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速数字电路设计入门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高速数字电路设计入门
  • 黄智伟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1161537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75页
  • 文件大小:105MB
  • 文件页数:392页
  • 主题词:数字电路-电路设计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高速数字电路设计入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电阻元件1

1.1电阻元件的基本特性1

1.1.1电阻元件的u-i特性1

1.1.2电阻元件的串联和并联2

1.2高速电路中的电阻3

1.2.1电阻器的阻抗频率特性3

1.2.2互连线的电阻5

1.2.3单位长度电阻9

1.2.4方块电阻10

1.2.5非理想互连与电源/地平面突变的影响11

1.2.6趋肤效应的影响11

第2章电容元件14

2.1电容元件的基本特性14

2.1.1电容元件的电容量14

2.1.2电容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14

2.1.3电容元件的串联和并联15

2.2电容器的频率特性16

2.2.1电容器的阻抗频率特性16

2.2.2电容器的衰减频率特性18

2.3电容器的ESR和ESL特性18

2.4片状电容器的使用19

2.4.1片状电容器的选择19

2.4.2片状电容器的PCB设计注意事项21

2.5低ESL的电容器21

2.5.1低ESL电容器结构21

2.5.2低ESL电容器的阻抗频率特性23

2.6片状三端子电容器24

2.6.1片状三端子电容器的频率特性24

2.6.2使用三端子电容器减小ESL26

2.6.3三端子电容器的PCB布局与等效电路26

2.6.4三端子电容器的应用28

2.7 X2Y?电容器28

2.7.1采用X2Y?电容器替换穿心式电容器28

2.7.2 X2Y?电容器的封装形式和尺寸29

2.7.3 X2Y?电容器的应用与PCB布局30

2.8可藏于PCB基板内的电容器32

2.9 PCB的电容33

2.9.1 PCB的平行板电容33

2.9.2 PCB的导线电容33

2.9.3 PCB的导线互容35

2.9.4 PCB的过孔电容38

2.10埋入式电容38

2.10.1埋入式电容技术简介38

2.10.2埋入式电容技术的应用40

2.11 IC封装的电容42

第3章 电感元件45

3.1电感元件的基本特性45

3.1.1电感元件的电感量45

3.1.2电感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46

3.1.3电感元件的串联和并联46

3.2电感器的频率特性47

3.2.1电感器的阻抗频率特性47

3.2.2电感器的Q值频率特性49

3.2.3电感器的电感值频率特性50

3.3电感器的电感值DC电流特性51

3.4电感器的选择51

3.5互感53

3.5.1互感现象53

3.5.2耦合系数53

3.5.3耦合电感上的电压—电流关系54

3.5.4两相邻通路与导线间的“互感耦合”54

3.6局部电感55

3.6.1局部自感55

3.6.2局部互感56

3.7回路电感57

3.7.1导线回路的电感57

3.7.2回路面积对电感的影响57

3.7.3环形线圈的回路电感58

3.7.4两根相邻的导线的回路电感59

3.8 PCB的电感59

3.8.1 PCB导线的电感59

3.8.2 PCB的过孔电感61

3.8.3 PCB导线的互感62

3.9 IC封装的电感62

3.10电感引起的“地弹”与控制64

3.10.1“地弹”64

3.10.2“地弹”的控制66

3.11 LC电路的阻抗特性67

3.11.1 LC串联电路的阻抗特性67

3.11.2 LC并联电路的阻抗特性68

第4章 铁氧体元件70

4.1铁氧体元件的基本特性70

4.1.1铁氧体的基本特性70

4.1.2铁氧体磁珠的基本特性71

4.2片式铁氧体磁珠72

4.2.1信号线用片式铁氧体磁珠73

4.2.2电源线用片式铁氧体磁珠75

4.2.3吉赫兹高频型片式铁氧体磁珠77

4.2.4片式铁氧体磁珠阵列(磁珠排)77

4.2.5其他类型的片式铁氧体磁珠79

4.2.6片状铁氧体磁珠的选择79

4.2.7片状铁氧体磁珠在电路中的应用81

4.2.8铁氧体磁珠的安装位置82

4.3 EMC(电磁兼容)用铁氧体82

4.3.1 EMC(电磁兼容)用铁氧体类型82

4.3.2 EMC(电磁兼容)用铁氧体阻抗频率特性83

第5章 高速数字电路的PDN(电源分配网络)设计86

5.1 PDN与SI PI和EMI86

5.1.1 PDN是SI、 PI和EMI的公共基础互连86

5.1.2优良的PDN设计是SI PI和EMI的基本保证86

5.2 PDN的拓扑结构87

5.3 VRM(电压调节模块)88

5.3.1高速数字系统的供电要求88

5.3.2 DC-DC电路89

5.3.3点负载(PoL) DC-DC转换器90

5.3.4线性稳压电路91

5.3.5线性稳压和DC-DC的混合IC电路92

5.4去耦电容器93

5.5 PCB电源/地平面94

5.5.1 PCB电源/地平面的功能94

5.5.2 PCB电源/地平面设计一般原则95

5.5.3 4层板的PCB电源/地平面设计97

5.5.4 6层板的PCB电源/地平面设计98

5.5.5 8层板的PCB电源/地平面设计99

5.5.6 10层板的PCB电源/地平面设计101

5.5.7 PCB电源/地平面的主要缺点和负作用102

5.6封装电源/地平面和芯片电源分配网络102

5.7目标阻抗103

5.7.1目标阻抗的定义103

5.7.2基于目标阻抗的PDN设计105

5.7.3利用目标阻抗计算去耦电容器的电容量107

5.8基于功率传输的PDN设计方法108

5.8.1稳压电源电路的反应时间109

5.8.2去耦电容的去耦时间109

5.8.3电源系统的输出阻抗110

5.8.4利用电源驱动的负载计算电容量111

5.8.5平面PDN的一维分布模型111

第6章 高速数字电路的去耦电路设计115

6.1高速数字电路的去耦电路结构与特性115

6.1.1高速数字电路的去耦电路基本结构115

6.1.2数字IC电源噪声的产生116

6.1.3测量去耦电路性能的测量点117

6.1.4去耦电路的插入损耗测量119

6.2插入损耗特性120

6.2.1电容器的插入损耗特性120

6.2.2电感器和铁氧体磁珠的插入损耗特性121

6.3影响电容器噪声抑制效果的因素122

6.3.1电容器的频率特性的影响122

6.3.2噪声路径与电容器安装位置123

6.3.3外围电路阻抗的影响128

6.3.4电容器的并联和反谐振128

6.4 LC滤波器(去耦电路)133

6.4.1使用一个电感器的去耦电路133

6.4.2电感器的插入损耗134

6.4.3铁氧体磁珠的插入损耗134

6.4.4 LC滤波器的插入损耗特性136

6.4.5使用电感器时的注意事项140

6.5使用去耦电容抑制电源电压波动141

6.5.1数字IC的电流和电压波动141

6.5.2电源阻抗和电压波动之间的关系141

6.5.3电压波动计算模型143

6.5.4抑制电流波动的尖峰144

6.5.5抑制脉冲宽度较宽的电流波动145

6.6使用去耦电容降低IC的电源阻抗146

6.6.1电源阻抗的计算模型146

6.6.2 IC电源阻抗的计算147

6.6.3电容器靠近IC放置的允许距离148

6.7 PDN中的去耦电容152

6.7.1去耦电容器的电流供应模式152

6.7.2 IC电源的目标阻抗152

6.7.3去耦电容器组合的阻抗特性153

6.7.4 PCB上的目标阻抗155

6.8去耦电容器的容量计算156

6.8.1计算去耦电容器容量的模型156

6.8.2确定目标阻抗157

6.8.3确定大容量电容器的容量157

6.8.4确定板电容器的容量158

6.8.5确定板电容器的安装位置159

6.8.6减少ESL cap160

6.8.7毫欧姆级超低目标阻抗设计160

第7章 FPGA的PDN设计162

7.1 FPGA的PDN模型162

7.1.1 FPGA的PDN通用模型162

7.1.2简化的FPGA的PDN模型163

7.2对去耦电容器的要求164

7.2.1电容器的寄生电感164

7.2.2电容器的有效频率165

7.2.3去耦电容器的位置166

7.2.4反谐振169

7.3 PCB电流通路电感169

7.3.1电容器贴装电感169

7.3.2 PCB电源和接地平面电感170

7.3.3 FPGA贴装电感171

7.4 PCB叠层和层序172

7.5设计示例:VirtexTM-5 FPGA的PDN设计173

7.5.1 Virtex-5 FPGA的VRM173

7.5.2必需的PCB去耦电容器173

7.5.3替代电容器175

7.5.4 PCB设计检查项目177

7.5.5 VirtexTM-5的PCB布局185

7.6 FPGA PDN设计和验证186

7.6.1确定FPGA的参数186

7.6.2去耦网络设计188

7.6.3模拟189

7.6.4性能测量191

7.6.5优化去耦网络设计193

7.6.6存在的问题分析和改进194

7.7仿真工具195

7.7.1常用的一些PDN设计和仿真EDA工具195

7.7.2 Altera的PDN设计工具196

第8章 高速数字电路的信号完整性202

8.1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202

8.1.1模拟信号202

8.1.2数字信号202

8.1.3模拟量的数字表示203

8.2信号的时域与频域的描述204

8.2.1信号在时域中的相关概念204

8.2.2信号在频域中的相关概念205

8.3脉冲(数字)信号的几个参数207

8.3.1非理想的脉冲(数字)信号波形207

8.3.2周期性和非周期性脉冲(数字)信号208

8.4上升时间与带宽(频宽)208

8.4.1正弦波与方波208

8.4.2上升时间210

8.4.3带宽(频宽)210

8.4.4边沿率(压摆率)212

8.5电路的电性等效模型212

8.5.1全波模型212

8.5.2离散模型213

8.5.3集总模型213

8.5.4直流模型214

8.5.5“集总模型”与“离散模型”的分界点214

8.5.6传播速度与材料的介电常数之间的关系214

8.6传输线216

8.6.1传输线的定义216

8.6.2 PCB传输线216

8.6.3微带线217

8.6.4埋入式微带线218

8.6.5单带状线218

8.6.6双带状线或非对称带状线219

8.6.7差分微带线和带状线219

8.6.8介质材料对传播速度的影响220

8.7反射220

8.7.1反射的产生220

8.7.2串联突变引起的反射222

8.7.3并联桩线及分支引起的反射224

8.7.4容性反射226

8.7.5感性反射226

8.7.6传输线的反射227

8.7.7反弹图229

8.7.8利用终端匹配的方法改善反射现象231

8.8串扰234

8.8.1拐点频率和互阻抗模型234

8.8.2电容耦合产生的串扰(容性串扰)235

8.8.3电感耦合产生的串扰(感性串扰)236

8.8.4反向串扰和前向串扰的基本特性237

8.8.5串扰的测量238

8.8.6减小PCB上串扰的一些措施241

8.9同时开关噪声(SSN)244

8.9.1 SSN的成因244

8.9.2片上开关246

8.9.3片外开关247

8.9.4降低SSN的一些措施249

8.10抖动250

8.10.1抖动和噪声对信号的影响250

8.10.2产生抖动和噪声的根源251

8.10.3抖动和噪声的分类252

8.10.4数据相关性抖动(DDJ)253

8.10.5占空比失真(DCD)254

8.10.6码间干扰(ISI)255

8.10.7周期性噪声和抖动257

8.10.8附加的抖动源257

8.11时钟抖动258

8.11.1时钟抖动的基本特性258

8.11.2时钟的相位抖动259

8.11.3时钟的周期抖动260

8.11.4时钟的周期间抖动260

8.11.5时钟抖动对同步系统的影响261

8.11.6时钟抖动对异步系统的影响262

8.11.7时钟电路的PCB设计263

8.12眼图269

8.12.1眼图的构成269

8.12.2眼图的参数270

8.12.3眼图的时序抖动和幅度PDF270

8.12.4眼图的时序抖动和幅度噪声的相关性271

8.12.5眼图的应用271

第9章 高速数字电路的EMI抑制273

9.1 EMI抑制基础273

9.1.1抑制EMI噪声(降噪)的基本原理273

9.1.2 EMI滤波器274

9.1.3 dB(分贝)275

9.2高速数字电路的差模辐射与控制277

9.2.1差模辐射模型277

9.2.2环路面积控制278

9.2.3减少环路电流282

9.3高速数字电路的共模辐射与控制283

9.3.1共模辐射模型283

9.3.2共模辐射的控制283

9.4数字电路板的辐射噪声与控制285

9.4.1数字信号与谐波分量285

9.4.2 IC电源线的噪声与控制286

9.4.3来自PCB布局的辐射噪声与控制288

9.4.4来自电缆的辐射噪声与控制290

9.4.5屏蔽292

9.5数字系统的辐射噪声与控制294

9.5.1系统中需要进行降噪处理的点294

9.5.2 LCD面板的降噪措施294

9.5.3 机箱的降噪措施295

9.5.4 DC电源线的降噪措施296

9.5.5总线上的降噪措施296

9.5.6 GND的降噪措施297

9.5.7 USB线上的降噪措施297

9.5.8外部插卡的降噪措施298

9.5.9 DC电源输入端的降噪措施299

9.5.10接口电缆端口的降噪措施299

9.5.11 LVDS电缆连接部分的降噪措施299

9.5.12时钟线的降噪措施300

9.6 AC电源线的降噪处理301

9.6.1 AC电源线上存在差模噪声与共模噪声301

9.6.2 AC电源线降噪处理用的共模扼流线圈302

9.6.3 AC电源线降噪处理用的混合扼流线圈304

9.6.4开关电源的AC电源线降噪处理措施305

第10章 高速信令标准306

10.1高速信令标准简介306

10.1.1噪声容限306

10.1.2建立时间和保持时间307

10.1.3最高时钟频率307

10.2 GTL系列308

10.2.1 BTL308

10.2.2 GTL309

10.2.3 GTLP311

10.2.4 Intel GTL+和AGTL+313

10.2.5 GTLP背板设计示例314

10.3 LVDS318

10.3.1 LVDS标准318

10.3.2 LVDS信号传输320

10.3.3 LVDS的配置321

10.3.4增强型电流驱动的总线LVDS323

10.3.5 LVDS PCB布线的一般原则325

10.3.6 LVDS的PCB走线327

10.3.7 LVDS的PCB过孔331

10.4 HSTL332

10.4.1 HSTL的供电电压和逻辑电平332

10.4.2 HSTL的输出缓冲器类型334

10.5 SSTL336

10.5.1 SSTL标准336

10.5.2 SSTL_3338

10.5.3 SSTL_2339

10.5.4 SSTL_18340

10.6 ECL341

10.6.1 ECL简介341

10.6.2 ECL的输入/输出结构341

10.6.3 ECL的端接电路342

10.6.4 ECL电源和地平面的隔离343

10.7 CML344

10.7.1 CML简介344

10.7.2 CML驱动器和接收器的连接方式345

10.8不同高速信令标准之间的直流耦合349

10.8.1 LVPECL直流耦合电路349

10.8.2 LVDS直流耦合电路352

10.8.3 CML直流耦合电路355

10.8.4 HSTL直流耦合电路357

10.8.5 PECL直流耦合电路358

10.9不同高速信令标准之间的交流耦合360

10.9.1 LVPECL交流耦合电路360

10.9.2 LVDS交流耦合电路362

10.9.3 CML交流耦合电路365

10.9.4 HSTL交流耦合电路368

10.9.5 NECL交流耦合电路369

参考文献37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