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古生物地史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古生物地史学
  • 罗增智,肖松,王立新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ISBN:7116053506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187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200页
  • 主题词:古生物学;地史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古生物地史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3

第一节 古生物学及其内容3

第二节 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化石4

一、化石4

二、化石的形成条件4

三、化石化作用5

四、化石的保存类型6

第三节 生物的系统与分类8

一、分类单位8

二、古生物学的命名法则9

三、古生物学分类系统10

第四节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11

一、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演化11

二、物种的形成15

三、化石进化的一些特点和规律17

第五节 生物与环境20

一、生物的环境分区21

二、生物的生活方式22

三、影响生物生存环境的主要因素23

四、生物群落与生物埋藏26

第二章 古无脊椎动物29

第一节 原生动物门(Protozoa)?亚目(Fusulinina)29

一、概述29

二、?壳的基本形态和构造29

三、?亚目的分类30

四、?类的生态及地史分布31

第二节 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珊瑚纲(Anthozoa)31

一、概述31

二、四射珊瑚亚纲32

三、横板珊瑚亚纲35

四、珊瑚的生态及地史分布36

第三节 腕足动物门36

一、概述36

二、腕足动物的基本特征36

三、分类37

四、腕足动物生态及地史分布40

第四节 软体动物门41

一、概述41

二、双壳纲(Bivalvia)41

三、头足纲(Cephalopoda)44

第五节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三叶虫纲(Trilobita)47

一、概论47

二、三叶虫的硬体构造48

三、三叶虫的分类50

四、三叶虫的生态及地史分布51

第六节 半索动物门(Hemichordata)笔石纲(Graptolithina)52

一、概述52

二、笔石纲的基本构造52

三、分类54

四、笔石的生态及地史分布55

第三章 脊索动物及古植物57

第一节 脊索动物门(Chordata)57

一、概述57

二、鱼形动物58

三、两栖纲(Amphibia)61

四、爬行纲(Reptilia)61

五、鸟纲(Aves)62

六、哺乳纲(Mammalia)62

第二节 古植物学(Paleobotany)66

一、概述66

二、高等植物——维管植物的形态和结构66

三、苔藓植物门(Bryophyta)70

四、原蕨植物门(Protopteridophyta)70

五、石松植物门(Lycophyta)70

六、楔叶植物门(Spenophyta)71

七、真蕨植物门(Pteridophyta)73

八、前裸子植物门(Progymnospermophyta)74

九、种子蕨植物门(Pteridospermophyta)75

十、苏铁植物门(Cycadophyta)77

十一、银杏植物门(Gingophyta)78

十二、松柏植物门(Coniferophyta)80

十三、买麻藤植物门(Gnetophyta)80

十四、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81

十五、植物界演化的阶段性81

第四章 沉积相和古地理84

第一节 沉积相和沉积环境84

第二节 沉积环境的主要识别标志84

一、沉积岩组分和结构84

二、沉积构造85

三、生物门类及其生态组合87

四、沉积地球化学标志87

第三节 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88

一、陆相沉积88

二、过渡相沉积89

三、海相沉积90

第四节 古地理及古地理图93

第五章 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95

第一节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95

一、地层的划分96

二、地层的对比96

第二节 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98

一、岩石地层单位98

二、年代地层单位100

三、生物地层单位101

四、层序地层单位101

五、不同地层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102

六、地质年代表104

第六章 前寒武纪106

第一节 概述106

一、前寒武系时代划分106

二、前寒武系的划分和对比方法106

三、前寒武纪生物界演化107

第二节 中国的前寒武系108

一、太古宇108

二、元古宇110

第三节 中国的南华系和震旦系112

一、中国南方112

二、华北-东北南部区115

第四节 前寒武纪的构造运动115

第五节 前寒武纪的矿产116

第七章 早古生代118

第一节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118

一、重要的生物门类和标准化石118

二、生物相和生物分区121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古地理121

一、寒武纪的古地理特征122

二、奥陶纪的古地理特征126

三、志留纪的古地理特征130

第三节 早古生代的古构造134

一、全球构造背景134

二、中国及相邻地区古板块格局134

第四节 早古生代的矿产135

第八章 晚古生代137

第一节 晚古生代的生物界137

一、海生无脊椎动物的演化137

二、陆生植物的繁盛及地理分异140

三、脊椎动物的发展与演化141

第二节 晚古生代的古地理141

一、泥盆纪古地理特征141

二、石炭纪古地理特征145

三、二叠纪古地理特征150

第三节 晚古生代的古构造155

一、全球构造背景155

二、中国及邻区古板块格局155

第四节 晚古生代的矿产156

第九章 中生代158

第一节 中生代的生物界158

一、陆生植物158

二、脊椎动物159

三、无脊椎动物160

第二节 中生代的古地理162

一、三叠纪的古地理特征162

二、侏罗纪的古地理特征167

三、白垩纪的古地理特征169

第三节 中生代的古构造与古气候173

一、印支运动及板块拼合作用173

二、燕山运动及板块的变形、拼合作用173

三、青藏地区的板块拼合过程174

四、中生代的古气候174

第四节 中生代的矿产174

第十章 新生代176

第一节 新生代的生物界176

一、脊椎动物的演化176

二、水生无脊椎动物的更替和发展178

三、被子植物的发展及地理分区178

第二节 古近纪、新近纪的古地理、古构造179

一、中国东部180

二、中国西部182

三、西藏地区182

第三节 第四纪的古地理、古构造182

一、青藏高原的迅速隆升及其影响183

二、沉降、堆积持衡的黄土高原183

三、中国东部的升降差异及南北分异183

四、海平面升降和海陆变迁183

第四节 新生代的沉积矿产184

参考文献18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