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攻坚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报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攻坚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报告
  • 周天勇,王长江,王安岭主编 著
  • 出版社: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
  • ISBN:9787807560869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01页
  • 文件大小:101MB
  • 文件页数:425页
  • 主题词: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报告-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攻坚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报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论:建设一个民主和法治的现代化国家1

一、政治体制改革:从务实的角度出发1

(一)过去三十年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2

(二)适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5

(三)政治上适当集中,经济上向市场体制迈进6

(四)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7

(五)重点改革阻碍经济发展的政治体制10

(六)沿着现代分权和集权的方向改革11

二、中国共产党的改革13

(一)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体制和执政方式13

(二)推进党管干部的科学化14

(三)改善党对新闻的领导16

(四)发展党内民主17

三、形成权力制衡的框架结构19

(一)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

(二)两条腿走路:协商民主应和代议民主齐头并进23

(三)立法的民主化是时代的潮流25

(四)改革基层治理结构和选举制度27

四、政府怎么改28

(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当关注的核心问题29

(二)财政预算体制改革的原则和重点31

(三)调整和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32

五、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方向36

(一)建构现代法官和检察官管理体制37

(二)诉讼体制由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转换38

(三)建立相对独立的司法执行体制38

(四)司法机构设置的两种可供选择的模式38

(五)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司法体制改革39

六、发挥民间组织和宗教的积极作用39

(一)培育和发展民间组织40

(二)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41

七、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需要通盘考虑的几个问题42

(一)改革的紧迫性与渐进性的关系42

(二)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本和风险44

(三)政治体制改革方案制定应该遵循的原则45

(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阶段划分与未来展望47

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报告之一:中国共产党的改革与提高执政能力51

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政治体制改革的着眼点51

(一)党的执政能力的主体52

(二)党的执政能力的内容53

(三)考察党的执政能力的其他视角54

二、改革完善党的执政体制的两个关键问题55

(一)坚持依法执政56

(二)理顺党政关系58

三、推进党管干部科学化60

(一)党管干部原则的含义61

(二)科学地管理干部62

四、改善执政党对媒体的领导65

(一)执政党是怎样影响媒体的65

(二)如何改善党对媒体的领导方式68

五、推进党内民主69

(一)代表大会制度70

(二)代表大会常任制71

(三)党内权力授受的创新73

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报告之二: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75

一、如何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75

(一)完善人大代表的组成与结构76

(二)改革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76

(三)逐步实行人大代表专职化77

(四)建立健全对人大代表的监督机制79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与取向80

(一)大力推进人权法制建设80

(二)完善税收和收费等法制和审查、审批程序82

(三)明确区分公权力与私权利82

(四)处理好多数与少数的关系83

三、健全监督制度,增强监督实效83

(一)究竟该如何看待人大的监督84

(二)目前的政治体制改革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85

(三)如何推进人大监督的制度建设86

(四)国家审计体制应向人大领导过渡88

四、完善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会议制度90

(一)全国人大会议的准备工作如何改革90

(二)改革全国人大会议的会期制度91

(三)全国人大会议的形式93

(四)通过制度改革提高全国人大会议的审议质量94

(五)如何改革全国人大会议的表决制度96

五、加强和改进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方式96

(一)理顺党中央及地方党委和人大的决策体制97

(二)完善重大决策公开制度98

(三)完善重大决策听取意见机制99

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报告之三:政协体制改革与地区协商民主101

一、人民政协的历史与现状102

(一)人民政协的发展演变102

(二)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与职能105

二、协商民主视野中的人民政协107

(一)代议民主的困境与协商民主的兴起107

(二)作为协商民主制度形式的人民政协制度109

三、赋予人民政协区域利益协调的新内涵112

(一)不同区域的利益需要协调112

(二)人民政协的新内涵114

四、现代西方国家治理结构中的上院制117

五、政协改革:地区协商民主122

(一)政协改革的方向:地区协商民主123

(二)政协改革的具体制度设计124

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报告之四:立法的民主化及其法律监督128

一、我国立法的现状、问题与原因分析129

(一)立法存在的问题129

(二)立法问题的深层原因136

二、实现立法的民主化137

(一)立法的民主观念和党的领导137

(二)民主立法139

(三)降低立法成本,提高立法效率144

三、强化立法的法律监督146

(一)设立人大专门立法监督委员会147

(二)发挥法院的司法能动作用150

四、立法民主化是一项系统工程152

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报告之五:改革基层治理结构和选举制度155

一、改革县乡治理结构和选举制度的必要性156

(一)权力来源与选举机制的错位156

(二)权力运行与“压力型体制”下政绩考核机制的错位157

(三)县乡治理直接为城乡居民提供服务和管理158

二、县乡治理结构的制度设计159

(一)现行县乡治理的制度框架159

(二)县乡治理制度设计的思路160

三、县乡主要领导选用制度改革的设想162

(一)县乡党组织领导人选举制度改革162

(二)乡镇机构选任方式改革170

(三)县级政权选举方式改革171

四、基层选举改革的关键环节173

(一)选举组织机构的改革173

(二)选区划分和代表名额174

(三)选民登记制度的改革和完善175

(四)选举提名制度的改革175

(五)选举中的竞选176

(六)选举观察员制度的设立176

(七)选举争议解决机制的建构177

(八)建立健全罢免制度178

(九)尊重选民意志和领导任期的法定性178

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报告之六:政治体制改革重心:行政体制的改革182

一、八次改革182

(一)第一次行政机构改革183

(二)第二、三次行政机构改革184

(三)第四次行政机构改革185

(四)第五次行政机构改革185

(五)第六次行政机构改革186

(六)第七次行政机构改革187

(七)第八次行政机构改革187

二、中国行政体制改革评析和前苏联改革的教训188

(一)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展189

(二)改革开放以来行政机构设置的问题190

(三)前苏联转型中政府机构改革的教训192

三、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重点领域193

(一)行政机构改革和职能设置的原则194

(二)政府机构的设置和改革方案选择197

(三)行政、执法与既得利益相分离198

(四)用国家政权和事业人民供养法控制机构和人员膨胀201

(五)近期政府和事业单位人员规模不宜再扩大202

四、减少行政层级与形成三级政府架构203

(一)政权设几层合适204

(二)中国五级政权体制的种种弊端205

(三)三级政权体制的改革方向207

五、省级区划、省直管县和乡镇综合体制改革209

(一)划小省级区域,加强中央控制209

(二)推进省直管县改革210

(三)深化乡镇党政事业机构综合改革213

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报告之七:政治体制改革应从基础做起218

一、财政预算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的目的和原则219

(一)目前财政预算体制存在的问题219

(二)财政预算体制改革的目的和原则221

二、形成统一和完整的国家预算体系222

(一)进一步清理收费项目和完善部门预算222

(二)社保基金费改税,编制社会保障预算223

(三)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预算制度224

(四)重大建设项目资金来源和预算体制的改革225

(五)国库集中支付226

三、支出结构向公共服务型财政转型227

(一)按照公共服务型财政体制确定预算科目228

(二)经常性预算:取消建设项目支出和压缩行政公务支出228

(三)保证公共服务项目支出快速和稳定增长229

四、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程序及其公开性231

(一)中央财政一级预算编制和执行分开231

(二)改革预算编制和审批时间232

(三)建立和完善人大和政协对预算的审查和批准体制233

五、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税收关系234

(一)向三级政权和财政预算体制改革和过渡235

(二)中央与地方事务及支出范围的分工和界定236

(三)中央与地方的税种和收入范围调整237

(四)地方债务的逐步化解238

(五)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239

六、财政预算改革需要联动240

(一)转变宏观调控的方式和职能240

(二)相关的体制改革241

(三)人大和政协的改革及立法配套241

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报告之八:调整和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244

一、目前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格局与问题244

(一)世界国家结构与集权、分权的发展趋向245

(二)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过程247

(三)中央与地方事务分工不明248

(四)中央与地方机构设立方面的问题250

(五)地方事务由中央、省条条管理的弊病252

(六)中央与地方事务支出的互相推诿255

(七)一级政权一级税收不明确256

(八)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不科学和不透明257

(九)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没有法定化259

二、划分清楚中央与地方各自的事务260

(一)中央政府事务261

(二)地方政府事务262

(三)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交叉性事务263

(四)省以下地方政府间的事务划分265

三、根据各自的事务和职能设置机构266

(一)调整中央和地方的机构设置266

(二)处理机构设置中的条块关系268

(三)派出机制与政府间的相互委托代理270

(四)具体微观事务管理:民主和法治,还是中央集权271

四、各级政府的事务与支出273

(一)各级政府支出事务的界定273

(二)各级政府的支出结构274

(三)地方支出与中央支出的差异275

五、固定各级政府的税收277

(一)中央政府税收278

(二)省级政府税收280

(三)市县级政府税收280

六、转移支付要科学和透明281

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报告之九:建设一个公平和正义的司法体制286

一、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渐进之路286

(一)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实践进程287

(二)我国司法改革是渐进式改革292

二、中国司法体制的主要问题293

(一)司法的等级化293

(二)司法的行政化296

(三)司法的商业化298

(四)司法的地方化302

三、我国司法体制的改革和转型305

(一)建构现代法官和检察官管理体制306

(二)诉讼体制由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转换311

(三)建立相对独立的司法执行体制312

(四)司法机构设置的属地加中央大区派出结合模式315

(五)司法体制中央垂直管理的方案318

(六)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司法体制改革320

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报告之十:和谐社会中的民间组织与宗教327

一、我国民间组织的发展现状、结构及功能328

(一)我国民间组织发展状况329

(二)制约民间组织发展的相关因素336

二、我国民间组织发展背景和目标定位问题339

(一)面临的基本背景339

(二)民间组织发展的目标思路和原则342

(三)民间组织发展的重点348

三、宗教信仰自由与和谐社会建设352

(一)宗教的本质和社会功能353

(二)我国宗教历史和现实变化的新特点354

(三)推进宗教改革发展需要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356

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报告之十一:1978年以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与反思360

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政治建设四阶段360

(一)第一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二大361

(二)第二阶段:党的十二大后五年362

(三)第三阶段:十三大至党的十四大召开363

(四)第四阶段:十四大到十六大365

二、三十年来民主建设的基本成就368

(一)切实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369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恢复和健全370

(三)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发展373

(四)健全国家领导体制,推进机构改革375

(五)健全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77

(六)积极发展基层民主自治378

(七)法制建设的进展379

(八)政治体制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387

附录:一些国家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主要模式389

一、联邦制国家的中央与地方关系389

二、单一制国家的中央与地方关系391

(一)单一集权模式392

(二)单一分权模式393

三、前苏联的中央与地方关系395

第一版后记397

修订版后记40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