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抗战中的中国文化教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抗战中的中国文化教育
  • 延安时事问题研究会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11074·315
  • 出版时间:1961
  • 标注页数:325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4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抗战中的中国文化教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九一八”前日寇在东北的侵略教育3

目录第一编 抗战中的教育一 日寇在东北的奴化教育3

(二)“九一八”后日寇在东北的奴化教育之设施4

A 奴化教育的目的B 奴化教育的体系C 奴化教育的教材D 奴化教育的“师资”(三)各级奴化教育的现状11

A 伪满的初等教育B 伪满的中等教育C 伪满的高等教育D 伪满的师道教育E 伪满的职业教育F 伪满的留学生教育G 伪满的技术教育H 伪满特殊奴化教育(四)水深火热的东北学生生活20

(五)以奴化为目的的伪满所谓“青少年运动”23

A 在“协合会”系统下组织各种奴化的青年团、少年团B 结团仪式与训练方法的演变C “训练所”的内容及大“训练”情形二 七七事变后我国教育界的损失及日寇汉奸在沦陷区的奴化教育28

(一)七七事变后我国教育界的损失28

A 高等教育机关的损失B 中等教育机关的损失C 初等教育机关的损失D 社会教育机关——公私图书馆的损失(二)日寇汉奸在沦陷区的奴化教育种种36

(一)高等教育41

A 日寇汉奸奴化教育的方针B 日寇汉奸奴化教育的各种设施C 汪派汉奸在上海教育界的活动以及教育界爱国人士的奋斗三 抗战三年中大后方各级学校的统计41

(二)中等教育42

(三)初等教育44

四 中国旧时代的教育制度面面观44

(一)利禄主义的教育44

(二)营业性质的教育46

(三)卖身术的教育47

(四)服从于某少数人的教育48

五 抗战后官方一党教育制度的新设施48

(一)官方的基本教育方针及其实际48

A 官方在教育上的基本方针:管、教、养、卫B 官方在教育上的实际:统制、干涉、秘密侦探的方法,以及金钱的“奖励”(二)现统治者把一切教师一律变成思想的囚犯52

A 从大学教授到中小学教师,都不许有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思想B 官方剥夺讲学自由的公开条例C 在剥夺思想讲学自由的专制统治下,官方在学校中提倡所谓“固有文化”,大开复古的道路(三)在学生中建立特殊式的特务制度——所谓“导师制度”55

A 严密束缚学生思想行为及其个性的发展——“中等学校以上导师制度纲要”B 要求校长、导师以及学生家长形成一道大联锁,企图使学生变成无法漏网的奴才——“实施导师制应注意之点”C 训导长及训导主任须是国民党员,专替一党办事——“专科以上学校训导处的组织”D62

六 大学教育及教员学生生活的形形色色66

(一)所谓“三育并重”66

A 不让学生得到知识的“智育”B 诱导学生道德堕落的“德育”C 使学生在饥饿中过活的“体育”(二)教授们的悲哀——失去了“人”的自由81

(三)学生在恐怖、沉闷及苦斗中过日子83

A 大学生随时有被意外逮捕的危险B 学生会不得自由组织,学生中到处钻出神秘的人物C 三青团如此招收团员D 一种奇怪的口号:“革命的去,不革命的来,反革命的装蒜”E 恶劣教育制度所造成的“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专读洋文书”之现象F 恶劣教育制度所造成的一部份生97

(一)学生一进校门,首先要受一番奴才式的训练和宣誓,才得到班上课99

(二)“百年树奴”的教育99

七 中学教育及教员生活的形形色色99

A 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B 复古成为合法的时髦C 如此的历史教育D 如此的精神讲话E 教员说话不算数,还居然殴打起学生来F 学校中的监狱——禁闭室G 动軏得咎,开除学生如家常便饭H 男女同学被限制的例子(三)思想有罪,救国有罪,学校特工化110

A 思想有罪,救国有罪B 金钱与酒肉,欺诈与迫害,特殊身份的份子之威风是无限的C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学校随时有被武装袭击的危险(四)学生在饥饿疾病和各种意外死亡的种种威胁中117

A 饥饿、疾病与死亡B 学生在饥饿中的奋斗C 当局漠视学生生活所造成的不断意外灾难D 毕业后彷徨生活的歧路(五)恶劣教育制度下,一部份学生的麻木与颓废125

A 最可怕的是“麻木”B 颓废生活的一例(六)当局对校长的政策,是有功则罚,有罪则赏127

(七)在特务制度下,中学教员精神上的苦痛128

A 不入党的就要被赶出校外B 油印讲义就是“××党传单”,“时事”两字就是罪状C 只有“统治”,没有“自由”D “我是半疯子了”八 小学教育及教员学生生活的形形色色131

(一)脱离时代的教育131

A 脱离时代和复古的教育B 一种无奇不有的学校C 私塾教育的一瞥(二)小学教师们生活的饥寒交迫,功课无限繁重的负担,所受政治的镣铐134

A 在饥饿线上的生活B 可怕繁重的功课负担C 但是,教师们的位置还是不容易得到的D 学校中政治的镣铐(三)小学校长教师几种不同的德行142

A 为抗战为民众服务的精神B 虚心学习的态度C 少数份子的堕落(四)保甲长对小学教育的摧残一瞥146

(五)现统治对于初等教育,更露骨彻底取消民主的教育制度,实行所谓“政教合一”的新县制之官僚的教育制度147

A 乡长保长兼任中心小学校及国民学校校长B 教育部公布之国民教育实施纲领C “新县制”下的国民教育九 官办训练班的鳞爪157

(一)所谓训练班就是“反省院”式的监狱157

(二)立正、稍息、折叠被服、不准看报、不准叫救亡、不许思想、读大学中庸,就是全部的“战时教育”158

(三)官长为私人名利而蹂躏学生生命160

(四)对于妇女们的口号是:“我们的岗位在敌人的被褥上”161

(五)短期训练变成长期监禁163

(六)逃亡,消沉163

十 民主的抗日根据地的新教育165

甲 陕甘宁边区的新教育165

(一)关于边区教育状况的一个报告165

(二)边区的高等教育167

A 教育方针B 和学生打成一片,自由而活泼的一群教职员C 团结友爱,欢天喜地的一群青年学生(三)边区的中等教育183

A 教育方针B 教员们的生活C 学生们的生活(四)边区的小学教育190

A 抗战三周年小学校数目的一个统计B 走上了民主管理的道路(五)边区的民众教育194

A 民众教育在延安B 工人群众的教育状况C 新文字运动在民众中乙 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新教育202

(一)各级的学校教育202

A 干部教育B 中学教育C 小学教育D 少数民族的教育(二)广大民众中的社会教育208

A 社会教育的组织B 民众学校的众多C 小先生制的发达D 扫除文盲的运动E 新式的“岗位教育”F 时事问题的教育G 如火如荼的冬学运动在晋察冀边区第二编 抗战中的文化一 抗战前夜的中国文化217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统治“文化”217

A 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统治文化B 民族危机中的中国文化危机(二)抗战前夜文化界的救亡运动与新潮219

(一)七七事变后,中国文化在日寇进攻中所遇的灾难226

A 文化界的救亡运动B 文化的新潮在北平二 七七事变后中国文化的浩劫与新生226

(二)文化的大动员,新文化界在抗战中贡献了伟大的力量228

(三)从事扫除文盲普及文化的新文字运动231

A 抗战后,新文字运动在各地的新发展B 国民党中宜部发表对“拉丁化”态度C 张一?氏在四次参政会的致词D 陕甘宁边区新文字协会成立缘起三 在文化新生面前的黑暗面236

(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不变其反动的文化统制制度——投降危险在文化上的反映236

A 剥夺言论出版自由的法令一束B 剥夺文化界结社集会的自由——“文化团体登记办法”C 各地查禁书报层出不穷D 救国言论有罪——马寅初氏被放逐监视,就是最著名的事件(二)毒害民族青年的复古黑潮263

A 在官方的复古号召中,孔丘先生又碰到好运了B 在“民族文化”的掩饰下,重新确立起中国封建地主的思想文化C 复古运动在毒害着民族年青的一代四 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266

(一)用国民党名义公布的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266

(二)中国共产党中央为开展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告全党同志书281

(三)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制下的精神动员变成了精神麻痹288

(四)全国要求思想言论出版自由的呼声289

A 全国出版界向国民党当局要求撤销“战时图书杂志原稿审查办法”及“抗战期间图书杂志审查标准”B 参政会关于撤销图书杂志原稿审查办法案C 参政会关于保障思想自由讲学自由案五 为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而斗争292

(一)中国文化革命的历史特点292

(二)四个时期294

(三)文化性质问题上的偏向299

(四)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301

六 新民主主义文化在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304

(一)陕甘宁边区的新文化运动304

A 在民主自由下,文化团体和刊物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B 滋长中的大众文化C 两种文字运动D 学术研究的浓厚空气E 文化人,文化生活(二)华北敌后的新文化运动313

A 出版言论的民主自由,文化组织在民主自由下的迅速发展B 出版事业的兴盛C 大众的艺术运动(三)大江南北敌后新文化的成长32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