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活德育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生活德育论
  • 高德胜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51518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265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277页
  • 主题词:德育-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生活德育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总序1

第一章 生活是什么1

一、生活的劳作性1

(一)身体性劳作使人与环境相连接2

(二)劳作使沟通成为可能3

(三)劳作也是意义建构的基础4

二、生活的主体间性5

(一)与他人共在是人存在的基本境遇6

(二)生活的关系性奠基于人类和个体的童年生活中6

(三)“只站在自己的双脚上”无法生成自我,无法过人的生活10

三、生活的整体性12

(一)生活的“属人”性13

(二)生活形式与生活领域人为切割的相对性14

(三)生活的时间统一性17

(一)“有病的动物”19

四、生活的意义建构性19

(二)死亡意识:意义建构的激发20

(三)不是“发现”而是“创造”22

(四)他者:意义建构的参照24

第二章 生活与道德27

一、生活与道德关系的形上考察27

(一)“合乎道德的结合”:道德的“原初场景”27

(二)伦理存在的选择31

(一)“原型道德”34

二、遗传本能:生活与道德关系的社会生物学考察34

(二)“群体逻辑”与道德37

(三)本能性情感与道德直觉38

三、构成性因素:道德在生活中的定位40

(一)构成性因素40

(二)不能“同质化”42

(三)道德挺立:建构生活意义的方式之一44

四、生活的过程也是道德学习的过程46

(一)道德学习发生的前提:本能或善端49

第三章 生活中道德学习的基本机制49

一、道德学习在生活中是如何发生的49

(二)接受暗示51

(三)非反思性选择53

(四)自主选择54

(五)接受暗示、非反思性选择与自主选择的关系56

(六)初步运用:榜样是如何产生作用的58

二、生活的不同领域与道德学习60

(一)日常生活与教养的形成60

(二)生活中的遭遇与意外对心灵的触动作用66

(三)制度生活对德性的构造作用69

第四章 生活德育范式建构74

一、生活德育的基本理路:通过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74

(一)何谓“有道德的生活”74

(二)“有道德的生活”与人的德性的生成81

(三)生活中的恶及其德育意义85

(一)德育目的:由培养“伦理学者”到生成“有道德的人”89

二、生活德育:德育范式的转换89

(二)德育内容:由“大德育”、“小德育”到与生活的综合92

(三)德育过程:由“搬砖式”、失去自我到过“有道德的生活”95

(四)德育思维:由专门到整体97

(五)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转换:所有人都是主体,又都是对象100

第五章 学校生活的道德批判102

一、伦理审视:学校生活现象102

(一)队礼与“无礼”103

(二)“毁人不倦”的“口头禅”104

(三)批改日记还是“批改人格”106

(四)“大眼睛”与教室的“监狱化”107

(五)品德量化“量”出了什么108

(六)“不卫生”的卫生评比110

(七)仅仅是“失语”吗112

(八)公开课公开了什么113

(九)是荣誉还是“硬通货”115

(十)规范“规”住了什么116

(十一)为什么不能打110119

二、伦理定位:学校生活的特性120

(一)儿童生活的特点120

(二)学校生活的特殊性:人为性126

三、生活“德育”:学校生活“告诉”了学生什么142

(一)学校生活粗暴中断、改变了儿童本己的生活142

(二)学校生活“告诉”了学生什么146

第六章 学校日常生活与道德教育150

一、学校生活的日常性150

(一)制度生活不可能覆盖学校生活的全部150

(二)学校制度生活向日常生活的转化153

二、学校生活中的日常交往155

(一)日常交往及其种类155

(二)日常交往的形式159

(三)日常交往的情感性与道德性160

(一)学校生活的日常性对师生人格的孕育161

三、学校日常生活道德教育作用的发挥161

(二)学校生活中的日常交往与道德教育164

(三)学校日常生活道德教育功能发挥的障碍171

(四)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作用173

第七章 学校制度生活与道德教育176

一、学校生活的制度性176

二、制度与德育178

三、学校制度的人性、善性维度179

四、学校制度的功利维度183

(一)教师的脱域立场与祛魅化183

(二)学校社会分层功能的加强185

(三)学校教育的商品化倾向186

五、制度的倾斜对道德教育造成的障碍187

(一)学校制度的去道德化倾向188

(二)道德教育没有生存空间189

一、道德教育为什么要研究空间问题193

(一)空间里弥散着社会关系193

第八章 学校生活空间与道德教育193

(二)空间的伦理诉说与伦理功能195

(三)建筑环境关涉儿童的发展197

二、学校空间的性质200

(一)在“相处”中走向“相依”200

(二)是一个制度化的空间203

(三)学校是一块“净土”206

三、学校空间伦理功能道德教育功能的发挥208

(一)熟人社会提供的德育便利208

(二)空间的制度化与规则的学习211

(三)“净土”的暗示与保护作用212

四、学校空间伦理功能发挥的障碍213

(一)熟人社会、“净土”空间的排斥性214

(二)空间的过度制度化215

第九章 学校时间伦理与道德教育220

一、过度珍惜时间:人成了时间的奴隶220

(一)时间的功利化221

(二)为时间而牺牲人223

(三)时间对人的宰制226

二、遗忘休闲与娱乐至死231

(一)休闲的意义231

(二)休闲教育的缺失233

(三)娱乐至死235

一、回归生活的德育课程237

(一)德育课程:“直接道德教学”的困局及其突破237

第十章 德育课程与教学237

(二)德育课程回归生活的理路240

(三)初步的探索242

二、德育课程教学:从问答走向对话246

(一)问答式教学的局限性247

(二)对话关系无法形成的原因249

(三)对话式教学关系的建构253

主要参考文献257

后记26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