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药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医药学
  • 王文健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7309035100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393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41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药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3

中医理论基础篇3

绪论3

一、中医药学有悠久的历史3

二、中医药学有丰富的内容3

三、中医药学的基本特点4

四、要进一步发展中医药学4

五、学习中医药学的意义和方法4

第一章阴阳五行6

第一节阴阳6

一、阴阳的对立性7

二、阴阳的统一性7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7

第二节五行8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8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9

三、正确对待五行学说10

四、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关系10

第二章脏腑12

第一节心与小肠13

一、心13

二、小肠13

三、心与小肠14

第二节肺与大肠14

一、肺14

二、大肠15

三、肺与大肠15

第三节脾与胃15

一、脾15

二、胃16

一、肝17

第四节肝与胆17

三、脾与胃17

二、胆19

三、肝与胆19

第五节肾与膀胱19

一、肾19

二、膀胱21

三、肾与膀胱21

[附]三焦21

第六节气、血、津液、精、神22

一、气22

二、血24

三、津液25

四、精26

五、神26

第一节六淫28

第三章病因28

一、风邪29

二、暑邪29

三、燥邪30

四、火(热)邪30

五、湿邪31

六、寒邪31

二、传染方式32

第三节情志伤32

一、致病特点32

第二节疫疠32

一、致病特点33

二、常见病证33

三、治疗原则33

第四节饮食失宜33

一、饥饱无度33

一、劳累过度34

第五节劳逸失当34

二、安逸过度34

三、饮食偏嗜34

二、饮食不洁34

第六节痰饮35

一、痰饮的形成35

二、痰饮的致病特点35

三、常见病证35

三、常见病证36

二、瘀血的致病特点36

一、瘀血的形成36

第七节瘀血36

四、治疗原则36

四、治疗原则37

第四章诊法38

第一节望诊38

一、望神色38

二、望形态39

三、望头面部39

五、望舌40

四、望皮肤40

六、望排出物43

第二节闻诊43

一、闻声43

二、嗅气味44

第三节问诊44

一、问寒热44

二、问汗45

三、问痛45

四、问饮食口味46

五、问睡眠46

六、问二便46

七、问经带47

第四节切诊47

一、脉诊47

二、按诊50

、表里51

第五章 辨证51

第一节八纲辨证51

二、寒热52

三、虚实52

四、阴阳53

第二节气、血、津液辨证54

一、气的辨证54

二、血的辨证55

三、津液的辨证56

第三节脏腑辨证56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57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58

三、脾与胃病辨证60

四、肝与胆病辨证62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64

六、脏腑兼病65

一、六经辨证68

第四节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68

二、卫气营血辨证69

三、三焦辨证71

第六章治则与治法72

第一节治则72

一、预防为主72

二、治病求本72

三、正治反治72

四、标本缓急73

五、扶正祛邪74

六、同病异治、异病同治74

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74

第二节 治法75

一、汗法75

二、吐法75

三、下法75

六、清法76

四、和法76

五、温法76

七、消法77

八、补法77

中药与方剂篇81

第七章 中药与方剂81

第一节中药的基本知识81

一、中药的产地、采集、贮存81

二、中药的炮制82

三、中药的性能82

四、中药的用法83

第二节方剂概论84

一、方剂组成与其变化85

二、煎药法与服药法86

第三节解表方药87

一、辛温解表方药87

二、辛凉解表方药89

第四节补益方药91

一、补气方药91

二、补血方药93

三、补阴方药95

四、补阳方药97

第五节清热方药99

一、清热解毒方药100

二、清热泻火方药102

三、清热燥湿方药103

四、清热凉血方药105

五、清虚热方药107

第六节祛痰止咳平喘方药108

一、清化热痰方药108

二、温化寒痰方药110

三、止咳平喘方药111

一、芳香化湿方药113

第七节祛湿方药113

二、利水渗湿方药115

第八节祛风湿方药117

第九节温里方药119

第十节理气方药121

第十一节活血祛瘀方药123

第十二节止血方药126

第十三节平肝熄风方药128

第十四节消导方药129

第十五节泻下方药131

第十六节安神方药133

一、重镇安神方药133

二、养血安神方药134

第八章常用中成药136

第一节内科疾病137

一、呼吸系统疾病用药137

二、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用药138

三、消化系统疾病用药140

四、泌尿系统疾病用药142

五、内分泌、代谢疾病用药143

第二节外科疾病用药143

第三节妇科疾病用药144

第四节肿瘤科疾病用药146

第五节伤骨科疾病用药146

第七节虚证用药147

第六节五官科疾病用药147

中医临床篇151

第九章内科151

第一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51

第二节慢性支气管炎152

第三节支气管哮喘153

一、发作期153

二、间歇期154

第四节高血压病154

第五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55

第六节病毒性肝炎157

一、急性肝炎157

二、慢性肝炎158

第七节肝硬化158

第八节慢性胃炎159

第九节泌尿道感染161

第十节原发性肾小球肾炎162

一、急性肾小球肾炎162

二、慢性肾小球肾炎163

第十一节慢性肾功能衰竭163

第十二节再生障碍性贫血165

第十三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66

第十四节高脂血症167

第十五节糖尿病168

第十六节红斑狼疮169

第十七节类风湿关节炎170

第十八节缺血性中风171

第十九节帕金森病172

第十章外科病174

第一节概述174

一、病因174

二、辨证174

三、治法175

第二节疔疮176

第三节脱疽177

第四节乳痈178

第五节痔178

第十一章妇科病181

第一节概述181

一、妇女的生理特点181

二、妇女的病理特点182

三、妇科病的诊断要点及辨证特点183

四、妇科病的治疗原则184

第二节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185

第三节盆腔炎187

一、急性盆腔炎187

二、慢性盆腔炎188

第四节子宫内膜异位189

第五节先兆流产190

第六节围绝经期综合征192

第十二章儿科病194

第一节概述194

一、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194

二、小儿四诊要点194

三、治疗概要195

第二节肺炎196

第三节婴幼儿腹泻197

第四节急性肾炎199

第五节厌食症200

第六节腮腺炎201

第七节多汗证202

第十三章肿瘤204

第一节概述204

第二节肝癌206

第三节胃癌207

第四节肺癌209

针灸篇213

第十四章经络213

第一节经络总论213

一、经络的含义213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213

三、经络的命名和脏腑属络关系214

四、经络的分布215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衔接和流注215

六、经络的作用216

一、手太阴肺经217

第二节经络各论217

二、手阳明大肠经219

三、足阳明胃经220

四、足太阴脾经221

五、手少阴心经222

六、手太阳小肠经223

七、足太阳膀胱经224

八、足少阴肾经225

九、手厥阴心包经226

十、手少阳三焦经227

十一、足少阳胆经228

十二、足厥阴肝经229

十三、督脉230

十四、任脉231

二、针刺练习232

一、毫针232

第十五章刺灸法232

第一节刺法232

三、针刺操作233

四、针刺异常情况及处理236

第二节灸法237

一、艾炷灸237

二、艾条熏灸238

第三节其他疗法239

一、耳针疗法239

四、温灸器灸239

五、灸法的注意事项239

三、温针灸239

二、头针疗法243

三、电针疗法246

四、水针疗法246

五、拔罐疗法247

六、皮肤针疗法247

七、穴位敷贴疗法248

第一节总论249

一、腧穴的含义249

二、腧穴的发展与分类249

第十六章腧穴249

三、腧穴的命名250

四、腧穴的主治作用250

五、腧穴的定位方法250

六、特定穴253

一、头面部254

第二节常用腧穴254

二、胸腹部257

三、腰背部258

四、上肢部260

五、下肢部262

六、经外奇穴265

三、疏通经络267

二、扶正祛邪267

第一节针灸的治疗作用267

一、调和阴阳267

第十七章治疗总论267

第二节针灸辨证论治的原则268

一、补虚与泻实268

二、清热与温寒268

三、治标与治本268

四、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269

五、局部与整体269

第三节针灸的取穴方法269

一、选穴法269

二、配穴法270

第四节针灸治疗作用研究270

一、调节作用271

二、镇痛作用272

三、免疫作用273

四、修复组织作用274

第一节 中风275

第十八章治疗各论275

第二节面瘫276

第三节头痛276

第四节呃逆277

第五节不寐277

第六节哮喘278

第七节落枕278

第八节漏肩风279

第九节肘劳280

第十节腰痛280

第十一节坐骨神经痛281

第十二节痛经281

第十四节蛇丹282

第十五节泄泻282

第十三节胎位不正282

第十六节便秘283

第十七节胃脘痛283

第十八节癃闭284

第十九节小儿遗尿284

第二十节痹证285

第二十一节痿证286

第二十二节针眼286

第二十四节耳鸣287

第二十三节眩晕287

第二十五节风疹288

第二十六节阳痿288

第二十七节近视289

[附1]世界卫生组织(WHO)推广的针灸主治有效病证289

[附2]十四经穴简表289

一、中医学认识301

第二节作用原理301

第一节概述301

第十九章推拿301

推拿篇301

二、现代医学认识302

第三节推拿手法基本技能303

一、推法303

二、一指禅推法304

三、拿法304

四、按法304

五、摩法305

六、?法306

七、振法306

八、击法306

九、扳法307

十、拔法307

十一、摇法307

一、内科推拿308

第四节常见病证治疗方法308

二、伤科推拿311

中西医结合研究篇317

第二十章 中西医结合研究途径的探讨317

第一节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初步途径317

一、证与病的概念317

二、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317

三、辨证分型的优缺点317

五、舍证从病、舍病从证318

四、中西医病理观点上的结合318

第二节中西医理论指导下的结合319

第三节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320

第二十一章肾的研究323

第一节从肾虚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改变来推论肾的作用323

一、从异病同证寻找形成证的机制323

二、深入探讨肾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关系323

第二节 肾阳虚证研究成果在临床的初步应用324

第三节肾本质研究的理论在拮抗外源性激素不良反应方面的应用325

第四节 肾阳虚证的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性腺轴的研究326

第五节 肾虚与衰老的微观比较研究327

第六节肾与骨327

第二十二章 中医诊法研究328

第一节舌诊研究328

一、舌苔形成原理的研究328

二、病理舌象的形成原理329

第二节脉诊研究330

一、脉象仪的研制331

二、脉象图分析331

三、脉象原理的研究331

第二十三章活血化瘀研究进展332

第一节血瘀本质的研究332

一、血瘀与血液流变学改变332

五、血瘀与结缔组织代谢333

六、血瘀与血小板表面活性和聚集性增高333

三、血瘀与血流动力学异常333

四、血瘀与免疫功能紊乱333

二、血瘀与微循环障碍333

第二节临床研究334

一、脑血管意外的活血化瘀治疗334

二、慢性肝病的活血化瘀治疗334

三、血液系统疾病的活血化瘀治疗335

四、糖尿病的活血化瘀治疗335

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活血化瘀治疗335

六、脉管炎的活血化瘀治疗335

[附]血瘀证诊断标准336

第二十四章呼吸系统常见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37

第一节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37

一、概述337

二、常见证型实质的现代研究337

四、缓解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338

三、发作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338

第二节支气管哮喘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39

一、哮喘发作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339

二、哮喘缓解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340

三、激素依赖型哮喘的撤激素治疗341

四、治疗哮喘中药的药理研究341

第三节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研究342

一、概述342

二、肺癌常见证型实质的现代研究342

三、肺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343

四、中医药在肺癌生物免疫治疗中的作用与地位343

五、中医药抗肺癌的主要作用途径344

第二十五章冠心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45

第一节冠心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345

一、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345

第二节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及证型本质的研究346

二、急性心肌梗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346

一、辨证分型与心功能347

二、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血小板功能347

三、辨证分型与脂质代谢347

四、辨证分型与血管活性物质348

第三节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机制研究进展348

一、正性肌力作用348

二、调整心肌细胞代谢、降低氧耗量348

五、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异常增殖349

三、加强体内自由基的清除349

四、保护血管内皮细胞349

第二十六章 肾小球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50

第一节肾小球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350

一、中医治疗肾小球疾病辨证论治的思路和方法350

二、IgA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351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351

一、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的关系352

二、中医辨证分型与免疫学的关系352

第二节肾小球疾病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的研究352

三、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353

四、中医辨证分型与内分泌功能的关系353

第三节 中药治疗肾小球疾病疗效机制的研究353

一、对免疫机制的调节作用353

二、对氧自由基的影响354

三、对凝血机制的影响354

四、对肾实质病理改变的影响354

五、对肾小球疾病生化的影响355

第二十七章代谢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56

第一节糖尿病356

一、糖尿病辨证论治规律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56

二、中医药改善胰岛细胞功能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研究357

三、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57

二、中药调脂作用的现代研究358

一、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脂血症的思路358

第二节高脂血症358

三、辨病与辨证结合治疗高脂血症359

四、对围绝经期女性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360

第三节骨质疏松症360

一、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60

二、补肾治疗在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361

三、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机制研究362

第二十八章 急腹症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63

第一节急性胰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363

第二节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中药机制研究364

第三节急性胆道感染与胆石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365

一、应急治疗365

二、利胆排石治疗366

三、溶石治疗366

第四节治疗胆道系统疾病中药机制研究366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缺血性中风研究368

一、中西医结合缺血性中风研究思路368

第二十九章 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研究368

二、醒脑开窍法治疗超急性期缺血性中风369

三、祛风通络法与益气活血法治疗急性期缺血性中风369

四、养肝熄风法治疗恢复期缺血性中风369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帕金森病研究370

一、中西医结合帕金森病研究思路370

二、滋肾养肝法抗神经变性研究370

三、平肝熄风法治疗帕金森病异动症研究371

第三十章妇产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73

第一节肾主生殖的研究373

一、用中西医结合的观点研究“肾主生殖”理论373

二、肾主生殖与生殖内分泌调节作用的研究373

第二节 妇科血瘀证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76

一、活血化瘀法治疗异位妊娠376

二、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月经过多376

三、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结合研究376

一、针刺治疗无排卵型月经失调377

第三节针灸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研究377

二、针刺治疗痛经378

三、针刺引产、催产和减少分娩痛苦378

四、针刺转胎位378

第三十一章原发性肝癌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79

第一节肝癌的辨证论治思路和方法379

一、中药治疗380

二、中医药与手术疗法结合380

第二节肝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及现代研究380

三、中医药与放疗结合381

四、中医药与化疗结合381

五、中医药与生物疗法结合382

第三节健脾理气中药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机制探讨382

一、阻断癌前病变382

二、免疫调节383

三、抑制端粒酶活性和诱导肝癌细胞凋亡383

四、对癌基因表达的调控383

附录方剂索引38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