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社会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社会史
  • (法)谢和耐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086286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700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727页
  • 主题词:社会发展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社会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1

地域与居民2

汉族5

非汉族之少数民族12

生活方式与文化13

以从事发达农业为主的定居居民16

草原地带的游牧居民17

喜马拉雅山系及其交接地区的山地居民18

华南与东南亚之混合文化19

定居居民文化与中亚绿洲商人20

欧亚大陆通道21

华夏世界历史演变梗概22

一、古代24

二、武士帝国25

三、1644年之前的官吏帝国26

四、近代中国26

五、当代中国27

华夏文明的一般特点29

文字32

第一卷 从古老王国至中央集权国家第一章 古老王国39

一、新石器时代前期39

夏朝40

二、古老王国41

青铜时期第一个朝代:商或殷42

占卜与祭祀45

第二章 列国时代49

一、古老王国的衰落49

周代前期49

传统年表50

二、从诸侯至列国51

公元前9—前7世纪的贵族社会51

贵族制度的衰落54

第三章 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57

一、变化加速58

政治权力的变迁58

战争性质变化60

经济发展与技术革新61

社会剧变68

二、国家革命70

建立中央集权国家70

新国家的重大特点71

第四章 古代遗产75

一、公元前10—前6世纪的传统典籍75

经典著作75

传统经典的相对晚期性77

二、伦常观念与政治思想的觉醒78

孔子:儒家学派之宗78

墨子:宣道社团的奠基人80

三、公元前4—前3世纪的思想潮流80

国家论者81

道家:从宗教仪式到哲学84

孟子86

荀子87

诡辩家与“五行”家88

文学89

第二卷 中央集权国家的兴起、 发展与衰落第一章 征服者皇朝95

一、自秦至汉95

华夏诸国统一与最初的扩张倾向95

秦亡汉立96

法制的持续97

缩减“封国”与抑制皇朝贵族102

二、汉朝在亚洲的大扩张103

蒙古与中亚104

满洲与朝鲜107

北方军事组织108

汉人深入热带地区110

第一次向东南亚与印度洋开放112

第二章 扩张的原因与后果115

一、经济与政治116

贸易与扩张116

赏赐政策与丝绸贸易117

夷人汉化及其归附119

二、经济与社会121

技术进步与经济飞跃122

富商与豪绅125

经济自由或经济控制126

第三章 豪强势力上升与政治制度危机129

从宫廷阴谋至篡权129

复辟皇朝的新基础131

公元1—2世纪贸易关系的发展132

新皇朝从建立至184年起义的变化133

救世革命者134

大兵横行的帝国135

第四章 汉代文明137

五行经院哲学137

多种传统138

谶纬大兴139

繁琐哲学与当时现实的关系140

学派之争与思潮对立141

经典研究鼎盛时期与汉末思想文化更新143

作为综合概括、政治探索与道德反省的历史学兴起144

宫廷文学145

第三卷 中世纪151

第一章 胡人与贵族151

一、概述151

二、从军事专制到无政府状态(190—317年)153

三国:华北的曹魏153

蜀汉(四川)与吴国(长江流域)155

内战与汉化雇佣军的反叛156

三、长江流域的贵族统治157

东晋158

刘宋159

南齐159

梁朝162

陈朝163

四、华北汉化胡人诸国163

五胡十六国(4世纪)163

拓跋的兴起与北魏皇朝的形成165

北部中国的紧张局势:决裂与分割(534—577年)169

五、交往、影响及对外关系170

华南、东南亚、印度洋171

满洲、朝鲜、日本172

蒙古与中亚173

第二章 中世纪文明177

一、玄学、美学与诗歌178

从法家唯名论到本体论思辨178

个人主义、自由、美学与诗歌180

道教界183

二、佛教热184

佛教深入中国185

适应环境187

佛教在中国的大发展190

宗教、社会与政治192

朝圣194

中文佛学译本与著作197

佛教对华夏世界的贡献198

第四卷 从中世纪至近代205

第一章 贵族皇朝205

581—683年时期的政治史206

一、唐皇朝的政治经济基础208

浩大工程208

行政系统211

司法机构212

土地法规213

军队215

二、7世纪的大扩张218

事件218

三、684—755年时期之政治史222

武后与韦后222

唐朝的黄金时代223

755—763年的军事叛乱224

第二章 向近代过渡227

一、叛乱的后果227

退缩227

税制变化与社会演变228

水稻种植第一次大发展230

二、皇朝崩溃231

政治演变231

政权新形式233

10世纪的地区自治与经济发展236

三、结束语237

新世界的曙光237

第三章 从对世界开放到回溯经典传统之源239

一、中世纪文化的顶峰239

史学与诗歌239

中国佛教的顶峰242

二、外来影响246

伊朗的影响247

7—9世纪的中国与伊斯兰251

三、唐代文明的影响254

中国对日本的影响254

四、“民族主义者”反击与回溯中国传统之源256

“古文”运动257

反佛高压与佛教衰微258

第五卷 中国的“文艺复兴”265

第一章 新世界265

一、历史及政治制度265

事件265

新国家268

变革运动270

二、军队272

从募兵制到雇佣制272

火器274

三、新社会276

食利者阶级276

土地问题277

城市飞跃发展279

社会流动性更大280

四、经济大发展282

粮食增长282

手工业生产及贸易大发展283

重商之国285

货币经济扩展286

航海业大发展288

第二章 中国“勃兴”的文明293

一、复兴条件294

雅文化与俗文化294

木刻印刷与活版印刷295

二、科学与哲学298

宋代的印书与科学发展299

科学考古学的开端300

历史学的新趋向301

宇宙论与伦理学:自然主义哲学的形成303

三、结束语305

第六卷 从汉化诸皇朝到蒙古人进占10—14世纪的游牧民族与山地居民309

三代游牧骑士310

第一章 诸汉化皇朝311

契丹辽国311

西夏:牧人与商队之国313

女真金国315

第二章 蒙古入侵与进占317

一、蒙古政制322

蒙古开发制度确立322

种族歧视323

中国税制与财源开发325

起义与对抗占领者327

二、东亚、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诸国之间的关系328

基督教世界的使者与商人328

中国人散落在欧亚大陆331

蒙古人占领期间的文学、科学与宗教333

第七卷 独裁君主与宦官之治343

第一章 重建与扩张343

一、元帝国解体与明朝建立343

国土解放343

重建农业经济345

人口控制346

专制主义倾向347

二、继续扩张349

蒙古、满洲、越南349

航海大考察350

收缩开始354

第二章 政治、社会、经济的变化357

一、政治演变357

宦官与秘密警察357

迁都358

二、社会与经济的演变360

军户问题360

匠户逐渐消失362

社会动乱363

经济变化364

三、外患366

蒙古人的攻势366

海盗活动367

第三章 近代中国的开端与明末危机373

一、城市的复兴373

大商业与工业手工场的发展373

技术进步374

都市化与商业性的新社会376

二、最后50年的危机时期377

财政危机377

政治危机379

民众大起义380

满清威胁382

第四章 明代精神生活385

一、概说385

二、正统派与独立派385

直觉学派的发展386

三、1550—1644年的“勃兴”387

反陈规习俗388

科学意识与对实学的新关注389

都市文学392

结束语393

四、欧洲入侵与耶稣会教士394

首批天主教士抵达东亚395

对话之艰难397

杰出的皈依者399

相互影响401

五、明末历史总结语403

第八卷 独裁家长制409

第一章 满洲政权进占与立国409

一、满洲实力大发展409

形成时期409

入侵者立足于中国 410

二、延搁与困难412

南明的抵抗 412

海盗再度复兴 413

1674—1681年“三藩之乱”415

第二章 开明君主417

一、纲常之治 417

笼络精英 417

“儒家”帝国 419

二、世界上最辽阔的帝国 420

蒙古、中亚与西藏:战争、宗教与外交420

建立“新疆”423

国际性大陆帝国423

三、繁荣时期 424

农业技术的高峰424

大型手工“工业”与贸易的空前大发展426

人口增长与移民开拓 428

四、边境冲突 429

与俄国在东亚的殖民推进的早期冲突430

殖民地民众起义 431

越南海盗活动432

五、政治社会气氛恶化433

腐败蔓延与首次农民起义 433

政治制度的弊端434

第三章 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末的精神生活437

一、17世纪的哲学家437

17世纪思潮的连续性438

对专制主义的批判与中国思想文化史初探439

进化社会学440

顾炎武:史学与语文学的科学批评之父441

回归实学与教育新法443

二、开明君主治下的政治、社会与思想文化生活444

伦理纲常445

皇帝与富商对文化事业的支持447

三、考据学大发展与18世纪的哲学家450

批判研究学派形成450

戴震:自然科学家、学者兼哲人452

历史哲学453

四、耶稣会士的业绩与中国对欧洲的影响455

耶稣会士的科学著述及其对中国的影响455

借鉴中国与欧洲的反应458

第九卷从衰落到外侮467

第一章大衰退467

一、衰落的内因467

二、走私与海盗活动469

外贸亏损470

第一次鸦片“战争”472

货币问题 474

三、中国与西方475

第二章 社会大动荡及其后果479

一、太平天国480

革命传统480

太平天国起义的发展与被镇压 484

二、其他暴动487

捻军487

受殖民奴役的民众488

三、后果490

优先重整农田491

商业赋税日益加重491

政治变化 493

矛盾出现 495

第三章 现代化失败与外国进一步入侵497

一、现代化问题 498

首次工业化尝试 498

失败的原因501

自由企业抑或国家经济504

二、外国进一步入侵及其后果505

受奴役的进程506

受围510

经济后果511

心理与政治512

三、结束语516

第四章 19世纪的各种思潮519

改良儒学520

正统派的反击与改良派的复兴522

恢复被遗忘的传统524

西方科学的影响527

第十卷 苦难的中国531

苦难年代的开端531

惶惑茫然的种种表现533

第一章 传统经济与社会的解体535

一、中国经济崩溃537

战争赔款的重压537

经济受外侮539

自然灾害542

二、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544

迁徙与移民544

传统社会解体547

第二章 20世纪前半叶的政治演变551

一、袁世凯时代551

旧制度的灭亡551

袁世凯的专制统治553

二、军阀混战时代555

内政与外部势力555

从孙文(孙逸仙)的努力至蒋介石取胜556

三、南京十年558

国民党政权的基础与特征559

日本入侵满洲与红军的发展561

四、自日本入侵至人民共和国成立563

重庆时代564

1946—1949年间的内战565

第三章 哲学与文学的发展567

日本影响与发现进化论学说568

西方入侵570

马克思主义的胜利573

历史学科与自然科学575

第十一卷 历史新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政权的特征582

第一章 与苏联的关系从同盟至决裂585

苏联模式586

大跃进588

第二章 与苏联决裂至毛泽东去世591

1960—1965年的插曲592

“文化大革命”594

毛派时代的结束595

跋599

附录603

一、参考文献603

期刊604

通史著作605

断代史著作610

二、历史纪年表630

中国历代王朝大事年表630

中国历史和文明大事纪年表634

三、谢和耐教授主要汉学著作目录693

专著693

论文694

译后记69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