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 赵汉英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179512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53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465页
  • 主题词:影像诊断-高等学校:技术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述1

目录1

第二章 X线成像基础理论4

第一节 X线管焦点及X线量分布4

一、X线管焦点4

二、X线量分布特点5

三、X线束6

第二节 X线照片影像6

一、X线照片影像的传递与形成6

二、X线影像的观察方法7

二、影响照片密度值的因素8

第三节 X线照片影像的密度8

一、X线照片影像光学密度8

第四节 X线照片影像的对比度9

一、照片对比度的概念9

二、影响照片对比度的因素9

三、照片对比度分析10

第五节 散射线及其消除11

一、散射线的产生11

二、散射线对照片对比度的影响12

三、散射线的减少与消除12

二、影响照片影像模糊度的因素15

第六节 X线照片影像的模糊15

一、X线影像模糊的概念15

三、密度、对比度及模糊度的相互关系17

第七节 X线照片影像的失真度17

一、照片影像的放大17

二、照片影像的变形18

三、照片影像的重叠及切线投影19

第八节 X线照片影像的颗粒度19

第九节 优质X线照片影像的质量标准20

一、适当的光学密度20

五、无技术操作性缺陷21

一、感光效应以及影响感光效应的因素21

第十节 X线摄影条件21

三、尽量小的模糊度21

四、正确的几何摄影21

二、良好的对比度与丰富的层次21

二、X线摄影条件的互易关系22

三、X线摄影条件的制定23

四、自控曝光24

第十一节 X线成像基础理论实验指导25

实验一 X线影像的观察25

实验二 阳极效应及焦点方位特性的测试25

实验三 X线管焦点极限分辨率的测试27

实验四 滤线栅的应用28

实验五 运动性模糊对影像质量的影响29

实验六 X线影像的几何学模糊30

实验七 X线摄影曝光因素的互换30

第三章 普通X线摄影检查技术32

第一节 X线摄影基本知识32

一、X线摄影专用术语32

二、解剖学姿势及基准轴、线、面34

三、关节运动35

四、X线摄影体表定位标志35

五、X线摄影标记36

六、X线机使用原则及使用注意事项40

七、X线摄影原则及步骤40

第二节 四肢摄影42

一、摄影注意事项42

二、上肢摄影位置43

三、下肢摄影位置62

第三节 脊柱摄影74

一、摄影注意事项74

二、摄影位置75

一、摄影注意事项88

二、摄影位置88

第四节 胸廓摄影88

第五节 骨盆摄影92

一、摄影注意事项92

二、摄影位置92

第六节 胸部摄影96

一、摄影注意事项96

二、摄影位置97

第七节 腹部摄影103

一、摄影注意事项103

二、摄影位置103

二、摄影位置106

一、摄影注意事项106

第八节 头颅摄影106

第九节 牙齿摄影123

一、摄影注意事项123

二、摄影位置124

第十节 普通X线摄影检查技术实验指导130

实验一 手后前位和手斜位摄影130

实验二 腕关节后前位和腕关节侧位摄影131

实验三 肘关节前后位和肘关节侧位摄影132

实验四 肱骨侧位和肩关节前后位摄影133

实验五 足前后位和足内斜位摄影134

实验六 踝关节前后位和踝关节侧位摄影135

实验七 膝关节前后位和膝关节侧位摄影136

实验八 髌骨轴位和髋关节前后位摄影137

实验九 3~7颈椎前后位、颈椎侧位、颈椎斜位摄影138

实验十 腰椎前后位和腰椎侧位摄影139

实验十一 尾骨前后位和尾骨侧位摄影140

实验十二 膈上肋骨前后位和肋骨斜位摄影141

实验十三 胸部后前位和胸部侧位摄影142

实验十四 心脏大血管左前斜位和右前斜位摄影143

实验十五 腹部仰卧前后位和腹部站立前后位摄影144

实验十六 头颅后前位和头颅侧位摄影145

实验十七 许氏位和梅氏位摄影146

实验十八 瓦氏位和柯氏位摄影147

实验十九 下颌骨侧位和颞颌关节侧位摄影148

实验二十 上颌中切牙和右下颌1、2磨牙摄影149

第四章 体层摄影检查技术151

第一节 原理151

一、直线体层摄影原理151

二、多向体层摄影原理153

第二节 体层照片影像及评价153

一、背景模糊度153

二、体层厚度及层间距155

三、体层面厚度的测试与计算156

一、体层摄影操作步骤157

四、体层影像清晰度157

第三节 体层摄影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157

二、体层摄影的注意事项158

第四节 各部体层摄影159

一、头颈部159

二、胸部体层摄影163

三、口腔曲面全景体层164

第五节 体层摄影检查技术实验指导168

实验一 体层摄影原理168

实验二 体层厚度测试169

实验三 气管、支气管正位体层摄影170

第五章 软X线摄影检查技术172

第一节 软X线摄影基本原理172

一、概述172

二、原理172

第二节 乳腺的摄影173

一、乳腺摄影的设备173

二、乳腺摄影的技术操作174

第三节 乳腺摄影的影像标准177

一、乳腺摄影的诊断学要求177

二、乳腺摄影的影像技术学标准177

实验 乳腺X线摄影178

第四节 软X线摄影检查技术实验指导178

第六章 其他特殊检查技术180

第一节 眼异物X线检查技术180

一、眼异物X线检查的临床意义180

二、眼内异物定位的注意事项180

三、眼异物平片检查181

四、眼内异物的X线定位检查183

第二节 放大摄影186

一、直接放大摄影原理186

三、放大摄影的临床应用189

二、直接放大摄影的设备189

第三节 其他特殊检查技术实验指导190

实验一 眼异物平片检查190

实验二 手指的X线放大摄影191

第七章 造影检查技术193

第一节 对比剂193

一、对比剂应具备的条件及分类193

二、对比剂的引入方法194

三、对比剂的应用机制及药物动力学基础195

四、常用对比剂的剂型及临床应用200

五、对比剂对人体的损害及选用原则203

二、过敏试验的方法及意义204

一、造影前准备204

第二节 临床造影的准备与注意事项204

三、造影检查辅助用药205

四、造影中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205

第三节 泌尿生殖系统造影207

一、静脉尿路造影207

二、逆行尿路造影209

三、膀胱及尿道造影211

四、子宫输卵管造影213

五、乳腺导管X线造影214

第四节 消化系统造影215

一、消化道造影215

二、胆系造影219

三、内镜胆胰管造影(ERCP)221

第五节 其他系统造影223

一、椎管造影223

二、五官造影225

三、关节腔造影227

四、瘘管及窦道造影230

第六节 造影检查技术实验指导230

第八章 数字X线摄影技术232

第一节 数字图像基础知识233

一、数字图像233

二、数字矩阵与像素234

四、数字图像处理技术235

三、X线数字图像的质量参数235

五、X线数字图像的优缺点239

第二节 计算机X线摄影240

一、CR成像基本原理240

二、CR系统结构组成242

三、CR的影像处理系统242

四、CR影像质量参数244

五、CR的临床应用245

第三节 数字X线摄影246

一、数字摄影系统原理及组成246

三、数字化成像与传统X线摄影比较250

二、直接数字X线摄影的特点250

第四节 数字成像技术应用252

一、数字X线检查步骤252

二、数字X线检查的适宜曝光量253

三、图像处理技术在摄影检查中的应用254

第五节 PACS简介263

一、PACS概述263

二、PACS组成及分类264

三、PACS的临床应用266

第六节 数字X线摄影技术实验指导271

实验 CR、DR系统应用操作及图像后处理技术的临床应用271

一、DSA成像系统的组成273

第九章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技术273

第一节 DSA系统的组成与设备维护273

二、DSA机房的环境要求及设备维护275

第二节 DSA的原理与减影方式275

一、DSA的基本原理276

二、DSA影像的形成过程276

三、DSA的减影方式277

四、图像的后处理技术279

五、影响DSA影像质量的因素279

六、DSA设备的新进展280

一、DSA的造影方法和临床应用281

第三节 DSA的造影方法和临床应用原则281

二、DSA各种造影方法的选择原则282

第四节 DSA设备操作技术和检查注意事项283

一、患者资料输入283

二、患者体位选择283

三、设备的调整与参量选择283

四、DSA与介入放射学技术的配合286

五、DSA术前准备及手术注意事项287

第五节 常用的DSA检查技术288

一、头颈部血管造影289

二、心脏大血管DSA检查291

三、冠状动脉DSA293

四、胸部大血管造影294

五、肺部血管造影295

六、腹部血管造影296

七、四肢血管DSA298

第六节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技术实验指导301

第十章 CT检查技术302

第一节 概述302

一、CT的发明302

二、CT的基本结构与成像原理303

三、CT图像的特点303

四、影响CT图像质量的变量因素304

五、CT的临床应用及限度307

第二节 CT检查方法308

一、平扫308

二、增强扫描310

三、造影CT检查311

第三节 螺旋CT312

一、螺旋CT的发展及工作原理312

二、扫描技术313

三、螺旋CT的特点313

四、CT透视313

六、图像后处理技术314

五、实时增强监视314

七、多层螺旋CT317

第四节 电子束CT319

一、电子束CT的特点319

二、基本扫描方式321

第五节 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323

一、颅脑324

二、头颈部327

三、胸部329

四、腹部331

五、盆腔334

六、脊柱335

第六节 CT检查技术实验指导336

实验一 CT检查前的准备336

实验二 见习各种CT检查技术337

实验三 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337

第十一章 磁共振成像检查技术339

第一节 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339

一、磁共振成像物理基础339

二、磁共振成像设备系统346

三、常用脉冲序列及其应用347

四、磁共振成像质量及影响因素353

五、磁共振系统的生物效应和安全性357

一、常用检查方法360

第二节 磁共振检查方法360

二、特殊检查方法361

三、空间编码362

四、磁共振对比剂和成像362

五、MRI检查的特点364

第三节 磁共振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366

一、MRI检查前准备366

二、人体各部位的磁共振检查366

三、磁共振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371

四、磁共振水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373

五、磁共振频谱的临床应用374

第四节 磁共振成像检查技术实验指导375

第十二章 介入放射学基础376

第一节 介入放射学器材和药具376

一、影像监视设备376

二、介入通用器材377

三、介入放射学基本用药380

第二节 介入放射学的分类与应用范围382

一、血管性介入技术383

二、非血管介入技术383

第三节 血管内介入放射学操作技术383

一、Seldinger技术383

二、选择性和超选择性血管插管技术384

三、经导管灌注药物治疗385

四、经导管栓塞术386

五、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389

六、心脏瓣膜狭窄经皮球囊成形术392

第四节 非血管性介入放射学操作技术393

一、经皮穿刺活检术393

二、经皮穿刺胆管引流术395

三、经皮尿路引流术396

四、管道狭窄扩张成形术396

一、肝癌综合介入治疗398

第五节 介入放射学综合治疗手术简介398

五、结石的介入治疗技术398

二、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400

三、二尖瓣成形术(PBMV)401

四、脑血管畸形的介入治疗技术402

五、经皮椎间盘突出吸切术403

第六节 介入放射学基础实验指导405

第十三章 医学影像照片冲洗技术407

第一节 暗室设计及常用设备407

一、暗室设计407

二、常用设备409

三、增感屏410

一、X线胶片的结构412

第二节 胶片结构及感光特性412

二、医用X线胶片的种类414

三、医用X线胶片的感光特性415

第三节 胶片处理技术417

一、感光原理417

二、感光中心的形成418

三、显影中心及潜影的形成418

四、显影419

五、定影422

一、自动冲洗机的种类424

第四节 照片自动冲洗技术424

六、水洗与干燥424

二、自动冲洗机的结构425

三、自动冲洗套药426

四、自动冲洗技术的优缺点426

第五节 数字成像激光打印技术426

一、湿式激光打印机427

二、干式激光打印机429

三、医用干式胶片430

第六节 医学影像照片冲洗技术实验指导431

实验一 暗室基本操作技术431

实验二 暗室安全灯测试431

实验三 X线胶片感光特性的测试433

实验四 显影液及定影液的配制435

实验五 显影液的性能测定436

实验六 照片水洗效果测试437

实验七 自动洗片机438

实验八 激光打印机的基本操作438

第十四章 医学影像质量管理440

第一节 影像质量管理概述440

一、影像质量管理基本概念440

二、质量管理活动的程序441

三、质量管理方法442

一、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内容444

第二节 放射诊断影像质量综合评价444

二、我国《常规X线影像质量标准》(草案)简介445

第三节 影像质量管理应用简介447

一、读片条件的检测448

二、屏-片系统的质量检测448

三、散射线含有率的检测448

四、模拟成像与数字成像质量评价的异同449

五、自动冲洗机质量控制450

第四节 影像质量保证与控制450

一、影像质量保证与控制的临床意义450

二、放射技师执行的质量控制451

参考文献45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