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基因工程药物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基因工程药物
  • 李元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39700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298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31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基因工程药物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原理和技术篇1

第1章 基因工程药物的概况及发展趋势(洪斌李元)1

1.1 基因工程药物发展概况1

1.1.1 基因工程药物发展简史1

1.1.2 基因工程药物现状1

1.1.3 我国基因工程药物的发展2

1.1.4 基因工程制药的特点6

1.1.5 基因工程药物与人类基因组、后基因组研究6

1.2 基因工程药物的发展趋势7

1.2.1 研发新型生物药物的新模式8

1.2.2 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与后基因组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基因工程新药的研发8

1.2.3 药物靶标天然配基的发现与新药的研发9

1.2.4 构建生物分子库以发现新药10

1.2.5 蛋白质工程与新药研究11

1.2.6 糖基化工程与新药研究12

1.2.7 代谢工程-组合生物学与新药研发13

1.2.8 新型生物药物制剂的研究13

参考文献14

第2章 基因工程基本原理(李元)15

2.1 基因工程的定义及发展沿革15

2.1.1 基因工程的定义15

2.1.2 基因工程的发展沿革15

2.2.4 鉴定带有目的基因的克隆17

2.2.3 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宿主细胞17

2.2.1 获得具有遗传信息的目的基因17

2.2.2 选择基因载体获得重组DNA17

2.2 基因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17

2.2.5 目的基因的扩增及获得目的产物18

2.3 基因工程的主要操作技术18

2.3.1 聚合酶链反应18

2.3.2 DNA的序列测定23

2.3.3 基因文库的构建26

2.4 基因工程常用的工具酶33

2.4.1 核酸限制性内切酶33

2.4.2 DNA连接酶36

2.4.3 DNA聚合酶37

2.4.4 核酸修饰酶39

2.4.5 其他工具酶40

2.5 基因表达的主要体系及载体简介41

2.5.1 原核表达体系41

2.5.2 真核生物表达体系51

2.5.3 转基因动物56

2.5.4 转基因植物57

参考文献58

第3章 基因工程制药的下游技术60

3.1 基因工程菌的培养(方宏清)60

3.1.1 基因工程菌的规模化培养60

3.1.2 基本发酵设备及其应用69

3.2.1 微生物细胞壁结构特点73

3.2 基因工程菌细胞的破碎(张敏方宏清)73

3.2.2 常用破碎技术77

3.3 基因工程动物细胞的大量培养技术(聂峰光)82

3.3.1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82

3.3.2 细胞培养环境条件的控制84

3.3.3 动物细胞培养方法86

3.3.4 动物细胞培养生物反应器90

3.3.5 动物细胞大量培养微载体系统92

3.3.6 动物细胞培养存在的问题96

3.4 基因重组蛋白的分离和纯化(王渭池)97

3.4.1 基因重组蛋白的主要分离技术97

3.3.7 基因工程动物细胞培养的产业化应用97

3.4.2 基因重组蛋白的纯化方法103

3.4.3 基因重组蛋白的分析和鉴定108

参考文献113

下篇 药物篇115

第4章 基因重组细胞因子115

4.1 干扰素类(熊安琪)115

4.1.1 干扰素的结构与特性115

4.1.2 干扰素的生物活性及应用119

4.2 白细胞介素类(陈松森)127

4.2.1 白细胞介素类的种类、结构与特性127

4.2.2 白细胞介素的生物活性和临床应用130

4.3.1 集落刺激生长因子的种类、结构及性质133

4.3 集落刺激生长因子(陈松森)133

4.3.2 集落刺激生长因子的生物活性及临床应用137

4.4 红细胞生成素(陈松森)142

4.4.1 红细胞生成素的结构与性质142

4.4.2 红细胞生成素的生物活性及临床应用143

4.5 干细胞因子(陈松森)145

4.5.1 干细胞因子的结构及其性质145

4.5.2 干细胞因子的生物活性及其应用147

4.6 血小板生成素(王健伟)151

4.6.1 血小板生成素的结构和特性152

4.6.2 血小板生成素的生物活性及其应用154

4.7 肿瘤坏死因子(刘丽)156

4.7.1 肿瘤坏死因子的结构与性质157

4.7.2 肿瘤坏死因子的生物活性及应用160

4.8 表皮生长因子(黄秉仁)170

4.8.1 表皮生长因子的结构及性质170

4.8.2 表皮生长因子的生物活性及临床应用172

4.9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王欣)174

4.9.1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概况174

4.9.2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结构与性质175

4.9.3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生物活性及临床应用178

4.9.4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存在的问题180

参考文献180

第5章 基因重组激素182

5.1 胰岛素(吴从愿)182

5.1.1 胰岛素的结构与性质182

5.1.2 胰岛素的生物功能及临床应用184

5.2 生长激素(邓洁英)186

5.2.1 生长激素的结构与性质186

5.2.2 生长激素的生物作用及临床应用188

5.3 降钙素(洪斌)191

5.3.1 降钙素的结构和性质192

5.3.2 降钙素的分析方法和生物合成途径193

5.3.3 降钙素的生理活性及临床应用194

5.3.4 基因工程降钙素的研究199

5.4 心钠素及利钠多肽家族(陈伟京)200

5.4.1 利钠多肽家族成员的结构及其特性201

5.4.2 利钠多肽的生物学活性和应用205

参考文献209

第6章 基因重组溶血栓药物211

6.1 血栓病(肖成祖)211

6.2 血栓形成和溶栓原理(肖成祖)211

6.2.1 凝血和抗凝血因子及凝血过程212

6.2.2 纤溶和抗纤溶因子及溶纤过程213

6.3 已被批准使用的溶栓药物(肖成祖)214

6.3.1 链激酶214

6.3.2 双链尿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216

6.3.3 乙酰化纤溶酶原链激酶复合物216

6.3.4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217

6.3.5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衍生物218

6.4.1 葡激酶219

6.4 正在研究的溶栓药物(肖成祖)219

6.4.2 单链尿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原221

6.4.3 吸血蝙蝠唾液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衍生物223

6.4.4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衍生物224

6.4.5 尿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衍生物224

6.4.6 t-PA和scu-PA等嵌合体225

6.4.7 t-PA或scu-PA与单抗结合225

6.4.8 其他227

6.5 提高溶栓药物疗效的综合措施(肖成祖)228

6.6 水蛭素(陈松森)229

6.6.1 水蛭素的结构与性质229

6.6.2 水蛭素抑制凝血酶活性及其应用230

参考文献232

第7章 基因重组可溶性受体(李元)233

7.1 受体和可溶性受体基本概念233

7.1.1 受体233

7.1.2 可溶性受体234

7.2 可溶性受体的主要种类及其特性235

7.3 肿瘤坏死因子可溶性受体236

7.3.1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可溶性受体的结构和性质236

7.3.2 肿瘤坏死因子可溶性受体的生物活性及其应用238

7.4 白细胞介素-1可溶性受体240

7.4.1 白细胞介素-1受体、可溶性受体的结构和性质241

7.4.2 白细胞介素-1可溶性受体的生物活性及其应用243

7.5.1 自细胞介素-4受体、可溶性受体的结构和性质244

7.5 白细胞介素-4可溶性受体244

7.5.2 白细胞介素-4可溶性受体的生物活性及其临床应用前景245

参考文献245

第8章 基因工程血液代用品(张艳丽陈松森)246

8.1 基因重组血清白蛋白247

8.1.1 血清白蛋白的结构及其性质247

8.1.2 血清白蛋白的生物功能及其应用248

8.2 基因重组人血红蛋白249

8.2.1 血红蛋白结构和性质249

8.2.2 血红蛋白的功能250

8.2.3 血红蛋白的修饰及血液代用品251

参考文献254

8.2.4 人血液代用品潜在应用价值及前景254

第9章 反义核酸药物(洪斌)255

9.1 概述255

9.1.1 反义核酸的发展简史255

9.1.2 反义核酸药物的特点256

9.2 反义核酸的种类256

9.2.1 反义脱氧核糖寡核苷酸257

9.2.2 反义RNA260

9.2.3 核酶263

9.2.4 三链形成寡核苷酸269

9.3 反义核酸的作用靶点及机制270

9.3.1 反义核酸的作用靶点270

9.4 最佳反义药物的选择271

9.3.2 反义核酸的作用机制271

9.4.1 随机法272

9.4.2 根据mRNA二级结构设计反义药物272

9.4.3 RNase H图谱272

9.4.4 寡核苷酸扫描阵列273

9.5 反义核酸的给药途径273

9.5.1 脂质给药系统274

9.5.2 树枝状高聚物275

9.5.3 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275

9.5.4 受体介导的内吞276

9.5.5 载体肽介导的转运277

9.6 反义核酸药物的应用278

9.6.1 肿瘤治疗中的应用278

9.5.7 口服给药278

9.5.6 中枢神经系统的给药278

9.6.2 病毒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280

9.6.3 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281

9.6.4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应用281

9.6.5 其他282

9.7 寡核苷酸的非反义应用283

9.7.1 免疫调节剂CpG DNA284

9.7.2 适体284

9.7.3 诱铒核酸284

参考文献285

中文索引286

英文索引29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