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世纪中国成人高等教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陈龙根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ISBN:7502342958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315页
- 文件大小:61MB
- 文件页数:337页
- 主题词:成人教育:高等教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世纪中国成人高等教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新世纪经济、科技、教育发展大趋势第一章 知识经济及其发展3
第一节 知识经济认识论3
一、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3
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4
三、知识经济一体化的经济4
四、创新型经济5
五、学习型经济6
六、更人性化的经济8
第二节 知识经济本质论8
一、脑力劳动者是知识经济的劳动主体9
二、创造性脑力劳动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核心10
三、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的主要资源11
第三节 知识经济特征论12
第四节 知识经济条件论14
一、衡量指标15
二、发展条件17
第五节 知识经济动力论19
一、信息产业是源动力因素19
二、知识人是主体动力因素20
三、科学系统是核心动力因素22
四、学习化是社会动力因素23
五、知识管理是激励动力因素25
六、终身接受教育是持续发展因素26
七、社会文化环境是精神动力因素27
第六节 知识经济与我国现代化29
一、现代化与知识经济的相关性29
二、我国发展知识经济的现实评价30
三、借鉴经验发展知识经济33
参考文献38
第二章 当代科学技术展望41
第一节 内涵41
一、概念内涵41
二、本质内涵41
三、特性内涵42
四、价值内涵44
第二节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46
一、发展特点46
二、创新模式49
三、发展趋势51
第三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55
一、高科技与现代化55
二、高科技与文化56
三、高科技与就业57
四、高科技与成人高等教育57
五、高科技与人民生活59
参考文献59
第三章 全球终身教育61
第一节 发展简况与背景61
一、发展简况61
二、社会背景63
三、教育实践66
第二节 终身教育内涵68
一、理论内涵68
二、特性内涵73
三、价值内涵76
第三节 发展趋势78
一、教育结构一体化79
二、教育对象扩大化80
三、教育需求高层次化81
四、办学形式多样化82
五、办学主体社会化83
六、成人高等教育突出化83
参考文献84
第二篇 新世纪新观念体系89
第四章 新知识观89
第一节 知识内涵观89
一、知识新分类观90
二、知识内涵定位观91
三、知识内涵扩展观91
四、知识定义观92
第二节 知识特点观94
一、全球知识共享观94
二、知识无限发展观95
三、知识消费观96
四、知识不断更新观97
第三节 知识功能地位观99
一、知识功能观99
二、知识地位转化观100
第四节 知识管理观101
参考文献103
第五章 知识创新观105
第一节 创新模式观106
一、创新理论模式106
二、创新实践模式107
第二节 创新特征观108
一、广泛性108
二、层次性109
三、多样性110
四、持续性110
五、学习性111
第三节 创新活力观112
一、创新活力来源观112
二、创新活力持续观113
第四节 创新合作观114
一、树立新观念115
二、建立新机制115
第五节 创新主体观116
第六节 创新成果转化观118
参考文献119
第六章 新教育观121
第一节 教育开放内涵观121
一、开放内涵观121
二、开放特性观124
第二节 教育开放途径观128
一、建立开放的教育制度129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130
三、探索有效开放形式131
四、不断完善管理制度132
第三节 教育观念更新观133
一、成人高校职能观133
二、成人高教发展观133
三、成人高教适应观134
四、成人高教质量观134
五、成人高教特色观135
第四节 现代教学管理观136
一、现代教学管理内涵观136
二、现代教学管理思想基础观140
参考文献141
第七章 新学习观143
第一节 学习内涵观144
一、学习的本质144
二、学习的新内涵145
第二节 终身学习条件观146
一、实践条件147
二、观念条件148
第三节 学习目的观149
一、学习目的的共性与个性149
二、学习目的的设计原则150
第四节 学习动力观150
一、社会动力151
二、群体动力151
三、需要动力151
四、目标动力152
五、激励动力152
六、方法动力152
七、评价动力152
第五节 学习环境观153
一、学习环境的转化153
二、虚拟学习环境的优势154
第六节 学习效率观155
一、提高学习效率的目标155
二、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155
第七节 学习方式方法观156
一、学习方式观156
二、学习方法观157
第八节 学习策略观158
一、策略和学习策略158
二、学习策略的掌握159
参考文献162
第八章 新人才观164
第一节 人才地位观164
一、经济因素165
二、人力资本因素165
三、教育投资因素166
四、时代因素167
五、市场因素167
第二节 人才战略观168
一、战略目标168
二、战略导向169
三、战略重点171
第三节 人才特征观172
一、群体特征172
二、个体特征174
第四节 人才成长环境观176
一、人才成长环境内涵观176
二、人才市场导向观177
第五节 人才评价观178
一、能力优先观178
二、注重成就观179
三、年薪评价观180
四、“大人才”评价观180
参考文献181
第三篇 新世纪成人高等教育185
第九章 内涵论185
第一节 内涵定位185
一、坐标变换185
二、内涵变化186
三、基础框架186
第二节 过程内涵187
一、从宏观环境考察187
二、从教育体系考察188
三、从社会就业考察189
第三节 目标内涵190
一、新目标190
二、新地位191
三、新方式192
四、新条件193
参考文献194
第十章 特点论195
第一节 教育目标特点195
一、教育终身性195
二、全面发展性196
三、广泛开放性196
四、追求效益性197
五、系统目的统一性197
第二节 教育过程特点198
一、办学社会性198
二、教育个性化198
三、营造特色性199
四、过程创新性199
五、运行规范性199
六、结构网络性200
七、方式多样性200
八、时空连续性200
九、教学针对性201
十、途径实践性201
第三节 教育对象特点202
一、学习自觉性202
二、学习功利性202
三、需求多样性203
四、学习持续性203
五、水平差别性203
六、手段先进性204
七、自主选择性204
八、自学创造性204
参考文献205
第十一章 功能论206
第一节 战略性功能206
一、目标导向功能206
二、促进人全面发展功能207
三、发展学习化社会功能208
四、促进经济发展功能209
第二节 体系整合功能210
一、教育空间放大功能210
二、教育时限延伸功能211
第三节 满足学习需求功能212
一、就业服务功能212
二、丰富生活功能213
三、提高工作质量功能213
四、发展个性功能214
五、增强个人创新功能214
参考文献215
第十二章 发展模式论216
第一节 发达国家成人高教发展模式216
一、美国模式216
二、德国模式218
三、日本模式219
第二节 发达国家成人高教发展模式的启示220
一、认识内在规律220
二、掌握共同特点221
第三节 我国成人高教的发展模式223
一、战略思想——追赶时代发展潮流223
二、认识现状——现行模式的时代不适应性224
三、把握未来——新世纪成人高教发展模式226
参考文献229
第十三章 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论231
第一节 基本内涵231
一、理念内涵231
二、实践内涵232
第二节 驱动因素233
一、经济多样化233
二、科技创新化234
三、个体需求扩张化235
四、改革创新的推动236
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236
第三节 模式发展特点237
一、持续扩展性237
二、模式适应性238
三、全面优化性238
四、体系重组性238
第四节 模式改革分析239
一、重发展、轻改革的思想导向239
二、思想政策动力与实践脱节240
三、创造新模式的意识不强240
第五节 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240
一、基本思路241
二、培养模式的多样化241
参考文献243
第十四章 远程教育论245
第一节 意义和基础245
一、意义245
二、建立基础247
第二节 发达国家的远程教育250
一、情况综述250
二、远程教育的基本特点253
三、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254
第三节 我国的远程教育257
一、基本情况257
二、有利条件260
三、远程教育的构建263
参考文献267
第十五章 继续教育论269
第一节 发达国家的继续教育269
一、英国269
二、德国273
三、澳大利亚275
四、美国276
第二节 继续教育的再认识278
一、继续教育的内涵278
二、继续教育的主要特征281
第三节 我国的继续教育283
一、概况283
二、影响继续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285
三、新世纪我国继续教育的构建287
参考文献292
第十六章 现代企业教育论294
第一节 企业教育的内涵294
一、历史内涵294
二、理念内涵296
三、理论内涵297
四、基本特点300
第二节 发达国家的企业教育303
一、概况303
二、启示306
第三节 新世纪企业教育308
一、我国企业教育概况308
二、新世纪的企业教育311
参考文献314
热门推荐
- 1636179.html
- 3087990.html
- 667955.html
- 3702852.html
- 46047.html
- 2425956.html
- 1976610.html
- 1870029.html
- 1343077.html
- 32294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145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616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834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008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594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982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210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32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110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22614.html