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星洲日报》文艺副刊与马华文学思潮审美转向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星洲日报》文艺副刊与马华文学思潮审美转向
  • 王列耀主编;易淑琼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16191934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45页
  • 文件大小:60MB
  • 文件页数:35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星洲日报》文艺副刊与马华文学思潮审美转向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确立1

一 马华文学生产与消费的媒介语境1

二 《星洲日报》及其文艺副刊的样本意义3

三 研究时段与马华文学思潮的脉动7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问题的提出9

一 报纸副刊与文学关系研究的理论切入9

二 副刊作为文学史料库:战前新马华文报纸副刊与新马华文文学研究11

三 副刊与文学的互动:战后马华中文报纸副刊与文学研究12

四 问题的提出与重要术语释义14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构架叙要18

一 从“地方性知识”出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18

二 本书构架叙要21

第二章 二十年间马华文学思潮嬗变与文艺副刊驱动平台23

第一节 从“马华文学”到“文学马华”——马华文学思潮嬗变的总特征23

一 作为“政治性兼文本”的马华文学23

二 独立以来马华文学思潮流变28

三 “马华”与“文学”张力作用下的文学思潮审美转向34

第二节 马华文学思潮与文艺副刊驱动的两种形式40

一 “南洋文艺”文学知音论述与文学思潮的塑形42

二 《星洲日报》文艺副刊的广场喧哗与文学思潮引领48

三 文学越界与文学思潮的传播:“静中听雷”专栏探析55

第三节 作为文学思潮实验场域的《星洲日报》青少年创作版位62

一 《星洲日报》文艺副刊梯度设置下的青少年创作版位63

二 马华文学新秀创作生态观察——以“梦想家”和“后浪”为样本67

三 作为马华文学审美理想实验场域的青少年文艺创作版70

本章小结77

第三章 文学议题化与马华文学思潮审美转向81

第一节 议程设置下的马华文学论争及主体性追问81

一 议程设置:1990年代马华文学论争的媒介化操作82

二 “议程”如何“设置”——以“文学的激荡”为例85

三 “议程设置”前提:文学新生代及马华文学主体性追寻91

四 “议程设置”的马华文学外部场域97

第二节 “经典缺席”议题——马华文学主体性追问中的审美在场100

一 “经典缺席”与文学审美评价标准101

二 1990年代典律建构活动中美学标准论争104

三 审美如何在场?——重返“五四”的话语建构策略109

四 为何重返“五四”话语?114

第三节 “重写马华文学史”议题与审美“关系性思考”116

一 “重写马华文学史”议题的提出116

二 基于审美“关系性思考”的“重写马华文学史”论述118

三 重写的重写——以《方修论》为中心的美学辩争123

本章小结129

第四章 “文艺春秋”与马华文学思潮审美转向的实践形态132

第一节 折中在“写实”与“现代”间的美学渐变132

一 复刊初期传统现实主义的笼罩性影响133

二 1990年代专栏及征稿与载道传统的淡化136

三 文学“向内转”中对传统的反叛与回归:以诗歌专辑为例139

四 文学论述:新批评与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新变143

第二节 从“回到文学”到“文学马华”的知识谱系重构152

一 “文艺春秋”类广告语的置入与文学本位的回归152

二 如何“马华”?——“文艺春秋”主题专辑的“地方”书写157

三 基于经典建构的“文学马华”知识谱系重构166

第三节 “文艺春秋”获奖作品刊载的美学范本导向176

一 “文艺春秋”编辑中隐秘的文学奖主线与话语权力176

二 获奖作品刊载的台湾文学奖项风光180

三 获奖作家个体身份建构及其审美示范——以旅台陈大为为例185

四 由“旅台”到“在台”——旅台文学群体身份建构及审美辐射195

本章小结199

第五章 “星云”通俗化文学风潮及其影响下的“文学马华”201

第一节 从传统人文副刊向生活文学副刊转型——“星云”分期考察201

一 张永修时期:“星云”本土化转向的人文性坚守202

二 赖碧清、黄菊子时期: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摆荡206

三 谢慧丽时期:传媒消费主义主导下的大众休闲文艺214

第二节 “庶民写作”与“日常生活审美化”——“星云”征文探析221

一 节庆征文:文化传承与文化消费221

二 话题征文:人伦之美与人性关怀224

三 “星云”征文的庶民参与与“日常生活审美化”226

第三节 文学跨界写作的偶像化现象——以“凌云笔阵”专栏为例229

一 “凌云笔阵”——作为行业精英的书写场域230

二 “凌云笔阵”作者的“偶像化”制作趋向232

三 “凌云笔阵”的内容书写:纸上“星巴克”236

第四节 “星云”“通俗散文”与“文学马华”通俗化的辩证思考241

一 从“张曼娟旋风”看马华社会阅读通俗化风潮241

二 “星云”“通俗散文”与“文学马华”辩证关系245

本章小结249

第六章 马华文学思潮审美转向的文学奖机制252

第一节 花踪文学奖与文学象征资本的确立252

一 命名:国族寓意符号与文化的霓裳羽衣253

二 仪典·魅力·权威性——奥斯卡式颁奖礼254

三 “包装”——从文化疗伤到文化传薪258

四 “花踪”作为符号资本的权力建构260

五 花踪文学奖与大众文化消费语境263

第二节 花踪文学奖与作为“文学马华”主体的新生代崛起266

一 花踪文学奖征文与马华文坛创作生态266

二 花踪文学奖获得者代际分析269

三 文学奖之后——马华文学选本与新生代获奖群体275

第三节 文学奖的权力效应与新生代创作审美趋向278

一 花踪文学奖权力效应的发生278

二 新生代决审作品的西方形式美学摹写280

三 新生代决审作品的传统美学内蕴286

四 传统与现代交融共生的新生代审美趋向294

第四节 花踪文学奖“走入国际”与“文学马华”审美独特性探索297

一 走向世界的花踪文学奖297

二 “花踪”决审作品文学身份书写与“马华”性300

三 花踪文学奖悖论:“文学马华”审美多元化与审美趋同现象306

本章小结310

结语 “文化办报”策略下的“小文学”媒介在场313

一 由“马华文学”向“文学马华”转向的媒介在场313

二 “文化办报”策略与“小文学”的“文学—文化”制作程式316

三 马华文学思潮嬗变中“小文学”的媒介在场反思320

参考文献324

附录331

后记34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