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 2003 国内及国际区域合作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 2003 国内及国际区域合作
  • 孙海鸣,赵晓雷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498851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615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635页
  • 主题词:地区经济-经济发展-研究报告-中国-2003;国际合作:经济合作-研究报告-中国-2003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 2003 国内及国际区域合作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编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3

1 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演化及其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3

1.1 区域经济理论的引进、发展及中国区域经济的实践3

1.1.1 20世纪初期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思想3

1.1.2 前苏联生产力布局理论的引进及中国均衡生产力布局的实践4

1.1.3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引进与中国的非均衡发展战略9

1.1.4 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及趋异与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18

1.1.5 新区域主义的兴起与中国对外开放及合作的新格局30

1.2 城市经济理论的发展演化及其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33

1.2.1 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和特征紧密关联的传统城市经济理论33

1.2.2 市场经济条件下主导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城市经济理论及其政策演变44

1.2.3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国内外城市经济理论的新发展及其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61

2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状态及原因70

2.1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70

2.1.1 中国的经济区域划分问题70

2.1.2 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78

2.2 区域发展差异的理论及现实评价94

2.2.1 如何分析及评价区域发展差异94

2.2.2 如何看待我国的地区差异98

2.3 影响中国区域发展差异的基本因素102

2.3.1 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102

2.3.2 制度变迁与政策资源104

2.3.3 市场化改革进程与经济发展110

2.3.4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对区域发展差异的影响115

2.4 未来影响中国地区差异的几个问题119

2.4.1 城市化进程及对地区差异的影响119

2.4.2 地区分割与统一市场的建立121

2.4.3 WTO背景下的区域开放及可能造成的地区发展差异124

2.4.4 资金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126

2.4.5 发展非国有经济在西部开发中的战略地位128

2.4.6 加快信息化步伐,缩小地区经济差异129

3.1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变迁133

3.1.1 二元经济概述133

3 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与区域两极分化133

3.1.2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变迁135

3.1.3 中国经济结构周期性变化原因分析138

3.2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区域特征142

3.2.1 中国经济结构二元程度区域差异142

3.2.2 中国经济结构二元程度区域差异的原因145

3.3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思路146

3.3.2 加快城市化步伐,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别147

3.3.1 减少制度性障碍,提高生产要素的流动性147

3.3.3 实施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148

3.4 中国经济区域两极分化149

3.4.1 指标和方法150

3.4.2 1978年以前中国经济区域两极分化简要回顾150

3.4.3 1978~1998年中国经济区域两极分化的变迁152

3.4.4 1999年以后中国经济区域两极分化156

3.4.5 居民家庭收入区域两极分化情况158

3.4.6 中国区域两极分化的可能趋势160

3.5.1 控制区域两极分化161

3.5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与区域两极分化的消除161

3.5.2 推进制度创新消除区域两极分化162

4 投资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164

4.1 中国区域投资布局与经济格局164

4.1.1 中国区域投资布局战略的演变与调整164

4.1.2 中国区域投资布局的现状与特点170

4.1.3 中国区域投资布局的发展趋势178

4.2 中国区域投资结构与经济结构182

4.2.1 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的演进182

4.2.2 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差异性的根源186

4.2.3 中国三次产业的区域投资经济结构分析189

4.3 中国区域投资的有效性分析199

4.3.1 中国区域投资的相对有效性分析199

4.3.2 中国区域投资的整体有效性分析204

4.3.3 中国东、中、西部投资有效性综合分析206

4.4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209

4.4.1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历史变迁209

4.4.2 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特征210

4.4.3 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差异定性分析214

4.4.4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216

5 中国东部三大都市圈经济发展比较研究225

5.1 大都市圈的理论综述225

5.1.1 相关概念的理论辨析225

5.1.2 主流派的理论概要226

5.1.3 其他流派的理论述评228

5.2 中心城市、大都市圈与区域经济一体化229

5.2.1 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229

5.2.2 世界主要大都市圈的形成230

5.2.3 大都市圈核心城市的作用231

5.2.4 大都市圈的作用232

5.3 中国三大都市圈比较研究233

5.3.1 比较指标的确定原则234

5.3.2 都市圈综合指标比较简表234

5.3.3 对某些关键的因素的具体比较236

5.3.4 发展模式237

5.3.5 竞争优势239

5.3.6 城市间的功能互补及协调机制245

5.3.7 存在问题分析247

5.4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发展的SWOT分析249

5.4.1 优势(S)250

5.4.2 劣势(W)250

5.4.3 机会(O)251

5.4.4 挑战(T)253

5.4.5 SWOT矩阵分析254

5.5 加快长江三角洲都市带建设和发挥上海龙头作用的对策与建议255

5.5.1 长江三角洲建设成为世界性大都市连绵带的发展目标255

5.5.2 长江三角洲大都市连绵带发展的具体对策与建议257

5.5.3 进一步发挥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中龙头作用的对策与建议259

第二编 中国国内区域经济合作265

6 中国现阶段的区域保护与市场分割265

6.1 中国现阶段区域保护与市场分割的实证分析265

6.1.1 区域保护与市场分割的新变化266

6.1.2 区域保护与市场分割的新形式269

6.2 区域保护与市场分割的危害分析271

6.2.1 严重削弱参与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的能力272

6.2.2 严重损害中国国民经济运行质量274

6.2.3 严重扭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77

6.3 区域保护与市场分割:一个体制性障碍279

6.3.1 现阶段整治市场经济秩序的政策效果评价279

6.3.2 历史沉淀的过程281

6.3.3 行政区划的经济功能与地方利益285

6.4 加快国内统一市场建设:基本思路及对策措施288

6.4.1 以深化市场取向改革来消除区域保护与市场分割的体制性障碍288

6.4.2 国内统一市场基础性制度安排的调整及其各方面建设290

7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条件和模式295

7.1 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和发展背景295

7.1.1 区域经济合作的概念与内涵296

7.1.2 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297

7.1.3 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背景分析300

7.2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条件分析303

7.2.1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客观条件304

7.2.2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体制环境307

7.2.3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机制309

7.3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探索311

7.3.1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历程及类型311

7.3.2 大都市经济圈的区域合作模式314

7.3.3 东西部区域经济合作模式321

7.4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前瞻325

7.4.1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趋势与目标326

7.4.2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问题及原因328

7.4.3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应对策略与措施329

8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政府干预与市场基础333

8.1 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区域经济合作与政府干预的原因分析333

8.1.1 市场化进程中区域经济合作的原因333

8.1.2 区域经济合作中政府干预的原因336

8.2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规划、政策及措施回顾与分析338

8.2.1 政府干预方式的转变338

8.2.2 中央政府的规划、政策与措施339

8.2.3 地方政府的规划、政策与措施345

8.3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效果:政府干预与市场行为的结合355

8.3.1 东、中、西部三大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355

8.3.2 经济协作区内的经济合作365

8.4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370

8.4.1 政府干预产生的主要问题370

8.4.2 市场化进程中区域经济合作的路径分析373

9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产业分工基础377

9.1 中国各省市区产业分工的现状分析377

9.1.1 地区间产业分工格局的变化378

9.1.2 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层次差异384

9.1.3 地区间产业的区位商分析389

9.2 中国区域产业分工的自然和社会基础393

9.2.1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是区域产业分工的自然物质基础393

9.2.2 社会经济条件是区域产业分工的重要基础398

9.3 中国区域经济整合与产业分工的区域政策403

9.3.1 区域产业政策协调404

9.3.2 区域财政政策协调405

9.3.3 区域金融政策协调406

10 中国东西部经济合作的要素、市场、制度条件410

10.1 东西部经济合作的逻辑与要素条件410

10.1.1 东西部经济合作的交易费用410

10.1.2 东西部经济合作的内在逻辑414

10.1.3 东西部经济合作的要素结构418

10.1.4 东西部要素的比较优势与产业的区域分布423

10.2 东西部经济合作的市场条件430

10.2.1 东西部市场发育程度的比较430

10.2.2 东西部市场化差异的一个解释433

10.2.3 以市场方式促进东西部合作435

10.3 东西部经济合作的制度因素441

10.3.1 区域经济发展与制度的学习效应441

10.3.2 加入WTO与东西部经济合作443

10.3.3 政策与规则446

11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合作的区域增长意义450

11.1.1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451

11.1 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合作的必要性及其现实意义451

11.1.2 区域竞争趋烈将引导区域经济联合和重组452

11.1.3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452

11.1.4 长江三角洲地区协调联动与地区可持续发展453

11.2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特征453

11.2.1 合作方式灵活多样453

11.2.2 优势企业跨地区兼并、收购和控股454

11.2.3 加强区域商贸网络建设454

11.2.4 区域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和深化455

11.3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合作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455

11.3.1 城市职能分工不尽合理,地区产业发展缺乏协调机制455

11.3.2 中心城市的现代化功能欠完善,极化与扩散能力不强456

11.3.3 区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456

11.3.5 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弱化了城乡之间的市场关联457

11.3.6 区域性政策和法制建设滞后,影响区域联合与协作的积极性457

11.3.4 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土地资源浪费严重457

11.4 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目标与思路458

11.4.1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目标458

11.4.2 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基本思路461

11.5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合作的趋向468

11.5.1 从行政区经济到都市圈经济468

11.5.2 从隔江单相侧发展到跨江双侧协同发展469

11.5.3 从“外向型经济”到“开放型经济”470

11.5.4 从“权力政府”到“责任政府”472

11.6 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合作的措施与对策473

11.6.1 组织创新:建立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经济技术协作联合会473

11.6.2 机制整合:构建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统一的经济运行与管理机制474

11.6.3 框架重构:塑造以市场一体化为核心的城乡流动格局475

11.6.4 规划更新:以都市圈域规划替代传统的城市规划和乡村发展规划相互分离的规划模式475

11.6.5 模式转换:由政府推动型为主转向经济促动型为主476

第三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区域合作479

12 中国周边次区域经济合作与上海479

12.1.1 “10+3”合作框架的发展480

12.1.2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合作开发480

12.1 中国周边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480

12.1.3 东北亚次区域经济合作481

12.1.4 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合作481

12.1.5 两岸三地的经济合作482

12.2 中国周边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国际背景483

12.2.1 国际背景和中国周边次区域经济合作483

12.2.2 美国对中国周边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态度484

12.2.3 日本对中国周边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态度486

12.3 中国和周边次区域的经济合作488

12.3.1 中国和“10+3”合作488

12.3.2 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488

12.3.3 中国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合作开发489

12.3.4 中国和上海合作组织489

12.4 上海和中国周边次区域的经济合作490

12.4.1 上海与中国周边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490

12.4.2 上海与中国周边次区域的经济合作对上海的影响496

12.5 对策建议498

12.5.1 东亚应是次区域合作的主战场之一499

12.5.2 金融货币合作应是次区域合作的重点500

12.5.3 积极发展对次区域的进出口贸易501

12.5.4 加强两岸三地经济合作,为国家统一作贡献504

1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亚太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506

13.1 东南亚次区域合作的现状506

13.1.1 21世纪东南亚联盟的发展趋势507

13.1.2 东南亚联盟及南亚合作对中国的影响511

13.1.3 中国参与东南亚次区域合作的主张513

13.2 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前景514

13.2.1 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影响514

13.2.2 朝韩打造钢铁丝绸之路517

13.3 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亚太次区域合作的一个亮点521

13.3.1 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意义521

13.3.2 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条件523

13.3.3 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的影响525

13.4.1 越南的次区域合作与社会变革526

13.4 亚太次区域合作对社会变革的影响526

13.4.2 澳大利亚的次区域合作与社会变革531

13.5 亚太次区域合作的不确定因素分析533

13.5.1 亚太次区域合作的不利因素分析534

13.5.2 亚太次区域合作的积极因素分析537

1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研究538

14.1 东盟发展的历程539

14.1.1 东盟的建立及其宗旨539

14.1.2 后冷战时期东盟面临的挑战540

14.2 中国—东盟的关系542

14.2.1 中国—东盟在国际事务中的关系542

14.2.2 中国—东盟在经贸上的关系543

14.3 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背景545

14.3.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设想的提出545

14.3.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的意义546

14.4.1 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经济合理性548

14.4.2 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评估548

14.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内容548

14.4.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实施步骤552

15 中国与东北亚及中亚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553

15.1 中国与东北亚的区域合作研究553

15.1.1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区位特点553

15.1.2 中国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现状与特点558

15.1.3 中国与东北亚区域经济进一步合作对策575

15.2 中国与中亚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576

15.2.1 中亚地区重要的战略位置578

15.2.2 中国与中亚经济合作的机制保障与前景展望582

附录 1995~2001年中国区域经济主要统计资料分析596

1.各省、市、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比较596

2.各省、市、自治区GDP总量及人均GDP比较597

3.各省、市、自治区需求结构(最终消费需求、资本形成、净出口)比较599

4.各省、市、自治区三次产业结构比较602

5.各省、市、自治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较603

6.各省、市、自治区城镇及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较607

7.各省、市、自治区城镇及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比较609

8.各省、市、自治区城市设施水平比较61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