 “四项基本原则”143

三 “四信”152

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57

第二章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根据和立足点167

第一节 对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的准确把握和战略判断167

一 科学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168

二 时代主题下的中国境遇: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177

三 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的挑战和契机183

四 新的历史条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新的理论生长点189

第二节 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和重新定位195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代中国相当长时期内的基本国情196

二 发展是把握当代中国国情的基本立足点201

三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国情的要求208

第三节 对中国共产党党情的历史分析和科学把握214

一 对党所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214

二 党员、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新变化222

三 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是对党情科学把握的重大部署227

第三章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基本轨迹242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突破性创新242

一 突破传统社会主义认识局限,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243

二 破除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对立,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248

三 破除抽象的社会主义优越论,确立改革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255

四 破除社会主义的封闭式发展,在改革开放中发展社会主义264

第二节 共产党执政理论的重大创新275

一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面临的新挑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276

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确立286

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共产党执政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95

第三节 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整体性创新305

一 面对战略机遇期: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305

二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确立312

三 对发展中重大矛盾问题的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在前所未有的挑战中抓住前所未有的机遇319

四 把发展提升为重大的整体性战略: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325

第四章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基本方式337

第一节 “结合”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基本方式337

一 “结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方式的哲学根据337

二 “结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方式关键在党,根本在党342

三 最根本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344

四 “结合”的关键:中国现实和世界趋势在理论创新中的良性互动349

第二节 “结合”的方法论特征354

一 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相结合354

二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结合358

三 历史必然性与历史主动性相结合361

第三节 改革开放实践进程中“结合”的新鲜经验365

一 改革开放宏观领域中的“结合”366

二 改革开放具体领域中的“结合”375

三 改革开放保证条件上的“结合”388

第五章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内在机制与动力396

第一节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机制396

一 理论创新的调查研究机制397

二 理论创新的党内民主机制415

三 理论创新的学习机制421

四 学术创新的转化机制429

第二节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动力438

一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共产主义理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精神动力438

二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根本动力445

三 党的理论创新的传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既有动力457

四 重大突发事件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重要动力464

第六章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主要成果481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481

一 任何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形成都经历过复杂的探索483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我们自己探索出来的道路491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496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四个基本特征502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518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三个科学体系构成519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523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及概括标准527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534

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545

第三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560

一 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560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家软实力565

参考文献574

后记57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