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艺术史纲 插图本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艺术史纲 插图本 上
  • 长北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7100042194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93页
  • 文件大小:58MB
  • 文件页数:418页
  • 主题词:艺术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艺术史纲 插图本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史前艺术——华夏文明的曙光1

第一节 艺术的起源1

一、中西方关于艺术起源的重要假说1

二、从原始音乐看艺术起源4

三、从原始舞蹈看艺术起源5

第二节 史前工艺文化7

一、原始玉石器7

二、原始建筑和雕塑10

三、原始岩画12

四、从文身到服饰14

第三节 真力弥满的原始陶器16

一、原始陶器概说16

二、原始彩陶19

(一)彩陶造型与葫芦崇拜 20

(二)从彩陶色彩看先民自然观 21

(三)从彩陶纹饰看先民宇宙观 22

(四)彩陶纹饰的符号意义 23

三、原始黑陶与印纹陶25

第二章 青铜时代——民族气派的初成和艺术思想的初创27

第一节家 国重器——青铜器28

一、先秦青铜器概说29

二、青铜器精神、形式的演变31

(一)滥觞期 31

(二)鼎盛期 31

(三)转变期 35

(四)更新期 36

三、西南、西北奴隶制青铜文明40

第二节 先秦艺术的礼乐化41

一、礼制乐舞43

二、礼玉45

三、礼制建筑48

四、礼制服饰51

第三节 《考工记》的造物思想55

一、《考工记》概说55

二、器以载道和礼乐制度57

三、天人合一的宇宙观61

四、科学思想的火花64

第四节 先秦哲学与中国艺术思想67

一、老子:道法自然,大音希声67

二、孔子:礼、仁与中和70

三、墨子:非乐73

四、孟子:与民同乐,浩气充塞75

五、《周易》:以阴阳为核心77

六、庄子:以天合天,大美不言79

七、荀子:集儒家大成83

八、韩非:质不待文,以文害德86

第五节 惊采绝艳的荆楚艺术88

一、象生造型的漆器88

二、简淡线描的帛画92

三、文彩绮丽的织绣93

四、高张急节的乐舞94

五、荆楚艺术的成因95

第三章 包举宇内的秦汉思想和沉雄天真的秦汉艺术98

第一节 秦汉对宇宙本体的探讨99

一、阴阳五行论99

二、天人感应论100

三、以宇宙大生息为艺术表现103

一、宏大的建筑活动104

第二节 气吞八荒的秦汉建筑和深沉雄大的秦汉雕刻104

二、古拙沉雄的玉、石刻108

三、风格迥异的秦、汉俑110

第三节 娱人的乐舞百戏和天人并写的汉画113

一、民族乐舞的成熟113

二、纷繁热烈的百戏118

三、铺彩摛文的画像砖石120

四、飞扬率真的壁画129

五、丹青富丽的帛画130

第四节 实用品的艺术意匠132

一、持续辉煌的漆器工艺133

二、世界领先的织绣工艺136

三、关怀现世的青铜工艺138

一、以玉比德与中国艺术的人格意蕴141

第五节 比德与谶纬——汉人思维模式的影响141

二、谶纬、符瑞和风水144

第六节 艺术理论的整合、变革与开创148

一、早期儒家艺术理论的典范——《乐记》148

(一)《乐记》概述 148

(二)《乐记》的主要思想 149

(三)《乐记》理论的得失 152

二、舞蹈理论第一篇——《舞赋》153

三、书体的变革和书论的开创154

第四章 玄风佛雨下的三国两晋南北朝艺术157

第一节 玄、佛二学与魏晋风度158

一、玄学与佛学——魏晋艺术的灵魂159

二、魏晋风度与审美人生160

第二节 南方六朝艺术161

一、超妙的书法和音乐162

二、玄妙的人物画165

三、新兴的山水诗、画167

四、写仿自然的园林169

五、玄谧的青瓷170

六、飞扬潇洒的画像砖171

第三节 北朝兴起的石窟艺术172

一、拜城、库车龟兹石窟173

二、敦煌莫高窟174

三、永靖炳灵寺石窟178

四、大同云冈石窟179

五、天水麦积山石窟181

六、洛阳龙门石窟182

七、巩县石窟寺183

八、邯郸响堂山石窟183

第四节 南北朝其他艺术184

九、固原须弥山石窟184

一、沉雄秀丽的南朝陵墓石刻185

二、取法南方的北瓷、北俑187

三、南北寺庙和佛塔的中土化187

四、广袤北方的美术遗存189

五、魄力雄强的碑刻193

六、在裂变中更新的漆器194

第五节 建树突出的艺术理论196

一、音乐理论196

(一)嵇康《声无哀乐论》 196

(二)阮籍《乐论》 201

(三)刘勰《文心雕龙·乐府》 202

二、绘画理论202

(一)顾恺之的绘画理论 202

(二)宗炳《画山水序》 205

(三)王微《叙画》 208

(四)谢赫《古画品录》 209

(五)姚最《续画品》 212

三、书法理论213

(一)重体势的西晋书论 213

(二)重书意的东晋书论 214

(三)重品评的南朝书论 215

第五章 盛世之相到禅道境界——隋唐艺术和艺术理论217

第一节 隋唐艺术基调和审美转折218

一、南宗禅诞生前的隋唐艺术基调218

二、艺术审美转折的历史动因220

第二节 民族乐舞的高峰222

一、多民族乐舞的交流融合223

二、空前繁盛的宫廷乐舞224

三、丰富多彩的表演乐舞227

四、散乐——后世戏曲的先声230

第三节 清峻、丰实、俗丽、野逸——隋唐艺术的审美演变232

一、人物、鞍马画的审美演变232

二、山水画的审美演变241

三、花鸟画的审美演变244

四、书法的审美演变245

五、雕塑的审美演变247

第四节 体格兼备的隋唐造物艺术250

一、后世范式的建筑艺术250

(一)世界第一拱——赵州桥 250

(二)里坊城市和宫殿布局 251

(三)园林的审美演变 254

(四)凝重浑朴的寺庙建筑 254

(五)帝陵形制的开创 256

二、灿烂而求备的工艺美术257

(一)盛世之相的金属工艺 257

(二)追新逐异的服饰工艺 259

(三)兼容并包的陶瓷工艺 262

(四)走向装饰的漆器工艺 264

第五节 有容乃大的隋唐石窟艺术265

一、敦煌隋唐石窟267

二、西域壁画的汉化276

三、龙门奉先寺石刻277

四、乐山大佛278

五、广元隋唐石窟278

六、其他279

第六节 臻于成熟的艺术理论280

(一)《唐朝名画录》 281

一、绘画论著281

(二)《历代名画记》 282

(三)其他 290

二、书法论著290

(一)初唐书论 291

(二)盛唐书论 294

(三)晚唐书论集录 295

三、乐舞论著296

第六章 文风蔚然 雅俗并进——五代两宋艺术297

第一节 山水格法 百代标程299

一、荆、关、董、巨300

二、李成302

三、范宽303

四、郭熙305

一、南唐院画人物的杰出成就307

第二节 五代两宋院体画评价307

二、黄家富贵,徐熙野逸308

三、精深博约的两宋院体花鸟画309

四、从复古到刚硬——两宋院体山水画312

(一)工而能雅的青绿山水画 312

(二)刚猛强硬的南宋四家画 313

第三节 声势渐壮的文人艺术思潮317

一、理学对两宋艺术的影响317

二、欧阳修的艺术观318

三、苏轼的艺术观319

四、沈括、米芾等人的艺术观324

五、文人审美理论的正式确立——《沧浪诗话》326

六、方兴未艾的文人书画327

(一)水墨竹、梅 327

(二)人物、山水、花鸟新画风 328

(三)尚意的书法 332

第四节 民族气派的造物艺术333

一、理学和道、禅影响下的名窑瓷器333

二、活泼豪放的民窑瓷器和少数民族瓷器338

三、线型布局的城市和精巧变化的建筑340

(一)城市布局 341

(二)建筑 341

(三)帝陵 342

四、园林的变革和宗教的推动342

五、风景的靓点——塔344

六、其他造物艺术345

第五节 市民艺术的空前发展349

一、剧曲和讲唱的兴盛349

(一)北杂剧的真正源头——宋杂剧和金院本 350

(二)戏曲最早的成熟形态——南戏 352

(三)形形色色的讲唱 353

(四)自娱性质的乐舞 355

(五)辽、金乐舞 356

二、卓有成就的风俗绘画和走向普及的雕版印刷356

三、备极传神的宋塑和面向人间的壁画359

四、世俗化了的宗教石窟362

(一)四川地区石窟 362

(二)甘肃地区石窟 364

(三)陕北地区石窟 365

(四)云南剑川石窟 365

第六节 走向深入的艺术理论365

一、绘画论著366

(一)荆浩《笔法记》 366

(二)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369

(三)邓椿《画继》 371

(四)黄休复《益州名画录》 372

(五)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和《五代名画补遗》 374

(六)郭熙等《林泉高致》 375

(七)韩拙《山水纯全集》等 380

二、书法论著381

三、书画著录著作382

四、杂述与金石学著作384

(一)赵希鹄《洞天清录》 385

(二)金石考古著作 385

五、建筑官书——《营造法式》387

六、乐舞论著390

(一)陈旸《乐书》 390

(二)《琴史》、《碧鸡漫志》等 39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